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的青鱼,为啥沦落到几乎没人养殖的地步了?

a398181531


没有这个话,青鱼生长慢,识宝的人多的是,连鱼是靠肥水(我就不多讲了),只要是正规不是靠尿素的,销路不愁!


溱湖早茶


青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为何养殖的人越来越少?针对这个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青鱼,在"四大家鱼"之中,生长最快。1龄的鱼可以长到1斤,2龄的鱼可以长到6斤,3龄的鱼可以长到15斤,4龄的鱼体重可以达到24斤。最大的青鱼个体可以达到140斤。那么,具有生长优势的青鱼为何越来越少有人养殖了呢?



养殖成本太高

青鱼的主要食物是螺蛳、蚌、蚬、小鱼、小虾等,这些饲料的价格相对要高很多。其中,青鱼最喜欢的是螺蛳,市场均价为3.6元/斤。加上青鱼的食量大,毫无疑问会增加青鱼的养殖成本。此外,青鱼个头大,有吃小鱼苗的习惯。所以,不能够与其他鱼类混养,只能单独养殖。而单独养殖会使单位效益下降。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也导致青鱼养殖成本增高,那就是养殖周期太长。虽然青鱼在"四大家鱼"之中生长很快,但是相对于其他鱼类品种来说,养殖周期就太长了。2年的青鱼才6斤,而这个体重的青鱼上市出售又不值当,很容易亏本。需要等到15斤以上出售上市才有盈利的可能性。



青鱼的在销路方面存在缺点

青鱼需要等到体重很大的时候才出售,而个头太大,体重较重,很难作为普通食材进入家庭食用。比如,下午下班了,到市场上买鱼回家做清蒸鱼,作为一家人晚上的硬菜。而到了鱼市,大家都会根据一家人的食量来选择鱼的体重,大概1~3斤即可。而10多斤的青鱼很难入大家的眼。这样,青鱼比较少见于寻常百姓的餐桌之上。所以,活青鱼通常情况之下,不会作为家庭食材,更多的是作为腊鱼和鱼干的原材料。



而这也是非常不利于青鱼在养殖上受到欢迎。

好了,以上是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有点意思的事儿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青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在我们的餐桌上一直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而题目当中所说的“没人养殖”这个就有点夸张了,对于养殖的多少的情况还是需要分地区里看的。

为何养殖户不爱养殖青鱼?

青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一直是不少朋友喜爱吃的,青鱼的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但是青鱼在人工养殖方面确实是没有四大家鱼当中的其它几种鱼类养殖的多。这里面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青鱼的养殖周期较长:青鱼在四大家鱼当中的生长速度属于比较慢的,一般青鱼生长到十斤才能出塘,市场上常见的草鱼一般五斤左右就能够上市了。因为生长的比较大,生长的年限就要比其它家鱼饲养的时间长,养殖周期长,自然是比不上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的家鱼让养殖户喜爱了。

其次青鱼市场较窄:虽然青鱼味道很好,不少朋友还表示青鱼要比草鱼更好吃,但是青鱼由于重量较大,一般一只青鱼重十斤左右,这对于家庭消费群体自然是比较不适合的,吃鱼都是图新鲜,吃不完的话自然不方便保存。而青鱼销量最好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附近,以及南方地区腌制腊鱼用,所以养殖户自然会减少青鱼的养殖。

另外青鱼养殖风险较高: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青鱼的养殖周期较长,这样一来也增加了青鱼的养殖成本。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病害,这对于养殖户而言无疑是加大了养殖的风险性。再加上目前市场上销量好的鱼类较多,青鱼的替代产品也多,养殖户自然是更乐意去养殖这些见效快、风险低的鱼类了。另外青鱼主要以螺蛳、蛤、蚌等为食,增加了养殖户的饲料投入。

所以说不少养殖户综合考虑之后更多的会选择在养殖的过程中少量的套养青鱼,而专门养殖青鱼的还是比较少的。

另外有朋友询问如何区分青鱼和草鱼这两种家鱼,这两种鱼在外形来看的确是非常相似,不过仔细辨认还是能够区分的。草鱼鱼体颜色偏黄绿色,而青鱼则呈青黑色。其次就是青鱼的鱼头比较尖,而草鱼的鱼头就更加浑圆一些。另外就是二者在鱼鳞上也有一定的差异,青鱼的鱼鳞形状不太明显,而草鱼的鱼鳞排列整齐并且形状明显,整体看上去像是网一样,并且鱼鳞的边缘比较圆润。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其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青鱼养殖周期长,见效慢。据青鱼养殖户介绍,第一年投放的青鱼苗,一年时间重约0.3斤左右,两年重4斤左右,三年重才到达15斤左右,而且青鱼的体型越大价格越高。一般来说10斤左右的可以卖到10元/斤,20斤以上的可以卖到15元/斤左右。

2.一般需要4年以上青鱼才有可能长到20斤以上,相比较其他鱼类来说青鱼的养殖周期较长,这样以来成本收回就比较慢,相对于养殖来说风险就大,收益见效慢。

3.青鱼养殖成本高(容易发病死亡)回报慢。

在青鱼的养殖到过程中,要提高青鱼的肉质,就要定期给青鱼提供新鲜的饵料,并定期进行换水清塘、消毒等。一般想要获得高利润就需要养殖大规格的青鱼,才能保证高收益,而大规格的青鱼,成本大约每亩要很大的成本,而且在养殖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不然毁于一旦,连本带利都没了(这主要指犯病,缺氧死亡等)。所以对于资本积累不多的很多农村养殖户来说,而虽然青鱼的利润可观,但是前期成本实在太高,收到回报相对较慢。

青鱼养殖利润可观,但成本(及过程风险)相对较高,养殖户可以因地制宜根据青鱼的养殖状况进行,体型的差异化投放养殖,通过养殖成鱼来获得流转资金,根据青鱼与其它鱼类进行套养。


客家二叔


四大家鱼的来历

不论是文明族群还是野蛮部族,整日的奔忙,大多为生活。而生活的基本需求,无非就是果腹。于是,人类最初的农业文明里,养殖业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四大家鱼,就是古代中国先民在养殖鱼类过程中,主要养殖的四种鱼类,故名“四大家鱼”。

四大家鱼的养殖,在中国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四大家鱼中的青鱼,在养殖比例中逐渐走低,甚至有一种无人愿意养殖的趋势,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认为:

市场回报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一切商业活动的核心,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在选择盈利模式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商户都会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种模式。而同样养殖鱼类,青鱼的性价比让很多养鱼的渔农不愿意接受。

因为青鱼和其他三种家鱼比起来,青鱼的市场并不大,甚至还相对小很多,但是,其养殖的投入却要比其他三种家鱼大很多。

一来,青鱼的养殖周期很长,周期长就意味着在养殖青鱼期间,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而从经管角度来说,周期长的产业下,如果利润并不丰厚,则属于性价比较低的投资范畴。因此,在可以选择养殖其他性价比较高的鱼类基础上,青鱼逐渐遭到了舍弃。

二来,青鱼在养殖过程中,青鱼主要依靠食用螺蛳等软体生物为主。这就意味着养殖青鱼需要专门准备这些软体生物来喂养青鱼。

周期长,而且需要专门的饲料,市场又不大。市场回报较低,成为青鱼无人养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殖难度问题

在我国民间,有这样的一句俗话:家趁万贯,带毛不算。在这句俗语里,“带毛”,是一种代指,指的是养殖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衡量一个人的家业多少,不能把养殖业的财富算上。比如东北某著名养殖海鲜的企业,其养殖的海鲜,不是死掉就是跑路。

在四大家鱼里面,养殖青鱼一旦进入高密度状态,各种围绕青鱼衍生的疾病就会在青鱼群体蔓延,如果处理不慎或者处理不及时,那么,很容易导致自己所投入的本钱血本无归。

因此,在有其他鱼类可以养殖的前提下,养殖青鱼这种高危活动,是很少有人去做的。

就这样:青鱼逐渐遭到了养殖业的舍弃。


藤树先生


在这里我主要与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一,青鱼为什么养殖量少?

这个主要是市场决定的,像我们湘南永州地区,主要消费草鱼,养殖户一次出塘五六千斤草鱼有很多鱼贩能一次全部买走,如果是青鱼,一次最多五六百斤,稍微多一点都要不完。养殖户一般是套养一些青鱼当做池塘清洁工。

二,青鱼与草鱼如何区别?

这两种鱼对一些与鱼接触较少的人来说可能不会区分,它们首先是颜色不一样,一般草鱼背是黄灰色,鱼肚是白色。而青鱼是鱼背是青色(与人受伤后皮肤上的淤青几乎一样),鱼肚也有淡淡的青色。

由于食性不同,它们张口的方向不同,草鱼张口时是向上张口的,它下嘴唇比上嘴唇要长一点。青鱼张口时是向下张口的,因为青鱼主要吃底泥上的螺丝等底恓动物,口自然进化为向下张开。

草鱼鳞片摸上去化青鱼感觉要粗糙得多,这个像我们养殖户在卖鱼时从网里抓鱼(卖热水鱼一般都是鱼不露出水面就抓的)只用手一碰就可以很准确的知道抓的是草鱼还是青鱼!

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唐坤4790


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的青鱼,为啥沦落到几乎没人养殖的地步了?这个还真是的,小编记得以前我们集市经常有青鱼卖,但是最近几年却凭空消失了,下面我们来捋一捋这当中的原因。


个人认为青鱼现在没有什么人养殖,偶尔有一二只也是野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难养殖,大家知道青鱼是以水中软体动物为食,在农村多是以塘中的螺蛳、蚌壳为食,一个鱼塘中只要有几条青鱼,螺蛳、蚌壳会被其吃光,但是一旦食物缺乏时,生长很慢,这是人们不想养的主要原因。

二、疾病多,青鱼在高密度养殖下,疾病一点也不小,比较常见的烂腮、肠炎,可以导致养殖全军覆没,比起其他鱼养殖,操的心一点也不会少。



三、难销售,青鱼的爱好群体相对较少,加上其在价格上并没有特别的优势,普通大众还是比较喜欢吃草鱼,所以导致该鱼并不好销售。


上面介绍的,就是近些年青鱼养殖消失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和其市场占有率不大,加之经济效益不高,是人们弃养的主因。现在私人养殖的塘口,也基本上抛弃了这个鱼的养殖,我们有幸只有在野生水域或可见到。


坏男人说小龙虾


青鱼是我国淡水鱼养殖养殖中“四大家鱼”之一,其形体颜色发青,又被称为“乌青”“螺蛳青”等。青鱼与草鱼的体型相似,但肉质要比草鱼鲜美,成鱼的体型要比草鱼大。就目前青鱼的养殖规模要比其它鱼类相比要小,随着人们对鱼肉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青鱼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程度在提高,但相应的鱼规格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规格越高,它的单价就越高,相对的收益也越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青鱼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周期。

1. 青鱼是属于鲤科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沿江湖泊地区重要渔业资源,在我们浙江湖州的养殖历史最为悠久。青鱼饲养比较简单,喜好生长在深水环境中,主要以小型动物、蚌、螺蛳、蚬等为食,也会捕食虾蟹小鱼等,且青鱼肉质的鲜美要求饵料新鲜。青鱼成鱼的体格较大,长度可达1米左右,且生长比较迅速。

2. 青鱼苗长到2~3龄,体重可达3~5公斤,性成熟一般在4~5龄,雄鱼性成熟可提早1~2龄。一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鱼会受江水上涨刺激而产卵。所以整体来说,青鱼从放鱼苗到上市,至少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才会成为商品鱼卖到比较高的价钱,相比于“四大家鱼”来说周期相对会长一些。

如今农民很少养青鱼的原因有哪些?

青鱼那么受市场欢迎,而且价格也比普通比其它鱼类高,养殖户很少养殖青鱼呢?其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青鱼养殖周期长,见效慢。据青鱼养殖户介绍,第一年投放的青鱼苗,一年时间重约0.3斤左右,两年重4斤左右,三年重才到达15斤左右,而且青鱼的体型越大价格越高。一般来说10斤左右的可以卖到10元/斤,20斤以上的可以卖到15元/斤左右。

2.一般需要4年以上青鱼才有可能长到20斤以上,相比较其他鱼类来说青鱼的养殖周期较长,这样以来成本收回就比较慢,相对于养殖来说风险就大,收益见效慢。

3.青鱼养殖成本高(容易发病死亡)回报慢。

在青鱼的养殖到过程中,要提高青鱼的肉质,就要定期给青鱼提供新鲜的饵料,并定期进行换水清塘、消毒等。一般想要获得高利润就需要养殖大规格的青鱼,才能保证高收益,而大规格的青鱼,成本大约每亩要很大的成本,而且在养殖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不然毁于一旦,连本带利都没了(这主要指犯病,缺氧死亡等)。所以对于资本积累不多的很多农村养殖户来说,而虽然青鱼的利润可观,但是前期成本实在太高,收到回报相对较慢。

青鱼养殖利润可观,但成本(及过程风险)相对较高,养殖户可以因地制宜根据青鱼的养殖状况进行,体型的差异化投放养殖,通过养殖成鱼来获得流转资金,根据青鱼与其它鱼类进行套养。

这里是“浔味江南情”,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增长知识。


浔味江南情


青鱼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因为其肉质紧实,口感鲜嫩,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青鱼相对草鱼以及其他品种的鱼来说个头比较大,在平常逢年过节待客的时候主菜上青鱼也是比较有面子的,因为青鱼比较受食客们的欢迎。所以青鱼的价格也相对其他品种的鱼类贵一些。但是虽然青鱼价格贵,但是在水产养殖户看来,青鱼是不太适合养殖的,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 、青鱼对食物要求苛刻,养殖成本高。

因为青鱼不像其他品类的鱼一样吃饲料,青鱼只吃食一些野生的螺狮,小鱼小虾,而且还只吃一些鲜活的,如果这些食物有稍微的腐烂或者变质,青鱼味觉灵敏,闻出来就会不吃。而这些鲜活的螺狮鱼虾之类的东西买起来是非常贵的,所以如果养殖青鱼养殖成本是非常昂贵的。

二、青鱼生长速度慢,养殖青鱼短时间难回本。

一般养殖户养殖鱼类产品一年就要卖一次,收一次本钱,因为水产品养殖投入资金非常大,如果不能快速的收回成本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而养殖青鱼因为不吃饲料所以前期生长是非常的缓慢的,而小的青鱼价格又会很便宜。一般青鱼养殖的周期是四年,这就导致一些小的养殖户为了尽快周转资金,都不选择青鱼养殖。

三、青鱼抗病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发生病灾死亡,养殖风险大。

因为其他鱼类吃食饲料,人类可以后期干扰性的对鱼塘进行清理消毒,也可以在饲料里面添加一些抗病毒的药类防止鱼群遭受病害侵袭。而青鱼则不同,青鱼需要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人类养殖无法进行干预,这就导致一旦青鱼发生病害,很可能会导致全鱼塘都能传染上,进而导致鱼塘的青鱼都死掉,所以风险比较大。

四、青鱼后期个头比较大,如不是特殊原因人们一般不买特别大的鱼,市场购买力不大。

因为青鱼在后期的时候生长迅速,一般到了上市期的青鱼都是十斤以上,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这么大的鱼一顿吃不完,放起来就不新鲜了,所以在选购的时候人们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会选择可以一顿吃掉的鲤鱼或者草鱼,不会选择特别大的青鱼防止浪费,所以青鱼市场购买力比较差,虽然价格可以,但是销售量不大。


农业经济第一线


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的青鱼,为啥沦落到几乎没人养殖的底部?

确实现在买青鱼吃的人在我们这边很少了,作为一种和草鱼外观和规格上非常类似的淡水鱼类,青鱼的养殖和草鱼的养殖有着很大的不同,草鱼非常普遍,而且价格便宜。青鱼很少见。

之所以青鱼现在这么不受人待见(肉还是很好吃的),主要是因为青鱼养殖有几个明显的短板,如下:

1,生长周期长:青鱼的生长周期很长,一般要想达到上市的规格长到10斤左右的规格,需要两年时间,这种生长周期可以说是非常长了,你想想,小龙虾从抱卵孵化脱离母体开始,一直到长成4钱以上的成虾,养殖户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最少也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水产养殖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养殖户来说,生长周期越长,投入的成本也就越来越大,风险也就越高,养殖期间青鱼会罹患各种疾病,死亡率绝对不低。管理成本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饲料钱和用药的支出都不是一个小数,所以,这也是青鱼很少人养殖的原因。

与草鱼和鲫鱼相比,生长周期短,半年就可以达到上市的规格,支出回本的时间不长,所以更加受养殖户青睐,而且草鱼主食各种适口水草,鲫鱼食性杂,来源广泛,饵料的成本也很低,所以现在我们这里淡水养殖户最常见的鱼类养殖主要是鲢鱼,草鱼和鲫鱼,很少养殖青鱼的。

2,饵料支出太大:青鱼与其他鱼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饵料摄食方面,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包括最喜爱的螺蛳,河蚌甚至是小龙虾等等。而且青鱼的摄食量很大,一条青鱼一顿可以消耗好几斤螺蛳。这样的摄食量,需要养殖户持续不断的为青鱼寻找螺蛳等甲壳类饵料。对于养殖户而言,哪里去寻找这么多螺蛳来给青鱼做饵料呢。即便是野生的也很快会被青鱼吃完,而且青鱼养殖的水体,螺蛳蚌壳会被吃完,这也破坏了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螺蛳作为微生物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食物链的参与者,它在其中充当着清理底层水体和淤泥层的清道夫的角色,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因为它主要吃有机质碎宵,当螺蛳完全被青鱼吃光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3,疾病无法控制,无法确保存活率:任何水产养殖项目,都有一个存活率的问题。就拿小龙虾来说,从苗子到上市,不过区区短短一个月之类的时间,小龙虾的存活率也不是很好控制的,而青鱼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肯定不低,而且平时投喂饵料,加上改善水体环境需要用药,这些都是导致青鱼患病的重要原因。想想小龙虾短短的养殖周期,都会面临大量的死亡风险,再想想养殖青鱼2年的周期,所以养殖青鱼所面临的风险明显要比小龙虾大很多。

补充说明:

因此对于养殖户来说相同条件下,养殖草鱼鲢鱼等鱼类明显要比养殖青鱼划算,不过还是有部分养殖户坚持养殖青鱼,当然,这些人的目的不是为了青鱼本身,而是为了青鱼牙齿附近的那块石头,也就是常说的青鱼石,这可是个贵重东西,如同玛瑙。所以是否养殖青鱼,主要看养殖户处于什么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