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騎摩托車17寸輪轂和18寸輪轂相比哪個更好?為什麼有的是18寸的而有的是17寸的?

80後無業男青年


不知題主小時候有沒有玩過一個叫做滾鐵環的遊戲,如圖。

這個遊戲驃騎府小時候玩過,那個時候物資匱乏,即使是普通一根鐵箍也不容易尋到,因此家裡的木盆就遭了殃,經常將捆紮木盆的鐵箍取下當鐵環滾著玩,沒少捱揍。

玩這個遊戲你會發現,直徑大一點的鐵箍穩定性更好,即使速度較慢也不容易失速傾倒,存速性能好,而直徑小的鐵箍穩定性差,你得不停的用棍子推著跑,才能避免傾倒。

但是小直徑鐵箍的優點就是靈活,轉彎變向更快更容易,而大直徑鐵箍就笨拙多了。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這就是陀螺效應。

17寸直徑的輪轂,一般常見於街車和仿賽這種車型上面,是標準尺寸的輪轂直徑,相對於那些更大直徑車型的輪轂來說,他的靈活性更好,轉彎敏捷迅速,但是相對於那些小踏板車的10寸12寸的輪轂來說,在穩定性和導向性上又明顯佔據優勢,是比較符合街車和仿賽車型定位的輪轂直徑,因為這些車型一般都比較注重操控性能,既要求高速穩定又要求靈活。比如杜卡迪的Superbike Panigale V4 S,就是典型的性能車型,彎道性能超絕,就是使用的前後17寸輪轂。

你可以查閱街車和仿賽的參數,就可以得到這個概念,17寸直徑的輪轂是絕大多數性能街車和仿賽的配置。

而大於17寸的輪轂,一般在多功能車型,ADV,或者復古車型上常見,而且多見於後輪,例如鑫源的攀爬者400,如圖。

這款車前輪是19寸直徑,後輪為18寸直徑,為何會選擇比街車更大直徑的輪轂?首先從定位上來講,復古車不需要像街車和仿賽那樣注重操控,更何況這款復古車的定位是攀爬,帶有一點越野功能,大直徑的輪轂能過濾更多的不平路面帶來的衝擊,而且在碾過路面上的坑凼時,比17寸直徑的輪轂通過性能更好,也能使車輛獲得更高的離地間隙,提升越野能力。

但是副作用也有,那就是彎道性能笨拙,轉彎相對呆板,沒有17寸輪轂那麼迅速,因而,不怎麼講究靈活性的復古車和多功能車會更多的選擇更大一點直徑的輪轂,就是這個道理。

好了,就介紹到這裡,我感覺已經講清楚了,不知題主是否明白?


驃騎府


摩托車確實存在前後輪胎不一樣大的現象(直徑),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的這種差異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它主要和車型有關。

比如我們常見的太子車,它採用的就是前輪胎大,後輪胎小的設計。這種車型普遍都會採用前18寸後16寸的輪胎,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符合車型要求而採用的,因為太子車普遍座高都比較低,所以這種設計更符合它的這種需求。

而這種設計除了做高低以外,其實還和車輛操控性能有直接關係,因為後輪胎小整車的重心相對就會低一些,這樣整車操控起來就會相對比較靈活一些,行駛過程中車輛也會更穩定。

再比如越野車也會採用,這種前輪胎大後輪胎小的設計,那麼越野車這種設計其實也是有講究的,它這樣做不是為了降低車輛的重心,而是為了提升車輛的通過性能,並且保證一個合理的座高,其次這樣減震的行程也會長一些,更能滿足這種車輛對減震表現的要求。

這類車輛前輪胎普遍都會採用19寸的輪胎,而後輪胎都會採用17寸的輪胎,如果這類車輛前後輪胎都採用19寸,那麼座高就會高的非常離譜,而如果都採用17寸通過性能又會打折扣,所以才會有前輪胎大,後輪胎小的設計。

由此可見,前輪胎大後輪胎小主要的作用就是彌補因為車架設計而喪失掉的一些性能,比如通過性,舒適型,操控性。

而後輪胎大的車型其實一般都很少,如果看到這樣的車型,它主要還是為了提升車輛的通過性能。但一般情況下摩托車的前後輪胎都是一樣大的,只不過後輪胎為了提升負重能力和抓地能力會略粗一些,而前輪胎相對會比較細一些。所以摩托車輪胎的變化和車型,操控,舒適性有離不開的關係。








漢子男



第一,17寸和18寸並沒有好不好之說,只有發動機轉速和變速箱以某種參數調教時,以及造型的不同需要多大的輪轂。如果你的車原配17寸,更換為18寸以後碼錶就不再準確,里程值也不再準確。


第二,輪轂大小和車身高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比如一款車的輪轂是17寸,一款車的輪轂是18寸,但不是說搭配18寸輪轂的車坐墊高度就比17寸的高。坐墊高度受到車輛輪轂、減震器長度和安裝長度、車輛框架尺寸等因素影響,並不只有輪轂尺寸。

第三,不同的車型所需要不同的輪轂大小。比如,踏板車輪轂尺寸一般都更小,這是車輛框架和結構決定的。而越野車的輪轂一般情況下都偏大,在通過一定大小的坑窪路面時能獲得更好的通過能力和舒適性。而街車和趴賽等車型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安裝前後相同或不同尺寸的輪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