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


跟建筑师聊个天,

你发现他们说的每个字拆开都认识,

合在一起却不认识了……

我们整理了一些建筑“行话”,

让你们能够好好聊天。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听懂这14个“行话”,就能和建筑师好好聊天了?

建筑师行话小百科


当建筑师逐渐从“生人勿近”的高冷人设上剥离,以更接地气的形式接近普罗大众,人们终于开始消融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特别是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建筑”,以及与建筑、设计、生活美学相关的讲座和行业分享沙龙,让建筑这个在以前看来比较“高深”的领域也慢慢走进公众视野,与人们的日常交融。

不过,尽管现在人们对建筑行业日渐熟悉,可当我们有意识地想要去更加接近和深入这个领域时,却发现很多时候甚至连建筑师们说的话都“听不懂”,或者只是朦朦胧胧地“不懂装懂”。

建筑师都在聊什么?如何用行业“黑话”与建筑师无障碍沟通?同样的词,其表面含义和建筑领域特指含义有何不同?

想要不露破绽地“混”进建筑圈,下面14个“行话”,你应该了解。


-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当建筑师大谈“某某街区拥有多么独特的城市肌理”、“某建筑物的表面肌理对在地文化有传承和呼应”时,你只需要在脑内将“肌理”替换成对某物具有某方面的“细腻感知”即可,且这种“细腻感知”一般用在描述历史文化、物体状貌、内部脉络结构等方面。

但更多时候,“肌理”表达的就是一种对文化传承与空间尺度感的“怀旧”情绪,一旦你加上这个词,立意就变得高级了很多,因为“肌理就意味着故事”。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网络红人的简称,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现衍伸为在各种领域中,较为大众所熟知的某物或某现象。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当我们提到网红时,它似乎并不是什么褒义的词语;而当我们提到网红建筑师、网红建筑时,则好像成了一个略带褒义或者中性的词语。每个建筑师提到网红建筑师时都略带鄙夷,但内心不免想要成为新型的网红建筑师,至于那是什么,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英文中,网红建筑可以翻译为“popular architecture”,即受欢迎的建筑。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网红建筑就是“网上很红的建筑”。而从商品化经济社会的角度来看,网红建筑可能是那些带来经济效益的建筑,因为流量往往意味着“价值”。

当然,“网红建筑”这个标签化的词语,不应该作为设计的初衷甚至设计的概念,而一个优秀建筑师所呈现的优秀作品,也必然希望得到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喜爱。没有建筑师想要把建筑做成一个孤芳自赏的“纪念碑”。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通彻、明白,比如用于形容翡翠珠玉等没有杂质,干净透明。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已故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说过,“我以前一直认为建筑是没有重量的,现在我知道了,建筑确实是没有重量的。”然而相比扎哈的大体量建筑而言,真正作品通透感比较强的可能是另外一位女建筑师——妹岛和世。


钢筋水泥、高楼围城,让建筑常给人一种“厚重”的印象。但其实,建筑也可以是“轻盈”的。当建筑师揉合建筑内外的视觉、光线、材质,甚至风、雨、声音等元素,能让人体验畅而无阻的空间感受,可以达到建筑所追求的某种与环境融合的状态——通透。

然而“通透”可能是比“肌理”更不可名状的词语,尤其当它从业主口中说出来时,也许对方脑海里出现的仅仅是白色和玻璃而已。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现实中没有的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中文直译为“空想的国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纳康芬公寓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乌托邦建筑”之一,前苏联建筑师金斯伯格希望通过这种平淡方正的外形和格子式的分割空间,体现其理想公社生活的理念。


在乌托邦的世界里,建筑往往是整齐划一的,“人人为公”是它所想表达的主题,或许是某种带有“社会实验”属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著名的的马赛公寓,或是福建的传统建筑“土楼”,也都呈现出乌托邦的感觉。


今天,当我们谈论一个建筑或规划方案的“乌托邦”,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在想象力匮乏的时代,它可能仅仅是一个方案“卖稿”的说辞,因为乌托邦远不止是建筑设计而已,更多是建筑的内容与运营,那是社会学的范畴。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物理学名词。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当建筑师谈及“张力”时,并不是在说某建筑可以被拉多长,而是一种建筑体散发出的“能量”储备,是一种联想和发散,是具有动态和生命力的。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赞叹、发问和追寻其蕴含的无限可能。


张力这个词,跟通透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旦说出来,就能将人带进某种若有所思的境况,但整体而言,张力更偏视觉冲击,通透则更内敛和温和。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一种城市规划理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区别于以往城市更新的“拆一建多”“退二进三” 模式,而是采取适当规模、尺度,改造过程会更好地权衡当前和未来,凸显以人为本,提高规划和设计质量,并保证城区完整性的更新模式。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词在于“有机”,建筑的更新是“renewal”而不是“rebuilding”。当一位建筑师不再单纯讨论“改造”,而是频繁抛出“有机更新”概念,毋庸置疑,他应该正在参与老城重建类项目。正如“有机”一词,带给我们的观感是一种“绿色”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路径。


这个词在今天的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中出现频率很高,成为对抗大拆大建的“一剂良方”,但它或许也意味着更大的成本代价、更复杂的设计手法,以及更慢的开发节奏。慢下来,才会快。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直译为在现场的某种属性。就建筑领域而言,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空间特点、人文风貌等地域性的特点,由这些因素形成了特定的特点、属性。如果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有自然天成、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意思。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探讨中国“千城一面”的现象,探讨如何在建造中坚持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采取不同的建筑方式,是在遵从自然,也是一种思考建筑在地性的表现。


所以,当建筑师与你讨论“在地性”时,其实他是想与你谈论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建筑形态,以及该建筑背后的社会影响。


在国际风格肆掠之后,在地性正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这个词颇受建筑师喜爱,常用句式:“考虑到这个建筑的在地性,所以……”

对在地文化的研究,让一些建筑师与社会实践活动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起来,而这或许是他们转行的一个不错选择。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以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为代表。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解构主义建筑是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关于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后期建筑创作中基于建筑形式的探索,其观念变革表现在对结构主义的分解和破裂、对形而上学的批驳、实现反传统的建筑形式上等。当一位“大师”准备“解构”某个作品时,不妨先听听他是否可以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评论视角。


如果当你看不懂某个建筑方案时,感觉它的每一个局部都似曾相识,但放在一起则展现出某种陌生感,不妨说:“这个方案对很多元素进行了解构……”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参数化指建立特定的关系,当这种关系的某个基本元素发生变化,其他的元素也随之变化,简单概括参数化的重点是彼此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它是Revit Building的一个设计范式,分为两个部分——参数化图元和参数化修改引擎。将工程本身编写为函数与过程,通过修改初始条件并经计算机计算得到工程结果的设计过程,实现设计过程的自动化。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参数化设计是以可控制的量化参数为基础,根据计算机软件设定法则、或者逻辑,而演变成的不可量化的多元结果,并不是简单地代入公式即可得出答案,其中还需要建筑师极强的逻辑力做支撑。


当建筑设计遇上参数化设计,天马行空中又有着特定的规律,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这种创意结合科技的方式,可以带给城市更多的展示形式。


扎哈就是参数化设计的高手。当参数化设计被用在一些艺术性很强的建筑,或与传统建筑融合时,都表现优异。当然它也增加了施工图和施工难度,以及造价。

一些预算不够的开发商,建议不要随便提参数化设计,这不是设计费的问题。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源自“城市综合体”的概念,但是两者有着明显区别。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在今天,已经远不止一个普通百货大楼那么简单,除了建筑造型推陈出新以外,更重要的是室内空间设计,以及展陈设计。

K11、SKP都是不错的案例。我们发现,建筑师似乎有必要与艺术策展人更多互动了,尤其当“策展式零售”这样的概念被提出后。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概念,意指大城市边缘的小型城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一般在数万以上。通常把中心市区称作母城,外围的卫星城称作子城,就像在太空中,卫星们围绕某个中心分布着一样。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卫星城的本质是中心城市的扩张,包括显性的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和隐性的城市文化气息扩散。可以将其理解为其实是个“浓缩版的中心城市”,会接纳中心城的一些扩散功能,是中心城的“左膀右臂”。


同时,这个概念有助于拓展建筑师的业务范围,因为大城市的业务趋于饱了,而周边的卫星城还有很多值得开发的项目,对卫星城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它可能正需要一个更大的商业综合体。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就像人们居住的房屋从平房向高楼进化一样,人们考虑耕地从田地向多层建筑式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在人工修筑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田的农作物生长环境种植。简而言之,就是把农场“搬进”城市。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城市农场可以像传统的小型户外的社区花园一样简单,也可以像室内垂直农场那样复杂。有了适当的技术,农业生产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这就是城市农业的新趋势。


比如,未来在某座恢弘写字楼内,你一边进行着科技化办公,一边在给马铃薯浇水——这种将田园生活和钢铁都市揉合的新形态,不仅环保,食物的产量可能还比种在地里时更高,想想就很美好。


更多时候,这在国内还仅仅停留在一种概念阶段。城市农场已被屡次提出,但真正实现且效益不错的项目似乎还没看见,除了一些屋顶餐厅旁边的迷你农田。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相对低技派讲究使用自然的通风和天然材料,用尽量少的现代科技干预来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高技派显得较为“不近人情”。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崇尚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美感,是高技派建筑师的风格。毕竟,在修建超高层建筑时,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已无法达成建筑需求,于是诞生了使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建筑形式。


其实,这种看似冰冷的机械美学,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更多人性的光环。它以一种建立在建筑师理性推理之上的,富于质感又充满欲望的空间表达方式,来阐述建筑师对于未来的创想。参数化设计跟高技派常常连在一起。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原义:亦称“野性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在欧洲、日本等地流行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通过真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暴露房屋的服务性设施,以夸张粗重的混凝土构件、暴露不加修饰的结构和设施为形式特征。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行话解析:勒·柯布西耶作为著名的现代主义大师,他设计的马赛公寓(1946-1957)被称为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公寓内部设置了商店、饭馆和娱乐场,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同时用厚重的、雕塑一样的外墙来表现表面粗糙的混凝土细部,体现了粗野主义审美情调和基本观点。


不得不说,这个词相对比较生僻,如果一位建筑师已经开始跟你谈论粗野主义,相信你们已经对前面提到的词语不感兴趣。然而这个话题或许也带有某种暗示,这确实是一种比较“直男”的建筑风格。


不得不知的14个建筑行业“黑话”


肌理 TEXTURE

网红 INFLUENCER

通透 TRANSPARENT

乌托邦 UTOPIA

张力 TENSION

城市有机更新 URBAN ORGANIC RENEWAL

在地性 LOCAL

解构 DECONSTRUCTION

参数化设计 PARAMETRIC DESIGN

商业综合体 COMMERCIAL COMPLEX

卫星城 SATELLITE CITY

城市农场 URBAN FARM

高技派 HIGH-TECH

粗野主义 BRUTALISM


看看下面这些建筑师,

还列出了哪些建筑“行话”?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刘洋

社会空间实践者

集火实验室创始人

追求建筑的“真实”,不喜欢以“建筑师”自称的建筑师。


空间社会学、社会设计、超空间、交互式设计、空间契约、共同生活、传统建筑学失灵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蔡克非

門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先后就职于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Steve Holl architects,非常建筑研究所。听过很多“名人名言”,后来自己说的话可能也成为了别人的“名言”。


透明性、建构、氛围、现象学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卢昀

MUDA慕达建筑创始人

25岁开建筑设计公司,获得成都兴隆湖书店建筑创意设计竞赛第一名。


消隐、场域、场所精神、当代性、类型学、现象学、解构、粗野主义、参数化、有机、文脉、尺度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Choco

预空间建筑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将包豪斯精神从德国带回中国的建筑师。


Choco有个疑惑,在中文里,有一些近年来非常普及的词汇,比如说“民宿”“私宅”“别墅”甚至“轰趴馆”,这些词汇本来应该属于外来词汇,可是她发现大家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却大有不同,就连许多开发商自己也对“别墅”和“私宅”的定义弄不清楚。


建筑“行话”指南——如何与建筑师好好聊天?

靳洪铎

相对建筑创始人

可能是成都最有“艺术气质”的建筑师。


形式、易建性、构造、自然要素、网络、建筑语言、透明性、领域、安全、从属感、参与性、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