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人与人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比较好?你认为爱“助人”傻吗?

阳光下的哆来咪发梭


物极生反,同样人和人的距离太近也容易生变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但这种距离是不会影响到相互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


胡军7605


人与人之间最好有个舒适的距离会比较好

人际关系学定律里面的/刺猬法则:与人相处,距离产生美

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距离”

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冬季的一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在户外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它们身上的长刺又把同伴刺疼,很快就分开了。但寒冷又使大家再次围拢,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离。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佳的位置,保持一个能够忍受最轻微疼痛又能最大程度取暖御寒的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良好交际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例如,无论在拥挤的车厢里,还是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和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调整这种接近的不适感;但是空间里挤满了人无法改变时,一般会漠不关心的态度去掩饰心中的不快,但看上去神情木然。

关于这方面,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进去拿了把椅子,坐在那位读者的旁边。共累计80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里,没有一个人能忍受被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的,甚至还有人干脆质问:“你想干嘛?”

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适当的交往距离

交际中的距离学问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所谓亲密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其近范围在6英尺(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融、耳鬓厮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身体上的接触挽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范围1.5-2.5英尺(46-47厘米),正好能相互亲密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一端。

3、社交距离

社交中礼节上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例如,企业领导之间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试、学校师生答辩,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者与听众保持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活动,大多数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观众讲话说,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关于你提问的:“爱助人,傻吗?” 我想告诉你不傻,这也并不是内心自洽。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未写完...等会)



小黑日常宅文


你要记住,愿意抢着买单的人永远都不是比你钱多的人,而是比你在乎身边亲人朋友的人。同样的道理,愿意为你付出的人并不是因为傻,而是更懂得珍惜你的人,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一定要刻意的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多东西它是随缘。伤害过你的人也不用记恨,因为他曾经教会了你怎样去认识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一种投资。搞不好可能也是你一辈子的生死之交。


温66141412


你好!其实助人为乐是好事儿,是我们高尚情操的杰出表现。从对此事的纠结可以看出你是个热心肠。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一是要分清人,有些人看似困难实际自尊心很强比如:在和别人比拼过程中的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是在怜悯他;有些人呢,不值得怜悯,比如有些年长的老人,他们是在倚老卖老,事情做不好还会惹的一身骚。无论哪种人,你都需要事先保持好距离看清楚,他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到底值不值得帮助?

二是要看清事儿,有句话说的好“救急不救穷”对于一些不务正业,不踏实做事儿的主也不要妄想去帮助,毕竟你能帮助一时但帮不了一世,这样的人是永远帮助不了的!还有一个老年人街边摔倒,一些人被车剐蹭了等等,有时候帮了反而会给自己找麻烦。

当然,我阐述的东西存在片面性,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都跟我说的一样!我相信心地善良的人结果也不会差,不要太在意个别人的看法。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甄子丹导演的《胖龙过江》祝你有个好身体,有个好心态。


变形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人与人不同,再好的朋友之间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比较好,人人都有隐私。比如金钱,个人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只看眼前,不看长远。有人只站在自己立场上、不考虑别人感受,有的人只看近处、不知道长远,有的人喜欢得到、不愿意付出。也有一部分人虚荣心很强,在我看来、别人有好多事是不能参和的。总之、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得到认可的。


玉儿72492351


三观相同、相近的人,思想大慨相同的人、有共同话题的人可以深交;心地善良、宽厚待人、讲信誉、有人品的人可以深交。

当然,首先要学会识别各类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会识别人,才能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有些人确实很乐意助人,发心是善的,为别人排忧解难,能帮助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就帮助,只是举手之劳。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自己开心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不同的人看来,你很傻,甚至是背道而驰。但是,人不同,所做所想的都不同。

只要是问心无愧,有自己的原则,有良知,不去害人就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做法,做好自己,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人在做,天在看!


碧波荡漾6101696516


现在人的三观全变了,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最好的做法,帮助别人永远是善良的人,但是有一些被帮助的人不感谢、不感恩、这些人没有良心!帮助人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傻?但是老天全看在眼里,早晚回报,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当今社会真难!


纵观世界奇闻


人与人之间还是保持适当距离为好,有句话说的好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之间离的太近,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错点容易看清,优点容易忽视,最后发展到相看生厌[呲牙],适当的保持距离,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尽量不打扰,就是做人最大的慈悲。



诗自心出语自华


一般来说,交际中空间距离可以分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或夫妻间,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2.私人距离一般在45厘米到120厘米之间。3.社交距离大约在120厘米到360厘米。4.公共距离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正式场合中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以上是交际中的距离,下面来说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距离,一般分为闺蜜,朋友,同事(同学)领导,闺蜜就是无话不说的类型(但是也要小心,最亲近的人往往是伤害你的人)朋友的关系就是比闺蜜远一点,谈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同事之间讨论的就是工作和日常的事情,领导一般就是工作的事情,我这个人还是蛮喜欢帮助别人的,我感觉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同时也会使我感到快乐。吃亏是福


思邬冕


这说不准吧?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你觉得这人很投缘,但是戒心过重,别人又不傻,寒了人的心。你觉得这人不行,离远点好点,因为靠太近你会感觉既不舒服又尴尬,你也不傻对吧?体会得到。至于是否爱助人是否傻不傻,个人回答肯定是不傻的,从本能的角度讲,自私才是常态,几乎所有生物都是自私为生存前提的。人不是,人发现很多事情一个人是搞不定的。一个人单挑不过很多大型动物,更别谈修长城这样的超级工事了,助人也是助己,这才是人类共有的默契。差别在于有些人助人把回报看得淡些,有些人把回报看得重些。那么你问这问题困惑的肯定是回报回馈的困惑,而不是助人这个问题本身。自己做决定,我觉得大方大胆助人和小气谨慎不助人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个人三观差异而已,不必纠结。因为无私和自私的人因为人生际遇关系,都有混得还行和混得不咋滴的,你该怎么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