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薛學銘


話說當年,孫思邈外出行醫,自己病倒了。孫思邈得了什麼病呢。其實是得到了丹毒。當時唐代很多人都想長生不老,很多醫生都在那裡煉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是這樣記載的:人們都說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長生不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應該統統燒掉。我就配過這個藥,吃了之後,這個腦袋大了,左額生丹毒,長了一個大包。


當時,孫思邈走到四川雲陽,早上起來一個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當時雲陽縣令是他的朋友,請了好多醫生看,沒看好。後來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個藥方,就好了。後來,他寫《備急千金要方》時說: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頭,一萬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後來又說:寧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識者遇此方則須焚之,勿久留也。


當然,孫思邈的話有的人沒聽。比如李世民想長生不老,就吃了這個藥方,不到五十歲就死了。雍正帝還開了一個煉丹廠,自己吃死了,又送給李衛吃,三年後,李衛也死了。因此,孫思邈教焚燬五石散,其實是對人民負責。可惜,後世的皇帝不少不聽話。


商業風尚人物


說到五石散,先得說說它的代言人何晏。


何晏是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其父早逝。後來他母親就帶著他改嫁大司空曹操。由於何晏自小就長的帥,又聰明,所以曹操很寵愛他。

何晏長大後,曹操將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他。但何晏有個毛病特別好色。久而久之,就有點力不從心。有段時間,他腸道不好,醫生就給他開了五石散。

吃了幾天藥後,腸胃好了。但何晏發現五石散的另外一個用途,“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對於好色之徒來說,這就是古代的偉哥。

有好東西當然要跟好兄弟們分享,憑著何晏的身份地位,五石散迅速在達官貴族階層傳來了。這些人家裡女人多,有了“神奇”的五石散就再也不擔心資源浪費了,都恨不得讓五石散當飯吃。


什麼東西吃過量了都不是啥好事。五石散也不例外。這藥副作用特別大,還容易上癮。人吃完藥後身體就開始燥熱,然後就很亢奮,要麼需要做“運動”,要麼就要想辦法散熱。

當時散熱還有這幾種方式:先敞開衣服,或脫掉衣服,然後吃冰的食物,沒有冰食物就得喝酒。服用五石散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對皮膚傷害很大,連新衣服或粗糙的衣服、鞋子磨腳都會磨爛身上的皮膚。

看起來五石散除了加強了“運動”能力,好像壞處挺多,為啥人們還爭相服用呢?首先,五石散在當時是一種貴的藥,一般人用不起。其次五石散容易上癮,沾上了很難戒掉。

另外五石散當時在何晏之流的推廣下,已經在上流社會流行起來了,成了身份的象徵。所以大家在聚會或宴請賓客時都不得不用五石散招待,就類似於今天的茅臺酒的檔次。


在這種大環境下,以致當時老百姓識別貴族的方式是:走在大街上,穿著寬鬆的長袍,踏著拖鞋,精神飽滿的就是牛逼人士。當然這其中就有一些是打腫臉充胖子的。

其實當時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這是那些牛逼人怕磨破皮膚才這班打扮。關於五石散當時都流行還有一個典故——東床快婿。

書聖王羲之年青的時候就開始服用五石散。在他16歲那年,太尉郗鑑為女兒選婿,他想跟王家結親。王父說二十幾個兒子隨便挑。

郗鑑就去王家選婿,王家兒子們誰都想攀上太尉這門親事,所以爭先恐後地表現。而只有王羲之坦胸露乳躺在床上沒有前去。

是王羲之淡泊名利嗎?其實不是,是他當時沒辦法,他剛剛服用過五石散,需要散熱,他也急得很。但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郗鑑認為這孩子與眾不同,就挑了他做女婿。



五石散的危害還遠遠不止燥熱、皮膚病這些危害,據《晉書·皇甫謐傳》記載長期服用五石散會有如下症狀: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

這是中毒症狀,會致人死亡。但當時沒有人懷疑是過量服用五石散的作用。因為五石散的配方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鉅作《傷寒雜病論》。

五石散就這樣在貴族階層流行了500年,直到另一個醫學大神藥王孫思邈的出現。其實在孫大神之前有不少名醫對五石散的副作用提出質疑,但沒人信啊。

但孫思邈就不同了,他的醫術,還有他牛逼的年紀(有爭議,但至少100多歲),在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民間百姓,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他的話有人信。正是在他的主導下,五石散才走下神壇,逐漸消亡在歷史長河裡。



花木童說史


孫思邈臨終前要弟子毀了五石散?下面來說說這個所謂的五石散。

毀了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最早記載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之中,到底是誰配出的這個方子至今不明。而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說:“自非虛勞成就偏枯著床,惟向死近無所控告者,乃可用之”,沒有病的人千萬不可服用,得“深宜慎忌”。

既然孫思邈的醫書中都出現了這個方子,何來的毀了五石散一說?何況這個方子經魏晉名士一“宣揚”,孫思邈的徒弟毀的了嗎?當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沒有這件事情。


魏晉這幫人的“宣揚”

那麼五石散是如何聞名古今的呢?當然就是那群魏晉名士的“宣揚”。魏晉名士分兩派,一派吃藥,一派喝酒,而吃藥這一派當然奉何晏為鼻祖。五石散這東西且不論其毒性,服完之後是會全身發熱的,不出去走動會不舒服,所以需要和酒一起配合“行散”。這種東西長期服用,會讓皮膚脆薄,很容易就磨破自己的皮膚,所以穿衣寬鬆,或者直接luo奔。至於這東西的其他作用,就不說了。

看了五石散的配方就知道,這東西很貴,魏晉名士把服用這東西當作頂級名士的標準,能服用這東西就是頂級名士。而有些人為了充當名士,就服用假的五石散,然後裝模作樣的去行散,結果被人看穿之後當然就是被嘲笑的對象。所以經過魏晉這幫人的“宣揚”,五石散聞名古今。



總之孫思邈應該是沒有對徒弟說過這種話,因為他徒弟並沒有這個能力讓這個方子徹底消失。五石散雖然在魏晉時期很火熱,但是到了唐朝之後就不在貴族圈流行了。而這種東西又貴,平民百姓消費不起,所以就漸漸的趨於平靜,不再像魏晉那麼流行。


淡看天上月


對於中醫古方五石散來說,它是一個聖方,也是一個絕方,但不屬於秘方。

五石散,有人說,它是孫思邈先師發明的,也有說是張仲景先師的絕方,至今沒有確定。至於說孫思邈先師故時,讓其徒消毀其方的說法也沒有完全的實據,暫且不究。

五石散,中藥名。性甘烈,熱,具毒。

它是有石鐘乳,紫英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種石頭面合成的一種中藥散製劑。用法為沖劑,救死亦添酒。它的配量是強,狠。它的作用是主攻中醫難治的古傷寒病。它的用法是救死。它是一種救死的起死回生的絕方。它的絕方的含義在於一是這幾種石頭不好找到,難於找。二是不輕以用於人。即是傷寒病,正常也不用此方。此方比較金貴,另含硫磺等劇毒。一般病人不能用,一般醫生也不敢用,因為此藥下肚,病人不是死,便是生。它救人命也就在醫生的一念之間。

這種藥,就是專治傷寒病什麼方法都治不好,人在快死的淹淹一息的快斷氣時,才能抱著試治的目的下此藥的,治好治不好,主家不能抱怨,治活你別喜,治死你別傷,只管把死人當做活人治的理念來試行了,所以說它是一個絕方。它猶如古人治風氣(各種風氣),在人治不好,快死時用的吃金(用金屬面製成的藥物)絕方一樣,抱著賭一把的心思,才用此兩方的。


福自福地來wjf


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就得首先知道什麼是五石散,五石散的作用又是什麼。

官方答案是這樣,配方是:\t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都是石頭類的,所以這方藥劑的名字才叫五石散。

1、丹砂:又名硃砂,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而且也是提煉汞的原材料。

2、雄黃:又名黃金石、石黃,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有解毒殺蟲的作用,也可以治療瘧疾。

3、白礬: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外用解毒殺蟲,內用止血、止瀉、化痰等。

4、曾青:又名樸青,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明目、鎮驚、殺蟲等作用。

5、慈石:又名吸鐵石,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用法與普通藥材不同,不能直接服用。

以上就是五石散的組成,是那個時代想要成仙的人吃的丹藥。這些藥物基本上都有毒性,這樣的藥組合在一起吃下去,對身體的副作用應該是有的。

再來說說孫思邈這個神醫。

1、他是陝西人,出生於西魏541年,去世於唐朝682年,享年141歲,被稱為藥王。著名的《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是他的著作。

他能成為一名醫生,真是應了一句老話:久病成醫。他小的時候身體特別不好,經常生病,家裡為了給他治病,差點花光家底。但這也讓他立志要做醫生,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解除病痛。

20歲的他就已經在家鄉有名氣啦。等他到了40時候,他發現這個世界太亂了,於是就一個人進了太白山,鑽研醫術,研究藥物,給人看病。

2、他給人看病,最看重的就是預防,其實從他的年齡也能看出來,預防大於治療是多麼正確的選擇。

他是提出醫生要有醫德的第一人。他說醫生應該:\t“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醫生要膽大心細,靈活正直,這才是合格的醫生。

那麼孫思邈做為一個這麼有職業道德的醫生,本著對人的健康而言,他對於五石散這樣有毒性的修仙的丹藥,又怎麼能提倡服用呢,讓徒弟毀了這藥也很正常。


柴米花茶說歷史


1,預言家孫思邈

歷史上傳奇的人總有許多傳奇,例如孫思邈。

他不但是著名的醫藥學家,還是著名的預言家,歷史上記載了他很多神奇的預言。

比如他晚年時,看到一個叫盧齊卿的小孩,孫思邈摸著小孩的頭說;

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吏,可自保也。

方,地方。

伯,古時候老大叫伯,一般古時候家裡排行按照伯仲叔季來排,其實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意思。

方伯:地方的老大,就是一方的行政長官。

盧齊卿後來官做到徐州刺史,果然是一方老大。

但是這句預言可怕的還不在這一句,畢竟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很多神奇的人都有這種預言能力,比方說袁天罡看到還在襁褓中的武則天,就說她貴不可言。

可怕的是後一句:吾孫當為屬吏。

我孫子會當你的手下。

當時孫思邈說這話時,他孫子孫溥還沒有出生,孫思邈不但知道自己會有個孫子,還知道自己孫子會在盧齊卿手下任職,果然神的一塌糊塗。

古代醫易是一途,會醫的也精通易經,所以,每個醫生都有半仙之體。

孫思邈也不例外,而且孫思邈的神奇之處不止於此,他的年紀也很神奇。



2,孫思邈的年齡

孫思邈的年齡在歷史上有101歲說,120歲說,140歲說,還有165歲說。

這幾種年紀在正史中都有史料支撐。

比如101歲說,是因為孫思邈曾經自訴:自己生於開皇辛酉。

開皇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

但是楊堅當了20年皇帝,卻沒有一個辛酉年,紀曉嵐考證說可能孫思邈說錯了,或者史書記載錯了,他應該是生於開皇辛丑年,這一年是開皇元年。

孫思邈在唐高宗永淳元年去世,中間正好間隔101年。

但是根據新舊唐書的記載,孫思邈說的年紀和他一生的行止又有自相矛盾之處,比如《舊唐書》記載:

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

北周宣帝在建德七年繼位這年是公元578年,如果這年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隱居在太白山,主動隱居避禍,那麼他肯定不是開皇元年生人。

而且能主動避禍也不是小孩子乾的事情,所以建德七年他至少年弱冠之年,是二十多的大小夥子了。

那麼他的歲數比581年又提升了小20年,這就是他120歲的原因。

140歲更有意思了,因為中國最牛岳父獨孤信在孫思邈7歲時曾經誇過他:

“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

獨孤信史北周重臣,結合孫思邈自述自己生於開皇辛酉以及他在周宣帝時避禍山中的史實。

有人大膽猜測他說的開皇辛酉不是楊堅的年號,而是楊堅的出生日期,楊堅出生在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這年是農曆辛酉年。

孫思邈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和開皇楊堅是同一年出生的。

公元541年到永淳元年正好141年,至於165歲的說法,則更是魔幻,像個神話。


3,五石散和孫思邈

五石散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始作俑者是曹操的便宜兒子何宴。

在南北朝時,很多人因為服食五石散而喪命。

孫思邈沒見過五石散的完整配方,但是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卻說過:

寧食野葛,不服五石。

為啥說這話呢?

因為孫思邈曾見過一個五石散的殘方,根據那個方子推測,五石散最後一味是劇毒的礜石。

礜石含有砷,這玩意是砒霜的原料,可見真的很毒。

晚年孫思邈見到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殘本,證明了自己的推測。

孫思邈倒是沒有燒燬這個方子,而是對五石散進行了改進,把劇毒的礜石拿掉,改成了比較溫和的石硫磺。

方子的毒性大大降低了,孫思邈去世後雖然也有人服用五石散,但是服用的是孫思邈改良過的配方,致死率大大降低了。

五石散是禁絕不了的,孫思邈只能保證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不吃。

所以說孫思邈臨終讓人毀去五石散的方子,大約他想毀去的是含有礜石的劇毒五石散方子吧。

五石散在唐朝並沒有禁絕,還有人在服用,白居易在《思舊》詩中就寫道:

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

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訣,終日斷腥羶。

崔君誇藥力,經冬不衣綿。

或疾或暴夭,悉不過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

崔玄亮和韓愈疑似吃的就是五石散,尤其崔玄亮,經冬不衣綿,這症狀典型的吃五石散後的症狀。

所以孫思邈後,五石散依舊流行。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醫家,我覺得他不會把五石散一棒子打死,也打不死。

他用自己的豐富知識去改進這個方子,讓矢志服用的人死的少一些,再少一些,無法改變現狀,但是可以改良。

這是一個負責任醫生的負責的做法。

孫思邈正是這麼做的。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古代人大多壽命都比較短,而神醫孫思邈絕對是一個例外。這個人活了141歲,這種壽命就算放在現代,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長壽的人了。孫思邈一生共經歷了四個朝代,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和唐,他是一位神醫,擅長使用中藥材,同時還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獻!提及此人,大家會有一個困惑的問題,那就是孫思邈非常痛恨一種東西,此物名為“五石散”,他去世之前還對自己的徒弟說,一定要毀了五石散,那麼神醫孫思邈究竟為何如此痛恨五石散呢?

孫思邈對中醫頗有研究,中醫上面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這句話是“是藥三分毒”!人在生病時需要用藥物來治療,最終人的身體可以得到康復,但這些藥物也會給人的身體帶來三分的傷害,雖然有一些傷害不太明顯,但日積月累一定會讓我們的身體不堪重負。就算是像人參或者是一些其他珍貴的補藥,也同樣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危害到我們的生命。這些補藥都如此,就更別提五石散了!那麼五石散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人們把五石散又稱之為寒食散,這種東西是由很多種藥物組合而成的,裡面還有十幾位的草藥呢。

五石散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製作而成這種東西,主要是用來治療傷寒的,而且治療的最終結果通常都非常的好。不過張仲景去世之後,這個方子就被很多人進行了改良,因此方子本身的作用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終形成了魏晉時期人們口中的五石散!經過人們改良之後的五石散可不是用來治療傷寒那麼簡單了,五石散成為了人們眼中非常神奇的一種東西,人在服用了它之後,體內會越來越熱,人越來越不懼怕風寒了。同時還會成為我們的身心愉快,性格愈加的開朗,而且體力也逐漸增強。人們越來越依賴五石散了,並且把它當成了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東西!很多人都會在家裡面備上一些五石散,沒事的時候就服上一些,當家裡來了客人,人們還會把它拿出來招待別人。若是家裡面拿不出五石散的話,客人來到家中,主人甚至會覺得招待不周並且很丟面子。因此,服用五石散成為了魏晉時期社會上的一種奇怪現象,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五石散產生了依賴性。

若是五石散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倒也就罷了,但殊不知,五石散所產生的副作用是致命的,而且副作用非常的明顯。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服用五石散會讓人越來越戒不掉它,就像是抽菸吸毒一樣。過量食用還會直接致人的死亡。不僅普通人會吸食它,就連一些王公大臣,宰相,諸侯都被五石散深深的吸引了,甚至包括帝王。這些人逐漸變得暴躁,而且殺人無數,慢慢的失去了人性,而社會也開始變得動盪不安。

當然了,每個時代都是有一些比較明智的人的,而神醫孫思邈就是其中一位,在大部分人隨波逐流去服用五石散的時候,孫思邈意識到了這種東西所帶來的危害,因此開始強烈反對濫用五石散的這種風氣,並且當時還有很多著名的醫者對五石散都是深惡痛絕的。正是因為孫思邈親眼目睹了五石散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他才會在臨終前,吩咐自己的弟子一定要把五石散這種東西給毀掉。

服用五石散是一種惡習,好在有人出來制止了,因此這種惡習開始慢慢的有所好轉,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說“寧食野葛,不服五食”了,人們會拿這句話去勸誡那些服用五石散的人,並且希望他們早日擺脫五石散!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服用五石散的這種惡習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僅有的一些擁有惡習的人,只能夠藏在道觀中,穿著道士服偷偷摸摸的服用!


木劍溫不勝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民間稱他為“藥王”。孫思邈出生時隋朝還未建立,到他死的時候,已經是唐中宗年間了。據說他活了142歲,歷經隋唐兩代,因為長命甚至被民間奉為神仙。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以致於“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當時的貧苦百姓,常有一人患病而全家困苦不堪。從小目睹了疾病給人帶來的災厄,孫思邈“志於學醫”,精研醫藥。

孫思邈隱居太白山,一邊採藥,一邊撰寫醫學著作,用畢生心血著成《千金要方》,對後世醫學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孫思邈被譽為一代神醫,那麼“五石散”和他有什麼關係呢?

什麼是“五石散”?

五石散最初,其實是一種中藥散劑,人食用後,全身發熱,因此用來治療傷寒。五石散顧名思義,是由五種特殊的石料及輔料構成。孫思邈為了治療傷寒,對其配方進行了改良,但是孫思邈並不是五石散的發明人。

五石散是誰發明的呢?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張仲景以治療傷寒雜病著稱於世,五石散的發明,正是為了治療傷寒,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對五石散的製作以及藥效有所記載。

五石散中的"五石",東晉時期著名的丹藥家葛洪認為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和慈石",但是與孫思邈同時代的隋朝名醫巢元方則認為是"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無論是哪一種配方,五石散服用後起到的藥效都是全身燥熱,並讓人陷入一種短期迷亂。

五石散原本是一種藥,後來則成了一種所謂的“仙丹”,魏晉時期,士大夫們以服食五石散,修道成仙為風尚。三國時期曹操的養子何宴,是第一個醉心於服食五石散的人。

何宴崇尚玄學,喜歡修道,是一個風流紈絝子弟,整日聲色犬馬。何宴身體虛弱而喜好女色,有人獻給他五石散,他服用後,頓覺渾身燥熱,體力增強,而且在女色之事上更加得心應手,事後神清氣爽。

何宴大為歡喜,開始長期服用五石散,並且改良了五石散的配方。在他的帶動下,很多魏國的士族公子,也開始服用五石散。服用五石散的風氣一開,就在貴族集團中流行起來。到了晉朝,人們對五石散的迷戀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成立專門的煉丹房,煉製五石散。

到了隋唐時期, 貴族集團依然以服用五石散為樂事,甚至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也拜倒在五石散的神秘藥效之下。

是藥三分毒,何況五石散就是慢性毒藥,當時有很多人因為服食五石散中毒喪命,作為醫生的孫思邈,深知五石散之毒,因此臨終前將自己改良後的五石散藥方交給自己的徒弟,囑咐道——"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為何要毀了“五石散”?

孫思邈早年,也曾服用過五石散,試其藥效,卻身中丹毒,飽受其苦。作為醫學理論家,孫思邈對五石散的毒性,有著切身的瞭解。但是世人不知五石散之毒,還是繼續修道煉丹,服食五石散,希望有朝一日升天成仙。

儘管孫思邈讓徒弟毀掉了五石散的配方,然而五石散還是流傳了下來,一直到明清時期,包括宮廷中的王公貴族,甚至部分皇帝,都對五石散的藥效痴迷不已,視其位靈丹妙藥。

五石散,到底有何妙用呢?

人在服用五石散後,不能坐臥,必須不停地走動,全身發熱發冷,而五臟六腑如有火燒,此時需要冷食,以冷水澆身。魏晉時期的士人們,服用五石散後進行的散步等活動,稱之為“行散”。

服用五石散後,不能多穿衣服。魏晉時期,尤其是放浪不羈的竹林七賢,為了讓皮膚儘快散熱,甚至不穿衣服,就地裸奔,將此等行徑視為落拓放蕩的一種風骨。

五石散有劇毒,長期服用,有重金屬中毒等症狀。煉丹士們從一些金屬礦物中提煉出了水銀、砒霜、汞、泵、鉛等有毒物質,聚合成丹,人若食用,必然中毒而死。而死亡,不就是他們說要的登仙嗎?這其中,充斥著種種封建迷信的荒謬,以及對虛幻放蕩的極致迷戀。

隋唐以前,數十萬人因為服用五石散而死於非命。所以孫思邈才會說:寧食野葛,不服五石散。很顯然,他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了五石散對人體的危害。五石散並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孫思邈呼籲毀掉五石散,可謂遠見卓識。


END.


博書




古代,有一種藥,叫“五石散”,吃了之後能治傷寒。至於發明這方子的人,老有名了,他就是張仲景。

但神奇的是,魏晉時期,這五石散竟然名聲大噪。

過了幾百年後,唐朝有位神醫,叫孫思邈,據說活了141歲(也有說只活了101歲)。在臨死之前,孫思邈告誡所有徒弟,將“五石散”的方子毀了。徒弟們含淚點頭,孫思邈放心歸去。

只是,對於毀掉五石散,孫思邈儘管徒弟眾多,也難以做到,因為五石散早已“天下皆知”,是妥妥的明星產品,各種改良和深加工的方子到處都是。直到今天,五石散的方子還是存在的。

問題是,孫思邈為何想毀掉“五石散”,難道是人老糊塗了?完全不是。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五石散。

五石散本來是藥,後來成了助興的佳品



五石散在魏晉時期,成了名士們最喜歡的產品,如果說哪個文人名士沒吃過“五石散”,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關於五石散為何崛起於魏晉時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一個人,此人名叫何晏,是曹操的女婿。成為曹操女婿前,他是曹操的後兒子,因為曹操娶了個熟女,這熟女就是何晏的媽。長大後的何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是對玄學一道,很有造詣。說通俗一點,何晏此人很能空談,在魏國士大夫群裡,威望很高。

因為何晏身患傷寒病,不得已吃“五石散”治病,吃著吃著,老何吃上癮了,為什麼呢?因為五石散吃完後,人的精神一下變得非常好,力氣也增加很多,人會處在迷幻當中,醉生夢死,同時,全身出汗,需要喝溫酒,吃寒食,不停活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文化大家何晏的行為,大家覺得很酷,這是真文士,不是假名流。

於是乎,吃五石散的行為開始在士大夫中流傳。到了最後,誰吃誰驕傲,誰吃誰高雅。什麼建安七子,什麼竹林七賢,紛紛開始吃五石散。



那種感覺太好,一邊吃的滿頭大汗,一邊喝著酒暈暈乎乎,再加上很多人敞胸露懷,半裸步行,剎那時間,這竟然成為了流行,成為了時尚。

如果五石散只是何晏等人彰顯“名士風流”的工具,也許傳播就不會那麼廣了。它還有著一個獨特的功能,讓吃者歡樂不已。

什麼獨特功能呢?壯陽,提高性能力。就這一點,讓無數人趨之若鶩,吃藥的男人就此大增,傳播也變得又快又遠。

之後的五六百年裡,五石散一直很受人重視。就算有人為此而送命,還是有其他人前仆後繼,樂此不彼。

直到孫思邈出現,發出那震耳欲聾的吼聲“統統毀掉”,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五石散。

孫思邈為什麼讓人毀掉五石散



五石散治病沒說的,對於傷寒病,對於惡性痢疾,都有不錯的作用。如果只是治病,這是不錯的藥。

但,如果有人常吃它,用來助興,那問題就大了去了。

一是這玩意會上癮,有點像如今的“海洛因”,幾天不吃它,人就難受,關鍵是有些男人對這玩意有依賴,吃了它雄風萬丈,不吃它“一洩汪洋”。凡是容易上癮的東西,沒幾個好玩意,那是會麻痺神經中樞,對大腦有損害的。

二是吃了這東西后,全身燥熱,必須四處走動,讓身體快速排汗,最好是不穿上衣,或者袒胸露乳,這樣讓人感覺有傷風化。為了讓人少嚼舌根,於是,我們經常看到畫上的魏晉名流,穿著寬衣寬袖的衣服,看起來很瀟灑,實際上,有些時候是為了散熱。



三是常吃五石散,性情急躁易怒,容易發脾氣。所以,常常看見史料上,有些魏晉名流脾氣大的嚇人,這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常常吃藥所致。

四是吃了五石散後,最好喝溫酒,吃涼食,要快速散熱,這就導致常常有人喝多,喝多了尋釁滋事,禍害周邊人等。

最後,這玩意是藥,是藥三分毒,吃多了對身體實在有害,讓人短壽。



作為“神醫”的孫思邈,深知五石散的危害,看了無數的病,見了太多的人,最後,在141歲(有說是101歲)高壽臨終之際,告誡所有徒弟:遠離五石散,毀了五石散。

但,影響已經形成,傳播如此廣泛,哪裡能毀掉?目前社會,吃“散”的人基本沒有了,因為有了新的替代品,那就是“毒品”,無論是冰毒,還是麻煙,無論是可卡因,還是海洛因,都會讓人迷幻,讓人沉浸其中。

其實,五石散也好,毒品也罷,都對神經中樞影響很大,都對五臟六腑害處不小,如果想死得早,那沒辦法攔。但,如果想多活一些年頭,最好還是遠離。

正所謂:珍惜生命,遠離毒品,遠離五石散。


藍風破曉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醫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石,所以取名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處及作用

東漢末年,當朝政局不安,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平民不僅飽受戰亂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縣衙自顧不暇,很多人因此死於非命。

據史書記載:東漢共發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這時候,有一個叫張仲景的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見慣了官場的種種醜惡,也見慣了當時的“生靈塗炭”,所以他立志成為一名濟世為懷的醫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實,所以他有機會讀書,他也確實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更是接觸到了很多醫學典籍。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位出色的醫生。



隨著日積月累,張仲景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醫術也日漸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後來他根據自己的醫術、他的臨床經驗,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包含了豐富的臨床醫學和中醫方劑,“五石散”就是出自於該著作。



由此可見“五石散”是用來治療傷寒症的,而且治療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張仲景利用這個方劑救活了很多人。由於這個方劑確實效果很好,就這樣一直著流傳下,到了東晉時期,由於使用的人越來越多,產生的作用效果也越來越“寬廣”。

根據當時東晉人的說法,吃了“五石散”之後,人不但不畏風寒,同時還有其他的諸多好處,人的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還能治療腰痠背痛的老頑疾。而且體力也逐漸增強。

還有些人服用後,人體忽而發冷忽而發熱,等一會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煩擾、內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懷,進入一種超凡脫俗的“忘我境界”。




因為功效獨特,一時間讓人對“五石散”趨之若鶩。發展到後來,家裡來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裡沒備有“五石散”,會讓主人家覺得是沒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關於服用“五石散”,由於其藥性燥熱,食用方法也很講究,也很麻煩,價格也很貴,所以只在士族貴族中間流行。雖然很麻煩,不過那些貴族都是樂此不疲,在當時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服散後一定不能靜臥靜坐,而是要走來走去。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後可以讓人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身體肌膚敏感變高,所以急需散熱,方式有不停地吃冷東西、喝溫酒、泡涼水澡,或者脫衣不停地運動,用出汗方式來發散熱量,直到身體的餘熱發散完全為止。

“五石散”盛行於 魏 晉 ,就連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何平叔 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在那個時代的薰染下,就連“書聖”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對這些“服散”好處多多的傳聞深信不疑,隨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達到了沉迷的地步。

《晉書·王羲之傳》中的記載:“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這裡說的是王羲之認識有一個叫許邁的道士,兩人經常一起遊玩,一起服用石散。由於服用途中並沒有預期的效果,於是不惜踏遍萬水千山,就是為了採集好的藥石。

(王義之)

關於王羲之服用石散,還誕生了一個“東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剛服用完五石散,熱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脫下來散熱,“老丈人”郗鑑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當地文人雅士的風範,於是就決定招他做自己的“東床快婿”。


這當然是故事了。不過這個故事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當時在東晉時期的“上流社會”,確實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為什麼孫思邈在臨終前告誡弟子要毀了五石散

我們先看看遊山玩水、撫琴飲酒,長期服用石散的“書聖”王義之是怎麼樣的。

長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體並沒有越來越好,反而變得越來越差。

他曾向親友多次提及:“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

王義之更寫了(夜來腹痛帖)來抒發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後悔的情緒在裡面,可惜已經為時已晚。王羲之長期服散的結果是:乾嘔、心痛、吃不下飯、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難以治療。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後,王義之於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歲。




由於“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該方藥效“燥且猛烈”,長期服用無異於慢性中毒,還會導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時透徹骨髓,狀若顛狂,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對人拔刀相向。

“藥王”孫思邈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正因為他很長壽,活了141歲,見多識廣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對人體、社會的危害,“服散”惡習的流行也讓他深惡痛絕,所以他在臨終前就告誡弟子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