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1+4”警务模式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

2019年以来,朔城区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以“治安与治理协同,警务与服务相融”的顶层设计理念为牵引,按照“高站位谋划、递进式创建、全域化推进”的工作思路,探索形成了“以党建为统领,一站多效、一网覆盖、一警三员、一呼百应”的“1+4”警务新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全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2019年12月8日,由人民网与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部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朔城区“1+4”警务新模式获评20个优秀案例。

为啥要实行“1+4”警务新模式——

朔州市是一个仅有30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作为朔州市的主城区,朔城区辖11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280个行政村、54个社区,总人口52万人。基础相对薄弱,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

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种不稳定风险因素相对较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城中村”居民房屋拆迁并搬入单元楼新居,邻居之间串门的少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少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与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治安安全、平安建设的期望值和需求不断提升,亟需探索一种适合实际发展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激发基层活力,推动基层自治成为一个新课题、新挑战。朔城区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载体,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总目标,探索在全区城市派出所推行“1+4”警务新模式,依托距离群众更近的警务工作站(室),通过治安与治理协同、警务与服务相融,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取得新成效,解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新密码。

怎样实行“1+4”警务新模式——

坚持高站位谋划、递进式创建、全域化推进,搞好顶层设计,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从群防群治到共建共治共享

朔城区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协调指导,坚持高站位谋划、递进式创建、全域化推进,让“1+4”警务模式这枝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花在塞上绿洲绽放。

“1”就是“以党建为统领”。坚持党建统领,夯实创新发展基础,置稳警务“压舱石”,倾力打造敢担当、勇创新、善作为、好口碑的新时代基层警队。

“一站多效”,就是延伸基层警务职能,把警务工作站(室)打造成集矛盾调解、户政服务、治安巡防、社区消防等职能为一体的“家门口的派出所”,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以位于市区、城区中心的北旺庄派出所为例,该所充分发动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新闻媒体记者、擅长群众工作的退休人员,甚至息诉罢访的老上访人员等多方力量,与32名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优秀心理咨询师组成调解员人才库,实现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人员接受调解。在已建成的警务工作站设立户籍业务办理窗口,并配备24小时自助办证机,真正把警务工作站建成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眼跟前的服务站,极大地节约了群众的办户办证成本。

“一警三员”,就是在警务工作站的人员配备上,充分调动可用资源,形成“社区民警+治安协管员+矛盾调解员+全科网格员”的“一警三员”模式,落实“五清五报”制度,即“人口信息清、房屋户数清、物件设施清、场所情况清、问题诉求清,报违法、报可疑、报隐患、报动向、报结果”,扎紧辖区“平安不出事”的篱笆墙,实现了隐患排查常态化、日常守护常态化、护校安园常态化,为守护平安提供有力支撑。例如结合部分村、小区孤寡老人独居的情况,要求“一警三员”畅通联通渠道,落实独居孤寡老人“两天必见面”要求,两天不见面就需要上门问候,日常守护常态化让警务服务更务实、更贴心。

“一网覆盖”,不仅是互联网的全覆盖,更是平安守护和高效服务的全覆盖。充分应用科技化、智能化、智慧化手段,全力完善“一张网”,全面扎紧抓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一是视频监控“眼对眼”。有效整合辖区所有社会监控与天网监控,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采取“探头站岗、视频巡逻”的“天眼对人眼”方式,扩大巡逻面,织密立体智能防控网。二是网上服务“面对面”。全面推行“互联网+”工作模式,警务工作站民警借助微信平台,建立便民利民业务咨询群、群防群治群等,向群众提供“掌上服务”。三是掌上办理“点对点”。全面落实“一网通一次办”便民措施,指导群众通过手机终端办理涵盖居民日常所需的各项审批服务事项。

“一呼百应”,就是在原有综治网格员基础上,组建全科网格员队伍,构建派出所与辖区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广大网格员和志愿者警政联勤、警社联治、警民联动新格局,变派出所在“打防管控治”中单打独斗为全社会共同参与“一呼百应”。依托派出所警情受理平台,有效整合辖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创新思路,主动协调,按照辖区“1个单位选出1名网格长、3-5名网格员”的思路,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全科网格员队伍,参与非警务警情处置工作。属于警务类和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警情由派出所民警出警,非警务类警情则通过“钉钉群”向全科网格员发出指令,由全科网格员按网格划分进行现场处置。

“1+4”警务新模式效果怎么样——

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真正转化为实际举措和效果,全区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率呈连续下降趋势

通过警务“1+4”模式的推广应用,通过“治安与治理协同,警务与服务相融”的实践,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科网格”的探索,更是让多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警政联勤、警社联治、警民联动的实践,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进一步增强了全区社会治理工作合力。此其一。

其二,提升了平安建设水平。“眼对眼、面对面、点对点”的落实推广,推动了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全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效能和水平,全区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去年1-11月份,全区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16.2%,尤其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59.3%,其中,抢劫发案下降79.6%,抢夺发案下降47.7%,盗窃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9.3%,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三是提升了群众满意度。通过警务工作站的阵地前移,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维护治安的积极性,也拉近了警务服务与群众的距离,便民利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安民乐民,升级了服务理念,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去年1-11月份,全区三级综治中心接收矛盾纠纷类、治安问题类、利益群体信访诉求类以及其他类综治事项共计11152件,已办结11059件,办结率99.2%,有效将各类风险隐患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了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本报记者 任永亮 本报通讯员 边云芳 黄爱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