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楼兰古国的身世之谜,曾经是世界历史界,考古界最扑朔迷离的话题。楼兰古国是如何在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神秘的消失?

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不过极为弱小。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描述,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西汉时期,楼兰古国处于大汉和匈奴的夹缝中,只能左右逢源,维持生存。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那么,楼兰古国是如何重见天日的呢?

1900年3月29日,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古代城址的发现。瑞典探险家兼文物掠夺者斯文.赫定一行抵达罗布泊北岸,来到一处看来可打出淡水的地方,决定掘井取水时,发现唯一的铁铲丢失了,随同的一名向导被派回原路去寻找。 不料路上狂风大作,漫天的风沙使他饥肠辘辘无法前行。沙暴过后,在他眼前突然出现了高大的泥塔和层叠不断的房屋,一座古城奇迹般地显露出它的面容。斯文·赫定根据向导的汇报立刻赶到这里。当他亲手从遗址中找出了几件精美的木雕时,他异常兴奋,断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古城遗址。就这样,一把铲子,使一个失落的神秘文明重现人间。

斯文赫定

那么,古楼兰人究竟是什么人种呢?

因楼兰人使用中亚佉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因此有学者认为古楼兰人可能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而从基因学、器物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楼兰古国出土的一座古墓葬中曾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鼻骨挺直,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说明到了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与高加索人种共生,其中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

如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曾经的西域重镇,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究竟是怎样神秘的消失的?这片曾经的绿洲又怎会变成戈壁沙漠呢?

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了罗布泊,发现中国古代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找到罗布泊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痛快的在湖水里洗了个澡,那时的罗布泊湖水涟漪,野鸟成群。但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罗布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从这件事可以证明,罗布泊曾经是个移动性的湖泊。而罗布泊的移动,很可能就是楼兰古国被遗弃的原因。

罗布泊怎会游移呢?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李涵说历史


要想知道楼兰古国是哪个名族建立的,首先要知道楼兰的历史。

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楼兰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

关于是谁建立的楼兰古国,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说:“楼兰人使用中亚去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此书的观点认为,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据近期我国某人类学家从基因学、器物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论点。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然而,“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

从发掘的文书中知道,这里士兵的口粮越来越少,水源紧张,土地不能再耕种,可以推断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楼兰古国沙漠化,已经不适宜生存了,在1000多年前楼兰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和疾病,许多楼兰人在这次疫病中失去了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有一种猜想是楼兰人迁居到吐鲁番并逐渐被融合。楼兰曾用名鄯善国,彼时西域有以国为姓的习惯,而在吐鲁番唐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鄯”和“善”姓,而那时楼兰已经消失了。据此有人推断,楼兰的后人又可能是迁移到了吐鲁番地区,但随着楼兰的灭亡。他们的后裔也不再以楼兰人自居,而是逐渐和当地人融合






不忘初心666666


对于楼兰古城的建立以及发展、消亡,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这个曾“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西域小国,在史书中存在了短短几个世纪便神秘消失,究竟是什么民族创建了这个国家,它曾经有着什么样的过往,这些都是垂悬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不解之谜。


楼兰古国的前世今生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一支探险队来中国的罗布泊地区进行探险活动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古国遗址,他们在这个遗址上起获了大量的汉魏钱币,甚至还有一些罗马钱币,除此之外,各类精美的丝绸织品和颇具希腊文化艺术风格的雕花建筑也让这支探险队成员们感叹不已,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多达150余件的魏晋简残纸。他们把这些文物掠夺至国外后,经鉴定该遗址就是曾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而又突然消失的楼兰古国。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属国之一,它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焉耆、车师,东至白龙堆,通敦煌,是扼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古楼兰城为方城,边长约330米,面积达108900平米,城墙高约4米,宽约8米,城中大厅乃木结构,而周边建筑则是土木结构或者是纯土结构,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楼兰古城的风貌,见证着当年楼兰古国的繁荣昌盛。



就这样一个小国,在汉朝之前是不为人所知的,张骞通西域后,楼兰作为一个国家才第一次走进中原王朝的视野,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记载楼兰的。“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后汉朝发兵破之,杀楼兰王尝归,并将治所南迁,同时还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从此后,“

设都护,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

此后,伴随着中原商品和文化的输入,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转枢纽,同时楼兰借此也拥有了发达的文明,成为荒漠中的天堂。然而由于西汉王朝的衰败,楼兰古国也同中原王朝渐渐失去联系,到了隆安四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径此地已发现楼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伴随着楼兰古国的突然消失,这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退出历史舞台,谜团也随着楼兰古国和古楼兰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楼兰古国到底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其实,楼兰古国的历史远不是司马迁笔下记载的楼兰古国可以揭开的,他们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3800年前,这一点我们从出土古尸骸就可以证明,到底是哪个民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又是哪个民族创造出神秘的楼兰文明的呢?我们慢慢分析。

从出土尸骸来看。1979年,考古学家侯灿等人在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发现了一座世所罕见的墓葬群——太阳墓。从墓葬的遗骨来看,有着明显的白人特征。而另一处小河五号墓地1980年出土的女性干尸“楼兰公主”更能说明了这一点,高鼻梁、深眼窝、尖下巴,更是具备了欧罗巴人的典型特征。而这两处的墓葬经碳十四鉴定,都生活在3800多年以前,可见这些带有明显欧罗巴人特征的人早在中原夏商时期便已存在。


从使用文字语言来看。在斯文.赫定掠夺走以及后来零星出土的文物来看,楼兰人文字使用的是佉卢文居多,这是一种古中亚文字,但楼兰古国的本国语言却是印欧语系中的“吐火罗语”,这种语言与古波斯语、古印度语、亚美尼亚语以及斯拉夫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佛经中的“沙门”、“沙弥”等都引自这种语言,它既有印度风格,也有中亚、欧洲风格,结合古楼兰人的欧罗巴人特征,那么楼兰人极有可能是东南欧人。

从历史典籍记载来看。在《竹书纪年》《山海经》《易经》中多次提到西有鬼方国,对中原常有侵犯。出土的甲骨文也记载商王武丁的妻子亲率士兵,征伐鬼方“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而这里的羌,就是当时的鬼方国,鬼方国在史书中的记载就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异族人,他们在漠南地区发生过多次战争,他们被中原王朝击退后迁至南西伯利亚以及东欧一代,同时鬼方国人也信奉太阳为神,这符合了楼兰遗址太阳墓主人的特征。同时也有欧洲的野史记载,在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派遣远征军东征,前后十余年间打到印度河流域,由于亚历山大大帝横死,这些兵士最后并没有回去,有一部分人留在现在的印度,成为印度白人的最早来源,而另一部分人留在了扼制东亚到西亚的沙漠绿洲之中,则很有可能他们的后代建立了楼兰古国,这个时间线是很值得考虑的。



从生活习惯来看。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往往是多少代都改变不了的。正如西方的亚历山大时期一样,楼兰人的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她们自己可以决定婚姻,也有权利收养孩子,更可以作为继承人继承财产,而当时的古希腊的女性同样拥有这样的权利。与此同时,他们还采用古希腊的货币体系,古希腊金币斯塔特、古希腊银币德拉克马成为他们的主要货币。另外,他们经常提到“执政官”、“元老会”之类的西方官职,这也是古希腊当时独有的官职,又依照他们好战、勇猛的特征,可以推断出他们应该属于古希腊人种中的多利安人,也是希特勒口中的雅利安人。

另外还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楼兰古国是中亚波斯人建立的,还有人认为是印度人建立的,其实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毕竟遗骸上并没有表现出现代印度人和伊朗人的体貌特征,用现代的基因测试,也并没有测试出楼兰古人与他们相同或者相近的DNA。

因而,结合楼兰古人的遗骸、生活习性、文字语言以及史书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楼兰古人应该就是现在东南欧一代的欧罗巴人,如果要具体到民族的话,那么雅利安人是最符合种种证据的。

可惜的是,楼兰因丝绸之路兴起,也最终因丝绸之路衰亡,它曾一度担任着“负水担粮,迎接汉使”的重任,给楼兰古国带来无上的繁荣,但最终又因汉朝在高昌的稳定统治,使高昌代替了楼兰丝绸之路枢纽的位置,再加上楼兰人肆无忌惮的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最终绿洲变成沙漠,楼兰古国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结语

尽管我们有着种种的推测,但还是没有直接证据可以确定楼兰古国的种族构成,这个曾经西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直到今天还保持着它“谢幕”的姿态,成败兴衰的落差只能让我们凭空以吊,随着时间的流逝、考古工作的推进、科技的进步,迟早有一天会把楼兰古城之谜破解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望风瑟瑟


楼兰勋业竟悠悠,聊作人间汗漫游。

半谷云霞丹灶熟,一天雷雨剑池秋。

——陆游

楼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神秘的民族,史料记载很少,而它的身世更加的神秘,我们只能通过近代的考古和科学方法来还原这个民族。

大约4700年前,早期的楼兰人就生活在现在的罗布泊地区,那时的罗布泊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据考证将近12000平方公里,这里成为了一片绿洲。近代的考古发现了楼兰人的蛛丝马迹,但他们的来源依旧是个谜。

从生物学来看,早期的楼兰人与这些人种相近:

1、帕米尔塞克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的一支,当时可能来自现在的塔吉克斯坦一带。

2、安德罗诺沃人种:同样是欧罗巴人种的一支,可能来自西伯利亚地区。

3、月氏:西域一带的民族。

从文字上来看,也很复杂:

1、官方文字是中亚佉卢文,据考证属于古印度文字的一种。

2、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

在汉文帝四年(前176年),楼兰(KRORAINA,佉卢文“城市”的意思)王国正式成立,而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楼兰才走进中国的历史。

大概在东晋成帝(330年)前后,由于罗布泊的自然环境恶化,楼兰人开始迁徙,慢慢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楼兰人应该是一支来自古印欧部落的民族迁徙到了水草丰美的罗布泊地区,与当地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黑水布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虽然楼兰古国在唐代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但它还深刻地印在唐朝文人的脑海中,成为时时吟咏的对象。

楼兰,最早见于我国西汉史籍之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还说它"出玉,多葭苇、怪柳、胡扬、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囊驼"。

其实,司马迁没去过楼兰,他是根据同时代凿空西域的张骞的报告写的。张骞一生三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很熟悉西域各国的情况。可见当时,楼兰古国由于地处丝绸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经盛极一时。

匈奴是汉朝最大的敌人,为争夺西域疆土,汉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首当其冲。公元前77年,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另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楼兰古国改名为鄯善国。

此后,楼兰一直都是汉王朝的西域重镇。5世纪,名僧宋云曾赴鄯善,城中住着吐谷浑的宁西将军。此后,古楼兰国消失了,它再也没进入任何文献记载。到了唐代,唐代大军到达西域时曾寻找过楼兰,可是没有找到,它从此消失了,只存在于边塞诗人的想象之中。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找寻罗布泊时,发现了楼兰古城。他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楼兰古城位于孔雀河下游,占地约10万平米。大量文物再现了楼兰昔日的辉煌。那么是什么使这个繁华的古城陡然变成了一座空城,随即被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呢?

罗布泊是个"会迁徙的湖泊",古代,罗布泊就在楼兰城北,司马迁说的"临盐泽"就是指的罗布泊。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了气候恶劣,楼兰人只能选择弃城别走,楼兰古城也就在历史上消失。

那么,楼兰国又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呢?根据考古发现的"楼兰姑娘“和"小河公主"等考察,在与中原王朝接触之前,也就是张骞"凿空西域"之前,楼兰国的原始居民为地中海类型的塞种人,也就是有人称之为“斯基泰人"。他们是属于白色人种,肤白,五官立体,与当今的西欧人长相类似。在归属于中原王朝后,大量移民包括前期的匈奴纷至踏来,楼兰居民变成了白种人和东亚黄种人的混血民族,样貌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类似于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


行云流水1437995


从楼兰古城和罗布泊地区出土的干尸检测来看,楼兰古国的人属于欧罗巴人种下的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教授林梅村指出:“楼兰国使用中亚佉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本民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吐火罗语。……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语言学研究的结论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州的楼兰。”,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漫漫黄沙掩埋了楼兰人的家园)

楼兰因牢兰海(罗布泊)谐音而得名,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楼兰是西域36国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楼兰古城地处新疆巴音郭愣盟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七公里处。

楼兰国后改为鄯善国,并迁都扞泥城(若羌)。史书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一十二,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木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能作兵,如婼羌同。”。

(楼兰古城遗址局部)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176,匈奴打败月氏,楼兰又归匈奴所辖。楼兰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汉朝通过楼兰打击匈奴,匈奴也要通过楼兰威协汉朝。楼兰小国,两边都不敢得罪,无奈之下,其立场两边摇摆不定,以求自保。

(楼兰古城遗址局部)

公元77年改名鄯善国,并迁都扜泥城,向汉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居民南迁,但未亡国。448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率精骑五千,神速进兵鄯善。鄯善百姓正在耕田放牧,毫无准备,万度归下令不伤害百姓,鄯善王真达出城请降。北魏任命韩拔为鄯善王,实行郡县制管理,收取税赋。

(楼兰古城遗址局部)

魏晋时期,楼兰作为西域长史治所,距今约1600年前,这个曾经辉煌了800多年的王国神秘消失了。至东晋法显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时,“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据学者分析,导致楼兰古国消失的首个原因,是生态平衡被破坏,泥沙淤塞河口,造成塔里木河中游注滨河改道,以致楼兰严重缺水。史书记载,敦煌的索勒曾率兵1000来到楼兰,又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困境。后来虽又经不懈努力,然终不敌大自然的威力,这片广阔的土地,还是成了沙海的王国。

(楼兰古国墓地)

造成楼兰古国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瘟疫的传播。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屋子。传说是一种带病毒的蝼蛄,从外界来到此地,以当地的白膏泥为生,没有天敌,肆虐无忌。惊恐之下,楼兰人四散奔逃,不知所踪,或许病死于路上,或许为黄沙所掩埋,侥幸逃脱者,或许融入到新疆其它地区,与乌孙人、塞人、月氏人、回纥人互相融合,今天主要为维吾尔族人和哈萨克族人。

专家指出,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历史至少一万年以上,小河公主也已沉睡了3800年,从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朝前期,楼兰曾经是绿草萋萋、森林成片的繁荣国度,今天却成了不毛之地、生存禁区,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楼兰古国为何离奇消失?那些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楼兰人究竟去了哪里?期待考古工作的新成果!

(3800年前小河墓地美女,用胡杨木作船形棺,外裹牛皮。)


春秋风云


楼兰古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突然消失的神秘国度,在很多古诗当中,都曾经有“楼兰”的出现,楼兰一直都被看作是一个需要“攻破”的地方,这里设计到一些历史典故,因为楼兰属于必争之地,而且又是墙头草,所以如果西汉能够攻破楼兰,那么对战况来说自然是非常好的。只是它后来为什么会消失,当时楼兰人又是什么人种?楼兰在现代还有没有后裔呢?

  从目前楼兰古城和罗布泊地区出土的干尸检测情况来看,楼兰古国的人是属于欧罗巴人种下的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楼兰古国神秘消失于公元630年左右,楼兰人在之前有部分民众南移,其余皆不知去向。

  据史料记载,楼兰古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罗布泊西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现在仅有一片废墟遗址。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八百多年后神秘消失。一直在汉匈之间充当摇摆不定的角色。

  汉武帝时期,楼兰曾被汉朝降服,后又投靠攻击与汉朝作对。汉昭帝时期,楼兰将国名改为鄯善,并迁都扜泥城(新疆若羌)。魏晋时期,楼兰成为西域长史治所。东晋法显西行取经时,楼兰古国已经荒无人烟。

  北魏灭鄯善国三百年后,楼兰古国神秘消失。楼兰早期受月氏统治,在匈奴打败月氏之后,楼兰又为匈奴所管辖。之后楼兰因缺水而陷入困境,楼兰古城最终因缺水而被废弃了,大部分民众南移,楼兰城只留遗迹。

  一百二十三年前,瑞典人赫定在罗布泊北岸发现楼兰古城遗迹,他从遗址中找出了几件木雕。两年后,赫定对楼兰古城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木简、纸文书和一些精美毛织品,赫定从木简上确定这就是楼兰古城。

  1980年,考古学家穆舜英在罗布泊地区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干尸出土时皮肤呈红褐色且富有弹性,眼窝很深,鼻梁高挺,身高不足一米六,容貌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的特征。这具干尸后来被人们称为“楼兰美女”。

  经过基因检测,干尸的父系DNA遗传来自欧罗巴人种,而母系线粒体遗传却来自于东方女性。在此出土的其它女性干尸中,有些是黑头发,容貌更趋近备黄河人特征。楼兰美女的墓地有不少数字出土,还发现她有唇纹。

  据此专家推断,楼兰美女可能属于古提人。从楼兰人使用的吐火罗语来推断,楼兰人与古提人肯定有某种联系。古提人曾征服过巴比伦,在四千年前建立过古提王朝,他们曾袭击巴比伦并统治美索不达米亚达百年之久。

  古提人在之后不断向东迁移,最终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月氏部落。大月氏人与楼兰人都使用吐火罗语,除此之外,在贵霜王朝被推翻后,一部分大月氏人带着佉卢文字东迁,最终被楼兰古国所接纳。

  而且楼兰古国的国王安归、尉屠耆,公主曼头陁林的取名方式与大月氏人一样。在文献记载中,在四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已有欧罗巴人到达楼兰所在之地,而东方人种是在西汉时期才到达,干尸中具有明显的东方谱系。

  2000年,考古学家对位于罗布泊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进行全面发掘。小河墓地东距楼兰古城遗址约两百公里,小河墓地是由数层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早在1934年,瑞典人贝格曼就已发现完整的印欧人种木乃伊。

  后来的研究发现,小河墓地发掘的古尸中,有三分之二左右有东方谱系特征。进行基因鉴定的样本大约有八十例,这些基因大多从骨骼和牙齿中提取。最后认为这一东方谱系发源地,是在中国北方到贝加尔湖的范围内。

  在这些古尸中,还发现了南亚谱系。这说明,楼兰古国地区的人在从最早的印欧人,通过不断的通婚,原先的俄印欧基因慢慢被稀释,亚洲谱系也在下降。由此可见,若干年后的楼兰人种已经是具有多种基因的复杂人种。

  楼兰古城附近发现八角形土坯佛塔,此处出土过不少佉卢文文书及简牍等,这些文书和简牍被称为“罗布泊文书”。考古发现已经确认,早在四千年前,印欧人已经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一带,甚至已到达罗布泊孔雀河流域。

  这些印欧人的文化,就是吐火罗人祖先的文化。吐火罗人起源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此文化源于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他们中一支东迁到阿尔泰山形成克尔木齐文化,之后分化出一支南下到达楼兰。


下午世界


古楼兰很可能是来自帕米尔高原的塞种人(Saka),亦即斯基泰人建立的。


主要理由如下:


一、古楼兰人五官及习俗与塞种人一致

上世纪80年代在孔雀河下游发现的3000年前的楼兰女/尸,其下颚稍尖,深目直鼻,头发蓬松微卷且呈黄褐色,明显属于古欧洲人种

此外,人们发现这里的古/尸都有“头戴尖顶毡帽,并在帽子上插着翎羽,身裹毛毯或毛毡”的现象,这与塞种人的文化非常一致——波斯的大流士一世的铭文中就记载着塞种人“头戴尖顶帽子”的习俗;

并且,考古发现的塞种墓葬中,也有用毛毯包裹尸/体的情形,可见,古楼兰人的先祖可能源于塞种人。


二、与塞种人相同的宗教习俗

在古墓沟墓地,人们发现这里的数十座古墓井然有序地排成圆圈形,并分布着向四周散射的直线图案,这显然是典型的太阳崇拜。

太阳崇拜也是塞种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塞种人在3000到2000年前活跃于中亚地区,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就曾在书中描述过:“塞种人在诸神之中只崇拜太阳”。

总结:关于楼兰人人种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因此,我们只能从考古资料等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从考古资料推断,古楼兰的历史上可追溯到3800年前,下至公元5世纪左右,中间跨度将近4000年。我推测,它最早可能由来自中亚地区的塞种人建立,但在此后的历史中,必然会与西域各民族不断交流与融合,其中可能包括大月氏、粟特、匈奴,甚至汉人等等,民族构成从早期的单一性发展到后期的多元化。


阿中说文史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域相对较靠近中原一个小国,都城在扜泥城,据《汉书》介绍,楼兰和姑师是汉朝通往西域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要不断地接待大汉朝的使者,因此不胜其烦,就有了劫掠汉使的举动。

后来,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将军破姑师,虏楼兰王,一举降服了这两个国家。但是,由于楼兰要同时面对大汉、匈奴两个强国,只能在夹缝之中求生存,所以,为了国家利益,楼兰还是时而倒向匈奴,时而倒向大汉。

公元前77年,汉昭帝时期,傅介子在霍光的首肯之下,为震慑西域的这些两边倒的国家,拿较近的楼兰国开刀,以赏赐为名,斩杀楼兰王。随后,改立在汉朝做质子的楼兰王弟尉耆为新王,并改国名为鄯善国。


至于说,楼兰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至今未有定论。

从考古的发现来看,楼兰国人属印欧人种,更接近于欧洲白种人,语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这看起来更像是来自于外族。

而不是如同《汉书》中所提到的它周边的小国婼羌一样,是华夏族与羌族融合后的民族。


水一白聊历史


楼兰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根据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阳墓地和小河 5号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

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有的学者认为:斯文·赫定发现的这个楼兰古城既不是早期楼兰王国的都城,更不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的国都(扌于)泥城,因为楼兰古城碳 14测定的年代不早于东汉。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