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古人视死如视生,认为灵魂永存,并希望死后享有和生前同等的待遇与尊荣,所以古代社会崇尚厚葬。陵墓前的大型石像生是体现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陵园,烘托气氛的效果,给人以肃穆威严的气氛。

当我们登上朱雀门,向北眺望,远远看到两侧对列排开的石人仪仗队衬托着乾陵主峰严阵以待。由远及近,开列的是石鸵鸟,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石马、牵马石人、翁仲石像,乾陵现存石人、石马五对,翁仲石像十对。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乾陵石马高1.8米,长2.45米,马身均雕刻有马鞍、马镫、笼头等装饰品。牵马石人身穿圆领紧袖武士袍,束腰带,双手置于胸前作牵马状。石马,石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现已残缺不全,现存最高的石人也不过1.4米,宽0.6米,这跟高大的翁仲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毋庸置疑,现存残缺石人的身高并不能代表唐朝人的身高,大家都知道唐代国富民强,百姓生活富足,更何况这种关乎国体的仪仗兵肯定没有小个子的兵哥哥,应该是工匠们为了协调陵园的整体布局缩小了石刻比例。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保存较完整的牵马石人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损坏严重的牵马石人

乾陵石马,以及朱雀门外的翼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矮腿短,体态圆润,少了马的健毅俊朗,多了份刚劲厚重。这是因为唐代的战马基本上都来自新疆河套地区,新疆马虽身材矮小,但耐力强,适合长途奔袭,所以非常适合作战马。且唐代人以胖为美,雕刻、绘画风格都倾向肥美之风,再者唐朝人生活富足,当然是人兴畜旺。

移步向前,我们看到的是东西对称排列整齐的翁仲像,这些石刻基本保存完整。翁仲石像高4.1米,胸宽1米,侧后0.55米,雕像高大,头戴鸡冠帽,身穿文官朝服,手握宝剑于胸前,肃穆而立。这些翁仲石像的真身是谁?他们是一个人吗?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这些石像源自于秦朝一位姓阮的将军,据说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忠勇异常,在秦始皇平定西北战事时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声名鹊起。翁仲死后,秦始皇按照他的形象铸铜人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一作为纪念,二作守护神。后世帝王纷纷效仿铸刻翁仲像置于宫殿或陵墓前,以保安泰。

仔细观察这些翁仲石像,他们相貌不同,神情各异,并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的蓄胡鬓,有的深眼窝,明显不像中原人士。这些石像很可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朝廷能任用外藩作大将,我们可以想象唐朝的官吏任用多么的不拘一格。这些翁仲像皆身着文官衣帽,手持佩剑,也证明了盛唐时期人们崇尚文武兼备的主流思想。

如今墓主人千秋已去,只有翁仲默默持守,不觉让人想起郭伯谐的诗句:“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在三重子母阙以北,献殿遗址前,陈列着六十一番臣石像,分为东西两个区,总面积375.84㎡。东侧29尊,其中一尊遗失,西侧32尊,有两尊头部完整,其余头部皆被损毁。保存完整的两尊中一尊身穿翻领右祍武士袍,头梳13条小辫,另一尊身穿翻领左祍武士袍,卷发八字胡。现存能够辨认的石刻大都身着武士服,当时竖立石像时应该武将居多。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西侧32尊番臣像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梳着十三小辫石像

六十一番臣像的服饰、配饰各有不同,代表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官衔。专家考证,这些石像大部分都是隶属唐朝廷的各国官员,或者桥居长安的王宾、客使,这些人有的还受唐朝廷的任命,兼任边疆地区行政长官,并且官职都在三品以上,有的甚至官居一品。

史书-记载,这些石人背部刻有他们的国别、官职、姓名。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已难以辨认,现仅存三尊石人背部能看到这样的字迹:“朱俱半国王斯陀勒” ,朱俱半(今新疆叶城一帯)的国王斯陀勒、“于阗王尉迟敬” ,于阗(今新疆和田附近)国王尉迟敬、“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吐火罗(今阿富汗)国王子羯达健,特勒是他的官职。经考证这三人真有其人,新唐书. 于阗传记载,尉迟敬于公元691年被武则天封为于阗王。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斯陀勒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羯达健


浅说乾陵仪仗类石刻(牵马石人、石马、翁仲、六十一番臣像)

至于这些石像为什么头像被损毁,众说纷纭,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四种:一说,唐代衰亡之后,兵戈四起,这些石刻毁于唐末战乱;二说,唐以后外邦有游历至乾陵者,羞于祖先石像立于乾陵作守陵人,怒而毁之;三说,乾陵周围村子时常夜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似有阴兵作祟,农田不是被损坏就是农作物被偷盗,村民迷信是这些石人石马所为,便砸去了他们的头颅;四说,乾陵石刻毁于五六十年代,当时号召人们破四旧,所以农民便砸毁了这些石刻。

六十一番臣像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后来头部大都被毁,历史的谜题到底如何解答?恐怕难以纷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珍爱现存的这些文物古迹,把他们更好地传承给子孙后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