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这个应从建国至今,建筑师群体和官方对于公共建筑的审美变迁来看。

解放后到改革初期,国家经历了百废俱兴,以梁思成、吴良镛、张镈、张开济等老一辈大师主导设计的地标建筑,都是以经济的设计实现最实际的功能和审美,同时这批建筑具有国际视野背景,是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大师们学为中用的结果。

比如人民大会堂,正立面沿袭古典对称,没有华丽铺贴,以古埃及神庙般大尺度柱廊彰显气势,柱式是欧式的,是西方古典柱式的简化。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人民大会堂巨大尺度的石质柱廊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古埃及神庙柱廊

会发现,这时期的建筑朴素,但不寒酸,风格上没有拘泥于中国风还是国际式,反倒经得起岁月的沉淀。

公共建筑审美的最大的变迁发生在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企开始壮大,西方流行文化从一二线城市涌入中国,同时也体现在公共建设上。

城市建设在这个过程最显著的特征是:粗显的象征化,和过份的装饰化,模仿西方建筑,甚至东施效颦地和本地化结合,混合画蛇添足的元素。

网上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个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据说寿星佬手中的蟠桃内是高级套房,也是酒店最贵的房间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全国的公共建筑,尤其酒店等民商建筑,出现了最折衷也是最不伦不类的审美潮流,那就是现代高层建筑上加一个帽子,这个风格席卷了一二线城市,从沿海到内陆。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改革初期风格 公建免不了戴个“帽子”

经济快速发展造成时代审美跟不上的落差,极大的体现在城市面貌上,形成了并不高级的别扭建筑风格。同时因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城市出现过的丑建筑风格,缓慢辐射给小城市,二十年前北京上海已经淘汰的建筑风格,却出现在了小城市的在建工地上。

上世纪末,深圳等地流行过的世界之窗作为城市盲目造景的开端,山寨国外地标建筑开始大行其道,并且延续至今。

似乎欠发达城市都出现过一座山寨美国白宫的法院建筑、城市新开发商业区大概率有一条意大利风情街,而这股潮流的巅峰,就在斥巨资建了几十年的华西村,和山寨了号称“世界最美小镇”整个地区的惠州博罗某小镇。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华西村:罗马式大穹顶上放置自由女神像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原版最美小镇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惠州山寨版

据称这座小镇是甲方派遣了整个设计院编制人员,作为旅游团直接空降到奥地利Hallstatt,每个细节都悉心拍照,回国后精准还原画出的图纸,这等高仿甚至传达出一丝匠意,建成后,原版Hallstatt居民受邀来到中国参观,苦笑不得的在异国他乡看到了自己的「家」。

闻到金钱的味道。

山寨和拙劣的混搭,可能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可避免的经验教训,可这其实是很荒诞的现象,大城市建设多走的弯路本应在三四线城市新建上避免才是。

也许坐在拍板定方案位置上的人,只是单纯的认为大城市的,就是好的,照着抄,没差。

我想所谓「奇奇怪怪的建筑」是指这些空洞的建筑。

截止到十年前的地产蓬勃大潮时代,甲方(政府)的新决策者中文人逐渐占有一定比例,并具备一定审美,这给了建筑师发展的空间,城市建筑,也开始不那么辣眼了。

中国本土教育诞生的新一代建筑师也开始崭露头角,提出「乡土建筑」的崔愷院士,主张叙事空间的豆浆哥张永和等等等等,都逐渐成为中国建筑师的主力,他们的设计理念,不逊于国外。同时外国建筑师到中国做设计也越来越被接受,这种国际化是主动引入的国际化,区别于建国初期以梁思成林徽因等等归国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维。

参数化设计的领军人物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就曾是最受中国地产商欢迎的国外建筑师,作品有造型新奇,线条活泼的特点,区别于传统施工方式,参数化建筑施工慢且造价高,落成后辨识度高,但这种夸张是建立在较高审美趣味上,在尚不接受的人眼里,这也是一种奇奇怪怪的建筑。

同样包括了大裤衩和鸟巢,都是非常成功的现代建筑,而非奇奇怪怪。

①央视大楼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库哈斯将一个高层建筑变形成一个异型建筑,首要满足了建造地标建筑的要求,同时并没因造型奇特而影响内部交通流线的使用。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环形流线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立体功能分区

反而很多地标为了追求造型而牺牲功能,得不偿失。

之后获得世界高层建筑大奖,这是业界的高评价;而作为被调侃的谈资好多年内被网民恶搞,它早已成了北京最值得观看的旅游景点之一;这些都是作为地标建筑最大的成功。

不管它的隐喻是不是生殖崇拜,而库哈斯开了个低俗的玩笑,方案确定,必须有站得住脚的理念支撑,甲方才会认可。建筑是高成本商品,异型建筑更是要大幅度提高造价的,一个小的造型调整就可能增加几千万甚至上亿成本。倘若能把自己的趣味加入到这么贵的工程,而且让甲方买单,形成如此大的争议,库哈斯果真是非常酷的那种坏。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再看大多数直上直下的高层建筑 再回头看看大裤衩 是不是觉得有意思多了?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②鸟巢

和央视大楼一样,鸟巢突破了过去钢结构场馆建筑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完全为了像“鸟巢”这个理念去的,相比传统钢结构工整的外观,鸟巢呈现了一种不规则疏密结合的框架,简单说,以前的钢结构,不是这样的,过去的钢结构网格是规则的,而鸟巢是乱中有律的网格。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鸟瞰鸟巢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普通钢结构体育馆的网架结构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鸟巢框架结构

如果说实在的缺点,那就是这种既有技术突破,又有造型突破,同时保持着一定审美水平的地标建筑,工程造价昂贵。

近期成网红打卡地的北京大兴机场,网上传造价800亿人民币。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大兴机场航拍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大兴机场内部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大兴机场内部

我们身边类似“大裤衩”的奇葩建筑会越来越多吗?

大兴机场内部

当一座建筑,墙面由顺滑的曲线组成,空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是可以当做一件艺术品去体验的。

在过去的上千年时间,大型公共建筑就是人类最高技术的结晶,地标建筑甚至作为纪念品要经历几代人的建造,也仅仅是近一百年,靠着钢铁、混凝土、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施工水平的突飞猛进,建筑才摆脱了石头和木头的堆砌,开始挑战地心引力,只要工程科技在发展的一天,地标建筑就会不断突破奇奇怪怪的造型,但美或丑,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理应与雷人的设计区分开,在高水平设计,其美观与适用之间的平衡,则还是交给建筑师和大众点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