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趙剛為何要將史一全槍斃?

zlyea



亮劍中,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為了聯繫起義部隊抓緊起義,趙剛親自出面,單騎闖敵營,勸之前已經答應起義的國軍將領抓緊起義,正在趙剛勸說之際,該部隊的政工幹部史一全來了。史一全對趙剛起了疑心之後,趙剛一槍擊斃了史一全,將對方置於死地,只能馬上起義。

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也有。班超出使西域的時候,到了鄯善,鄯善國王答應依附漢朝,但是並不堅定。一開始的時候對班超很熱情,後面卻突然變得很冷淡。班超打聽之後得到消息,原來是匈奴的使者來了,鄯善王有些動搖,又想依附匈奴了。於是班超率領下屬夜襲匈奴使者營帳,將其殺死。這樣,鄯善王依附匈奴的路就被堵死了,只能死心塌地依附漢朝。

班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匈奴和漢朝都在極力拉攏西域各國,有些國家依附漢朝,有些依附匈奴,有些則在兩者之間搖擺,或者同時向匈奴和漢朝兩邊稱臣,其實是對兩邊都不是死心塌地的依附。因為對當時西域的城邦小國來說,漢朝和匈奴都很強大,誰都得罪不起,但依附任何一方,都可能招來另一方的進攻,所以只能在兩邊搖擺。


淮海戰役中起義的部隊基本上都是之前馮玉祥的軍隊,有些還曾經有過當偽軍的黑歷史,比如吳化文,孫良誠,都是如此。但因為馮玉祥早已失去實權,所以西北軍一直不被待見,抗戰結束後也被分割在不同的戰區,減員了不補充,裝備丟了不補發,所以都很不滿。馮玉祥私下也主動勸一些老部下不要與人民為敵,不要打內戰。到淮海戰役前,馮玉祥已經去世,他的夫人李德全曾公開廣播講話,呼籲原西北軍將領早日棄暗投明。

但國軍內部對西北軍和東北軍也一直都是懷有戒心的,成見很深,時刻提防著,生怕他們在戰爭的關鍵時刻突然起義。比如王耀武在安排濟南城防的時候,就讓吳化文的整編九十六軍守備城西,而他比較信任的七十三軍等部隊守備城東,就是因為怕吳化文突然起義,導致全線崩潰。邱清泉兵團下屬的十二軍,是東北軍出身的雜牌軍,邱清泉就一直對這個軍不信任,不讓他們承擔重要任務。

第五軍下屬的四十六師原來也是雜牌軍,淮海戰役前有一次第五軍的軍長和師長們一起看戲,中間四十六師師長黃宗顏突然起身離席,軍長熊笑三就對另外兩個師長說,他要行動了,你們要準備消滅他。結果過了一會兒黃宗顏又回來了,其實他只是出去上廁所而已。但之後不久,黃宗顏也識趣的主動請辭,熊笑三和邱清泉將四十六師的各級軍官全部換了一邊,才信任了。


但即便如此,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時候,本來擔任徐州城防任務的馮治安兵團的張克俠何基灃突然起義,打亂了劉峙原來的計劃,不得不臨時抽調原本駐防宿縣的孫元良兵團北上徐州,為後來解放軍切斷蚌埠到徐州的鐵路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廖運周師突然起義,導致八十五軍陣地被突破,整個兵團的士氣也大受影響。

因為這些將領和部隊不受待見,所以他們對中央軍很不滿意,對國軍統帥部總拿他們當炮灰也很反感,其中一些人私下就和解放軍有了接觸,同意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起義。但是他們答應了之後也並不堅定,因為他們也不確定解放軍能夠贏得內戰,生怕又像當初投降日軍一樣,後來又要再投降回去,下場就更慘了。

因此,大多數西北軍和東北軍將領一方面是答應起義,另一方面也是抱著觀望的態度。因此,在淮海戰役關鍵時刻,都需要有些事情推動一下,才能迫使他們及時起義。比如吳化文早就答應起義,但是卻始終沒有下決心。甚至在解放軍已經開始進攻濟南的時候,吳化文還在防守,不肯下決心投降。一直到解放軍已經開始攻城,並且給出明確的最後期限後,他看到國軍大勢已去,再不投降就會被消滅,才終於下決心起義。


蕭武


2005年9月,我經歷了第一次職業挫折,從東北遠赴廣州,尋找新的希望!蝸居在廣州火車站後面的小旅店裡,看完了《亮劍》,給了我極大的勇氣。《亮劍》之於我,是精神的洗禮,更是難忘的過往!

14年彈指揮間,劇中的人物卻愈發清晰。


趙剛在劇中,是個與眾不同的人。李雲龍曾說,他和趙剛搭檔併成為生死之交,是知識份子和工農的結合,在我看來,趙剛自身卻是勇氣和信仰的結合體。

從學生運動領袖到百戰沙場的將軍,最終洗盡身上的硝煙,投身新中國建設的洪流,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但他又不是一個不知道變通的書呆子,李雲龍膽大妄為,擅自點兵出去搶劫鬼子,他先是抗拒並彙報,但一旦得知這是迫不得已,他就能靈活面對;李雲龍愛喝酒說髒話,他就以喝酒為切入點,偶爾再冒兩句髒話去融合對方;李雲龍對知識份子有偏見,他就在戰場上用精準的槍法去折服對方。這一切都證明,趙剛是個難得的勇猛和靈活集於一身的儒將!



但趙剛也有不肯變通之處,那就是他的信仰。勝利了,有人忘乎所以有人背叛了初心,他寧折不彎也要直抒己見,最後為了信仰殉葬,死得其所。

這就是趙剛,可謂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正為我輩讀書人的楷模!

至於槍殺史一全,不過是應有之義而已!試想以趙剛這樣的英雄人物,面臨起義能否成功的關鍵時刻,豈能不當機立斷,除掉禍患!

壯哉趙剛!


李飛叨


電視劇《亮劍》中,政委趙剛三次驚豔亮槍,三次斬獲人頭。

第一次,李家坡之戰,三次中距離射擊,三次斃敵,咱老李不得不刮目相看。

第二次,五百米遠距離狙擊日軍迫擊炮手,一槍爆頭,咱老李一個月沒喝酒,但對趙剛佩服的五體投地。

第三次,也就是題目中的這一次。

與前兩次中遠距離秀槍法的表現不同,這一次近距離射擊(室內,射程以釐米計,掏出手槍背後襲擊)體現的是趙剛優秀的決斷能力和心理素質。

那是在淮海戰役的戰場上,趙剛擔負的任務是籌劃、配合國軍廖運周部起義。

廖運周本身在大革命期間加入過共產黨,後來奉命潛伏在國軍陣營內,與上級採取單線聯繫方式,為共產黨隊伍提供了多次重要情報。

解放戰爭打響後,廖運周多次要求起義反正,但都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鑑於廖運周在國軍隊伍裡擔任高級軍官職務(110師師長),上級指示他,要等待最合適的時機,爭取在軍事上、政治上都能起到最大化的作用。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把黃維兵團關進了口袋陣,黃維從下屬兵團中挑了四個主力師實施突圍,廖運周的110師被“幸運”選中,擔綱突圍任務。

廖運周及時把情報傳遞給了上級,上級意識到,這一次就是等待了很久的起義最佳時機,便派出人員與廖運周聯繫磋商起義進程。

亮劍中的趙剛就是被解放軍派去執行這個任務的關鍵人物,按照電視劇交代,趙剛與110師副師長“陸少遊”還是老同學。

趙剛與廖運周等人正在110師部緊鑼密鼓的籌劃之際,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訪師部,他是黃維兵團督戰部主任史一全,本人有軍統背景。

史一全先問,為什麼110師正在準備和分發乾糧和彈藥?

廖運週迴答:110師正在準備突圍,此乃例行公事。

這時候的趙政委來不及退避,只好站在主角們身後鎮定觀察,他身穿國軍制服、配少將軍銜,試圖不顯山露水,能轉身就轉身,能低頭就低頭。

但史一全在回身之際,注意到了趙剛的存在,突然發問:這位是......?

趙剛保持鎮靜,並未搭茬,他知道,這時候搭話的不應該是他,果然陸少遊打起幌子:他是十八軍的趙副師長。

十八軍是胡璉手下赫赫有名的骨幹部隊,此役之前,對陣時幾乎保持不敗戰績。

史一全馬上表示十八軍裡的少將級軍官我都認識啊,哪兒出來這麼一人?

趙剛仍然鎮定,回答說自己是從四十軍剛調任的。

為了避免雙方的尬聊,廖運周只好拍桌子解圍,這位趙將軍是我的客人!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趙剛心裡也明白,這位史一全已經懷疑上他了,心裡已動了殺機。

史一全見勢不妙,訕訕的告退。

趙剛哪裡容得史一全走出大門,掏出手槍從背後來了一槍,史一全應聲倒地,隱患拔除。

110師起義立時進行,“突破”瞭解放軍防線,進入解放軍陣地後,其炮兵部隊當天反戈相向,向包圍圈中的黃維兵團開火。

淮海戰場上,110師五千餘人的起義,對包圍圈中的國民黨軍隊的心理作用影響巨大。


歷來現實


說到這件事,我先把場景給大家還原一下:


場景還原如下;

衛兵:兵團督戰史長官到

史一全:廖師長,怎麼你們各個團都在趕做乾糧,軍需也在分發彈藥,怎麼回事?

廖師長:史主任,這也值得大驚小怪?我師行將作為軍團先鋒,領銜突圍,備份點乾糧彈藥,難道不應該?

史一全:呵--那也應該先通報我,我奉徐州剿總之名在此督軍,你們理應事先通報。

(趙剛轉過身去)

史一全:(看到趙剛有點面生)嗯?這位是?

趙政委:。。。 。。。

陸少遊:哦,這位是十八軍的趙(將)副師長。

史一全:不對吧?十八軍少將銜的軍官史某全都認識,從來聽說過有姓趙的副師長。

趙政委:鄙人剛由四十軍調任,史長官不可能認識。

史一全:那你在這兒幹什麼!

啪!(廖師長一拍桌子)

廖師長(大怒):你史一全太放肆了!趙將軍是我情的客人,你想調查,現在就去給胡鏈長官打電話!我警告你,你們軍統不要欺人太甚!

史一全:廖將軍不要發怒,我也是職責所繫,那既然趙將軍是您的客人,我看 電話就不用打了,請便,請便。

(史一全慢慢回身準備要走)

啪!(趙剛拔出手槍,對準史一全後背就是一槍)

仔細揣摩上面的對話,我們就能找到趙剛殺死他的原因,首先,起義事關重大,決不能出任何紕漏,否則全軍都會處於危險之中。史一全進來沒多久就詢問趙剛的身份,明顯是已經起了疑心。為了防止生變,趙剛果斷幹掉他算是最正確的處理辦法。


八鵝探長


這個問題問的,其實當時別說是趙剛這麼聰明的人,就是我在場,也直接幹了這小子,這可是起義啊,起義風險多大,有多少起義被提前洩露消息而失敗,而這史一全也是,啥時候來不好,偏偏這時候來,這不是逼著殺他嗎?還非得弄得劍拔弩張,發現了生面孔還沒憋住直接問了出來,這一問不要緊,還發現了破綻,發現了不要緊,還又說出來了,說出來不要緊,你直接開幹啊,人家不,還要帶著兩兵突然間整個:哦,誤會,誤會。然後轉頭就走,你說這不是自己往死這條路發展麼?就差沒說出來 趙剛,我已經發現你們的陰謀了,你要是不殺我,我回去就吿信,二選一,要麼殺我,要麼起義失敗,你們全死!得,你說吧,不殺成嗎?不殺估計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估計史一全都得納悶為什麼不殺他,於是,順理成章的,啪!史一全領盒飯了啊,殺青了!


你就是不說史一全已經有所察覺,就是沒察覺,也得幹,起義必須確保萬無一失,你說這傢伙回去一和手下說110師怎麼怎麼樣,恰好手底下有個機靈鬼,說不對呀,怎麼怎麼樣,得,這傢伙傻點也要自己帶兵過來看看,聰明點就感覺事情嚴重性,直接和上邊彙報,況且他可是軍統的人,一般人能進軍統麼?所以說從他進去那扇門就已經註定他已經要殺青了,那扇門就是他的閻王殿,進去了能出來麼?


良城啊少


在電視劇《亮劍》中,如果論起精度射,趙剛可稱第一。他有著狙擊手的潛質。

在整部劇中,趙剛一共三次出槍,槍槍致命,但是最精彩的卻是幹掉史一全的那一槍,那一槍近身射擊,毫無難度,卻更考驗人的臨場決斷能力。

趙剛第一次出槍,是獨立團攻堅李家坡之戰,總共射擊兩次。

獨立團衝鋒之際,鬼子的重機槍不斷掃射,獨立團衝鋒受挫!趙剛屏息凝氣,果斷擊發,連續幹掉鬼子兩個機槍手,掃平了衝鋒的道路。也因此讓李雲龍對他刮目相看。

趙剛第二次出槍,是在獨立團突圍之時,部隊堅守辛莊,鬼子的炮兵正在構築陣地,趙剛與李雲龍打賭,最終在500米的距離上,一槍幹掉了鬼子的炮兵。

用這樣老舊的槍支成功狙掉敵人,若單論槍法之精準,整個晉西北無出其右者!

但是,趙剛真正讓人佩服的,卻是他第三次出槍。

在淮海戰役進入最殘酷、最膠著的階段,趙剛奉命潛入敵陣地,與老同學陳少遊商量起義事宜。在此督戰的軍統史一全感覺風聲不對,前來質問,結果被趙剛一槍斃命!

這一槍沒有任何難度,雙方的距離也就三五米,但是這一槍的分量,卻是極重!

第一,史一全作為軍統特務,心計深沉而多疑,他疑心既起,若安然離開,只怕起義的事要泡湯,還會有覆滅的危險!這一槍把危險消滅在了萌芽狀態。

第二,一槍幹掉史一全,讓該師再無退路,死心塌地地投誠起義。

第三,幹掉史一全,不僅保全了老同學,也保全了趙剛自己。

說時遲,那時快!師部的一場勾心鬥角,兇險之處不亞於刀兵相見的戰場。情勢危急,此時冷靜的頭腦、正確的判斷、果斷地處置才是最重要,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最佳的選擇,相比單純地狙擊敵人,難度更大!

這一槍擊出之後,趙剛已經進入了另外一個層次!

雖然趙剛槍法出眾,但是趙剛最讓人欣賞的,卻不是他的槍法!

至於史一全,龍套耳,不足道也!


脂肪故事


《亮劍》中這一幕的原型是淮海戰役時,85軍第110師的廖運周起義。史一全是徐州“剿總”派到黃維兵團來督戰的,第110師的副師長陸少遊少將和趙剛是燕京大學的同學。通過這層關係,解放軍的縱隊政治部主任趙剛以第18軍某師少將副師長的身份作為聯絡員與第110師商量戰場起義的事。就在趙陸二人商討起義之時,督戰的史一全闖了進來,趙剛的身份立馬引起了其注意。趙剛冒充的是第十八軍的少將副師長,第十八軍是陳誠“土木系”的部隊,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這支部隊的軍官清一色的黃埔系,作為該軍少將以上的軍官,作為搞特務工作的軍統督戰隊不可能不知道。雖然廖運周站出來說了話,但是並沒有打消史一全的疑慮,第十八軍究竟有沒有趙剛這位少將副師長一查便知,一旦趙剛暴露會影響到廖運周的起義。因此,趙剛當機立斷一槍擊斃了史一全,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實際的廖運周起義的過程中,廖運周派出的是一名低級軍官—偵察連副連長楊振海。楊振海是劉鄧派到第110師做地下工作的地下黨,楊振海當時很快便被中野六縱第十二旅抓住了,被當成了俘虜送到了王近山的指揮所。好在六縱的作戰參謀武英知道楊振海的底細,楊振海成功地與中野接上了頭。


楊振海與中野商量好起義的事情之後,中野六縱派出作戰參謀武英化裝成農民與楊振海一起,在前線部隊專門為他們製造假象的槍炮聲中,接近了第85軍的陣地,武英順利進入了第110師的師部。

作戰中派低級軍官充當聯絡員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在《亮劍》中派己方的一位高級將領去冒充地方的一位高級將領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暴露不但會白白犧牲高級將領的犧牲,還會破壞了整個行動。


歷史軍魂


必須殺,如果史一全安然走了,那麼起義將領、趙剛都會被殺掉。起義失敗,戰事如何將不得而知。

史一全是軍統特務,幹特務的有吃閒飯的嗎?他這一走必定生事。後果嚴重,難以預料。

而這一槍不僅斃了出事的苗頭,還史得起義軍無路可退,恰到好處,堪稱妙哉!


像我一樣besos


那是因為此時的史一全已經起了疑心,非殺不可,不然廖運周的起義行動很有可能失敗,我黨在這場戰爭中會增加更多無謂的傷亡。

下面,我來談談李幼斌版的《亮劍》和趙剛這個人物。


亮劍性質

很多人說李幼斌版的《亮劍》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拍得最好的抗日劇,其實我個人是不太認同這個看法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不說《亮劍》的小說,單單就李幼斌版的電視劇而言,時間跨度其實是非常大的。

電視劇的第一集,時間開始點是1937年,這個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了。到了電視劇的第十八集的時候,日本的投降跡象已經十分明顯了,到了十九集的時候,日本已經宣佈投降了,李雲龍和楚雲飛在受降這件事情上就發生了衝突。

《亮劍》電視劇整整有30集,真正在抗日戰爭中的只有18集,後面的12集就已經不屬於抗日戰爭了。所以,這並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抗日劇,我個人覺得把它稱為軍旅劇更為合適。而如果你去看《亮劍》小說的話,就會知道抗日戰爭在書中所佔的比例更小。

在《亮劍》中,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我個人覺得其中最好的三個人物就是李雲龍,楚雲飛和趙剛。而在李雲龍,趙剛和楚雲飛這三個人中,我個人覺得最有人格魅力,最讓人值得尊敬還是趙剛。


趙剛其人

上文提到了我個人覺得《亮劍》中最有人格魅力,最讓人敬佩的人物是趙剛,現在我就來和大家詳細的談談趙剛這個人。趙剛這個人,本來是正牌的燕京大學的大學生,可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毅然投筆從戎,獻身革命。

相比於李雲龍而言,實話實說的話,李雲龍革命並不是抱有多大理想的,他只是因為窮得活不下去了,才放棄了自己的篾匠職業,投身革命。可能剛開始他並沒有什麼覺悟,只是為了活命混口飯吃,到以後時間長了,慢慢的懂得了一些道理才知道革命的目的。

喜歡《亮劍》的人,大部分都是最喜歡李雲龍的,雖然我個人也很喜歡他,但是更喜歡趙剛。因為趙剛相比較李雲龍而言,更為優秀,更為讓人敬佩。李雲龍這個人,雖然作戰勇猛,但是有時也很魯莽,不顧大局,很多次都是趙剛替他擦屁股。

還有,李雲龍這個人有時候比較霸道,對待手下士兵態度也不會太好,而趙剛相比較而言,就顯得一視同仁,對士兵一碗水端平了。李雲龍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小團體利益會不顧後果,比如長征時期搶糧,而趙剛卻時時刻刻想著整體利益,兩個人的視野和見識是很不同的。


信念堅定

趙剛最為讓我敬佩的是,他是一個信念非常堅定的人,為了自己的信仰,他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他的信仰也是非常偉大的,是為了民族和國家。就如趙剛和馮楠初次見面的時候。

馮楠問他:“一個青年學生投身革命二十年,出生入死,百戰沙場。從此,世界上少了一個淵博的學者,多了一個殺戮無數的將軍,請問,你在追求什麼?為了什麼?”

趙剛回答道:“我追求一種完善的、合理的、充滿人性的社會制度,為了自由和尊嚴。”

馮楠又問道:“如果有一天,自由和尊嚴受到了傷害,受到了挑戰,而你又無力改變現狀,到那時你會面臨一種選擇,你將會選擇什麼呢?”

趙剛此時回答到:“反抗或死亡,有時死亡也是一種反抗!”

這段對話當時深深的震撼了我,而我讀過小說之後也得知,趙剛這句話不是信口開河的玩笑之語,他最後用自己的生命來證明了自己對信仰的尊重,對諾言的遵守。


我的結語

幾十年前,趙剛用一把槍殺死了史一全,保證了廖運周將軍成功的起義;幾十年後,趙剛又用一把槍殺死了自己,捍衛他對信仰的尊重,對諾言的遵守。

在整個《亮劍》中,趙剛算是最完美的人,李雲龍可以算是草莽英雄,但是遠遠達不到趙剛的高度,所以我很喜歡趙剛這個人物。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史話漫漫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趙剛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在國家危難之際,投筆從戎加入我黨,是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我黨之所以能從長征後的損兵折將到最後奪取天下,不是愣頭青,而是那些有文化的指戰員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你從趙剛的升遷就能看出來總部對趙剛工作的認可,戰爭年代會隨便給人升官,而且是軍事主官不升,政委升,這說明趙剛的工作作的更好,很符合黨中央的精神。殺史一全只不過是機緣巧合,也展現了趙剛的殺伐果斷,認為殺人有利,馬上行動,不給別人猶豫的時間,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古以來,儒將是最厲害的,從呂尚到張良,周瑜,李靖,李績,王陽明,曾國藩,左宗棠。趙剛也在成為儒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