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和师父是一个意思吗?

伊犁老王


不是一个意思,师傅是一个统称,比如汽车,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称师傅;比如生产企业,先你进厂的、从事技术工作的、或者生产线上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称他们为师傅;比如街道开店铺从事修理、或者制作东西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称他们为师傅;比如你外出有事,需要问路,见年纪比你稍微大点,或者小点和年纪差不多,为了方便问他们,也可以称他们为师傅。等等……

师父就不一样了,你刚进职场,领导给你按排一个师傅带你学技术,这个带你学技术的师傅就是你的师父;或者你跟个体老板、该老板从事修理和制作什么的人学手艺,该老板就是的师父,老话讲: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师傅与师父的区别是:师傅可以随喊随忘,师父就不一样了,一辈子都不能忘,年节你还要送礼,以表示对师父的尊重,师父才会把他的技术传受给你,比如武术师父才会把他的绝活毫无保留的传给你!


了缘520


师傅和师父肯定不是一个意思啊!

师傅,一般是在单位对有技术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经验和在个别地方比较突出的人一种尊称,现在我们对各行各业的统称都叫师傅,像:门卫师傅,司机师傅等。

师父,是你在从事某种行业带你入门的人,是对你授业解惑的人。在古代或者是现代一些比较传统的行业,还有拜师行三跪九叩的拜师礼,像这种拜过师的人才能得到师父的教导。在古代,师生情同父子,老师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学生把老师当做自己第二父母,老师家有困难,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困难老师同学会帮忙,像一家人一样。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师,就有师父全面管理教,父母也不能干预,父母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那时候一些学艺的人对待师父就像父母一样,而师父不仅是授业解惑的老师,还要为弟子的生活和婚姻等事情操心。当然,还有一些旧社会的传统,比如说:“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徒弟不干好这几年,不教真正的技术,更不会有工资,这只是一些老传统,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基本不存在了。现在的师徒更像是亦师亦友,上班时技术上互相探讨,私底下喝酒聊天,不像师徒更像父子,印证了那句: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师傅只是大范围的尊称,师父是我们终身依靠的恩师,如同父亲一样,不可混为一谈。





鲁山老韩


解释这两个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傅和父这两个字义有何区别

1、“傅”字的基本解释:

(1) 辅相 :太~。少~。

(2) 教导 :“~立德义”。

(3) 教导人的人 :师~。

(4) 附着,使附着 :~粉。

(5.)姓。

2、父的基本解释:父,fu,从又举杖。家长率教者。矩也。

(1)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大雅》

(2)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又如:渔父;田父

(4)通"甫"。开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

(5)又如:教父(教戒的开始)

(6)天。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

(7)读作fǔ,例如宰父姓

3、从“师傅”和“师父”的来源和用法上看

“师傅”一词,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代用义比现在广,有几种特指:1.老师的通称;2.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3.对僧道的尊称;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封建朝廷的称呼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随着教师一词的诞生,师傅已经不再特指老师。

我认为目前“师傅”一词在社会上的用法有三种:一是指有专门技艺的人;第二是对僧道的尊称;第三是对陌生人的称呼,多表尊敬。

“师父”一词产生的时间较晚,是在唐代出现的。起初也是用来指代老师的。后来发展为特指有专门技艺的人,并且立了门户,形成了师徒关系的师长。

“师傅”作为尊称,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敬重之情更加深挚。

 





佳木栖息


师傅是尊称,如先生,同志,老师,之类的称呼,也就是个打招呼的口头语言。不用砌查那么远,现实在用。师父是入门弟子。一日拜师终身为父。后来金庸小说就乱套了,扬过拜师小龙女反成了妻子。师唤徒弟,或小哥。还有现代洋学,学生与老师结婚,徒弟恋师母的都有,斯师灭祖的应有尽有,帝王杀相父,睢县汤文正公,天下文官祖,三辈帝王师,去指甲而至亡,扒鸿毛汤文墓开,尸体如生,果无指甲。纲常乱历代皆有,也不是很严慬不变的道德帮架。


马振廷1


自古以来师傅是在某一领域可独立操作的能手,是技能成熟的表现,某人为谋生拜师学艺,当然选择手艺好的,他们之间可能以前并不相识,师徒关系以传承技艺为目的。

而师父则不同,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关系,比如徒弟的父亲已故,便视师父为再生之父,师父有师傅兼长辈的身份,师父收了某人为入室弟子,往往这种徒弟更容易得到真传,这个徒弟除了聪明、嘴巴甜讨师父欢心外,可能他们以前就有一定的关系。


老苏93956


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师傅——1.老师的通称。   2.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虚衔。统称为师傅、师保、保傅。 师父

3.对僧道的尊称。   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6.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师傅。   7.现在多用于对人的尊称,而不管其年龄、性别(通常多用于男性)、职业。

“师父”的基本含义与“师傅”相同,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区分现代社会通用的“师父”与“师傅”,需要从古说起。

“师傅”一词更早出现,本义即老师。但自秦汉时期起,“师傅”一词演变为专指帝王之师,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所谓“身为师傅,贵极人臣”,“师傅”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南宋之后“师傅”一词开始回归百姓,平民也可使用。“师父”一词或自唐代起流传,基本含义即老师,也可用于对出家人的尊称。“师父”一词在感情色彩上要强烈得多,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




国学演义


“师傅和师父”在中国古代最先均有“教书先生”的含义,也就是现今的“老师”的含义了。但在古代“师傅”与“师父”还是有所不同的。

一、使用领域或范围不同

师傅”政治色彩浓郁,地位崇高,是身份等级高低的象征。封建王朝为了江山永固,万代传承,众皇子或众王子也包括众公主等自小就会学习诗书词赋及治国安邦之策。要学习就要有教授的人,而皇家或“王家”就会聘请当世鸿儒来教授,一众皇子(王子,公主)等尊称教授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如何规范礼仪,怎样治国安邦等的人为“师傅”,如“帝师”。有浓重政治色彩,也就是说是皇家对“老师”的敬称,民间不是这样称谓。而后来“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还演变成一种官职。

师父”一词开初是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些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弟子会敬称教授他们禅经禅理禅道的人为“师父”。而这时“师父”与“弟子”就会因天长日久朝夕相伴由陌路人逐步演变成“父与子或母与女”(尼姑庵)般关系。“师父”不是“父亲或母亲”却胜似“父亲与母亲”。既要教授他们佛经佛法佛道,同时还要教授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求进,如何强身健体”等。外,“师父”一词开初还具有宗派色彩。熟读金庸武侠小说或看过武侠影视剧的朋友都会发现,“师父”是武林各门各派弟子对传授他们武艺教授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匡扶正义,如何闯荡江湖等人的敬称。也是现今常用的一句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了。“师父”是个严肃的称谓,一入山门拜师学艺,就要从一而终,不得改投他人门下,否则视为“离经叛道,大逆不道”,除非“

师父”首肯令投他门。

二、历史演化含义更趋向大众

现今“师傅”一词已然没了古时的政治色彩,也弱化了“老师”的含义,而是对从事各行各业的陌生人不知姓氏名谁时的一种称谓。如称的哥的姐,“师父”去宝珠弄怎么走啊,叫叫泥瓦匠木匠,“师父”休息一下喝口水吧等。也有路盲之人不知目的地在哪怎么走,遇到陌生人张口就会问,“师父”去李家屯怎么走啊,这一类大多是问上了年纪男性,对于女性不合适。

师父”一词也由开初宗庙,武林派别色彩演化得适用宽广了些。(1)学徒工敬称传授他们手艺的人,如修理电器,修理车辆,修理机械等,也包括几十年前学缝纫,学木工,学砌墙等门类。(2)新人入职,敬称那些经验丰富,业务娴熟,专业素养高对自己具有“传帮带”作用的人为“师父”。典型的在“警察行业”“报业电台”“戏曲行当”“教育领域”等。

到如今“师傅”与“师父”削弱了古时或从前一些特定含义,也弱化了“老师”意思,因为“老师”现专指从事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现今也敬称在某一领域术业高于自己的人为“老师”。


一朵芙蓉著秋雨


(一)师傅

1、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巜古今小说》卷三七:“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

2、对御吏的称呼。巜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张师傅,你是刑房掌案,这满坚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抬贵手,这就是与人的话路。”

3、老师的意思。巜红楼梦》第五回:“这个地方儿有趣,我要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

(二)师父

老师。咱们中国人至今也经常会对曾经教过自己,特别是对教过自己小学、初中或高中的老师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此对教过自己的老师表达感激之意!

目前,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一些传教学习绘画、书法、武术、木工、中医等行业师徒间,仍然有不少这样的形式和说法。其实也是一种中华传统美德。




爱山东人


师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称。就和以前互称同志一样。遇上年龄相仿的称师傅,小点的称小师傅,老点的称老师傅。意思是对方懂的事情比自己多,对自己来说又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其中又包含了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师父是师徒关系的称呼。是对亲手传授生成技术,带着自己一路成长的人的尊称。因为这个人尤如自己的父亲一样,行使了父亲的职责。所以称为师父,表示自己愿意象子女一样听从师傅的指教,又把师傅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因而称师傅为师父,更有亲情感。


凝解


“师傅”和“师父”

这两个称谓,细节上不是一个意思,但宏观上还是很相近,一直在民间称呼上混淆着,没有一个精准划分,但基本上还是对拥有技术者的尊称之诚意。具体细微差别我从含义、性质和实用范围三个方面解析如下:

1、“师父”与“师傅”含义不同。

“师父”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是徒弟对传授技艺老师的尊称。

“师傅”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

2、“师父”与“师傅”性质不同。

“师父”自唐代起流传,“师父”与“弟子”相对使用,含有“父”与“子”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平等性。

“师傅”是一种尊称,“师傅”与“徒弟”相对使用,体现师徒平等性。

3、“师父”与“师傅”适用范围不同。

“师父”基本只见于武术、戏曲、手工艺等传统技艺领域。将“师”比作“父”,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使用范围比较局限。

“师傅”常见于各行各业,对于传授知识技艺的人都尊称“师傅”,对于平时的社会交流也尊称别人为“师傅”,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总结:

“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