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权与世家大族的矛盾真的是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了吗?

lingzisea


明朝的独特的一个现象,是在制度上确立了太监干政,尽管屡次出现阉党乱政的事件,最有名的就是王振,刘瑾与魏忠贤。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引发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当时勋贵子弟多战死,退出朝堂的核心,文官集团独大,导致后期皇帝只能依靠宦官来牵制文官集团。

刘瑾在正德时期的专权,时人称为“立皇帝”,而把正德称为“坐皇帝”。魏忠贤在明朝后期人称“九千岁”,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象明朝那样,直接让太监干政。

明太祖于洪武十七年设司礼监,他是皇宫内部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机构,只负责琐碎事情,不参与政治。

岂知朱元璋的子孙宠信宦官,反其道而行之。

永乐皇帝就信任宦官,委以要职,所以宦官的权力大大增加。

司礼监的真正变化始于明宣宗时期,设立内书堂,让翰林教授太监读书,司礼监掌握权力就是握有批红权,皇帝呢,就是批阅奏折,朱元璋为了专断,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大学士,但没有决定权。

朱棣时,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监管六部,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批红,就是用朱笔进行批阅奏折。司礼监还设计地方的宦官机构,包括镇守太监,东厂和提督京营。

太监因为经常和皇帝相处,自然获得信任,对皇帝而言,太监即是奴才又是助手,比较听话,因此太监依靠皇帝信任,地位权力日益做大,甚至控制力中央决策,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灾难。

明后期,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土地高度集中,福王的赐田达两万倾。

官吏士大夫希望缓和阶级矛盾,要求仰制宦官和贵族特权,于是出现了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时政,称为东林党人。

城市居民和手工业者进行了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至于明亡,主要原因是中国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度转化期,皇权与官僚权限没有权衡到位,导致皇权衰落,官僚腐败并存。


山谷大师


明朝皇权与世家大族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不在一个层级上,根本不存在达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

根本不存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阶层。就算到了隋唐时期,有过短暂的兴起。但被武则天强力镇压之后,门阀制度一蹶不振,并逐步消亡。

到了明朝建立后,这个过程又分成了四个阶段,最终在历代皇帝的强力压制下,明朝的世家大族肯本就没有与皇权平等对话的资格。



第一个阶段:明太祖完全收回相权,并大肆按照律法屠杀世家阶层。

明太祖作为开国皇帝,毕竟是从底层出身。对权力的控制欲一直非常强。

洪武年间总共有过两个一手遮天的丞相:李善长和胡惟庸,最终以胡惟庸为导火线,对即将形成的世家大族进行了疯狂的屠杀。

并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将权力分散到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是明朝皇权对相权的一次疯狂的扑杀,将还在萌芽状态中的相权直接拍死。而相权背后的世家阶层也是完全一蹶不振。

特别是蓝玉案之后,大明刚建国时的特权阶层又一次受到了屠杀,所以在明太祖时期,世家大族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阶层。


第二个阶段: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原南京的世家阶层进行了又一次清洗。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成祖打进了南京,打败了朱允文。对于朱允文当皇帝时的世家阶层进行了疯狂的屠杀。

重臣齐泰被灭掉了九族,方孝儒被灭掉了十族。建文帝朱允文时期刚形成的世家大族,基本上又被杀了个干净。

后来明成祖朱棣将京都迁到了北京,大明朝保持着两京十三省的建制,原来南京的阶层都是一蹶不振。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明英宗的土木堡事变。

土木堡事变,让朱元璋,朱棣时期培养起来的勋贵子弟(这个阶层本来是皇帝培养用来对抗文官的)被一锅端了。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官阶层的崛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文官阶层依旧会成形成士族世家,但后来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又将刚刚崛起的士族进行了斩草除根式的屠杀。

到这个阶段,明朝依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士族世家阶层。

第四个阶段:明世宗嘉靖帝的三权分立

对于皇帝来说,下面的权力越分散,他自己的皇位越安全,皇权也就越稳固。

到了嘉靖帝的时候:宦官阶层,文官阶层,武将阶层,这三个阶层互相制约,宦官制约文官,文官制约武将,皇帝制约宦官。这是最稳定的三角关系,所以嘉靖帝才能够20年不用上朝。



而到了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时期,宦官阶层被崇祯打压为,文官阶层一家独大。大明朝也就亡了国。


少校柳下惠


导语:

对明朝皇权威胁最大的是什么?真的是世家大族?当然不是。世家大族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明朝,不存在这种问题。

世家大族影响中国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所以是历史上不可抹杀的印记。陈寅恪先生用门阀的概念,将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实就是为了阐述一个道理,隋唐初期,便是世家大族消失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01魏晋南北朝,是世家大族的巅峰时期。

其实早在汉朝,世家大族就已经存在,而且源远流长。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因为选官制度的漏洞,举孝廉成了贵族阶级垄断官场的重要手段后,世家大族在官场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举孝廉的所有权力,都落在了官员们的手里。当官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做官,所以他们开始用交换的模式来选拔官员。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晋书》

既然不能选自己的子孙,那么就我选你的儿子,你选他的儿子,而他再选我的儿子。这么一来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几代官爵当下来,这个家族也就成了世家大族。比如说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所在的袁家就是典型的世家大族。

  1. 而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更是成为了朝中主流,魏国时期还好,只是掌握了选官的权力,利用九品中正制,控制贵族集团的子孙入朝为官。
  2. 等到东晋时期,朝廷的所有权力基本上都落在了世家大族的手里。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家和谢家,那就是东晋时期典型的世家大族。其中王导、谢安等人更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他们始终牢牢控制着朝中大权,皇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才是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争端最大的时候。
  3. 一直到刘裕结束东晋的统治,才算是暂时结束了世家大族统治中国的事情。不过这不是世家大族掌权的终点。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虽然不再像魏晋时期那么猖獗,却也依旧活跃在政坛。

尤其是北周时期的关陇集团,更是成为了国家的领袖。建立隋朝和唐朝的杨坚和李渊,其实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就是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不过唐朝时期,武则天灭了长孙无忌一派以后,从此结束了世家大族与皇权对抗的历史。

02明朝的皇权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秦汉时期,有诸侯王与皇权做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世家大族与皇权做斗争,唐宋时期有地方豪强与皇权做斗争,对皇权保护最好的,应该就属明清两朝了。

明朝刚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利用胡惟庸的案子,彻底罢黜了宰相这个职位,从此以后宰相成为了历史里的一个名词,再也没有实际意义。

  • 因为相权始终会成为掣肘皇权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相权,也就变相地提升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朱元璋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够独掌大权。
  • 可是他也留下了祸端,那就是诸侯王的事情。分封诸侯王成为了朱元璋非常失败的一个举措。因为朱元璋希望儿子们个个在地方上享受皇帝般的待遇,所以造成了朱棣谋反。
  • 朱棣谋反成功以后,彻底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从此以后,明朝的皇权就失去了任何其他力量的束缚,真正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明朝的皇帝,任用内阁大臣为他们处理朝中政务,任用太监为他们监管朝中大臣,形式上不断做出改进和变化,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皇权。

显然明朝的这一政策的确十分成功,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的努力之下,皇权终于被他们保护成了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明史》

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明朝的所有皇帝,全部都是拥有实权的皇帝。就算嘉靖和万历数十年不上朝,这朝中大局始终掌握在他们手里。

03科举制度的实行,成为了世家大族掌权的重要壁垒。

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彻底消灭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干扰呢?其实前人已经为她做好了所有准备,那就是科举制度。

早在隋文帝时期,科举制度就已经初见端倪。到了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更是被发扬光大。唐朝建立以后,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渠道。

一直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武则天治国的法宝。因为武则天不断丰富科举制度的内容,而且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制度,赢得了读书人的尊重。

秋,七月,壬寅,命李勣、许敬宗、辛茂将与任雅相、卢承庆更共覆按无忌事。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资治通鉴》

与此同时,武则天也就得罪了那些世家大族。过去李渊李世民时期,虽然也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但是贵族做官基本也是被认可的。

可武则天非常反感这一点,于是科举制度就成为了她对付世家大族的重要工具。明朝时期,科举制度沿袭了宋朝的重视程度,所以跟宋朝一样,明朝的文人地位是比较高的。

他们通过读书成为了朝廷命官,而不是靠着父辈们的功勋承袭了官爵。所以世家大族在明朝,基本上是不掌权的,历史倒车谁也开不了。

总结:谁来掌权,其实对百姓来说,无关痛痒。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逐渐架空皇权,难道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吗?这可未必。皇权和相权对老百姓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谁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谁能够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其实他们就可以来掌权。皇帝是世袭制,所以不能保证每一任皇帝都英明神武,宰相基本是靠自己的努力爬上来的,虽然不免有奸相的存在,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有能力的。

相比而言,世家大族掌权,或许真的比皇帝独自掌权,对老百姓来说要好得多。因为世家大族不止一家,彼此之间是有竞争的,为了竞争上位,他们必须要比对方更加努力,从而沾光的或许就是老百姓。

比如说东晋时期,谢家和桓家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为老百姓争取了一定的和平时期。因为有谢家的掣肘,桓温不敢擅自篡位,因为有桓家的霸权,谢安必须要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维持平衡。

《晋书》

《明史》

《资治通鉴》


江湖小晓生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明朝的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皇权与士族之间的斗争在唐末就基本结束了,虽然还有一些力量残留,但是已经没有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那样嚣张了。

两个原因,第一是给杀的差不多了,唐末黄巢杀,朱温杀,五代十国杀,宋代恢复点,辽金元来了继续杀,也可以说文脉差点断绝了。

第二是唐高宗之后科举制度逐渐占据了主流,世家子弟上升的通道受到了限制,虽然还是好于平民百姓,但毕竟不能再一手遮天了。

明代的主要矛盾是皇室和商人之间的矛盾了,商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从最初的勾结官员发展到后期的自己家族培养官员。

其方式第一是自己家族子弟择其优秀者全力培养,争取通过科举入仕,再有就是选择有天分的平民子弟投资,有点类似现在的天使轮。

然后再通过通婚等手段,联为一体,共同进退。

这些入仕之后,就会鼓吹一些对他们家族有利的政策和理论,将其包装成对社稷有利的政策,鼓动或挟制皇帝施行,以使自己的家族获得巨大的利益。

比如士绅免税,商人免税,阻止继续下西洋等等。

聪明的皇帝会通过内廷来使朝局平衡,对他们形成制约。

傻得比如崇祯,也是运气不好,就亡国了。

还有一些商人为了利益,根本就不管敌国不敌国,比如山西商人,直接资助或贩卖粮食给后金。

就像书里说的一样:商人,为了300%的利润,没有他们不敢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