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

哈哈哈上个班


《雍正王朝》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优秀历史题材剧集,里面蕴含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充满着权谋之争,那么要说谁是剧中最聪明的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那么今天杨角风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列一个“军师”排行,当然这里所谓的“军师”并不是真的军师,只是一种称谓吧!

参与排名的人选:邬思道、佟国维、张廷玉、马齐、王掞、胤禟……

当然,他们还不是最老谋深算之人,毕竟排除了康熙帝和雍正帝,那俩皇帝帝王之术太可怕了,不参与排名!

一、第六名:胤禟

实际上老九胤禟是老八胤禩的军师,号称小诸葛,剧中把他丑化的相当严重,实际上史书记载的胤禟:

“自幼好学嗜读,性聪敏,喜发明……”

胤禟是一个西方文化爱好者,他推崇西学,自学外语,跟来华的传教士交往密切,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义。

剧中的老九胤禟可谓是老八胤禩集团的智囊团加财团,出的主意无数,也确实取得过一定成效。但是也招致了雍正帝的嫉恨,最终被赐名“塞其黑”,圈禁至死。

之所以把他分到“军师”类别,是因为他本身没有夺嫡的欲望,前期支持老八胤禩夺嫡,后期支持老十四胤禵夺嫡,举几个例子:

一开始老四胤禛去扬州赈灾时,老九胤禟给自己的门人任伯安写信,拒绝配合赈灾,最终由于书信落到老四胤禛手中,计谋失败。

随后老九胤禟接连设下两计,利用老四胤禛凯旋归来,使用了违规的奏乐,又摆下了鸿门宴拖住老四胤禛。在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案中,他又怂恿老十胤誐去前门街摆摊卖家当,此两计有效,打击了太子胤礽,削弱了老四胤禛,但是牺牲了老十胤誐。

在追查刑部冤案一事上,成功地利用了老大胤禔的心态,把太子胤礽买官卖官之事抖搂出来,对太子予以重创,当时康熙帝可是感慨了一句:

“这就是大清将来的皇帝?”

再到后来的老十四胤禵转寄太子胤礽信件,后来的“死鹰事件”,还有雍正帝即位当晚的质疑,也是老九胤禟想偷偷出去报信,结果被拦住,大势已去。

后来老九胤禟还有收买大内侍卫事件,收买年羹尧事件,再到最后八王议政逼宫,也是他先看出了睿亲王有问题,虽然极力解释,但最终无力回天,逼宫失败,被赐名“塞其黑”,圈禁至死!

二、第五名:王掞

王掞是以太子胤礽的老师身份出现,能做到太子老师的地步,想必这个老头不简单,实际上确实不简单!

他的第一次惊艳表现尚属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在朝堂上的表现,当时康熙帝从热河回京,在城门口还把王掞拉进车里,一同回了宫。

康熙帝此举可谓高超至极,给予王掞足够的尊重,目的就是为了待会朝堂上宣布废太子时,王掞不至于过于激动,实际上王掞还是激动了。

他抨击康熙帝是“不教而诛”,喷的康熙帝帽子都摘掉了,毫无办法反驳,讲道理讲不过王掞,不讲道理直接定他的罪,那就真成了“不教而诛”了,艰难时刻还是张廷玉给解了围,康熙帝最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管,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此话一下子又把王掞给套回去了,如果你想寻死,那你儿子不孝,你教育不到位,那就做不了忠臣,如果不寻死,那么你刚才说的话就是屁话,废话!

王掞第二次精彩表现是在康熙帝举荐大将军王时,很多人以为他再次举荐废太子胤礽是“贼心不改”,实际上恰恰是给老四胤禛铺路,跟后来他帮忙处理掉郑春华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保老四胤禛。

他举荐废太子的前提就是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举荐了老八胤禩出任,理由是大将军王没有必要带兵杀阵,坐橐儿照样打胜仗。既然带兵打仗就是坐橐儿,那我王掞举荐一个更合适的,拿废太子胤礽跟老八胤禩对比,可想而知这有多荒唐。

明眼人一听就知道他说的是反话了,其智谋之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后来夺嫡最后时刻,王掞在千叟宴门口等到康熙帝,俩人有一段对话,康熙帝曾赐给王掞一副药,问的是药效,回头还补上一句:

“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这个药的名字叫续断,王掞一开始以为康熙帝又要复立太子胤礽,后来一想不对,为了试探,故意举荐老四胤禛,结果被撤职,由于这次撤职,王掞确定了大位人选就是老四胤禛,道理跟撤张廷玉、马齐等人是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新君再次复他们的职,以示皇恩。

自杀前的王掞说了一句: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第一步棋我下输了,第二步棋我下赢了!”

三、第四名:马齐

马齐跟其他五个人不同,他是没有立场的,也没有明确表明支持任何一方势力。即使是张廷玉,其实也是有立场的,只有马齐一心为国,做事情都是按照规则在做,最终也做到了历经三朝而不倒。

马齐一共有两次被降职或停职,一次是在举荐新太子时,一次是在太子胤礽监国之时:

举荐新太子,其实马齐一直看着佟国维的,毕竟他俩都是旗人,马齐也一直是上书房首辅的助理身份存在。最明显的例子就在于老八胤禩带着倒是张德明找到康熙帝,而康熙帝说出:

“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因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当时的佟国维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而马齐却把头转向了佟国维,表明他是追随佟国维态度的,他认为张廷玉应该也跟自己一致,却没想到,他们两个都事先知道了结局,就他被蒙在了鼓里,所以当他听说张廷玉有密折时,是不相信的:

“什么?你单独有一个密折,我怎么不知道?”

后来朝堂之上的马齐眼看自己要被坑,只能一条路走到底,开始跟康熙帝争辩,也是剧中他喂一一次跟皇帝争辩,目的也是为了自保:

“确实只有八阿哥宜乎立为太子!”

有了这句话,反而让他从八爷党中脱离出来,与此同时也脱离了佟国维,自成一派。他举荐老八胤禩也成了为国为公,并没有夹杂私情,虽然被降级,但罪名不过是:

“你的罪在于见事昏聩,随声附和。”

后来的马齐基本就没有什么大作为了,但没有作为恰恰是最大的作为,因为他保证了家族一百多年的兴旺。

也是因为他的不结党营私,耿直,实在,踏踏实实一根筋的办事,最终得以87岁高龄寿终正寝。

四、第三名:张廷玉

张廷玉的智谋之高,自不必说了,也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历经三年而不倒,实属不易!

他的经典语录相当多,举几个例子:

老八胤禩举报太子胤礽买官卖官,并且跟刑部冤案一事有关的奏折到了康熙帝手中,康熙帝又拿给了当晚在上书房值班的张廷玉。张廷玉看完之后,一把火给烧了,面对康熙帝的疑问,他回答了一句:

“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这是何等聪明,此时最好的表态就是不表态,因为不管张廷玉支持哪一个,都会导致另一方受伤,而且这是康熙帝的家务事,他都无法抉择的事情,张廷玉又怎么能断言?

比如在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中,当众人都陷入恐慌、兴奋、忧伤、忐忑之时,他保持冷静,及时指给康熙帝,太子调兵手谕可能是假的,因此避免了一场血光之灾。

也为后来的举荐新太子,找出幕后凶手提供了一条思路,等于帮了康熙帝一个大忙!

张廷玉唯一一次犯糊涂是在科场舞弊案时,因为他知道幕后凶手不是自己的弟弟张廷璐,张廷璐无外乎是背锅罢了,所以他迟迟没有上交奏折表明自己的态度。

最终他曾经保举的孙嘉诚前来相助,救了他一命,为了报恩,后来孙嘉诚被年羹尧所杀,也正是张廷玉这句话,让雍正帝痛下杀心,也算是报了仇:

“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事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

再到后来受制于老八胤禩,张廷玉并不敢明目张胆给雍正帝出主意,雍正帝一句话让张廷玉泪流满面:

“朕不应该让你再受委屈啊!”

张廷玉最后的辉煌就是八王议政逼宫时,他站出来抨击老八胤禩了,不管是他事先推测出来也罢,还是他本就抱着一死的信念也罢,总之他成功了!

五、第二名:佟国维

佟国维在剧中的前期出现,是以上书房首辅身份存在,门生故吏遍布整个朝廷,而且跟老八胤禩关系密切。

可以看出,几次事件中,老八胤禩都是求助于他,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八胤禩集团前期智囊团中佟国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也确实坑了老八胤禩一伙。

如果太子胤礽也罢,老八胤禩也罢,他们俩任何一人能一直顺利的话,我想佟国维必然能继续占据首辅位置,不可动摇,可是事态发展并不随人所愿。

当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爆发后,康熙帝欲举荐新太子,这时候老八胤禩的人曾经就找到佟国维,佟国维的理论是八爷只有五成胜算。意思是说要想升太子,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圣意,二是民心。

等到张德明事件之后,佟国维认为时机成熟,有了七成把握,于是联名上折子保老八胤禩。可惜康熙帝随后找他吃了一顿饭,彻底打蒙了佟国维,怎么办?

此时如果他退出,那么他将再也无法在朝廷上生存,毕竟耍了老八胤禩一伙,以及众多门生故吏。这是他不能承受之苦,于是他采取了计划B,还嘲讽康熙帝:

“万岁爷,臣虽老眼,却并不昏花呀!”

由于之前就已经派隆科多去炒老十三胤祥的冷饭了,这次索性把话说明白了,当晚在跟隆科多的对话中,提到一句: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一句话就把当前的形势分析清楚,也表明自己现在的路很难,怎么走,往哪走,都难,该换你小多子上场了。

“佟氏家族始终长盛不衰,你知道靠的是什么吗?靠的就是一条祖训,那就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佟国维以自己的隐退,换隆科多上位,自己还留下了好名声,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有时候想想,佟国维在最辉煌的时候隐退,是最聪明的做法,恰到好处!

六、第一名:邬思道

邬思道是帝师啊,毫无疑问相当之聪明,他跟老四胤禛的真正交心,完全出自《士子揭世文》这首诗,就是因为老四胤禛背诵了这段,才俘获了邬思道: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加上前面老四胤禛带领全家行拜师礼,给予邬思道足够的尊重,也给予他足够的权力,甚至派出貌美如花的年秋月照顾。邬思道一个戴罪之人,又有残疾,一辈子的抱负就是扶持出一个天子,显然他俩目的相同。

邬思道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全剧中出的智谋最多,胜率最高,唯一一次失误就是坎儿的死:

“杀坎儿者,邬思道也!”

因为邬思道虽然能算出帝王的心思,能分析当前的形势,但是他却没能分析出老四胤禛的心。坎儿死之后,邬思道就开始有所保留,并开始计划退路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死鹰事件”发生之后,康熙帝一口气罢免了老四胤禛、张廷玉、马齐等人职务,给老四胤禛的感觉就是自己没戏了,这是给老十四胤禵铺路。

并且拿出了几箱子银两,让邬思道跑路,如果邬思道拿了钱,那么他必然会成为第二个坎儿!这也透露了老四胤禛之阴险,因为一句话就暴露了一切:

“先生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举什么例子不好,老四胤禛偏偏举了李世民的例子,而邬思道早已想到这一点,随身掏出了十年前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前的手下名单,由此可见,邬思道心思之缜密,连武装造反都提前策划好了。

后来雍正帝即位当晚就返回府邸要处理“不干净”的人,邬思道必然首当其冲,也是被他五路各不相干的兵马所迷惑,又赶上提出了“半隐”策略,再加上确实有感情,雍正帝又谨小慎微,最终放过了他。

再到后来,邬思道利用田文镜的性格,激怒他,并最终做到了全隐……

所以,这么多军师,真正做到远离政治的,只有一人,他就是邬思道,位列第一,名不虚传!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越看越发现很多厉害的角色”这句话说的太正确了,《雍正王朝》里面每一个角色都不是等闲之辈,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厉害,说他们是老谋深算,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当然,这里面我最推崇的人是李卫,为什么是李卫呢?

因为李卫在剧中的起点最低,从一个小叫花子,一步步最后确成了封疆大吏,而且深得雍正的信任。而且在最后,还能够获得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的信任。

我们来看看李卫的智慧和聪明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当年黄河泛滥,李卫还是个小叫花子,让高福假扮死人,乞求别人施舍丧葬费,当时就看出靠江南赈灾的四爷胤禛不是一般人,用自己会的最好听的话奉承四爷,请求施舍。

当时胤禛就发现他非常聪明,后来在拯救翠儿的时候,又是李卫机灵求胤禛将翠儿救下,并收留三人在身边当差。

在江夏镇的时候,李卫又非常警惕的发现了准备抢劫的匪徒,并且假装给四爷洗脚,用热水给地道里面的匪徒浇了一头,粉碎了匪徒的偷袭计划。

这段戏中体现了李卫小小年纪就能够深谋远虑,非常机灵,给自己找了一个长期的饭票。

2、四爷胤禛要得到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但是当铺里面必须看到任伯安本人才能够赎当。

四爷派李卫假扮山西败家子将王府里面的珍宝典当给当铺,随后以王府失窃为由,查封了当铺。李卫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蒙骗了当铺老板,出色的完成了四爷的差事,使得四爷对他赞赏有加。

所以,在考虑监视年羹尧的时候,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李卫,说明李卫成功的让四爷加深了对自己的信任。

3、在随后的几年,李卫因为监视年羹尧尽职尽责,外放当了官,最终做到了两江总督的官职。

在这期间李卫又给已经登基的四爷雍正皇帝漂漂亮亮的办了几件事,一个是科举舞弊案,帮助李绂,其实也是帮助雍正,及时的制止,查获。

一个是推行新政“火耗归公”充实了国库,推行“摊丁入亩”解决了赋税问题。

4、最后一件事就是和未来的乾隆帝搭上了线,帮助弘历躲避了刺杀,捉获了杀人灭口的凶手,保护弘历回到北京。同时利用雍正对自己的信任,暗示雍正不能为后人留下麻烦和隐患,促使雍正下定决心赐死弘时。看李卫给弘历的眼神就可以发现李卫早已不是当初的小叫花子,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权谋之士。

逝去即历史,喜欢我、支持我!请关注、转发、点赞!

给您奉献最用心的回答。


逝去即历史


《雍正王朝》我看过3遍以上,在中国电视剧的帝王题材中,与《大明王朝1566》双峰并峙,其他都差得很远。

《雍正王朝》中的人物,几乎没有白给的,强人林立,牛人辈出。说到老谋深算,有4个人属于第一集团,一是康熙,二是邬思道,三是张廷玉,四是佟国维。

康熙是皇帝,上帝视角,有先天优势。

邬思道是个BUG般的存在,虚构得离谱了。

张廷玉是个牛人,大清朝唯一一个进太庙的汉臣,牛皮不是吹的。

我想说却是佟国维,这是全剧最被低估的角色,第一遍看的时候,很容易认为他是一个昏聩之人,因保举老八被康熙清洗,被侄子出卖,倒霉到家了。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有这种感觉的都没有看懂电视剧。

我来帮大家分析一下: 太子被废之后,康熙让大臣们议举新太子,此时佟国维联络朝臣联名保举八阿哥,犯了康熙的忌讳,眼看着就要往坑里跳。

转折出现在一顿饭。

康熙请佟国维吃饭,两大高手过招,有些话不用说太明白,但这顿饭基本上敲定了两个意思,一是康熙说佟国维眼花,意思是他保举老八错了。二是说两人年龄都大了,要让新人出头,问佟国维家后辈里谁可以出来跳大梁,佟国维推荐了隆可多,这就是确定了家族的权力交接。



说到这里,我要提两个问题,

第一,康熙为什么对佟家这么好?那是因为,康熙的生母是佟家的,佟国维的姐姐,康熙的其中一个皇后是佟家的,是佟国维的女儿,明白了吧,佟国维是康熙的舅舅兼岳父,为什么他能做首辅,原因在这。这么显赫一个家族,一旦佟国维退了,没有接班人是不行的,所以隆可多是下一代的家族核心。

第二,作为一个几十年的首辅,佟国维难道听不懂康熙的话吗?明白告诉他眼花了,后边还要继续保老八?康熙的首辅就这智商?肯定不是的。

佟国维吃完康熙的饭回到家里那一场戏,有几句台词非常重要。

一句是:老臣虽然已经年迈,却还没有昏花啊。意思是康熙说的意思他都明白。

另一句更重要,在隆可多进来之前他说,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乡。前一句说的是隆可多,后一句说的是自己。他已经做好了退休的准备。



至于第二天,在议举新太子时为什么他还要死保老八,这无非是配合康熙演的一出戏罢了,给康熙一个废黜自己的理由,顺便把老八彻底黑死,帮一把康熙,二人转加高级黑啊。

让隆可多揭发自己,让下一代核心与八爷党划清界限,成为康熙的直接心腹。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顺利退场。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隆可多揭发是他们俩串通好的,而不是隆可多的临场发挥?

单从这场戏确实不明显,但后边还有一场戏,交代清楚了。

也就是康熙临死托孤的前夕,隆可多去请教佟国维,佟国维告诉他,不要站队,等皇上找他再押宝。

这场戏说明两点,一是叔侄俩并没有反目,如果揭发是隆可多临场发挥,那他俩早就闹掰了。二是,佟国维其实也吃准康熙到底选谁,但他让隆可多不要站队,只听命于皇上,这在当时毫无疑问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确保了隆可多成为雍正登基的拥立头功。

仅凭这两场戏,足以说明佟国维老谋深算,身为朝廷首辅,在诡异莫测的政治旋涡中全身而退,并顺利完成了家族权力交接,非大智慧所不能为。


司超峰


《雍正王朝》是非常经典了,是90年代以来满清背景电视剧的最高峰,它是一部集结优秀演员、历史教育、优良制作的优秀影视剧。至今还像标杆一样屹立不倒,还原度非常的高,不论是服装,事迹甚至连说的话都尽量还原。再加上老戏骨们的精彩演绎,才能够能为众多影视作品最值得称道的经典作品之一。



剧中的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人物设置来排位,如果论老谋深算的程度,应该是这样排名的:

第五位,佟国维



佟国维在《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始终是上书房大臣中最有权威的一个,作为皇亲国戚,功臣首辅,他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康熙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康熙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康熙选定的接班人,才是铁稳的接班人。第19集,在佟国维被开缺回家养老之后,朝中夺嫡之争达到了巅峰,隆科多前往请教,他对隆科多的叮嘱正是这句话。


所以不管他知不知道康熙心中默认的接班人是谁,都和康熙达成了默契——自己找机会退出,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后人隆科多,尤其是康熙亲自赋予的兵权,这样康熙让隆科多辅谁就辅谁,然后捧杀八爷党。或许佟国维本人和雍正的关系不亲不近,但是有自己后代隆科多的拥立护驾之功,就可以保佟家荣华富贵了。佟国维知道康熙不喜欢谁,不明确康熙要选谁,但是愿意跟着康熙一起选。当然,因为有这种骑墙的行为,所以富不过三代,老头子一辈子经营,到了隆科多就玩完了。

第四位,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一直不喜欢八爷党,亲近四爷,为四爷说好话,在太子兵变时,和康熙一起布局平叛,在康熙逝世时,钳制隆科多,一起拥立新君雍正。可以说,张廷玉是在坚决贯彻康熙的意志,为此毫无保留,甚至承担了巨大风险,所以,遗照宣布那天,只有十三爷带兵来了以后,他才长长嘘了一口气。张廷玉知道康熙不喜欢谁,为什么,康熙喜欢谁,为什么,并且还挺身而出,选择投靠了康熙喜欢的那一个真正的储君。


在雍正帝整顿旗务的时候,张廷玉开始一言不发,说自己是汉臣不好说,直到雍正赶走了其他人后,才开始讲,这既是聪明,也是懂礼,知进退。所以张廷玉终得善终,家族世世代代享受荣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第三位,雍正


雍正帝是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的一个人,没有一点真本事可真难走到这一步。哪一个皇子不是八面玲珑。雍正皇帝为人谨慎,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仔细看就知道他得罪的人都在心中计算过得,该得罪谁,怎么得罪都是非常完美。


后来当上皇帝以后,面对乱局依然胸有成竹,头脑清晰。短短十几年便将国家政体稳定,经济繁荣。可以说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第二位,邬思道


在全书中,邬思道堪称神人!所谓算无遗策,说的就是他了!

只是,这个人物就如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般“诸葛之智多近妖”,邬思道也是如此。邬思道精通阴谋,却不擅长阳谋。在阳谋之道上,张廷玉胜过他多矣。

并且,邬思道仿佛是忽然成仙,拥有了无穷智慧。作者说是因为他被打断腿之后痛定思痛,方才谋略大进。不过,这个变化实在太大了一些。


另外,邬思道最大的败笔,便是凄凉终身。他既然堪比神人,老谋深算,为何不能为自己谋求一个幸福?书中邬思道自谦说自己是一个刑余之人,又阴谋太多,不配得到幸福。其实,是他怕自己有了牵挂,便会被雍正挟制。邬思道对他人狠,对自己更狠。

第一位,康熙


在本剧中,康熙有被八爷党,被朝臣隐瞒欺骗,比如开始黄河发大水,吏部和地方司道衙门一团和气,瞒报灾情……康熙有被戴绿帽,比如太子和郑春华私通......康熙有对忠臣保护不当,比如四阿哥追讨欠款逼死魏东亭......然而,康熙始终是那个高高在上,个人威望毫无动摇,对全局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的最高统治者。他在九龙夺嫡的纷争中,面对各种迷局和乱局,始终冷静观察,理性分析,最终废除无能的太子,抑制住没有原则的八爷党,支开老十四,保护老十三,授权隆科多、张廷玉、年羹尧护驾,保护雍正上位。作为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康熙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感知和强大的手腕,所有人都算不过他。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有的老谋深算,都是建立在对康熙的忠诚之上,越是能算出康熙要什么的人,层次越高,最后的结局越好,而那些自作聪明的人,自己瞎算,比如什么“八王大,大王八” 什么民意人心,或者乱押宝,四处骑墙,都属于不入流。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耐人寻味,这的的确确是一部百看不厌,艺术价值极高的神剧。


鲸视界


如果给《雍正王朝》里的主要人物的智谋程度排个序的话,我想前五名可能是邬思道、张廷玉、康熙皇帝、佟国维和八阿哥胤禩。

在《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算无遗策,对朝廷局势洞若观火,揣摩康熙、八阿哥、十四阿哥等人,百发百中,是胤禛的第一智囊,邬先生可谓是近乎神也。这个第一名确是实至名归。

张廷玉作为康熙的宠臣,是康熙在满朝文武中最为信任的臣子,而且二人的关系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更像是知己的感觉。无论是废黜太子、举荐新太子还是预备后事,张廷玉都以实际行动支持康熙皇帝,是康熙最信任的臣子。而且在雍正即位之后,他又迅速成为雍正在朝堂上最为得力的助手,从来没有下错过一步棋。张廷玉排在第二位,亦是实至名归。

在这个排名中,可能较有争议的便是康熙皇帝。按理说,康熙不怒自威,将天下大事管理的井井有条。聪明如佟国维、八阿哥胤禩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排在第三名似乎是低了。但是九子夺嫡的主人公们毕竟是康熙的儿子,而康熙帝正是身在局中。康熙有时候知道什么样对自己最有利,但是他也要给自己儿子一个机会。毕竟对康熙来说,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有的方法和有的谋略他不能用。而张廷玉和邬先生却是真正的旁观者,他们自然能趋利避害,完成对康熙的超越。

第四名便是佟国维,佟国维作为康熙皇帝的亲舅舅,是真正的天潢贵胄,他又作为上书房首辅,可谓是位极人臣,无以复加。但是佟国维的缺点便是不满足,他在首辅的位置上,手底下自然有一大帮指望他荣华富贵的小弟。他便结了党,将自己倒向了八爷。但是在康熙请客之后,他急流勇退,用一出苦肉计将隆科多推向了前台,自己也全身而退。佟国维名列第四,也是当的。

第五名便是八阿哥胤禩,八阿哥虽然是皇位竞争的失败者。但是八阿哥以一己之力对抗太子,却能将满朝文武大半笼络住,也可谓是官场高手。八爷还将自己装扮成贤王的模样,成功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选手。如果他的父亲是道光这样的糊涂皇帝,那么他必能靠所谓的仁慈胜出,可惜他的父亲是康熙。

以上是基于电视剧《雍正王朝》做出的排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评论、点赞。


逆流时代


其实最老谋深算的人应该是康熙。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得罪人”这三个字是贯穿全剧的关键词。


历史上和电视剧中,康熙皇帝颇得人心,后人评价很高。但是说到底,康熙的这种形象都是刻意装出来的。康熙和唐太宗很像,凡是以贤君的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死后,后人能给他一个很高的评价。太在乎自己的后世评价了。

历史上的康熙,谥号是“仁”皇帝。电视剧中,也基本表现了康熙“仁”的特点。

康熙对儿子“仁”,对大臣们“仁”,凡事一副“寡人仁至义尽”的感觉。

康熙为了形象,他不愿意得罪人。


但是对于清帝国来说,国家面临着沉重的积弊,不改革不行。而改革,势必会得罪一群人。康熙对改革,一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不愿意因为改革毁了自己的形象。那么,康熙就只能在儿子中,选出一个不怕背负后世的骂名的人,接替自己。

老八为什么没有竞争力?康熙自己也说了,八阿哥胤禩凡事都学他,处处讨好于人,处处搞关系,对自己的形象非常看重。这种人怎么能继位?选一个跟自己一副德性的人接班,大清就玩完了。

所以,康熙必须要在皇子中物色一个“挑得起担子”的人。必须重大局、有责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这个人,就是四阿哥胤禛。

其实,整部电视剧都可以看作是康熙老爷子下的一盘大棋。表面上看,是雍正通过努力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其实,康熙除了雍正又能选谁呢?(单从电视剧来说)

康熙需要的是“孤臣”

,是以帝国大局为重、哪怕把全部官员得罪光也义无反顾的实干家,是勇于担当道义、面对地雷阵也一往无前的改革者。只有这样的继承人,才能给康熙老爷子擦屁股。


纵观全剧,没有一件事不在康熙的掌握中。但是也没有一件得罪人的事,是他自己干的。包括复立太子这件事,他也要把前戏做足了。气的佟国维牙痒痒。耍了满朝文武两百多名大臣。

到最后,别人都是奸吝小人,他自己是千年圣主。自己往黄土里一埋,哪管它后世洪水滔天。雍正还得感激康熙选中了自己,忙的跟狗一样给自己老爹擦屁股。最后活活累死不说,还被天下的读书人骂。

雍正,活活被康熙坑死了。


Mer86


《雍正王朝》里老谋深算的人很多。

上书房大臣张廷玉,身为上书房里唯一的汉臣,周旋于另外两个满大臣和皇帝之间,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又能顺应皇帝的心意,深得圣宠,不可为不老谋深算。在举荐新太子那场戏中,他不与佟国维、马齐一起推举八阿哥胤禩,反而在康熙最需要支持时,递上了推举废太子胤礽复立的折子,真是雪中送炭,让康熙好不感激、好不舒服。后来,在老八胤禩联合四大旗主逼宫雍正的那场戏中,年迈的张廷玉压轴发言,有理有据,力达千钧,舍命护主,让雍正铭记终生。

做大臣做到这种地步,已是难得。

同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本来一直站在八阿哥胤禩一边,可是得知康熙无意立胤禩为太子时,不动声色,反戈一击,配合康熙演了一场大戏,既替康熙清理了八阿哥的朝中势力,又顺势推出自己的侄子隆科多接替自己,延续了佟氏家族在朝中的荣耀和势力。

康熙临终前,皇子夺嫡进入最后阶段,但情势并不明朗。这时候,他告诫侄子隆科多不要倒向任何一个皇子,耐心等待康熙的召唤,以换来更大的荣耀。结果,一言中的,隆科多因此而如日中天。

能和皇帝联手唱戏,做大臣做到这种地步,已是凤毛麟角。

老皇帝康熙,面对一众野心勃勃的皇子,又面对一众老谋深算的重臣,他左推右挡,一直控制着局势。到最后阶段,头脑清醒,选了一个最合适的继位者,同时恩威并重,拉拢住九门提督隆科多,保证了新皇帝平安继位。

能把那么多老谋深算之人控制在手心中,康熙不可能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吧?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绝得最老谋深算的,还是雍正的谋士邬思道。

他既能参透局势,又能参透人心——尤其参透康熙的心理,最终成功把雍正送到皇位。同时,他又参透了雍正的心理,在雍正犹豫着是否杀掉他时,运用超高的智谋,让雍正不忍杀他,从而成功离开,保住了自身。

邬思道的老谋深算,已经有点似妖似仙了吧?


趣谈国史


李卫,不服来辩。很㤉异之前36个答案里没有一个提到李卫的。首先问一下,贯穿全剧,对雍正最忠心,雍正用着最放心的是谁?出身最低,但是发展最好的是谁?办差基本零失误的是谁?只有李卫!李卫具有的品质:第一是忠诚,这个不用多说,只混雍正一个圈子,把四阿哥当作唯一依靠。你几时见过八阿哥之流拉拢过李卫?甚至连生个儿子也起名叫李忠四爷。第二,低调不忘本,已经是地方大员了,带老婆孩子拜见四阿哥,不坐车不坐轿自己抱孩子走着去,连四阿哥都忍不住说他。李卫老婆回答说:李卫说了,在主子面前,哪有我们摆𦡮的份。无论做多大的官,对雍正永远是称主子,称自己奴才或狗儿。也只有对李卫,雍正才能敞开心扉,推心置腹,这点连对邬思道都做不到。雍正见李卫表情永远是松驰的,说话是无所顾虑的。正所谓“上等人,有能力没脾气,可打可骂,以真面目示之”。第三,能力强,执行力高。推行新政、处理科考案等,无一不彰显其高超的执政手段,决策果断,善于抓住重点和时机,不按套路出牌,政绩卓著。在推行地方新政方面不亚于田文镜。第四,处事灵活变通,既有雷霆手段又善于协调关系减少矛盾。对比年羮尧西北打仗、田文镜追比国库欠款,无一不激化矛盾。而李卫在处理这种棘手的事务时善于变通,例如在推行火耗归公和摊了丁入亩时,建议先易后难,逐步化解矛盾。就连给年羹尧善后这事也处理得有情有义。无疑李卫执政是给雍正带来麻烦最少的一个,也是同时对自己保护最好的一个。第五,是干吏也是弄臣,懂得隐藏锋芒,在嘻笑怒骂间发挥自己能力,比如写告示那段。第六,有个好老婆,贤惠且同样低调不忘本。李卫老婆本身是四阿哥福晋的侍女,天然拉近了两家关系。无论是雍正微服出巡揭发李卫特殊爱好那段和带孩子见福晋那段说的话,无一不显示高情商(一是再三表明两夫妻不忘本,二是表示要看着李卫不乱来),替李卫加分。

李卫的谋不象其他人,李卫是“能而示之以不能”。他长期得到四阿哥和邬思道等人调教,心智比他人要高得多。邬思道等人的谋有个大忌“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那种精僻的分析说教对于四阿哥在一定时期可以接受,长期是没有好下场的。李卫的谋在于结果。举两个小例子,一是年羹尧初露易心时,四阿哥推荐老十四任大将军王,换来老十四推举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但年羹尧紧急回京没有先去拜见四阿哥而是去见十四阿哥。最先通知四阿哥的是谁?是李卫。通知的方式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李卫给四阿哥亲笔写了一封信,信里错字百出,让人捧腹。先说想念之情,再汇报自己近来工作情况,接着说自己家事:狗儿快有小狗了。最后只是顺道一句:年羹尧进京了。越是轻描谈写,越是显得李卫深谋远虑。没有专折密奏,也没有分析和提出自己意见。因为李卫知道事情的意义,而这时候四阿哥还用得着年,不能撕破脸。李卫和年在潜邸里同袍之谊,不好打小报告。最重要的是他明确知道这封信到四阿哥和邬思道手中他们会有怎样的行动,无需多言。所以他在信中以一句话说了个事实,谁都没得罪,之后半集都围绕这件事展开的。

第二件事,西北打仗,邬思道押粮草见年羮尧那段。年一见到邬问:您不是在李卫那里吗?邬笑回答:李卫那小子太不讲道义,八千两把我卖给了田文镜。我们再回忆一下,雍正大位已定,最后回府见邬思道,邬说了今后自己的打算:不会到朝廷做官,半隐起来,隐居在一个雍正看得到的地方。李卫这时候接手邬,一是自己当官不久,需要有人指点;二是不负邬的交情;三是替雍正解除后顾之忧,替雍正监视邬。但是李卫也知道邬对雍正登基前的事知道太多,长期在自己手里等于扣住了雍正一张底牌。再加上当时老八党暗流涌动,雍正还没有完成政权的绝对权威。但又不能擅自放邬,于是花言巧语,包袱丢给了田文镜。其一,当时李已可以脱离邬独立处理政务;其二,田文镜也是雍正信任之人,可以接替自己继续监视邬;其三,避免雍正对自己的顾虑和猜忌。无疑,李卫在这件事的谋和处理上显示其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其功力当时已不在邬思道之下了。

李卫之智,在于只当学生,不当先生。在于远离朝堂,既发挥自己执行力强的优势又远离风暴中心。在于贯穿全剧,你都看不到李卫之谋。在于谋于发起点,左右了别人命运,而又最完善地保护了自己。


懒猫捡苹果


如果不说史实,只是根据《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的剧情安排,人物设置来排位,根据老谋胜算的程度,应该是——

康熙第一,邬思道第二,张廷玉第三,佟国维第四,王掞第五。

在本剧中,康熙有被八爷党,被朝臣隐瞒欺骗,比如开始黄河发大水,吏部和地方司道衙门一团和气,瞒报灾情……康熙有被戴绿帽,比如太子和郑春华私通......康熙有对忠臣保护不当,比如四阿哥追讨欠款逼死魏东亭......然而,康熙始终是那个高高在上,个人威望毫无动摇,对全局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的最高统治者。他在九龙夺嫡的纷争中,面对各种迷局和乱局,始终冷静观察,理性分析,最终废除无能的太子,抑制住没有原则的八爷党,支开老十四,保护老十三,授权隆科多、张廷玉、年羹尧护驾,保护雍正上位。作为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康熙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感知和强大的手腕,所有人都算不过他。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全剧中仿佛是看透了一切,运筹千里的神人。有大量镜头给到邬先生,都是他在读康熙的书,或者教弘历读皇爷爷的书。邬思道所有的神算,都是建立在他对康熙,或者对最高权力掌握者的揣摩和理解之上。邬思道敬佩康熙的能力和才华,对康熙无限忠诚和信任,所以他的思维逻辑是和康熙一致的,他看问题的高度也是和康熙完全一致的。邬先生知道康熙不选谁,还知道康熙要选谁。而作为一个谋士,不在局中,最后选择半隐,然后全隐,淡出权力的漩涡,逍遥自保,更是无限智慧。

张廷玉的职能,相当于是个贴身秘书,本来上书房排行老三,作为汉大臣,在佟国维、马齐两个满人之后,但是因为眼光独到,忠诚坚毅,最了解主子,深得主子信任。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一直不喜欢八爷党,亲近四爷,为四爷说好话,在太子兵变时,和康熙一起布局平叛,在康熙逝世时,钳制隆科多,一起拥立新君雍正。可以说,张廷玉是在坚决贯彻康熙的意志,为此毫无保留,甚至承担了巨大风险,所以,遗照宣布那天,只有十三爷带兵来了以后,他才长长嘘了一口气。张廷玉知道康熙不喜欢谁,为什么,康熙喜欢谁,为什么,并且还挺身而出,选择投靠了康熙喜欢的那一个真正的储君,所以张廷玉终得善终,家族世世代代享受荣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佟国维在《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始终是上书房大臣中最有权威的一个,作为皇亲国戚,功臣首辅,他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康熙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康熙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康熙选定的接班人,才是铁稳的接班人。第19集,在佟国维被开缺回家养老之后,朝中夺嫡之争达到了巅峰,隆科多前往请教,他对隆科多的叮嘱正是这句话。

所以不管他知不知道康熙心中默认的接班人是谁,都和康熙达成了默契——自己找机会退出,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后人隆科多,尤其是康熙亲自赋予的兵权,这样康熙让隆科多辅谁就辅谁,然后捧杀八爷党。或许佟国维本人和雍正的关系不亲不近,但是有自己后代隆科多的拥立护驾之功,就可以保佟家荣华富贵了。佟国维知道康熙不喜欢谁,不明确康熙要选谁,但是愿意跟着康熙一起选。当然,因为有这种骑墙的行为,所以富不过三代,老头子一辈子经营,到了隆科多就玩完了。

王掞作为废太子的老师,康熙敬重的老臣,辅佐了一辈子太子,然后无奈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当太子彻底无望以后,王掞第一个看出来雍正将是合适的储君,于是这个看起来萌宠迂腐的老头果断决绝地为他除掉了所有继位的隐患,尤其是他不忍心杀死的郑春华,然后自杀。虽然自己的一辈子无所作为,但是雍正上位以后,会感激他一辈子,保证自己家族后人衣食无忧。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有的老谋深算,都是建立在对康熙的忠诚之上,越是能算出康熙要什么的人,层次越高,最后的结局越好,而那些自作聪明的人,自己瞎算,比如什么“八王大,大王八” 什么民意人心,或者乱押宝,四处骑墙,都属于不入流。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耐人寻味,这的的确确是一部百看不厌,艺术价值极高的神剧。


HannibalLecter


最为厉害的当初年羹尧了吧!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初次登场,就给与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看,年羹尧的做事方式够稳妥,说话方式也颇有心机。


年羹尧的第一次露面是在胤禛第一次去赈灾现场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年羹尧还颇为年轻,在杭州当一名参将,年羹尧知道,此次四爷和十四爷能够来到灾洪之地,必然是康熙皇帝所托,也就是说此时尚未登上帝位的胤禛是替康熙皇帝办事的。


办好了,就是大功一件。


此时的年羹尧若是能够抓住这一次机会,替四爷办好了这差事,不仅仅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康熙爷高兴,四爷也高兴,当然了这年羹尧的好处自然也是颇多的。


所以年羹尧的出场之初,影视剧中就间接透露出了极其世故,也极其圆滑的形象。



年羹尧的出场,是影视剧中故意铺设的一个桥段,这个桥段的作为正是为了年羹尧被胤禛看重埋下了伏笔。


因为年羹尧聪明,也愿意为胤禛办事,还能办好事。


我们可以看一下年羹尧在出场之初和胤禛的对话:


年羹尧在胤禛一行人刚刚抵达灾区的时候,便在路上请安,惹得胤禛一片年薪,还哈哈大笑的问年羹尧为何会得知自己会从这里行走。


这番对话中极力的彰显了年羹尧的世故和圆滑之道。


在语气上,年羹尧一口一个主子的叫唤,一口一个奴才的叫唤,叫得胤禛够舒心,也够乐呵,极其彰显了说话之道。


在回答问题上,年羹尧不仅仅回答了自己为何在这里的缘故,还一个劲的暗示胤禛的体恤民情。


  • 主子必定从黄泛区而来

  • 主子必定微服简从


这两句话不算什么有分量的官话,但是处处彰显世故圆滑之道。



胤禛在接下来刚刚问道年羹尧在这里当参将是否顺心的时候,年羹尧再一次顺着胤禛的话往上爬,说了一句让胤禛意料不到的话:


“奴才在哪也没有跟着主子顺心呢?”


胤禛听完哈哈大笑。


年羹尧在用这句话看似是在表示衷心,实则是想要跟随在胤禛的身边,因为在京为官的仕途远远要比在地方上做官机会多,只要有机会,年羹尧就能够凭借这胤禛的这颗大树往上爬。


年羹尧此时虽然年轻,但是他说话和办事,够干练也足够圆滑。


“一句诚所愿也,不敢请耳。”


让胤禛在高兴的同时,也决定了将年羹尧捞回京师的打算。


所以,年羹尧能够在后来成为国之柱石,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人过早的世故和圆滑为年羹尧后来的步步高升做了铺垫,当然也为年羹尧的死亡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于尚未是帝王的胤禛而言,年羹尧是聪明人,但是也是一个聪明过了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