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松4678836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的太子朱标去世后,选择了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大明皇帝继承人,这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其过程也比较复杂。

朱元璋在还没有当上皇帝只是吴王时,就立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世子,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继承人就是嫡长子的朱标,在当上皇帝后,仍然以朱标为帝国继承人,说明朱元璋一直秉承着封建宗法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就出在朱标在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就去世了,朱元璋不仅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同时又面临帝国继承人的变动,到底选择谁为继承人?

从常理上来说,嫡长子去世,就选嫡次子就行,也就是朱标的弟弟为继承人,这也就是常说的“兄终弟及”,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一般用于前任皇帝没有儿子或者儿子非常小,比如汉武帝的继承人太子刘据因为涉及谋反事件自杀,所以汉武帝就从刘据的弟弟中选择继承人,最终选择了年龄最小的刘弗陵为继承人,这就是兄终弟及。

朱标是嫡子,他有2个同母弟弟,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还有两个年长的异母弟弟: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其他的弟弟就暂时不说了,按继承顺利来说首先应该在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之间选择,朱标去世的当年秦王朱樉37岁,晋王朱棡35岁。

但是朱元璋对秦王朱樉一直不太满意,就在朱标去世的前一年,朱元璋还因为秦王朱樉掌管皇族属籍等事物过失较多,改由太子朱标巡视关陕,而将秦王朱樉由封地调到京城南京,直到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元璋才在朱标的劝说下让秦王朱樉回到封地就藩,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标去世了。

按制度,朱元璋应该立秦王朱樉为继承人,但朱元璋明明又不喜欢秦王朱樉,所以犹豫了,如果立其他的藩王为继承人,则破坏了宗法继承制,再加上朱元璋吸取了之前朝代的经验教训,如果立藩王继承大统的话,担心会有其他人不服,会引发祸乱,今天可以立一个藩王为帝,那么明天就会有不怀好意的奸臣立另一个藩王为帝,会引发动乱,这是朱元璋当前考虑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朱元璋考虑,就是太子朱标的寿命太短了,再加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身体不太好,自己儿子的身体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从后来的寿命也能看出,秦王朱樉40岁就去世了,晋王朱棡41岁去世,寿命太短继承皇帝位也是一个麻烦事,过不了两年又要选继承人就是大问题,最终,朱元璋放弃了在儿子中寻找继承人。

原本宗法制下的继承制应该是:

前任皇帝有儿子时:嫡长子》庶长子》嫡兄弟》庶兄弟

前任皇帝无儿子或者儿子不具备资格(年龄小):嫡兄弟》庶兄弟》嫡长子》庶长子

按照制度,朱元璋应该从孙子中选择继承人,也就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朱标的长子是朱雄英,可早在1382年就去世了,朱标的次子是朱允炆,当时16岁,可朱雄英与朱允炆的母亲不是一个人,朱雄英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在1378年就去世了,朱允炆的母亲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在常遇春的女儿去世之后被朱标扶正为太子妃,所以在法律上,朱雄英、朱允炆都是嫡子,另外朱雄英还有一个同母的嫡弟叫朱允熥,只比朱允炆小一岁,也有继承资格。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朱允炆和朱允熥是不是都是嫡子?如果都是嫡子,那么按长幼顺利来看,朱允炆就是继承人,因为年长,如果朱允炆不是嫡子,那么就只能是朱允熥为继承人。

而这个关键就在于两人的母亲,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在1378年去世了,因此朱标把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扶为正妻,在1392年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就是嫡子,而朱允熥同样是嫡子,关于这种特殊情况的宗法解释在《新唐书》有过解释如下:

《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祔无嫌。

也就是说被扶正后的嫡妻生了儿子与之前嫡妻生的儿子都是嫡子,所以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是嫡子,嫡子之中就比年长,朱允炆年长,所以应该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最终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了朱元璋立朱允炆而没有立朱允熥为继承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母系,也就是外戚的原因,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常家在朝廷势力较大,关系复杂,外戚过于强大,会有干涉内政的威胁,而朱允炆的母系外戚则没有这样的担忧。

不仅朱元璋这么想,其实朝廷中也有人这么想,当时有个叫刘三吾的翰林学士也请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当时刘三吾对朱元璋说了这么一句话: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意思就是:皇孙现在年富力强,又是嫡子孙,儿子死了孙子继承,合乎传统礼法,如果立燕王(朱棣),那么置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于何地啊?

当时朱元璋就直接回复说:善!就是好的意思,也许燕王朱棣在当时很有能力,也很有继承资格,但是从朱元璋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他也有立皇孙之意。所以朱元璋立继承人这么一件复杂的事情总算定下来了,而且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三年后,也最终确定了《皇明祖训》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明朝继承法制的内容,确定了继承原则是: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因为太子朱标不幸去世,朱元璋将对太子深深的思念,化作对孙子的爱,他将嫡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民间一直说,朱元璋此举是维护对封建礼法,坚持将皇位传给嫡系。其实这是个误解,恰恰相反,朱元璋此举违背了皇位传承法则,给朱棣起兵造反留下口实。

按照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毫无疑问是第一继承人。如果第一继承人失去继承权(如去世、犯罪、疾病等),第二继承人替补。那么,谁是第二继承人呢?

按规定是嫡次子,即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按史书记载,朱元璋有四个嫡子,即: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如果没有嫡子了,怎么办?选择庶长子,既然都是庶子,就选择年龄最大的。

连庶子都没有了怎么办?选择近支子弟,过继给皇帝为子,继承嫡系。总归,立嗣的原则就是“立嫡立长,立嗣以亲。这里面从来就没有,直接将皇位隔代传给孙子的说法,除非儿子辈全部死绝。所以,按照礼法,朱标死后,法定的继承人应该是朱樉,不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做法不是维护礼法,而是对礼法的公然破坏。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樉、朱棡为非作歹不合适为君

民间有一个说,朱樉、朱棡、朱棣,都不是马皇后所生,根本不是嫡子。假如以史书为准,朱樉是朱标死后的法定继承人,假如三人都不是嫡子,朱樉也以庶长子身份,成为法定继承人。除非朱樉不是嫡子,朱棡或朱棣是嫡子。

我们来看一下朱樉和朱棡,为什么没有成为嗣君。史书记载朱樉“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年命归籓。”朱樉犯了什么错,以至于被朱元璋圈在京城一年?主要是朱樉在秦地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为此屡屡侵扰百姓。

朱棡行为更出格,他“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不光经常违法,还被人状告有“异谋”(谋反)。

说白了,朱樉和朱棡大小锦衣玉食,好日子过多了,骄纵不法习以为常,虽然有靖边的功劳,品行低劣,根本不适合继承皇位。

他俩即便是嫡子,也不在朱元璋的考察范围内!

朱棣出局的缘由

朱棣是朱元璋诸子中,战功最显赫的一位,他常年镇守北京,多次深入草原与残元厮杀。按理来说,朱棣应该是朱元璋理想的选择,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了呢?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是,朱棣不是嫡子。有人认为,朱棣是武将,缺少仁爱,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我认为不是,选择候选人要全面,不能光看一个侧面。朱棣的“仁”肯定比不上朱允炆,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朱棣就“不仁”,事实上,朱元璋对朱标的过于“仁”,也是比较头疼的!

国家初建,朱元璋不会意识不到,此时的大明,不能脱离武功,朱棣恰恰有这个特长,有他在,还可以镇得住开国功臣们,这些都是朱棣的优势。

所以,朱棣落选,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朱棣不是嫡子。他变身嫡子的说法,是他登基后篡改历史,混淆视听的结果。

当然,朱元璋不会被他骗,不是嫡子就不能入选,他被朱元璋忍痛割爱了。

朱允炆入选的被动成分

不管朱樉和朱棡谁是嫡子,都不适合做储君,朱元璋就面临巨大难题,按照宗法制,他只能选择朱樉或朱棡,怎么办?

如果公然跳开朱樉和朱棡,选择朱棣,除非朱棣是嫡子,朱樉和朱棡不是嫡子,否则,他就是自寻烦恼,其他的儿子们不会同意,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连朱棣都没资格,其他的儿子们更别提了。

所以,以嫡长孙为理由,隔代传承,是这几个方案里,相对更靠谱一点的选择。这是朱元璋不得已的选择,而不是他坚定不二的选择。

朱允炆入选的主动成分

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德行,获得了爷爷的认可,另一方面他要感谢父亲朱标,给他留下的良好基础。

朱允炆就是朱标的翻版,他为人宽厚文雅,仁孝谦恭。朱标去世时,朱允炆因为伤心过度,变得消瘦不堪,朱元璋心疼地说:“尔诚纯孝,顾不念我乎。”这话说得催人泪下。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喜欢朱允炆的。朱元璋对朱标的爱,超过任何一个帝王对太子的爱,太子早亡,他将丧子之痛,转化为对孙子的爱,那是人之常情,况且朱元璋在孙子身上,看到的是儿子的身影。

这就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的感情基础,和朱允炆为人被认可的硬实力。

综上所说,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实在是朱樉和朱棡不适合做储君,朱棣的身份又是庶子,任何一个儿子入选都会对帝国造成伤害。与此对比,朱允炆既有朱标的优点,又承载了朱元璋的爱,还是嫡系长孙。他只能突破宗法制,将储位隔代传给孙子朱允炆。


寻根拜祖


皇太孙这个词在别处听说过吗?好向是朱元璋开创的先例,之后也没怎么听说过,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事儿其实很奇葩,背后更藏着无奈。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结果朱标先于朱元璋死了,老朱非常喜欢大儿子朱标,于是就继续往下传,让朱标的长子继位,起个名字叫皇太孙,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孙,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是朱标的长子吗?不是,朱标的长子叫朱雄英,活到八岁就死了。不过按老朱的逻辑,长子朱标死了,传给长孙,应该传给朱雄英才对,朱雄英也死了,传不下去了,那就传给老张家老李家,老张家老李家那得多感谢老朱。不过老朱不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怎么会传给老张家老李家?于是传给了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老朱把他封为皇太孙,按照老朱的逻辑,那就是老大死了让活着的老二接班。这就出现了逻辑混乱,按照老朱的逻辑朱标死了,老二朱樉继位才对,老二死了老三朱棡继位,老三死了老四朱棣继位,这才合理。怎么也传不到朱允炆那儿去。

按照上述逻辑皇帝还真就能落到朱棣头上,朱棣也不用造反了,老百姓也避免了4年战争之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朱是1398年6月驾崩的,在这之前朱樉和朱棡分别于1395年4月和1398年3月先于老朱去世了,朱棣和朱允炆一样成了事实上的老大,最终显然应该由朱棣接班。

老朱是爹,又是皇帝,他不讲理儿子有什么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但心里是不满意的,也是不服气的。后来朱棣就把气撒在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造了他的反,这是后话。



古代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先从嫡子由大到小排,嫡子没有了,庶子由大到小排,没有提孙子的事儿。老朱不明白吗?明白,那为啥还要让孙子继位,他实在是有苦衷啊!

据说朱标死后,老朱也想过立朱棣为太子,因为朱棣太像老朱,老朱觉得他比较适合当皇帝,但是老朱征求意见,大臣们都反对,说这样会引起后代们争夺皇权,不利于国家稳定。但是老朱不想立朱樉,因为朱樉在藩国干得不好,过失太多,曾经被调回京城,还是太子朱标为他说情才让他返回封地。既然不能把朱棣立为太子,又不想把朱标死后实际上的长子朱樉立为太子,老朱思来想去觉得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相对比较合适,虽然逻辑上有点牵强,但有老朱的权威在也没问题,于是朱允炆就成了皇太孙。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


豫有得


我们都知道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标之子,因为削藩导致其四叔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后结果朱允炆一把火焚烧掉皇宫,至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上九五之位。

靖难之役到底谁对谁错我们不在争论,角度不同看待的问题也不同,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朱元璋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呢?

可能我们第一感觉是朱元璋顺应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宗之法,毕竟明朝之前很多王朝一直沿用这样立储君的办法,朱元璋不外如是。其实这样的认为有明显的误区,朱元璋并没有沿用之前王朝立储君的办法,因为当时立嗣的原则一直是立嫡立长,立嗣以亲,显然朱元璋立朱允炆并不符合人们以往的认知,朱元璋依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不外乎几个原因。

其一,因为对朱标的父子之情,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经过打拼成为帝王,这是一部给我们后世的一部励志故事,可是这个励志故事也有很多心酸,朱元璋只所以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离不开马皇后的帮助。在朱元璋未发迹之前得到马皇后的垂青,至此朱元璋有了展示自己的基础,多年的打拼中马皇后为朱元璋安抚后方也是功不可没。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深厚自然也就对朱标也有极深的感情,奈何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把对马皇后和朱标的这份感情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其二,朱允炆与朱标性格类似都以仁义治理天下,朱标我们都知道其性格颇有大儒之风,对待天下百姓也是仁义的态度。朱元璋从反元到建立明朝这段时间天下百姓饱受多年的战乱,如今明朝建立百姓需要的是繁衍生息,此时的明朝不需要能征善战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能安抚万民让万民休养生息的皇帝,朱标是最佳人选,奈何朱标早逝,其子朱允炆的性格与朱标类似,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是为了明朝基业,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定生活。

其三,朱元璋立其他子嗣未必是明朝之福,朱元璋子嗣之中除了仁厚的朱标可以继承大宝之外,能力上也只有朱棣能堪当大任。可是朱棣只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立朱棣势必让其他子嗣颇有怨言,并且当时那一帮打天下的功臣都有各自支持的藩王,不管立那位藩王都会引起朝中震荡。立其他子嗣为太子,同样会影响明朝的整个体系,因为其他子嗣身后都有一股很大的势力,多年之后甚至可以直接威胁皇权,外戚专权可是历朝历代覆灭的萌芽。

通过以上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是为了明朝的基业,为了百姓的安定,立其他藩王为太子势必会因为皇位兄弟相残。毕竟长子是朱标,其他皇子都各自并不心服,朱元璋在世这些藩王尚可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朱元璋去世,其后果不敢想象。

最终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立朱允炆为黄太孙,处死那些意图谋反的功臣,用自己的余威震慑其他藩王,让朱允炆可以顺利继承皇位。只可惜历史结果朱允炆最终因为急于削藩,导致燕王朱棣起兵,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不过最起码明朝的江山还是他朱家天下。


豫北老崔


皇太子作为储君、皇位继承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是常态。但皇太孙却不经常出现,是个比较稀奇的事,一旦出现皇太孙,必定有故事。

皇太孙,储君的一种,跟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跟皇太弟、皇太叔等类似。通常的情况是太子的嫡长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但也有太子健在时被封皇太孙的情况,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孙李重润、明成祖朱棣封朱瞻基为皇太孙等。

朱元璋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也是有故事的。

朱元璋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不循规蹈矩,不按套路出牌。但他做了皇帝后,却制定了《明皇祖训》,非常详细、具体地制定了他能够想到的所有事务的行为准则,希望他的江山和子孙能够严格地按照制订的规则,千秋万代、一承不变地延续下去。

朱元璋出身贫寒,能够吃饱一餐就不容易了,从小没有那么多的穷讲究。

从朱元璋与马皇后与太子朱标之间,发生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端倪。

史料记载,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悲痛异常,几乎一病不起,整日以泪洗面。他拉着太子朱标的胳膊,怕打着朱标的后背说:“标儿,你娘走了,我可怎么办啊?”

朱元璋给马皇后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其规格甚至超过了以后他自己的葬礼。之后,朱元璋发誓再也不立皇后,以李淑妃主持后宫。

马皇后本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因为父亲被杀,被郭子兴收养为义女。

唐末时期妇女就开始缠足,明朝时缠足是很普遍的事,但马大姐却不缠足,因此人称马大脚。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深得其赏识,就把马大脚许配了朱元璋。但由于郭子兴心胸狭窄,对朱元璋产生了怀疑,把他软禁起来。马大姐为了能让朱元璋吃到热饼,几次把滚烫的烧饼揣在怀里偷偷地送给朱元璋,把她自己的胸口都烫伤了。

这份情谊,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最喜欢的美食还是烧饼。

马皇后去世后,太子朱标担心失去了依靠,就把马皇后背着他逃难的情形,绘制成图像,藏在怀里,以备不测。

由于朱元璋一生嗜杀,杀戮过重,太子朱标就劝谏。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追打他。

朱标有意把这个图像掉在地上,太祖看了后,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除。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让太子朱标服丧,但朱标以不合礼法而不干。气得朱元璋拿着剑,满大殿上追着要杀他。在众人劝和下,才得以平息。

皇帝金口玉言,他真要想杀朱标,不就一句话吗?还需要追上他才能杀他吗?

朱元璋既是帝王,也是舔犊情深的父亲,打打闹闹,更像是一对普通的父子。

就是这样一位率性而为的帝王,却制定了严格的《皇明祖训》,把所有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皇明祖训》,初名《祖训录》,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的明朝典籍。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编纂,洪武六年成书,洪武九年又加修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定,更名为《皇明祖训》。

朱元璋制定此典籍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对后世子孙进行训诫。其严格规定了几乎所有的行为准则,看上去很完美,其实意义并不大,更像是一出闹剧。这就好比说单位里面的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人人看得见,而真正有几个人遵守呢?

关于皇位继承,《皇明祖训》是这么说得: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这里的意思是皇帝没有皇子,就兄终弟及,而没有说可以收养个儿子继承皇位。没说就等于不能,因为明确了兄终弟及。

对于朱元璋来说,如果太子没有儿子,那么他另一个嫡出的皇子就可以继位。这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接受。但对于太子来说,可就大为不同了。

养子也是儿子,但亲兄弟也仅仅是兄弟。养子与兄弟,那个更有指望呢?不言而喻。

朱元璋这一点就不合实际,兄终弟及只能是特殊情况,不能作为一个在养子之上的普通原则。

普通人家没有儿子还把兄弟的儿子过继过来做养子,何况是帝王之家。

再看一下封爵: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朱元璋明确了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这就是他管得太多了。

立了皇太子,就确定了皇位继承人,是储君,将来继承皇位。太子继位以后,再立太子作为储君。这是太子的事,作为朱元璋不可以越俎代庖。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从他对马皇后的情感及与太子朱标的一些行为,就看出一二。

但在皇位继承等涉及江山稳固上面,朱元璋却希望通过死板教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子孙与群臣,让他们循规蹈矩,完全按照套路行事,不得逾越。

从有关史料来看,朱元璋认为太子朱标性格偏弱,他很喜欢四子燕王朱棣。但他不想破了自己所立的规矩,朱标死后,朱元璋毫不犹豫的立朱标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其实,朱元璋坚定地明确了一个规则,就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

《皇明祖训》上,没有明确地说明太子去世太早,由皇太孙继承皇位这一规则。但从朱元璋驾崩后的遗诏,就看出皇太孙的继承权。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恰恰说明了朱元璋矛盾的心理。他自己不喜欢按照套路出牌,他更明白许多事是无法按照套路的。但他也清楚,没有套路就会出现混乱,特别是皇位的继承,很容易因为争夺皇位引起相互残杀,造成内耗为外人所乘。

如果明确了继承顺序,也就打消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

但这事,朱元璋想得太天真,很难想象朱元璋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

本就是刀尖上舔血的营生,拼得是实力,任何规则最终靠实力说话。如果都按照套路出牌,哪里还有改朝换代一说。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孙后代,遵循他制订的继承制度,以确保江山万代永不改变。

其实,朱元璋跟秦始皇一样,想得越多越麻烦。秦二世而亡,明朝不到一代结束,就破了这个规矩。

虽说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在豹眼看来,有些事未必如此。想得太多,顾虑太远,反而是个麻烦。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是最好的佐证。


豹眼看历史


本质上还是朱元璋这个老古董,受几千年传统的影响,江山社稷。祖宗庙堂。立长不立幼,传长不传幼的影响。

原本皇太子皇长子朱标在世,明太祖穷尽心力培养做接班人。朱标也不负期望。才德卓然可堪大用。可惜年纪轻轻就走了。朱元璋万分失落之下。为了防止其他几个皇子争夺皇位。引起内讧。决定延续皇太子朱标一脉。立皇太孙为正统继承人。这也是皇明正统。无可争议。也得到了朝廷和其他的几位皇子的一致拥戴。

如果不是因为方孝孺和几位大臣处置失当,过急,从历史上看,朱棣未必就敢造反。








龙龙九美玉工坊


朱元璋为什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有其立嫡立长的想法,不过最主要还是其个人喜恶。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立朱允炆是为了“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则,所以选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不选朱棣这个四子来当储君,不过朱元璋选朱允炆来当储君,按立嫡立长来说,有点勉强,也可以说是不合礼法。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标的次子,要说嫡长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最纯正的,是常氏所生,不过很可惜,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就成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是吕氏所生,吕氏在常氏亡故后才扶正,这样朱允炆也算是嫡长子的身份了,然而朱允炆生于1377年,而常氏死于1378年,就是说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的生母吕氏还只是妾室的身份,这时候生的儿子只能算是庶子,也就是说朱允炆是庶子的身份。



而朱允炆三个弟弟则都是嫡子身份,三弟朱允熥是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都是吕氏所生,四弟生于1385年,也就是吕氏被扶正之后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就具有嫡子的身份,从这里来看,朱允炆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皇太孙有点勉强,如果按宗法制度来说,商朝的微子启和纣王这两人跟朱允炆和朱允熞的身份相似,微子启是长兄,不过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还是妾的身份,生纣王的时候则是正妻身份,因此纣王才能成为商王的继承人,而以嫡子来算,比朱允炆小一岁的朱允熥正宗多了,如果真以立嫡来说,朱允熥应该是排第一位。

不过朱标死后为什么不选朱允熥,而是选择朱允炆,按史书记载就是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书,其性情与其父朱标同样温文尔雅,以宽仁著称,朱元璋对于朱标的感情极深,历史上皇太子位子坐得稳的应该没什么人能跟朱标相比了,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应该来说跟马皇后有很大关系,朱元璋与马皇后是共患难过来的,在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关黑屋时,马大脚怕丈夫饿肚子,偷偷烙了几个烧饼给朱元璋送去,怕冷了不好吃,将刚弄好的烧饼藏在怀里,胸口肉都被烫伤了,朱元璋看见后心疼的不得了。




朱元璋创业时很艰难,马大脚跟在朱元璋身边没有一句怨言,还亲手为将士们缝衣做鞋,让将士们心怀感激,更加努力为朱元璋打江山,朱元璋登上帝位后,马皇后依然保持简朴作风,成为后宫典范,其为人宽容仁厚,多次劝导朱元璋不要滥杀,而且她极懂得劝导方法,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尊敬,在马皇后过世后,伤心的朱元璋从此不再立皇后,朱元璋和马皇后以及朱标之间的感情,更象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家亲情,是最浓郁的亲情,没有帝王家那种你防着我我防着你的血腥味。

可以说朱元璋因为对朱标的喜爱,在朱标死后立谁为继承人这件事上,是偏向朱标后人的,为什么不立朱允熥为继承人,跟蓝玉这个外戚有关系,如果立朱允熥为继承人,到时候常、蓝两家强大的外戚必然会干政,主少国疑这种事朱元璋是不可能忍的,所以朱元璋视朱允炆为嫡长孙,将他立为皇太孙,有其个人喜恶的原因,也有政治因素,而且朱允炆算嫡长孙虽然勉强,却也能说的过去,这样看来还是朱元璋喜恶为主,嫡长为辅!


至于说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皇储,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说,其一是朱标死的时候,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还活着,如果想立朱棣就要从立贤来说事,立贤这种事很容易引起混乱,因为贤是没有标准的,以后如果有心怀不轨的人说哪个皇室中的人是贤能,随便推出来争,那必然会引起内乱,自然不利于大明江山永固,其二是朱棣就藩外地多年,让一个藩王入继大统,也会开一个坏头,极易造成天下动荡,对于朱元璋来讲,并不想后世出现乱局,让朱明皇室出现你争我夺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还弄了个《皇明祖训》,告诫后世子孙要遵守规章制度,其中写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历史红尘


中国封建王朝自古以来注重嫡长子继承制,朱标作为嫡长子出生就被立为太子。朱标也没有令人失望,无论从能力,品德,威望都赢得朱元璋和众大臣的认可,特别是他的兄弟们都对他敬重佩服。朱标成为了接班人,可惜英年早逝。太子位的空出让很多人想法纷纷。他的弟弟们开始有了想法,甚至在暗中策划争夺太子位。朱元璋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为了大明千秋社稷,他考虑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朱标嫡子朱允炆。朱允炆品德端厚,能力一般。这符合自古的嫡长子继承制。第二,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深知百姓生活不易,下决心整顿吏治,休养生息,重视农耕,恢复生产。特别是在治理贪官污吏时刑罚过重,对待功臣狭隘,大杀功臣,人人自危,他需要一位仁厚宽德的继承人来实行仁政。第三,朱元璋第二第三个皇子秦王晋王能力不足太过一般,性格缺陷大,不足以负重担大任。第四子朱棣能力较强性格更像朱元璋,可是选择他就违背祖制,会遭众大臣强烈反对,不利于江山稳定,民生发展。朱元璋权衡之下选择了仁厚的朱允炆,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铲除骄兵悍将,跋扈文臣,清理了朱允炆执政的障碍。


每天一支阿胶浆


因为朱元璋立的太子是个傻子,但是他孙子他特别喜欢,人都有私心,他就跳过了其他儿子,直接立孙子,也为以后大明江山的混乱埋下伏笔。

人家祖宗立的规矩都是有道理的,硬生生的逆天是有风险的。当皇帝的嘛,还是自己亲自打下来的,难免傲气,不管不顾,才做出这个决定。也正常。


人形挖掘机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虽是嫡出,但却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朱棣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朱标,由于朱标去世的早,于是太子之位落到了朱标长子朱允炆的头上。如此算的话:朱棣与朱允炆的关系应该是亲叔叔与亲侄子,那么朱棣为何要对自己亲侄子痛下杀手呢?看笔者总结的“靖难之役”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靖难之役的起因!


朱棣何时起了对抗朝廷的念头呢?朱标死后,储君人选成为了朱元璋最忧愁的事情。由于儿子众多,谁都垂涎皇位。如果选老二为太子,那么老三怎么想呢?老三会不会动歪脑筋:把老二刺杀了,自己做太子!朱元璋心里明白:东宫人选若不早定,必然招致兄弟互相争夺的局面。

朱元璋明白不能坏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但是朱标的长子还是个儿童,怎能担当皇位大任呢?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扫活动,为朱允炆清除了朱姓外部的威胁。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位被自家儿子夺取了。


姚广孝是朱棣的一个心腹谋士,在朱允炆被封为储君之时,就向朱棣进言:“朱允炆小小年纪难当大任,如今外姓权臣已被太皇清除,朱姓一辈中又数你最优秀,皇位有机会争取,希望您早做准备。”

朱棣听过姚广孝的进言后,并没有有所动作。但当建文帝上位颁布“削藩”法令之后,朱棣马上敏锐觉察到自己地位有危险,想起了姚广孝当初的进言,开始采取行动抵抗朝廷了。


朱棣对抗朝廷有哪些顾虑呢?朱棣抵抗朝廷的方法大概分为两类:一方面燕王的封地靠近蒙古,他开出了优惠条件,招降了许多骁勇善战的蒙古士兵;另一方面朱棣深知建文帝根基本身,利用自己京城中的亲信,拉拢对建文帝心怀不满的官员。内外政策兼施,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瓦解朝堂内建文帝的根基。

朱棣并不敢明目张胆与朝廷摊牌,原因也有两方面:一方面自己实力尚小,时机还没有成熟;另一方面朱棣的三个亲生儿子还被扣留在南京城当人质。因为燕王朱棣并不敢轻举妄动。


军事实力不足可以慢慢蓄力,但是儿子怎么要回来的呢?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一年“太极”,此间朱棣给自己亲侄子上演了各种鬼把戏,装疯,装病,甚至装死,不断打“感情牌”,请求临死前见上自己的亲生儿子。

建文帝朱允炆轻信了“亲叔叔”朱棣的鬼话!心一软,归还了朱棣的三个儿子。见到三个儿子,朱棣马上就开始筹备起事了!就像卢沟桥事变一下,出兵总要找个理由吧!此时燕国的两个官员犯罪被朝廷抓走杀死了,朱棣马上抓住这个理由,谴责建文帝听信小人谗言,杀死了自己的忠臣,借口“清君侧”,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得什么名号?


朱棣为了给自己的“叛乱”正名,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儿,花费了心思。他写了两篇文章昭告天下,高举儒家的孝道,高举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录》等等,坚持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声明自己发动的“靖康之役”不是内乱行为,而是终止内乱的行动。

朱棣道出了自己多年的“苦水”,公开发布谴责建文帝朱允炆的言论!他指责建文帝没有及时告诉他父皇(朱元璋)病急的消息,导致父皇临终前没有见最后一面;他还指责,父皇葬礼上建文帝没有允许他参加;他还指责道朱允炆毁坏了先皇留下的宫室,不听祖训。总之高举儒家尊崇的孝道,高举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录》,满世界打击建文帝。


朱棣还谴责朱允炆身边的亲信们!说他受到“齐泰、黄子澄”等奸佞臣子的谗言,进行了迫害皇子的“削藩”政策。他还声明:自己武力对抗的对象并不是朱允炆,而是朝堂上的奸佞小人,并且自己作为叔叔义不容辞。他坚持自己所进行的行为都是正当的自我防卫,声明自己并不垂涎侄子的皇位。

尽管朱棣的“出师之名”很牵强,但是“名号”是很重要的,并且还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这些言论,不仅使他的不义行为站住了脚跟,而且还拉拢了众多和他一起对抗朝廷的“叛军”。朱棣得到皇位后,马不停歇修改历史记载,碰到和他“出师之名”相违背的内容,统统出去,不能让人否认他皇位的合法性。


靖难之役的过程与结局


建文帝朱允炆与朱棣之间展开了三年的内战,叔侄血腥的皇位之争非常血腥。战争初期,朱棣并不占优势,只有十万军队,领土也有限,钱粮更加比不上南京朝廷。建文帝一方却有全国钱粮兵马,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王,实力大增。

朱棣虽然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质量上却很有竞争力。领导能力,军队作战能力,这些都是朱允炆难以企及的。随着战争时间的推移,燕王这一部分优势越来越凸显。而朱允炆一方,于是指挥多处失误,兵员士气不足,内部腐败无能,于是节节败退,很多将领看不到希望都投奔到了朱棣一方。


朱允炆也并不是没有人支持,朝鲜国王李芳远就非常看好建文帝,还派兵从北方攻打朱棣后背,与建文帝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尽管如此,南京朝廷还是没有扭转败局,输掉了战争。

朱棣攻下南京城后,对待朱允炆的亲信身份的残忍。对待宁死不屈的忠臣们,剥皮、下油锅无所不用其极。并且还不放过他们的家属,送他们的女眷教坊当妓女,或者送去军营慰问官员,受尽数万将士的凌辱。朱棣连他们的尸首也不放过,下旨将摧残致死的尸体丢掉喂狗。


建文帝的下场到如今还是一个悬案。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南京城破之时,皇宫内起了一场大火,朱允炆和其家眷被火烧死了;另一种说是朱允炆乔装成和尚逃出南京,流亡到了海外。

抛开事实从情节上来考虑,笔者比较倾向于建文帝流落到了海外,不愿意接受朱允炆全家被大火烧为灰烬的结局。因为人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有希望的事情才梦幻奇妙,才会引人向往,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