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拋開光環、流量、人民日報點贊、古風美食第一人之類的標籤,試著像每間公關公司格子間裡的Jessica一樣,給客戶做一個介紹李子柒的PPT。

以下就是她的簡介: “從大城市迴歸美麗的鄉間,穿著漢服拍攝自己手工做食物的高顏值短視頻博主。 ”

我們來試著拆解一下這句話,就能發現,李子柒的人設裡面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痛點: “逃離大城市”、“小城青年”、“田園靜好”、“國風”、“手工古法”、“短視頻”。

換個思路,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她不只是一個網紅,而是一枚沉積岩——這20年間,沖刷過90後小鎮青年的潮流,總和起來就是李子柒。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李子柒的一個重要標籤,也是她被央視點名傳播中國文化的理由,就是她視頻裡“種豆南山下”的“田園詩意”。 以她為分野我們回首一下來時路,就會發現,其實她的走紅有一個大背景,是整個中國年輕人城市詩意的破滅。

她是1990年出生的,在她20歲之前,整個中國都在做著“城市是詩意的”美夢。

為什麼標題要提到郭敬明? 郭敬明在這裡只是一個時間的標記。 他像刻舟求劍的記號一樣,深深地劃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裡,標記了小城青年對大都市充滿夢幻的十年。

網絡上對李子柒成名之前的經歷,統統語焉不詳,只知道她14歲就離開家鄉,開始到城市裡謀生――那是2004年。 那一年,四川人郭敬明來到上海。

郭敬明的訴說,能代表15年前的小城青年對於一線城市的嚮往,不過他的文風更加誇飾: “我的根似乎是紮在上海的,就像人的迷走神經一樣,一迷就那麼遠。 這多少有點不可思議……為什麼要讓不愛上海的人出生在上海? 上帝一定搞錯了……”

他描寫自己初抵上海,第一次從地鐵裡鑽出地面時所見的人民廣場: “龐大的。 旋轉的。 光亮的。 迷幻的。 冷漠的。 生硬的。 時尚的。 藐視一切的。 上海。 ”

那個時候,85後正在各個小城裡苦苦地熬自己的高中時代,90後在熬初中。 同年的電影《大城小事》裡的上海,則已經具有了紐約的氣質――王菲飾演一個活動公關,所做的事情就是在金茂大廈外放煙花,在新天地裡散步,而黎明的職業是私 人 醫 生。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85後大概是第一次在中國的銀幕上看到活體的、不服務於領導人也不在醫院上班的私人醫生。 “上海的年輕人居然都已經活成這樣了? ”

2000年,《新週刊》雜誌創造了“飄一代”這個說法,在雜誌中還列舉了飄一代的50個城市生活細節,包括“不訂報只買報; 只租房不買房,只打車不買車; 寧肯煲電話粥也不寫信; 睡過床墊”等,當時是年輕人的前衛選擇,現在再看,裡面的所有細節都成為了一種諷刺和不得不選擇的寫實。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這一年,還有一個人也參與構成了年輕人的城市想象――安妮寶貝。 2000年,安妮寶貝出版了《告別薇安》,她的文字裡細節象徵了一代城市年輕人對城市的美好期待――他們可以在裡面過上詩意的生活,喝一杯咖啡,聽著“爆爆藍”這樣名字奇特的的國外樂隊,在剛剛付了首付的公寓裡,發生一些愛恨情仇。

從2000年到2010年,北上廣還是極其吸引年輕人的名字,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都次第發生,中國的GDP每年都處於高於百分之八的高速增長,整個國家都處於鼓勵年輕人往城市猛衝的熱切中。

那時的城市生活是有詩意的。 房價還沒有漲起來,到北京上海廣州念個不錯的大學,還有可能拿到戶口,工作十年,年輕人們就可以在自己付了首付的房間裡聽“爆爆藍”喝咖啡,閒下來逛逛新天地,混得更好的,還可以像郭敬明一樣買買買,把這個城市的一切都買下來。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然後,就到了2010年,那一年的房產業和媒體,都爆出了一個讓年輕人驚心動魄的熱詞――“逃離北上廣”。 2013年,郭敬明的《小時代》電影第一部上映,年輕人們才發現,所謂城市的美好生活,是屬於那些可以住在上海市中心的豪宅裡面的人。

而像李子柒一樣沒有多大夢想和城市野心的年輕女孩,只能忍受超長的通勤時間,擁擠的合租房和來自羅森與711的食物。

城市詩意的破滅,就隨著房價的水漲船高和清理流動人口一起開始了。

網上都說李子柒和日本的《小森林》很像,她也許是借鑑過這樣的拍攝手法,但沒有人想過,她和《小森林》“詩與遠方”的背後都是一樣的邏輯――“在城市裡沒有希望”。

李子柒的鄉間生活跟《小森林》幾乎有相同的開頭――據李子柒自己說,她父親早逝,母親那邊的事她從來不提,家裡就是一個婆婆。 2012年,婆婆生了一場病,她決定放棄城裡的工作,回家鄉陪伴。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小森林》的女主也一樣母親缺位,適應不了大城市的戀愛、交際和人情冷漠,所以才回到家裡種地。 在《小森林》的美好背後,其實是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寬鬆世代”的遭遇――父輩沒有錢了,年輕人們要麼選擇在城市裡沒有物慾的生活,要麼就回到家鄉,被迫從“城市詩意”過渡到“田園詩意”。

如果從“打發時間”的角度來看《小森林》,就能得到跟表面上的歲月靜好完全相反的結論: 一個20來歲的女孩,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都花在了吃上,從種植蔬菜開始等待食物的養成。 與其說她是喜歡動手的食物愛好者,不如說她的人生已經到了最低谷,就拿做食物來打發時間。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李子柒的視頻作品與日本電影《小森林》

最初的李子柒也是一樣,簡而言之就是“回家種地”。 這種田園詩意的背後不是陶淵明的隱居,而不過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打發時間的方法。 在回家之前,她做過餐廳服務員,也做過dj,學會了視頻和音樂剪輯的基礎知識。 在城市裡,她睡過公園,也試過一個星期只吃饅頭――這比《小森林》的女主還要慘。 當然,李子柒又是更幸運的,靈便的手腳,早已習慣的農活再加上一臺三腳架,讓她非常適合這個短視頻爆發的年代。

2010年之前,北大學生回鄉養豬還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事,2010年之後,更多的報道就變成了: “回鄉養豬北大才子身家過億”。 在這樣的社會話語之下,李子柒的視頻就有了一個受歡迎的背景――只要城市生活還是讓人心驚膽戰的,只要人們還因為城市裡的肉搏生活而感到痛苦,李子柒的小森林就可以作為城市生活的反面,無限地拍下去。

當然,在鄉間做飯的短視頻博主現在越來越多,李子柒的不可複製還有另外的原因。 那就是,她是這個時代年輕人審美的集大成者。

從2016年開始走紅的李子柒,視頻鏡頭的進化是驚人的,一開始的時候,她只是拍攝食物的細節,跟一般的美食博主沒有什麼區別,中間還有一些過曝的畫面,到後來飛速地改變了打光方式和道具,連清水牆廚房都變成了高級灰的審美。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在b站最早期的視頻之一《可以吃的樹葉》,過曝畫面很多,用來切食物的居然還是一把非常違和的匕首。

你把她的視頻隨時停下來看,就會發現,每一幀都是一張畫面,不單單是食物,那些小橋流水,荷塘,前景的花束,石磨,鄉間的貓狗,竹林,全部都是敘事之外的部分――她自己最初也呆呆地拍食物特寫,但很快就開始另闢蹊徑的拍攝自然環境。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她2019年的視頻,光線審美已經向維米爾的油畫靠攏。

李子柒和她的團隊的特異之處就在於,他們不是在拍一個故事,而是在拍很多很多張靜態大片,在每一張大片裡面,都可以揉進不同的美,那是現代年輕人在審美種類爆炸之後所做出的自然反應――拼貼。

在這裡就不得不回顧一下80後和90後的審美進化,在郭敬明和李子柒身上就能看得特別清楚,一個是從“一半明媚一半憂傷”的小清新,過渡到了《小時代》裡面的浮誇斑斕, 另外一個是從粗糙的“後景虛化”過渡到“漢服萌妹”與天地大美的“國風”並存。

她跟團隊幾乎是直覺般地將視頻內容躍遷成了年輕人的審美歷史的雜糅—— 做食物往往只是一個由頭。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在片子的開頭,可以看到央視風光紀錄片和80年代風光攝影的風景;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田地,草葉,飯桌出現的時候,往往不拍人物的正臉,而是拍攝前景的一束花,後景虛化,那是90年代的小清新視角;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她切菜的案板旁邊擺著應季的荷花與草葉,那是任何一個城市的茶道館都有的景色;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食物分進小盒擺放,又帶著日式審美和ins風靜物的痕跡; 進到廚房裡,她的食物拍攝就更接近《舌尖上的中國》,充滿了煙火氣的特寫;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當然,時不時她會在樹林中縱馬,或者在雪地和荷塘中逡巡,那就是仙俠劇的場景了。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至於在這一切當中所穿插的漢服,刺繡(所謂的國風),既是當代年輕人神聖的心頭好,又是央視判定傳承中國之美的元素,那就不是我們所能置喙的部分了。 而這一波忽然興起的“國潮”,即便是立於潮流之端的郭敬明也沒有趕上。

李子柒的美=風光紀錄片外景+經典油畫打光+ins風靜物+小清新濾鏡+美食特寫+茶道館置景+國風服裝+偶爾出現的仙俠劇場面。 你看看,她其實沒有風格,她的風格就是將年輕人所經過的一切審美潮流,隨心所欲地加在一起,這些美沒有規律,沒有定數地出現,鋪滿了每一個畫面。 這創造了一種獨屬於90後、00後的時尚――誰也沒有像他們一樣,同時接受過那麼多不同的審美潮流。

當然,最後還是說到吃。

她之所以走紅肯定不是光因為美,而是那種“看一個柔弱好看的女生熟練地做飯,劈菜,做鞦韆,染布”的反差感。

人們看李子柒視頻的心態往往是這樣的:

顏值 +1,視頻拍得美 +1,無所不能的技能點 +1,田園風景 +1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在某一集裡。 她展示了自己從種姜開始的廚房力,在短短的一天裡,她用挖出的姜做了豬腳姜、薑汁雞蛋、仔姜燒鴨。 但這還是普通美食博主能做到的。

她真正厲害的,是可以從磨豆子開始做粉; 挖地窖開始發豆芽; 要烤東西,她就能自己搭一個土灶。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她甚至還涉及到中國美食中最難的發酵環節,將一粒粒的黃豆釀造成醬油。 這些,都是城裡的美食博主完全做不到的事情,只要有一塊土地,她就能做出無限多的食物,人們喜歡她,是因為她真正讓他們見識了所謂的“手工古法”——一個被城市餐廳和淘寶店都宣傳濫了的概念。

“原來所謂的手工古法,並不是在於這食物本身有多麼天然,而是這食物的製作過程裡面,可以有這麼多不用到現代工具的方法”。

還有一件事,讓她充滿了食物之外的魅力,那就是她的出其不意。

本來還在做著糯米排骨,突然又開始做蘭州拉麵,原以為她是個無辣不歡的四川人,下一期視頻又開始做起了蘇式月餅。 你以為她只會做一些傳統料理,她轉身又用辛夷花取代了所有面粉,做出堪比米其林的創新菜。 剛覺得她是一個美食博主,她又突然開始了刺繡和做竹椅子。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人們對此的稱讚往往是“真是一個寶藏女孩”。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另一種雜糅: 她們通過網絡所吸收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遠遠超過了科班的廚師學校所能夠教授的內容,她們的人生走向,也遠遠超過了前代人所固化的“一生專精一件事就好”的思維。

隨著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於她的爭議之聲,也會越來越多,不過你不要忘了,她就是一個四川人。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四川人從劉曉慶,到李宇春,再到郭敬明,還有許許多多的四川奇人異士,都是非常通曉“爭議即流量”這件事的,對他們來說,“罵不倒”是他們的必備技能。 要是把這些人都湊在一起吃一頓火鍋,那一定比烏鎮的互聯網飯局還要精彩。

李子柒在視頻裡幾乎不說話,她針對網上的爭議,也只是堅定而柔弱地發過幾次聲,她就不是一個話多的博主,瞭解“語言其實遠不如畫面有力”的事實。 所以,外面那些黑她的聲音,她其實根本不會放在心上。

與其去在意這些聲音,不如留下時間,再去創造下一個美麗的畫面。

李子柒的人設,集中了這個流量時代的全部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