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怎麼產生的,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

真理往往歷經磨難


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這句話可以概括性的解釋為什麼池塘裡沒有魚,但是過段時間就有了小魚苗的原因。天上不會掉餡餅,所以天上也不會掉魚。就像自己家的魚缸一樣,你洗刷乾淨之後,再存上一些水,你在屋裡放一年也不會有小魚苗。

但是在大自然之中就不一樣了,別說池塘裡有水沒魚就能有小魚苗,就算是乾涸的魚塘,下一場雨之後,照樣能有小魚苗出來。由此可見魚籽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一陣風把它刮到魚塘了,一場雨就能孵化為小魚。

魚籽之所以生命力頑強,是其外表有一層特殊的膜包裹著,能夠抵禦抵禦乾旱、炎熱以及低溫等惡劣環境。一旦感覺到外部環境適宜生存,這些魚籽就開始孵化了。所以池塘裡小魚苗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颳風下雨時將魚籽帶到池塘裡,由此孵化而出。

除了風力、河流的作用以外,飛禽走獸在水中嬉戲時,有粘性的魚卵同樣會被這些動物帶去到更遠的地方,就有可能帶到那個許久沒有人管理的池塘,從而孵化出小魚苗。可見,大自然還是非常神奇的,只要細心觀察總能給人帶來意外驚喜。

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我是“桑葉功效”


桑葉功效


一般情況下來說,凡是有水源的地方,都會有泥鰍鱔魚與魚蝦生長的。

魚是怎麼產生的,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

在農村七星老農家鄉,屋門口有著一口以前生產隊遺留下來的水塘,由我們十幾戶人家一組共享用來灌溉農田用的。


在八十年代開始的時候,有人提出來把它包給一個人養魚,那位鄰居家養了幾年時間,別人家的鴨子天天呆在裡面啄食游泳,加上有個別人晚上去偷,後來那位鄰居家的人也沒有什麼收益,到了逢年過節放魚塘時,這個去捉小魚,那個去搬泥鰍鱔魚,有些甚至還會把他養殖的大魚都提走,又不能夠做聲,怕得罪了人,後來這位承包魚塘的人就放棄了,從此再也沒有人來承包這口魚塘養魚了是吧。

後來隨著家鄉年輕一代人都外出打工賺錢去了,魚塘裡除了用來蓄水灌溉,被人插了幾枝蓮藕下去,由於魚塘裡水深汙泥深,又沒有安裝底河,一般情況下不用抽水機無法把水抽乾淨排出去的。

七星老農今年回家後,用一臺電機抽了一天一夜終於把這口水塘裡水抽乾淨了,一下子鄉親們都拿著提桶箥箕過來抓魚蝦泥鰍,據統計當時水塘大家都沒有放魚,而抓到的野生魚蝦足足有兩百多斤,按市場上40塊錢一斤的價格來計算,這塘野生魚價值上萬元。

而且鄉親們發現這些魚,都是些野生的土鯽魚,鰟鮍魚,紅鯕婆,黃鴨叫,萬米魚類,種類繁多。

塘裡沒有放魚,這些野生魚類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的。

在咱們南方農村,農田水利灌溉便利,加上到了五六月份的時候,經常下大雨發洪水,魚塘裡的野生魚類是通過渠道里的水流動,進入魚塘後產卵繁殖後代的,就拿我們當地的一條野生土鯽魚來說,一年之中,一個月可以繁殖一次,叫月月鯽,而且一次可以繁殖幾百尾小鯽魚來,就算你魚塘裡不放一條魚,只要你保持塘水不幹枯的話,年年都有魚捉。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這個其實很好解釋,我先講講我所聽過的見過的吧。

聽說一個故事,講一個人走到大樹下休息,無意間看到樹上有一個腐爛的洞,洞裡有水,水裡有一條遊動的小魚。這聽起來像是典故緣木求魚,但其實這是有可能發生的。魚卵很輕,有時遇到大風被刮到天上,恰巧又下雨,落到那個地方,只要長期有水,就能生存一段時間。一切都是偶然。有時我們發現池塘或自家房前屋後的小水流居然有小魚。只要有魚生存的條件,就有可能有魚。



小時候,經常到水田邊的池塘裡或稻田裡捉鯽魚,鯰魚,那真是爽,有時捉到四五十斤鯽魚。可能大家以為我們捕魚需要進水或用掛網,說出來你不會信,我的工具就是一個網兜,一個板凳,一個裝魚的,頗有姜太公釣魚的味道。前提是水田或池塘是降水期。那麼池塘裡或水田的魚肯定是從河裡順水道游來的,有的魚沒來得及撤離,就被圈在裡了,正撤離的被我逮住了,當然需要把握魚的撤離時間,也需要技術的。夏季雨水多,只要有水流的地方都有魚,我在玉米地裡,高粱地裡,甚至是山上的蘋果園,家裡的菜地裡都抓到鯽魚,有時村裡的婦女到房前屋後洗衣服竟然空手套白狼。說出來大家不信,有一次,雨停了,我準備出門,看見路上躺著很多魚,正在掙扎,那一次撿了大約十斤左右的鯽魚,個頭都不大,一兩左右。



有一次,我抓到很多魚,因為鯽魚存活時間長,我就把幾條放在果園的枯井了,有一次我到山上去,魚還活得好好的。因為這個地方魚很多,所以井裡或斷流的池塘有魚別人看到也不稀罕。我想池塘裡有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放養的。



有句話叫魚水情深,有水,有魚生存的條件,就會有魚,就像是有人能生存的地方就有人是一樣的。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樣水更深更闊,就會有更多的魚。


農業空間


魚是怎麼產生的,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

在農村出身的我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我自家的一個魚塘裡2000年的時候養了非常多草魚和青魚,養了半年,天天都是給魚割草餵養,長得還是蠻快的,以為到了過年可以有不錯的收益,可是沒想到的事發生了,魚塘裡的魚被人用下藥全部都翻塘了,損失了所有的魚,到第二天去餵魚的時候發現全部白白飄在水面上,整個魚塘水面滿滿都是,每條差不多已經有4-5斤了。



從那一年開始,就對這個養魚沒什麼興趣了,因為魚塘離家也有點距離,怕養了後還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後來一直都沒有放養過魚苗了,大概在2009的時候,有一次我哥就說,要不我們試一下看裡面有沒有魚能不能搞一碗小魚吃吃,正好也是快趕上過年了,看著別人都在把自家的魚塘搞幹在抓魚,我們也心裡癢癢的,但是怕沒有魚會浪費時間,最後還是考慮也要把魚塘清理一下,所以最後還是把魚塘抽乾了,發現了很多的小魚,雖然沒有大魚,但都是一些小鯽魚,黃鼓魚(黃鴨叫),還有一些大小不一的黑魚,看到後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感覺很不可思議,差不多十年沒有養過魚了,還能收穫這麼多,真是太幸運了。


後來其實一想這個事情很簡單的,因為池塘裡會經常連接外面的溝渠,會經常的放水進水,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小魚跑進來,存留在魚塘。還有就是在下雨的時候很多池塘都是連在一起的,漲水就會有魚跳進來的。

所以魚塘裡沒有養魚,過段時間就會有小魚的原因啦!

我是村裡滿哥滿妹,專注農村生活,記錄生活點滴,喜歡我的請記得要關注,感謝大家


村裡滿哥


大家好,我是農村來的坐家!歡迎大家來圍觀,今天的話題是,魚是怎麼產生的,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

小時候,在農村,夏天最大的熱趣就是去河裡摸魚,撈魚,釣魚,釣魚!夏季,到了割稻穀的時候,我們也會偷跑去田裡抓小魚,小蝌蚪。神奇的是,不管是在河裡還是田裡,我們一樣是沒有人去放魚的,可是,河裡,田裡總是會有源源不斷的小魚出現。


小舅有次弄了一個池塘,放一群鴨子下養,也是養著養著,就發現池塘裡既然出現了小魚耶!這都是為何呢?

其實,魚已經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曆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


魚也是通過受精而形成的,要是原本池塘裡沒有魚,有可能池塘裡有殘留的魚苗或是魚卵,非常小,顏色和土混合在一起,人的肉眼沒有發現,過段時間,這魚苗長大了就會出現小魚了哦!

還有就是,也許下大雨的時候,有些魚苗,會從上游別的池塘跟著雨水流下來到你這個沒有放魚的池塘裡,一段時間後,也會長成小魚。


有些小魚的生命力很強,就像有種羅非魚,我上個月去正小河邊釣魚釣的,帶回家,有的死了,還有兩條小的,至今還活著。我就放桶裡放水和一點魚餌給它們吃,活得比我以前在外面買的小金魚還久吶。

你們喜歡釣魚嗎?我喜歡釣魚,因為我喜歡吃自己釣的魚,味道鮮美,湯也很好喝,哈哈! 感謝大家來圍觀,期待大家去擴散和關注一下我!謝啦!


農村來的坐家


平地的池塘自生魚的機會會很多,暫放文後分析,說個親身經歷關於魚的詭異之事。

93年6月未,我與村裡4人同伴到高嶺村往下切的婺源石灰山中去尋找野生靈芝,因為那裡有狗熊出沒,我們四人都兩兩一夥靠的很近的尋找,因為那山較高朝陰面,野生靈芝生長得比我們那邊晚一些,我們在這大片原始森林中尋找了許久,成熟的並不多,許多還待生長採摘才有商品價值,這裡我們都不熟悉,但是我們都是這行老手,幾乎所有原始森林也迷不了我們。待中午時分,四人會合在山中一彎坦裡準備吃乾糧,這坦裡可能民國或清朝有人居住,很明顯的石砌屋基,不過倒塌的屋基裡己生長起了需要一,二人合抱的大楓樹,說明有上百年沒人居住了,這裡也幾乎沒有人跡,還遺留著巨石鑿成的石槽等,裡面由於雨水還有一槽的水,但是有許多蟲子,我們幾人還抬抬估計有五,六百斤重,就在用刀開出一小片空地,四人蹲坐著那大石槽上吃完了乾糧,就起程回來了。


過了一個月七月中旬,四人又商量著,再去一趟,這一次那些長大了的采采來,應該有一百多斤,每人可七,八百元,因為去過一次,輕車熟路的,也就到中午就採摘了四大蛇皮袋,又到了那彎坦裡去吃乾糧去了,因為頭一次已開掃了一位置,就又往那二米多長一米多寬大石槽上蹲,往上一坐,那槽裡水一混,竟然在這槽裡有四,五條魚,可把我們這些熊不怕,蛇不怕原始森林能當家住的嚇得不輕!這石槽四面無水,而且地上還墊有二條石條几乎懸著,這山裡再大雨水也不可能滿上石槽,況離河溝還有二十多米,這巖崖際山裡的河溝也沒見過有魚,石蛙,山螃蟹倒是那河溝裡有。四個人還越想越怕,看跡象這裡是沒人來過的,怎麼就這石槽中有幾條7,8釐米長的魚呢?山上猴子是有,野人沒聽說過,怎麼來的,吃完乾糧趕緊隨溪往下走。


沒走多少路就見到那山溪裡往上飛行著幾隻蘭綠的,大過翠鳥的鳥,其中一隻嘴裡咬著一條小魚往上飛,四個人放下袋子,就往那有水石槽奔去,遠遠望去,那綠大鳥在那水槽中洗澡,就將魚兒放在槽裡,洗完澡後飛上那棵大楓樹一個洞裡,一會幾隻嫩嫩的綠鳥飛下石槽洗澡,吃食著槽裡的魚兒。這可能也是一種翠鳥,但比我們山下溪中大許多,可能山溪中魚兒,蝦少,這大翠鳥先到很遠地方抓咬著魚兒,暫放在石槽中養一下,平均分給每一隻小幼鳥。或許山中危險係數比平地上還大,這種大翠鳥需要很能飛行後,親鳥才會帶出它幼仔們下溪捕魚。原來還有會養魚的吃魚的鳥兒,但很少碰到,不知平地有否?

村裡附近,或近山的有水地方池水,隔不久會生長出魚兒無非這幾種情況。


1,以前這裡有過魚兒,乾旱前魚兒在這裡產過魚卵,魚卵外面有層液泡包著,在泥中有些溼潤,魚兒無水死去,或被別的吃了,魚卵個體很小,有液泡保護著,能存活在泥中活上幾個月,這裡後來有了水,溫度適宜,這些魚卵孵化出了小魚。這種池塘比較多。

2,下大雨時候,上面有魚的地方隨水衝下來,或下面魚兒上水留在些地繁殖生長的。

3,會移動的動物經常活動於幾處有水的地方,就人在別處下過水,或許粘上魚卵,正在這裡又下水抖落了那小小魚卵,然後孵化而成魚,特別是毛長長動物幾處下水,更會帶來魚卵孵化成魚。

4,也有象翠鳥這種會放養一下魚類,或正抓著一隻有卵魚兒正那兒落下不見了,這些都是可能形成無魚自然形成有魚池塘原因。

真正的千年草籽萌發有許多,但百年魚卵能成活的那很少很少,個人當那次摘靈芝事後見到鳥兒放養魚兒後認為大多數原因在以上四條,不太相信幾百年魚卵能成活。


老艾葉


魚是怎麼產生的,池塘裡沒有放魚,但是過一段時間有小魚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小摸魚捉蝦,目前家裡承包著三十多畝魚塘,對於這個問題深有體會,我來回來你的提問。

相信每一個農村孩子,都經歷過夏天當家塘乾涸,下去撈魚的經歷,前幾天村裡的藕塘幹了,很多人都去撈魚了,因為孩子太小,就沒有去成,錯過一次逮野生魚的機會。相信大家有感觸,總有一些池塘,年年都幹,年年都撈魚,也沒有投魚苗,但是年年到了夏天的時候,還是有魚,而且還不少。下圖就是我說的當家灌溉塘,以前是沒有藕的,就是這個池塘年年幹,年年有魚。

那麼,既沒有投魚苗,池塘又年年乾涸,第二年又有魚了,這個魚到底是哪裡來的?

1.順著水流來的上游的魚。剛剛我們也說了,這個池塘是村裡的灌溉塘,除了下雨蓄水之外,每年水庫打水種田的時候,都會經過這個池塘。有一些小魚苗順著水流就過來了。有一些池塘雖然沒有打水,但是在下暴雨的時候,上游池塘漫水也會帶來魚苗。


2.沉寂在塘底的魚卵和魚苗。雖然池塘的水乾涸了,但是塘底的水還比較溼潤,而魚又都是卵生動物,魚類和魚卵可能沉寂在塘底,有一些微弱的水源保證其存活。就像黑魚,基本上池塘乾涸,都找不到它們的蹤影,但是一有水就出來了,因為在快要乾涸的時候它們全部鑽進淤泥中去了。

3.外來力量帶過來的魚。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個新聞,有一次下暴風雨,順著暴雨下來的還有大量的魚,真的叫天上下魚了。原來,在暴雨中颳了龍捲風,將附近一家魚塘的魚全部捲上來了,這才看到了這樣的奇觀。所以,有可能是雨水帶來的魚,也有可能是鳥類吃下去了魚卵順著糞便過來的,也有可能是鳥類逮住魚走到這個池塘上空,脫落了。


總而言之,農村池塘的水再怎麼幹涸,總能在第二年看到魚。作為養魚人,有這樣的一個觀點,魚塘裡的魚是永遠撈不完的,即使把魚塘的水全部抽乾。而上游的魚和外來的魚,也是池塘有魚的一個來源。也正是自然的這種神奇之處,讓我們年年都能從魚塘中撈到魚。但是,村裡還有一些池塘,長期沒人打理,被雜草覆蓋水都臭了,這個真的是沒有魚了。所以,保護環境,才能保護我們的食物長久。


指尖三農


答:答案在於風和鳥傳播了魚卵。

這個問題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有:去學校要穿過近一公里的沙丘、沙窩子邊緣,其中有一條坎兒井,一年四季都在出水。

看看上圖,沙丘邊緣環境大概和圖中有幾份相似,試問如此荒僻的地方,只是多了一溝水,怎麼會有魚呢?魚從哪裡來的?

我記得問過大人們,好像告訴我的答案是魚從地裡長出來的!………(純屬胡扯)



後來慢慢了解才知道,在野外水塘中只要能保持一定時間不缺水,大概率會出現魚類,是風和鳥把魚卵傳播到水塘的結果

有些魚的卵比較輕盈,有些魚會將卵產在水草上,河水減少、乾涸後卵同水草一起幹枯,可以被大風颳到其它地方。

據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所說,一些魚的卵在乾燥的條件下可以存活一年,有些魚卵存活時間會更長,遇上水源,又在異地繁衍生息了。

不僅僅是魚類,事實上風對一些物種的傳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另一個重要傳播途徑是鳥類。

某些種類的魚卵很粘,生命力很強,因此,理論上有魚卵粘在水鳥的羽毛或腳上被帶到了另一個水體中,魚從它們的卵中孵化出來。

當然,不限於鳥類,也可能是被粘附在其它一些動物身上進行傳播,但鳥類傳播範圍更廣一些。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有些魚卵有一層保護層,可抗鳥的消化系統,魚卵會隨鳥糞便傳播。

回答就到這裡!歡迎吐槽、點贊、評論等!


讓颶風吹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興來回答問題。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去田畈裡搞魚摸蝦,並且每次都能滿載而歸。


基本上是夏天,天氣炎熱,我們小夥伴都打著赤膊,說實話,真是佩服那個時候的我們,這麼熱的天,打著赤膊,光著腳丫子,三五成群,拿桶拿鍬拿臉盆,來到搞魚的地方,我們一般會選擇不幹涸的水溝,水溝裡要有水草之類的,這樣野生魚兒就會多,我們會先把水溝的上游堵起來,然後,我們就會在下游開始水深用桶來澆水,到了水淺的時候,換成臉盆澆水,大家輪流澆,輪流休,澆水不能停,在澆水的過程中,看到水位慢慢降低,有的小魚龍蝦就按耐不住就往外面跑了,我們可高興了,不過還是要等水乾的差不多的時候再下去抓,說時遲,那時快,水比不多澆完了,幾個小夥伴一字排開下水溝抓魚,可高興了,魚兒很滑,到處亂跑,搞得幾個小夥伴在水溝裡經常碰頭追尾,笑聲不斷,還說誰誰抓魚不行,我抓得多。


抓的有小鯽魚,小鯰魚、小黃顙魚、彭眉魚、還有小龍蝦、鐵皮蝦、小螃蟹、泥鰍,運氣好的時候會會抓到黃鱔,魚雖然不多,也夠我們幾個分了拿回家加點麵粉,油炸著吃,那好吃的滋味只有回憶了。這比抓完之後,過段時間,特別是夏天暴雨多,上游流水過來多,選個時間去澆同樣的水溝,魚兒還是那樣的豐富,但是我們都沒有放過魚兒啊,這魚都是哪裡來的呢?

基本上都是上游發洪水,水池被淹,魚兒會隨著活水到處流動,並且魚是卵生的,魚蝦籽會隨水流往下游走,在適當的時間魚蝦籽都會長出小魚小蝦。



所以說,只要有沒有被汙染的水的地方就會有小魚小蝦,不管你放沒有放,它們都會存在。池塘的水環境都是溝渠就過去的,道理是一樣的。

你們的童年抓過小魚小蝦嗎?

我是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我在貴州見過,路過一塊油菜地看著開花到收割。後驢了田,種水稻,周圍沒有河也沒有水。只是下雨了有一點點水。我在想這樣也能種水稻。奇怪了。看著插秧過了好久,額髮現田裡有很多小蝌蚪。又過了些天水稻開花了。我感覺不對看那些蝌蚪都跑了,怎麼還有遊的。在認真的看是魚。我和那裡的老人說了他們沒一個信的。我帶他們去看。他們都不解怎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