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怪象,在農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什麼原因造成的的呢?

農村老俗話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也逐漸有了一定的購買力,因此農村的商店或者超市也逐漸多了起來。時間久了以後,有人發現了這樣一個怪象:有許多人不去熟人的商店買東西。其實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並非多數,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現象。


其一,可能是出於商品價格和麵子考慮。生活在一個村子裡,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明知道商店裡這個東西賣的貴了,但是卻不好意思去和商店老闆講價。於是有的村民選擇從鎮上的批發部購買商品,這樣就繞過了熟人,避免了講價的尷尬,也讓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這種情況應該是挺常見的。

其二,看熟人生意太好眼紅。我想在農村做生意的都知道,農村的生意真的不好做。我有一個朋友是做蛋雞的飼料和疫苗的,其中的利潤非常可觀,幾年下來也賺了不少錢,在省城已經偷偷買了房。但是他卻一直開著一輛二手的破車,就連買房這事也不敢在村裡聲張,因為之前就有村裡人眼紅,偷偷坑害過他。所以也有村民可能覺得商店主人賺錢太輕鬆太多了,就刻意不去他那裡給他創收。


其實我家也開過幾年的商店,所以對這個現象其實挺熟悉的,甚至有村民寧願去別處花高價買菸買酒買禮品,也不願意在熟悉的人的店裡買。但是多數人還是圖個方便,就近就把生活的必需品買了。不過無論怎麼樣,那是別人的自由,不需要太去在意。

我是【農村一顆小草】,希望能和大家做個朋友,謝謝閱讀與支持,我們有緣再見。


皖農


在農村好多認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是,這絕不是怪現象,而是有原因的。講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來分析。

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有一次買夏天的襪子;夏天的襪子很薄,也很便宜。到一個熟悉的人攤位前,攤主是位同姓的長輩,我說明來意,她遞給我一把襪子,計十雙,說十五元,賣給別人二十元,給我只拿個本錢;我買了十雙襪子,花了十五元,然後到別的攤位買其他的東西。和這位攤主講價時,旁邊過來一個婦人,說現在的東西真便宜,十雙襪子五元錢,我回頭看了一下,見她和我買的襪子,一樣的顏色,一樣的款式,問她在哪裡買的,她指向賣襪子的攤位,那個攤主正是我買襪子的同姓長輩。

立時就有了一種受騙的感覺;但從此以後,沒有再在她的攤位上買過東西。

農村好多人不到熟人商店買東西,原因也是類同;細想起來,無非以下幾種:

第一,在農村買東西,無論商店還是攤位,都會討價還價,有些店家貨物價格虛高,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顧客能夠買到心理預期價位的東西;而到熟人店裡買東西,一般不好意思講價,遇到黑心的店主,白白被宰,還沒話說。

第二,有些店主抓住熟人的這種心理,見有熟人來買東西,故意說高價格,也就是所謂的“宰熟”;買東西的人多花了錢,還不好意思說什麼。

第三,有些店主,把有質量問題的貨物,便宜一點賣給熟人,熟人雖然不情願,但還是不好意思不買。

因為以上原因的存在,不到熟人那裡買東西,幾乎成了共識。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這個現象並不為怪,越是熟人越宰你,我去市場買了顆白菜(平時我很少買菜)結果碰見了個熟人賣菜,我就買了他一顆白菜,1·8元一斤賣給我的,我又去別的地方買東西,一問白菜多少錢一斤,1元錢3斤,我當時很氣憤,拿起白菜給了他,轉身走了,我說錢我不要了,算我買了個臉。所以說買東西別買熟人的。


631651000145


我村有個賣燒鵝燒豬的,九十年代能自己當老闆,證明家裡環境不錯,在市場要了一個檔口,那時她家做的也挺不錯,味道好,人緣又好,生意自然興旺,我家也喜歡光顧她家生意。

後來她爸不做,交給她兩夫妻打理,雖然她爸不做,但我家還是信賴她爸,去她檔口買。

有一次,我只帶了一張五十元去買燒豬,買了十幾元,找回三十幾元,當時想著熟人也放心不細看,接過就走,去買別的東西,給了一張十元給店主,誰知他講不要這張要另一張,我好驚奇:這張假的嗎?但我還是換過給他,一邊走一邊想,熟人不會騙我吧,一定是那店主太小心看不清楚不敢要。

又去第二間買,不信邪拿出來,終於我信了,這張錢又回我身邊,我問真的是假的嗎?店主好老實,是。我當時好怒,為什麼要騙我?我折返她檔口問她,她還講是別人的吧!我講只帶五十,來你這裡買第一才打散……後來她同我換過。

自此之後再沒有再光顧她了。


笑語柔和


我們這裡有句俗話“不見熟人不發財”,意思是說開店的生意人遇到了熟人會狠宰一刀。來到了熟人開的商店,不好意思講價錢,店主說多少就是多少,許多人認為會被宰。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家開了多年商店,如果有熟人來店裡買東西,我幾乎不賺錢,“有錢難買回頭客”,不比價格比質量,熟人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會四下裡替我做廣告,一年下來省去了許多廣告費。不過,我也遇到過煩惱的時候,比如熟人來店裡買東西,價格已經放到了最低,有人仍“抹地還價”,夠本的生意能做,虧本的生意難做啊。現在賺錢很難,大家要相互理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一下,不要時時處處總是以我為中心。


江山165940261


實話實說,我在九幾年開了幾年商店,剛開始生意不好,沒有人去。你賣便宜了,他說你質量不好,和別人賣一個價他又不買,又跑到熟人那去買。那個時侯好多人不知道,確實是專殺熟人。因為生人第一次去買東西都會便宜,等你熟了以後再殺你。就像超市導購員專給你介紹質量不好的,或者是快過期不好賣的。實際上到哪裡買東西都是一樣


用戶2080955581492


小時候最喜歡跟爸爸去村口的商店買東西了,因為爸爸除了買東西也會順便買點零食給我吃的,而去的那三個商店就是在外婆村村口的,離我們家也不遠,大家都認識的,算是熟人,不過他們跟我們家、外婆家也不是親戚,而去他們那裡買東西的人也是本村、附近村的人,但要說關係比較親的熟人也有,但是比較少;在我們那邊有句話叫“熟人的生意難做”,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們那邊有集市,不過一般是隔2天才是趕集日,才會有很多東西賣,而且離集市比較遠,以前的道路又不好行走,人們一般趕集的時候會買好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有時候非趕集日的時候,家裡正好沒有那件急需用的物品了,就去村下的商店買,所以,商店的生意也不是特別好;後面修路了,人們也買摩托車/電車等出行工具了,去街上集市也方便了,很少人在村下商店買東西了,現在外婆村那裡就剩一個商店了,平時也沒什麼人買東西,就一對老人看店,他們的孩子出去打工了。

跟爸爸/媽媽去那裡買過東西,也是有一些瞭解的,至於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一般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買到次貨,只能自認倒黴

就我爸媽的經歷,在農村生活幾十年,去村下商店買東西的次數也是超過一百次的,也有買到過不好的東西;有一次,爸爸去買幾個雞蛋回來煮湯喝,雞蛋是商店店主撿的,而不是我爸爸自己挑選,然後回家煮,五個雞蛋,有一個是爛,發臭的,後面去跟那店主說,他說我都是挑好的給你呢,怎麼會有爛的......,跟他爭論到最後也沒有個結果,只能自認倒黴;後面不去那家買東西了。

二、買東西,不能自己挑選

因為是村下的商店,平時人們去街上買東西不方便、急著用才會在商店買的,所以平時買的人不多,商店囤貨也不多,去買的時候,不能自己挑選的,都是店主揀貨拿給你;有一次阿姨來我家,我家裡也沒有什麼好東西給她帶回去,後面媽媽就讓爸爸去商店買些糖,一顆顆的那種。

我跟爸爸一起去的,我想挑些外包裝比較好看的一些顆,然後伸手去抓那個裝糖的紙箱,那個店主不給,他說都一樣的,大家都這麼買,然後他就自己抓到袋子裡然後稱;我心裡挺不爽的,街天上街買的都可以自己挑好了人家給稱的,他們這裡就不行;後面回家翻那些糖拿來吃,發現有兩顆糖的外包裝是有點黏黏的,裡面的糖塊有些軟融了。

三、不給討價還價

去街上集市買東西,村裡的人都是習慣討價還價的,少幾毛錢也行,人們之所以討價還價省下那幾毛錢一塊錢的,一般是順便買些零食帶回去給家裡的孩子吃的,而在村下的商店買是不能講價的,都是明碼標價的賣,親戚去買也是沒得講價的,也不好意思講價,更何況是附近村的一般熟人,或許在商店店主看來,本來買的人就不多,明碼標價的賣,每次能多賺一塊幾塊錢也是錢啊。

四、不能賒賬

農村商店賣的東西雖然種類不夠集市上的多,但平時村民要買的一般都有的,而村民買的一般都是些小件物品,價格便宜的,在以前那年代,買超過10塊錢的東西特別少;而幾塊錢的東西,商店是不給賒賬的,他們也怕那錢不好收回來,特別是遇到那些經常買菸酒的男性。

外婆村就有一個離異的男子特別愛喝酒,經常買酒喝,剛開始的時候他買酒就直接付錢的,後面有一次他家裡來了一幫男的一起喝酒,買的酒比較多,然後就要求賒賬,後面商店店主見他經常買酒喝,而且之前也都是買就付錢的,也就同意了;後面那男的還是去那裡買酒喝,幾塊錢的也叫說一起記下,到時候一起還;因為都是同村的,店主也同意了,但後面,賒欠的錢夠50塊了,店主催他還時,他卻老說下次還,下次還,其實拖著沒還。

所以說,在農村,人們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些原因有買主方面的原因,也有商店店主經營方面的原因,而從農村商店的沒落、村民們更偏向到集市買東西來看,商店的經營是主要原因。


鄉居小菜


有個怪像,在農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老婆今年3月份在我們鎮上開了家茶葉店,到現在也有半年多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親戚鄰居基本上沒看到過來買茶葉,只有少數幾個來過,這也說明這種情況確實存在。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熟人商店不好意思講價。

其實,不管在哪裡。買賣雙方都是對立的,買東西的人始終認為賣東西的人賺得很多,所以很多人在買東西時都喜歡講價。當然了,賣東西的人想多賺一點,而買東西的人想多省一點,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在熟人商店買東西,卻不好意思講價了。因為大家都很熟悉,開不了這個口。而事實上,有些人看到熟人來買東西,套路可能更多,也許跟你說這個價格是最低價,卻可能賣給別人更低價,這也導致很多人對到熟人商店買東西有種排斥心裡。



其次,人情冷暖的改變。

這一點可能說的有點消極,但事實上是存在的。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過去的親戚是希望你過的比他好,而現在的親戚是希望你過的比他差”。有點誇張,但也不是沒道理的。

這一點我也是深有體會,就好比我丈母孃和小舅子一樣。平常小舅子幫我做點什麼都要講條件,而他家要我幫著做什麼就是理所當然了。

而熟人呢?很多也是這種心裡,就怕你賺錢,過的比他好。為什麼現在的鄰里關係沒有以前好呢?就是因為這一點。你多賺點,人家就眼紅。表面上一團和氣,私下裡卻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總的來說,很多人不願意到熟人商店買東西是因為不好意思講價,而在別人那裡卻可以使勁講價。再一個就是人心的改變。

當然了,我個人認為在熟人那裡買東西沒什麼不好的,只要不是賣的比別人貴。還能得一份人情。


打工仔的農村生活


我覺得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真的算是常見現象了,具體應該有以下原因吧!

在農村,大家都可以看到很多人沒事的時候喜歡距離在農村的小賣部聊天,尤其是七大姑八大姨最喜歡聚集在那裡討論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我的發小也是去買東西,剛買完出門就聽後面的人在議論她找的男朋友如何,說什麼條件差,總之這樣的事情她不止第一次遇到而是多次遇到,我也買東西的時候也遇到過,說實話我想沒人願意成為別人的飯後談資吧,所以後來我發小別說去那個小賣部買東西了,每次路過都是繞道走。



其次,還有個情況就是被殺豬了,有次我家洗手間想買塊塑料的防滑墊回來,我爸爸去買的時候那個叔叔跟我家交情還不錯,他主動拉過我爸爸就給我爸爸介紹說反正都是朋友便宜給你,我爸爸也是馬大哈開心的付了錢就買回來了,下午我哥在不知我爸爸買了的情況下他也買了快一模一樣的防滑墊回來,結果一問價錢直接是我爸爸買的一半,我爸爸那個生氣呀,這就是被人當豬殺了,而且還不好撕破臉皮去說,所以只能以後不去這個熟人叔叔店裡買東西了。



然後還有一點,去熟人的店裡買東西不好還價,一般去買東西,別人都說我給你友情價很便宜的,你要是別人我就不止這個價格,說的好像老闆真的有很大讓利,但是作為買家自己也會分析東西值不值得這個價,因此想還價又不好還,等下又高價買回去東西,因此就會覺得還是不要去熟人店裡買比較好,所以這也是不願意去熟人店裡買東西的原因之一。

不知道您還有其他不去熟人店裡買東西的原因不?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互動討論!


小雛菊姑娘


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了唄。

講講我在村子裡賣日用品的經歷。剛開始圖個人氣,親戚熟人來買東西,想著放著也是放著,按進貨價收個成本錢別讓賠本就行了,大家把話說開。一來二去,有些親戚不給錢,只管拿東西,於是記帳,一月兩月,再不來了,去要吧,錢也不多,幾十元,慢慢人家象不知道有這事似的,你找機會說,人家早忘了,還給你一種不認識一樣的眼光,彷彿窮途未路了一般。於是不再記帳,有錢了給貨,沒錢不給。好了,商店多了去了,離了你,哪些買不到需要的東西。所以不是逼急用,一般人家也不來你店裡買。即然這樣,別人賣多少我也一樣,掙錢才是王道。

農村親戚圈子做生意,情面拉不開,根本不適合開店。誠信經營,價格大眾,老少不欺。千萬不可欠帳,欠帳只能換來仇恨。

人與人心理也悄悄開始攀比,彷彿陌生起來了,怎麼都不自在,於是避開,換取一個新的圈子,其實跟本沒啥不一樣,有時還更麻煩多一些。

有時候,想著幫人,反倒讓人覺著你是看不起,多了去了,不管賣買,一視同仁,才是生意做下去的最好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