大明初期,湖南人口稀少,传说中朱元璋血洗湖南是真的吗?

July-黄小晶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残暴无情,他将随他建功立业的大批功臣和武将除之殆尽,那么传说中的朱元璋血洗湖南是真的吗?

关于朱元璋血洗湖南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

一是传说湖南的老百姓都比较支持陈友谅,而朱元璋本来就看陈友谅不爽,所以才下令血洗湖南。

二是传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之日,一个大脚婆婆娘骑着一匹马,后面跟着一个人,那个人捧着个大西瓜,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游行。有个爱在别人背后搞小动作的臣子,对朱元璋说,骑马者,暗指姓马也;大脚者,暗指马氏皇后;捧西瓜者,暗指您的江山是从您原来的主子小明王韩林儿那里夺过来的,这些湖南街人简直胆大包天,罪该万死,竟敢当面讽刺您。朱元璋听完之后,火冒三丈,连呼:“湖南街杀。”接到旨意的武官误听为“湖南皆杀”,顿时傻了眼。不过当时朱元璋正在气头上,哪敢再问啊,所以只好按照旨意去做。等到有人报告的时候,已经杀到常宁州了,朱元璋立马传旨,派人制止。

三是传说朱元璋当年在浏阳当乞丐,因为偷吃了别人的红薯,被人暴打,那时候的他发誓要杀光浏阳人,所以当上皇帝后血洗了浏阳。

四是传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给他庆贺。朱元璋由于每天都要“应酬”,很累,所以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觐见。当他听到有路人马到长沙的时候,他下令“歇息三天”,想不到的是,“歇息”被误传为“血洗”。

说到这,我都不禁感慨,朱元璋的普通话是有多不纯正啊,大臣的耳朵是有多不好使啊,给老百姓留下那么不好的印象,编故事的时候都围绕着“误传”两个字转。

传说当然很大一部分都是假的。首先,来辟谣的是江西的朋友们,朱元璋曾经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陈友谅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如果要说朱元璋是因为陈友谅有人支持这件事而下令血洗的话,我觉得是江西人民难逃一劫,而并非湖南人民。况且,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之后,的确是报复了江西人民,但是不是血洗江西,而是加征赋税,令江西人民苦不堪言,纷纷逃离,所以也就有了后来“江西填湖广”的民间熟语。

再者,来辟谣的是我。朱元璋虽然出了名的暴虐,但是也不至于因为这样血洗一个省吧,更何况,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到大受到的苦肯定不止这一点,就因为这一次挨打而血洗湖南,我觉得不太切合实际。

那么最后我们来谈论一下为什么会有朱元璋血洗湖南这一传说。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一是“血洗湖南”和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胡蓝之狱”混在一起了。朱元璋借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而且湖南人不分,把“血洗胡蓝”误以为是“血洗湖南”,然后流传至今。

二是在文献资料欠缺的情况下,“江西填湖广”这件事找不到缘由,并且江西离湖南并不远,湖南人以江西移民后裔居多,所以就由民间传说填补了这一空白。渐渐地,大家也都接受了,是因为朱元璋血洗湖南,湖南人锐减,所以很多江西人都迁到了湖南去。

只是话说回来,这些编造的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无中生有,也是有一定依据的,朱元璋残虐暴政是事实,不然大家怎么会把“血洗湖南”的罪名安在他头上呢。

总而言之,朱元璋血洗湖南这件事太过于夸张,但是确实在浏阳、湘潭、常宁附近多多少少有过报复性的屠杀,只不过原因过程也并非上面所说的那样。


谋士说


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人口大省,它以仅占全国2.22%的土地面积,养育着占全国5%左右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00多人。



然而,在历史上,唐代以前湖南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到宋代以后增长开始加速,一直到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湖南人口突破1000万。而到了元末明初时,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人口都急剧减少,湖南这时的人口也出现了极大的损耗,当时有人形容湖南的状况:“万户萧疏鬼唱歌”,所达程度用“血洗”形容是有之过而无不及。但是,这锅确实不是朱元璋的锅。

首先,朱元璋血洗湖南如此之事,在历史上应当留下浓厚的血的一笔,但是,查《明史》等正史并无记载,想来只是“洪武血洗案”流传甚广的罢,但这些实质上还是都为民间传说,不可当真。其次,从地名来看,元末明初只存湖广布政司,并无湖南之名,朱元璋是无法下令“血洗湖南”的。这种怕是故意有人拿出来“炒作”,做个噱头,吸引人耳目来的。当时湖南像这种皇帝屠省的,踏歌在网页上看到不仅有朱元璋血洗湖南,还有的说朱元璋血洗山东嘞!



好了,既然知道朱元璋血洗湖南是假的,那么,真实又是什么呢?某些人以假作真的凭据又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偏偏说是血洗湖南呢?(要知道,fu南那可是踏歌的母省嘞)“血洗湖南”又与人们所熟知的“江西填湖广“有何关系呢?且听踏歌细细说来。

炒作常用手段:因换果不换————湖南人口减少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

之前说了元末明初的时候湖南人口大幅度减少,因为所减少的程度实在让人咂舌,所以就其程度来说自然可以称之为“血洗“。那么真正湖南人口骤减的原因是什么呢?



  • 1.连年战祸和兵燹

元末明初,正为改朝换代时期,此时,群雄竞起,争权掠地,在刀光剑火之下,百姓总是最无辜的,手无寸铁的人民只能惨遭屠戮。战后的长沙田园荒芜 ,百姓亡散 ,庐舍为墟 ,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长沙城明初尚存多少人户虽无明确记载 ,但长沙府属下的县却有记录 ,如 “湘潭土著仅存数户”,“ 醴陵古老相传土著亦仅 存十八户 ,余皆无复存在 ” 据《明太祖实录 》卷二五记载 , 到洪武三十年 “ 常德 、 武陵 等十县 ” , 还 是 “ 土旷人稀 , 耕种者少, 荒芜者多 ”。

  • 2.沉重的赋役

在赋役制度中 , 人口税 、徭役等 , 对人口增长的束缚作用是极大的 , 历代因不堪负担人口税和徭役而生子即杀的记载 , 史不绝书 。

话说在明朝新征服的湖广等地之后,官对老百姓却是更加的抓紧收敛钱财,特别是湘乡、浏 阳一带,简直是苛征无度。“民愈困而追索愈迫,财愈尽而索派愈繁”。老百姓的钱粮被搜刮殆尽,只得采树皮、野草充饥, 饿殍遍地,状极凄惨,实在目不忍睹 ! “ 明代徭役繁重 , 审户者剥民贿 , 多为隐瞒 , 非实数也 。 ”



  • 3.自然灾害

元朝时,常宁人口还有69万人,比宋朝的99万人虽说减少了3万之多,但是到了明洪武24年,军民户总计才剩下7万人,仅及元代人口的十分之一。远在元末明初的37年间,载之元史大事者,常宁周围遭受的天灾、战火,就有10次之多。

朱元璋的屠杀人民、功臣是不假,但使湖南“千村血洗,万灶烟寒”这种地步的,还是没有的,湖南人口的减少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的,天灾人祸一起,所以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那为什么会有关朱元璋血洗湖南的传闻呢?下面这个是踏歌认为的一种可能。

  • 血洗湖南实为血洗胡蓝——胡蓝党案

朱元璋的屠杀功臣那可是出了名的,胡蓝党案更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里面的“胡“是胡惟庸,”蓝“是蓝玉。



胡惟庸案是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训的最佳注脚。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擅权植党” 的罪名族诛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与胡来往密 切的官员抄家灭族。

后来朱元璋又屡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 “胡狱”牵连十年之久,株连 被杀达三万余人。

而“蓝狱” 的主角是大将军蓝玉,他是开国元勋常遇春妻弟,其本人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封为凉国公。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以谋反被诛,株连被杀的达一万五千余人。至此,朱元璋才稍稍放心了,下诏:“蓝贼为乱,谋泄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这两个大案,朝中功臣、开国元勋几乎都被杀绝,称其为“血洗”也不足为奇。而恰恰,两个大案的中心人物的姓氏,连起来正好是“胡蓝”,与湖南谐音。所以,我认为,血洗“湖南”,实则是血洗“胡蓝”的谣传。

  • 江西填湖广

正如上文所示,元末明初,湖南人口锐减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那么之后湖南人口是怎么恢复的呢?这就要提到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事件了——江西填湖广。

“江西填湖广”这场运动至少远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续到清后期,然而最大的一次便是是明初洪武年间。“洪武初招集流亡 ,皆来自他省 ,而豫章 (江西 )人尤多”。明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 ,并允许 “插标占地 ”, 形成历史上名的 “江西填湖广”的局面 。



就湖南全区而言,在洪武年间的278.7万各类在籍人口中,元末及洪武年间迁人的民籍和军籍移民达73.1万(包括移民移人湖南后所生子女),占当时全区人口总数的26.2% 。 而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如今的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而这其中以江西人为最多。

这也就难怪了,无论走到哪里,湖南人总是会亲切地称呼江西人为“老表”,从历史渊源上来看,两个省的血缘关系确实有如表亲。可能正因为如此,如今湖南江西两个省份的关系也总是特别好,这也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了。

参考文献:《朱元璋真的血洗过湖南吗?》杨小沙,《二千年间的湖南人口》何业恒,张锡田,《漫话胡蓝党案》李立泉,《“血洗湖南”与“江西填湖广”》王强山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所谓的朱元璋血洗湖南,所指的应该是湖南浏阳。

其实关于朱元璋血洗浏阳的民间传说非常的多,我本人做为一名湖南人在收集了各个版本并分析了其合理性之后,得出结论:朱元璋血洗湖南应该属于不实的传闻,不过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期间以及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以清剿与重税的方式,报复性的给浏阳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确是事实。

“血洗湖南”的各种传闻

一、报复之说:有人说朱元璋为了报复浏阳人支持陈友谅而血洗浏阳!

浏阳人民对陈友谅有过支持是事实,但是真要说起来的话,江西人对陈友谅的支持程度肯定更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陈战于鄱阳湖期间,陈友谅得到了当地人的全力支持)。

因此,如果出于报复的话,朱元璋没有理由血洗湖南而不血洗江西!!

二、风水之说:有人说浏阳三百年后会出新的天子,朱元璋为了万世江山而诛灭全城!

这种说法,单纯听起来就相当荒唐!!以此理论,如果害怕以后国内会有其他天子出现,是不是就要诛杀全国???!!

三、误传之说:有传言说,当年朱元璋登皇帝之位后,全国各地纷纷前往庆贺,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各地按顺序依次进京。当湖南有队人马赶至长沙之时,朱元璋下令“歇息三天”。然而“歇息三天”却被误传为“血洗三天”!!因此,湖南遭到血洗!!

这种说法更是漏洞百出。试问:哪位刚刚登帝庆贺的皇帝会无故传“血洗”的命令?就算朱元璋口音不准,难道明朝的那些大臣与大将都是傻子不成?

..................

等等,数种传闻听起来非常逼真,而分析起来却是漏洞百出!!

“血洗湖南”传闻的由来

那么,关于“血洗湖南”的传闻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其实,对于有支持过陈友谅的浏阳,朱元璋虽说没有“血洗”,但也的确实施了报复!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除了在浏阳严加清剿之外,还对浏阳在田赋税务方面直接加倍!其实不仅仅是浏阳,对于江西朱元璋也同样加征了赋税!!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本就苛刻,明朝百姓的税务本就繁重,而受到了“特殊照顾”的浏阳百姓则更是不堪重负,于是相继外迁!!

本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之时长期就是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带打拉锯战。时处乱世,又正处战场,浏阳本土人士只得背景离乡,留下来的部分要么战死,要么受疫病而亡..................明朝建立之时,浏阳本已人口凋零!!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又对浏阳百姓严格清剿同时又实施了报复性的赋税政策!!进一步迫使浏阳百姓外迁,而浏阳境内则“饿殍遍野,十室九空”!!

如此这般灭顶之灾,再加上民间传言者的一次次“加工”,自然就演变成“朱元璋血洗湖南”的说法!!


暗夜思考


朱元璋血洗湖南的说法,主要讲的是因为浏阳人支持过陈友谅,所以后来朱元璋下令屠杀浏阳全县老百姓。其实这是个谣言,完全是摸黑朱元璋。

当年陈友谅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江西、安徽、湖广,他跟朱元璋的几次大型战役发生在安庆、九江、武昌、南昌等地,决战在鄱阳湖。

这几次战斗打的很惨烈,双方都死伤惨重。而浏阳附近只发生过几次小的战斗,朱元璋本人更是没有踏进过湖南。要说报复,根本也轮不上浏阳。

不过当年因为战争浏阳人减员确实严重,但并非朱元璋屠杀所致。朱、陈争霸天下时,陈友谅势力更大,浏阳人参加陈友谅队伍的不少,后来陈友谅兵败,大部分士兵战死,浏阳籍自然也死伤惨重。

朱元璋战胜陈友亮后,派大将徐达追击元军,并清剿陈友谅残部。这个阶段在湖南长沙、衡阳等地区,发生过几次战斗,战争也造成了老百姓减员。

其实当时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全国人口减员都很严重,作为主战场的江西、安徽、湖北,减员更是超过了湖南。

不过有些史学家认为,朱元璋血洗湖南,很可能来自其他事情的以讹传讹。明初发生了几件大案,其中有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而湖南方言中“胡”“湖”同音,“蓝”“南”发音也差不多。

所以很可能是朱元璋血洗胡、蓝,经过几百年,传成了血洗湖南。听起来有点道理,好像这种说法更靠谱一些。



花木童说史


听老一辈传说:有一次皇上派了许多军队要血洗湖南省平江县,当时平江全境有48个寨子,(由于当时天下大乱,老百性大多集中住在有坚固设防的山头,每个集中设防的地方叫寨)47个寨子都被攻破,遭到了血洗(不留一人)。唯有密岩寨未破,敌军围攻了三年终于退去。寨子上的人每天都要让猪嚎叫不止,类似天天杀猪吃,其实就剩一只猪了,还有一位道人将山上的树叶丢下山就顺水而下变成了鱼,因此敌军以为山上有用不尽的粮草才退走的。这个密岩寨就是如今的平江县三市镇密岩寨村。山上还有古庙,古寨遗址供游人参观!


闲者闲聊


朱元璋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元朝好不容易给推翻了,但是在大明初期的时候,湖南人口稀少,传说中朱元璋血洗湖南是真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这样的看法。

有哪个皇帝会那么傻刚建立起国家就搞大屠杀?


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来说朱元璋在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就开始对湖南进行血洗是非常不符合常规的。因为当时的元朝已经把老百姓们给祸害的差不多了。朱元璋又是靠着老百姓起的家,打的旗号就是为天下的老百姓们谋一个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让朱元璋下那么大的决心去屠杀湖南的老百姓们这简直就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湖南的人口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

其实关于湖南的人口稀少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当时的湖南特别的地广人稀根本就没有被完全的开发出来,而这里的土地又根本种植不出来粮食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呢人口自然而然的就会特别的少,当时的朱元璋其实并没有下令对湖南进行屠杀,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还对湖南进行屠杀的话,那么湖南最后的结局就不是什么所谓的地广人稀的事情了。最终很有可能会让湖南变的绝户。当时的朱元璋为了改变湖南的状态,特意的下令让江西的人口然后陆续的迁到湖南去居住,根本就没有在湖南进行屠杀的意思。


历史上说朱元璋在湖南进行屠杀是一点根据也没有吗?

其实在历史之上对于朱元璋屠杀湖南的做法并不是所谓的谣传,当时的朱元璋定都在南京,下令各地的驻军全部的集结在南京对他进行朝拜,不过湖南这个地方离南京特别的远一时半会的到不了南京。后来朱元璋就下令在这只到达湖南的军队休息三天再继续行军。后来带队的将军以为朱元璋的意思是在这里让大家休整,然后犒劳犒劳大家呢。所以他对自己的军队下达的命令就是对湖南成进行屠杀。然后好好的休整部队,就这样三天三夜的大屠杀导致湖南城内的男人和女人全部的被杀光殆尽。从此变得人口特别的稀少以至于朱元璋在位几十年期间湖南的元气都没有得到恢复。

那么那种说法才是最真实的历史呢?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明朝可谓是进行了励精图治,明朝初期老百姓能够穿的暖吃的好,当官的也没有敢贪污受贿的。朱元璋也被大家称之为好皇帝。如此好的一个皇帝自然而然的不会让人相信,他会下令让自己的军队去屠杀整个湖南城的老百姓们。



对于历史我们大家应该要去正确的集理解,和认真的研究。不要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明朝初期湖南的人口那么的少。是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元朝迫害的太过于严重,根本就不是朱元璋下令屠杀的湖南,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观点的话请大家多多给我留言,谢谢大家。


藤树先生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朱洪武血洗湖南,扯来江西填湖南”,这是流传于湖南之地的一首童谣,说的是朱元璋下令屠杀湖南,然后把江西人迁到湖南,那么这首童谣说的是不是真的呢?朱元璋真的这么残忍暴虐吗?

1、血洗湖南的几个版本

简单介绍下流传的几个版本,最为大家接受的是报复说。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有两个主要对手,江浙地区的张士诚和长江沿岸的陈友谅,其中陈友谅最难对付,在消灭陈友谅的过程中朱元璋吃了不少苦头,而陈友谅军中有很多湖南士兵,作战勇猛。取得天下之后,朱元璋还是对湖南人帮助陈友谅念念不忘,于是下令屠杀湖南人,杀光之后下令江西人迁入湖南。

当然还有其他版本,比如说刘伯温告诉朱元璋,300年之后湖南浏阳地区将出现新的天子,于是朱元璋杀光了浏阳人;又或者说朱元璋早年化缘到湖南,备受欺辱,所以暗中发誓一定要报复,当上皇帝之后旧事重提,下令屠杀湖南人。

后面两个版本更像小说演义的,那么朱元璋到底有没有下令屠杀湖南人呢?

2、朱重八虽然杀人无数,但是这次真的冤枉他了

首先,科普一个简单常识,明朝是没有“湖南”这个称呼的!

元朝设立湖广行省,行政区域涵盖现在的湖南、两广、海南、贵州等地区,没有单独的“湖南”;

明朝建立之后,废黜行省,建立布政司,设立湖广布政司,但是涵盖区域做了大幅调整,主要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同样没有单独的“湖南”。

那么湖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清朝!

顺治年间,保留湖广行省,到了康熙年间,湖广行省实行南北分治,出现了湖南省、湖北省。

所以说朱元璋下令屠杀湖南人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下令屠杀湖广人。

另外关于朱元璋报复湖南人支持陈友谅一说更加不靠谱,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后的决战是在鄱阳湖,在江西地界,而且江西人更加支持陈友谅,如果朱元璋要报复,应该是报复江西人才对。

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

首先湖南地区在元末明初大量减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因为元末频繁的战争造成的,而且不仅仅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主战场也是如此。

但是江西等地恢复得比较快,而且江西还有一个传统——读书!江西对明朝朝堂贡献到了什么程度呢:
洪武年间,一共产生了881位进士,其中江西籍有147人,占比17%;

明朝内阁阁臣一共有167人,其中江西籍22人,占比13%;

最恐怖的是江西人的考试能力,经常霸榜,比如说建文帝二年的科举,江西籍学子包揽前三名,后来还有一次包揽了前七名!

大才子解缙、杨士奇、胡广、夏言等等名臣都是江西人。

出了这么多大官,就意味着家族的繁衍,人口恢复得快,而且明朝的大官们都有传统,在家乡大量购置土地,致仕之后回家做个幸福的土地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江西耕地紧张,一些农民就有迁移的欲望,再加上湖南和江西人口不平衡,明朝多次组织强行迁移。这就是“江西填湖南”的由来。

那么“洪武屠湖南”呢?我觉得和明朝四大案之中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相关,朱元璋大开杀戒,杀了数万人,所以我们称之为胡、蓝之狱。如果让湖南人来说“胡、蓝之狱”是不是听起来就是湖南之狱?是不是这样大家判断。

总而言之,朱元璋屠杀湖南人完全是谣传,他虽然嗜杀,但还不至于滥杀,否则他就不配被称为洪武大帝。


荣耀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很威武,在他建立明朝的前后,不仅仅血洗湖南,他曾经对多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进行了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血洗,彰显了赫赫武功。

元朝的周霆震在《古金城谣》中记载了当时淮西匪寇的猖獗状况:
元朝诗人陈高写的《羁思十首次谢纯然韵》描绘了淮西匪寇的严重破坏:



朱元璋搞的大规模血洗很多,影响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次:

1.和州之屠

《明太祖实录》中透露出朱元璋所率军队血洗和州后的惨状:

2.湖南之屠

这是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多年争战,陈友谅败死后,朱元璋纵兵屠戳。

《厚雅田王氏谱》中有相关的记载:



《攸县罗氏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依湖邓氏族谱》中这样写道:

3.血洗山东

朱元璋的军队血洗山东各处,造成当地人口剧减,人烟稀少。山东徐、鲍两姓的族谱中明确记载道:
《蓬莱县志》也记载了朱元璋的军队对当地百姓的屠戳:



4.三洗河南怀庆府

元军和朱元璋部在怀庆一带拉锯战,双方都逼迫老百姓在门上挂牌子。元军来了,必须挂“保境安民”,朱元璋军来了,又要换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元军和朱元璋今天你来,明日我往,当地人嫌麻烦,就把一张牌子上两面写上,元军来,翻到“保境安民”一面,朱元璋军来了,翻过来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面。

这就是“两面牌”,后流传成了“两面派”。

没想到被朱元璋的军队发现了猫腻,汇报给朱元璋,太祖大怒,下令开刀。

常遇春率军杀奔怀庆府,见人就杀。杀过一遍,故意将金元宝扔在街上,发现有人捡去,还有活人,再次搜杀……就这样连杀三遍。

这就是“三洗怀庆府”。

怀庆府屡遭杀戳烧掠,顿成焦土,后来就改名叫“焦作”。

5.九搜湖广

明朝的征南将军,湖广都指挥使宁河王邓愈,指挥了九搜湖广的战役,对当地百姓大加屠戳后,煊耀自己的杀绩:

6.水淹泰州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占据的泰州城,久攻不下,后水陆两路夹击,终于攻破泰州,进城后常遇春率兵进行烧杀屠掠:

朱元璋还下令扒开高家堰放水淹城,泰州成为泽国。

泰州有谚语道:


意思是:大水淹来,泰州城地势最高的坡子街仅余七户人家,其余各处水深三尺,全城百姓成为鱼鳖。

经此一难,泰州城空地荒,朱元璋就把苏州、松江、杭嘉湖的百姓抄没家产,把他们赶往江北泰州去开垦泰州城的东、西、南园。

《续修盐城县志》记载道:

这场数十万人的迁移,史称为“洪武赶散”。

7.沔阳之屠

陈友谅是沔阳的渔民之子,与朱元璋屡次争战,他的很多忠实部下都来自沔阳,沔阳人也比较支持他。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报复沔阳人,下令屠戳沔阳。据说当时只有郭、简、田、万、傅这几家,藏在剅沟里,逃过了性命。

这场屠戳造成沔阳人烟断绝,遍地荒芜很多年。后来从江西移民到沔阳,插帜为标,建立村庄。

沔阳当地人的方言口音与周边大不相同,差异很大,就是这个原因。



明朝在建立过程中屡屡血洗的地方有:和州之、湖南之屠、苏州之屠、沔阳之屠、山东之屠、庆阳之屠、上元之屠、江宁之屠……简直是数不胜数。

明朝建立以后,也仍然有各种屠灭。如荆襄之流民、僰人、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


馋嘴肥猫铲史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元璋血洗湖南,还有什么全国屠杀,都是无耻满遗这几年的造谣之一。

请国家重点重视满遗这个群体,他们宣扬大满族主义,要求什么满洲独立也就算了。

最关键的在于恶意编造历史,挑拨汉族和包括蒙古人等各少数民族的矛盾,甚至离间汉族内部。

比如朱元璋血洗湖南,就是这群人恶意编造的谣言。

下面说几个要点:

第一,元代并没有湖南省

元代只有湖广省,地区辽阔,包括今天好几个省。

所谓的湖南省是清代才建立的。

连湖南省都没有了,谈得上什么在湖南大屠杀?

第二,朱元璋和陈友谅作战地区中,湖南受到战火波及最小

一些谣言认为,是因为朱元璋和陈友谅常年打仗,因湖南抵抗猛烈,所以才被朱元璋屠杀。

这是违背历史的谣言。

实际上,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大战基本都集中在安徽、江西、湖北地区,陈友谅自己都是死于鄱阳湖,湖南则是战火波及最少的地方。

如果朱元璋在湖南进行大屠杀,那么更要在安徽、江西、湖北进行十倍强度的大屠杀。

这说得通吗?

第三,元末湖南确实存在人口减少。

元末因为战争的因素,湖南确实也被战乱波及,存在人口减少。

但这就是当时天下大乱的现实,没有一个省份能够逃脱。

朱元璋也是因为战乱和饥荒才不做和尚,去从军。

没有证据表明湖南的人口损失高于其他省份,如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甚至河南、河北的人口减少,是远远高于湖南的。

尤其是湖北长江两岸因为多年战争,人口损失更是巨大。

第四,江西填湖广的原因。

江西填湖广是从唐代就开始的人口迁移,其实也并非江西还有周边很多省份。

这主要是湖南本来就是人口稀少的省份,而江西则长期出现地少人口的饱和现象。

政府为了平息江西的严重社会问题,被迫强制人口向人口较少的湖南和湖北地区迁移。

这和朱元璋什么屠杀毫无关系。

有意思的是,清初满清在四川大屠杀,形成了真空地区,此时湖广的人口又向四川迁移,变成了湖广填四川。这次才是因为大屠杀,但始作俑者是满清。

以上这些,是史学界的基本常识。萨沙敢说,只要是正规历史工作的人,没有一个敢说朱元璋在湖南屠杀的,因为这是根本违背历史的。

这种垃圾文,也只有无良的满遗敢在网上偷偷的发了。


萨沙


在湖南的不少地区,如今仍然流传着“朱洪武血洗湖南,扯来江西填湖南”的说法。然而,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样的惨剧吗?

先说结论,这件事,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比较大——

首先,“湖南”这个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宗广德年间,将江南西道划出一部分地区,设立了湖南观察使,自此,“湖南”这一名称才出现在历史之中。

然而,湖南这一名称并没有使用太长时间。到北宋初年,这一地区称“荆湖南路”,元朝时改为湖广行省,明朝设湖广布政司,范围大概包括如今的湖北、湖南,直到清朝康熙三年,湖广行省南北分治之后,“湖南”这一名称才正式回归。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朱元璋肯定不会下一道“血洗湖南”的指令,因为当时即使问朱元璋湖南在哪里,他也压根不知道~

其次,细究这句俗语的由来,大多数是说朱元璋为了报复湖南地区百姓支持陈友谅,因此才在湖南大开杀戒。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几次决战,主要发生在如今的安庆、九江、南昌以及武昌等地区,在湖南地区虽有战事,但相较这几次大战来说,规模和惨烈程度,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如果朱元璋真的因为湖南地区人民支持陈友谅而血洗湖南的话,那么,江西、湖北两地的百姓估计更是难以幸免。

最后,“血洗”这个词,听起来很容易,但操作起来难度极大——

一,老百姓不是傻瓜,不会伸着脖子等死,如果朱元璋真的举起屠刀大杀特杀,老百姓就得跑路。

往哪跑呢?朱元璋的地盘肯定不能去,那剩下的方向只有两条,要么往北方去、要么往西南走。当时,这两个地区还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朱元璋但凡智商正常,就不会干出这种免费为敌人提供兵员和劳动力的事情来。

二,即使朱元璋秘密布置,包围湖南各地,一声令下,一起动手,排头砍去,把老百姓杀得干干净净,但后续问题更要命——尸体怎么处置?发生疫病怎么办?如此大规模杀戮,一旦走漏消息,其他地区的百姓如何安抚?......

因此,衔笔认为,朱元璋血洗湖南的说法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


但是——衔笔还是要说但是——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背后必有其历史原型。关于这一传说,历史原型则是元末明初的人口大迁移。

我们都知道,元朝统治者在管理中原地区时脑回路大多比较清奇,他们不仅把这里的人民划作下下等,不给予他们平等地位,还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加破坏,“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孶畜”(《元史》),仿佛这片土地不属于他们一般。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开始往江南等地迁移。根据历史记载,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

“内地百姓流徙江南避赋役者已十五万户”(《续资治通鉴》),而到了元顺帝至元年间,由于中原地区战火频发,“(从)北来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康济录记》)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但是,此时的江南地区,经过两宋更替之际的人口南流和南宋时期人口大幅增长,加之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为低下,土地的承载能力已经近乎到达极限。因此,当明朝建立,政局趋于平稳时,必然会产生人口回流、迁移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中,因战火频仍而人口凋敝的湖南地区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而临近湖南的江西则成为了主要的人口流出地。

从江西到湖南,虽然路途并不遥远,但相比敢于到新地区谋求更好生活的“冒险家”而言,抱着“安土重迁”理念的百姓终究是大多数。在这些百姓的眼中,江西虽然“民众而田少”(《松窗梦语》),但终究是自己的本乡本土,难以割舍。

然而,对于新生的大明王朝而言,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整体范围内的全面复苏,才是朱元璋所考虑的重点。因此,明朝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垦荒,另一方面,对于不愿意迁出故土的百姓,只有一个方法——索子一捆,走起!

插播一个小知识:这一时期的移民多是被捆着手强制迁徙的,但大小便时则非得解开绳索不可,所以,至今湖南地区将上厕所仍称为“解手”,这也同时成为了许多移民地区的统一俗语~

总而言之,这些被强制迁出故乡的移民,自然对朱元璋同志是抱有怨气的,因此,在私下发发牢骚、传传谣言,也不是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血洗湖南”的故事,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