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從漢安帝開始,東漢的幾個帝王都葬在邙山上,形成了邙山陵區。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漢安帝在出巡途中病死,當年四月漢安帝被安葬於恭陵。一年後,漢安帝閻皇后在幽禁中去世,也合葬於恭陵。根據伏侯《古今注》記載:“陵山週二百六十丈,髙十五丈。”(《後漢書》第242頁注)劉昭的《續漢書注》記載:“安帝恭陵,山週二百六十步,高十五丈。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內。寢殿、園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一十四頃五十六畝。”(《後漢書》第3149頁注)漢安帝陵的陵山規模比前代略大,但整個陵區的形制與前代基本相同。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至於漢安帝恭陵的具體位置,《帝王世紀》記載:“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後漢書》第3149頁注)而李賢的《後漢書注》則記載“在今洛陽東北二十七里”。陳長安先生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兩者所指的洛陽城有所不同,皇甫謐所說的洛陽城指的是漢魏洛陽故城,而李賢所說的洛陽城指的是隋唐洛陽城。根據陳長安先生考證,漢安帝恭陵應當就是邙山上的“大漢冢”。據實測,“大漢冢”周長120米,高30米。當地村民還把“大漢冢”開成了梯田。如今的“大漢冢”已經被認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漢順帝病逝,九月下葬於憲陵。和平元年(150年)漢順帝梁皇后病死後,與漢順帝合葬於憲陵。漢順帝臨死前下令簡葬,不得用珠玉陪葬。漢順帝的憲陵的確比漢安帝陵小很多,劉昭的《續漢書注》中說:“順帝憲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四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司馬門內。寢殿、園省寺吏舍在殿東。堤封田十八頃十九畝三十步。”(《後漢書》第3149頁注)關於憲陵的位置,皇甫謐記載“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陳長安先生考證,漢順帝的憲陵就是邙山上的“二漢冢”,據實測“二漢冢”周長400米,高約20米。“二漢冢”也被村民開成了十級梯田。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漢順帝的生母李氏被漢章帝閻皇后害死,到閻皇后去世後才有人向漢順帝說起他生母的事情。漢順帝尊生母為恭憫皇后,葬於恭北陵。恭北陵在恭陵之北,具體位置尚有待考古發現。

永熹元年(145年),即位不到一年的漢衝帝去世,被葬入懷陵。太尉李固向梁太后提議,國家連年災荒,漢衝帝又年幼,最好就在漢順帝的陵園內安葬,如同當年漢殤帝一樣,懷陵“三分減一”。劉昭《續漢書注》記載:“衝帝懷陵,山方百八十三步,高四丈六尺。為寢殿行馬,四出門。園寺吏舍在殿東。堤封田五頃八十畝。”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漢衝帝懷陵在“西北去雒陽十五里”。(《後漢書》第3149頁注)陳長安先生認定邙山上的“三漢冢”就是漢衝帝的懷陵。據實測,“三漢冢”周長200米,高10米。“三漢冢”也一度被村民開成了六級梯田。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去世,當年被葬入文陵。不久後漢靈帝何皇后被董卓毒死,合葬於文陵。根據《帝王世紀》記載:文陵,“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陽西北,去雒陽二十里”。《後漢書》第3150頁注)陳長安先生認為漢靈帝文陵也在邙山上,其具體位置當是在護駕莊西南的大冢。李南可先生則撰文稱自己曾在邙山上的劉家井漢冢上採集到一塊玉衣殘片,還曾在劉家井村民家裡發現過兩塊黃腸石,上面分別有建寧和熹平的年號。劉家井大冢前還有殘存的建築基址,發現過建築構建。所以,李南可先生推測,劉家井漢冢就是漢靈帝的文陵。劉家井漢冢後來被村民開墾成四級梯田,還被村民的宅院侵佔一部分。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還曾在冢上開挖了防空工事。目前劉家井漢冢周長300米,殘高20多米。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系列之37:東漢洛陽北邙山帝陵區

漢獻帝的生母王美人也被何皇后害死。興平元年(194年),漢獻帝尊生母為靈懷皇后,也改葬在文陵。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退位十四年之久的漢獻帝壽終正寢,被以帝王之禮下葬於焦作修武的禪陵。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中,董卓曾讓呂布發掘了東漢帝陵和公卿的墳墓。魏文帝曹丕的《終令》中記載:“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柙金鏤,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也。豈不重痛哉!”(《後漢書》第3150頁注)以至於魏文帝心有餘悸,堅決要喪事從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