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曾提出將水星摧毀,用來建造包裹太陽的戴森球,你怎麼看?

弄潮科學


不請自來!


哪個科學家提的?

來來來和W君來嘮個嗑!

這個科學家小學貌似不會算帳啊!



水星的質量為3.285E23公斤重,我們就當水星是一個大鐵球,那麼3.285E23公斤的鐵也就是4.21E19立方米而已。

水星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半徑是5790萬公里。那好了我們可以計算下戴森球的面積了S=4*3.14*r*r

也就是4.21E22平方米和鐵的體積驚人的巧合吧?這樣我們就可以製造一個圍繞著水星軌道厚度達到1毫米的戴森球了!假使我們有能力將水星拍扁了碾薄了。但也先別高興太早。



還有一個求積分的過程。如果我們需要將水星的質量搬運到整個半徑5790萬公里的軌道上形成一個圓球體。那麼是需要做功的,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巨大。W君簡單的算了一下大約需要3.454E42 焦耳能量,我們又知道太陽每年向外輻射能量為1.121E34焦耳,也就是說付出的能量需要大約3800萬年的太陽輻射才可以夠回本的。也就是說在建成了戴森球3800萬零一年後我們可以用到戴森球上傳來的“免費”能源。

當然了和宇宙的年齡比3800萬年僅僅是一個小瞬間。


軍武數據庫


大家好,我是醫小白。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這個新聞。1959年美國的新生技術主席喬治在一次會議中提出要把水星炸掉,從而建造一個能夠包繞太陽的天體。這個計劃又被稱為“藍色天空計劃”。這個想法聽起來簡直像瘋子一樣,但令人震驚的是,美國有數十位科學家都贊同這個說法並且提議NASA考慮一下。

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這個計劃的背景。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的科學家尼古拉將宇宙文明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別是生物能夠自由的使用母星上的資源,第二級別是生物能夠自由利用別的星球上的資源,第三個級別就是能夠自由利用宇宙中任何天體上的資源。

很顯然,人類目前還屬於第一級別,為了加速這一階段,美國科學家提出了建造戴森球的想法,

那麼什麼是戴森球?為什麼戴森球能加速文明的進化呢?

戴森球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提出的一個假想,他認為地球上的能源太少,而太陽的能源很多,但往往只有幾億分之一能夠傳遞到地球上,那我們可以建造一個天體,將太陽鎖住,使得太陽的能量完全被我們所利用。這個想法就是戴森球。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收到科學家的熱烈歡迎,那時候人們就在想,怎麼才能建造戴森球呢?如果利用地球上的資源,那麼就會更快加速地球資源的枯竭,這是喬治就提出了炸掉水星的想法。

當然這個想法沒有被NASA認同,所以我們還能看到這顆美麗的星球。

其實炸掉水星的想法根本就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幾點:

1.水星是鐵質的星球,其內部含有大量的鐵,堅固程度要遠遠超過地球,人類很難用武器把水星完全摧毀,即使把核彈全部用光也可能旨在水星上炸出幾個大洞。而且就以目前的技術而言,人類很難把爆炸性武器運送到水星上,水星距離地球足有5800萬公里,這個距離再加上核武器龐大的體重,經費足以使任何國家絕望。

2.戴森球這個巨大的裝置是在外太空進行組建的,地球上的技術還不足以建設如此浩大的工程。

3.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是相互影響的,如果把水星炸掉,由於地球失去了水星這部分的引力,勢必會偏移現在的軌道,從而對現在地球上的人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總的來說,這個計劃是完全不可取的。


醫小白


戴森球,普遍被認為是宇宙二級文明最重要的標誌,說白了就是建造一個包裹住整顆恆星的巨大建築結構,幾乎能完全利用恆星產生的所有能量,如果真的有此結構,真的存在戴森球,那將是不可想象的!

太陽產生的能量非常強大,而到達地球的能量僅佔太陽總能量的22億分之一,而我們對太陽能的利用率也少的可憐,幾乎所有的太陽能都浪費在了星際空間裡!

不過,戴森球的概念目前更多的還停留在一種思想實驗裡,經常出現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裡,甚至用現在的科學理論去衡量,戴森球幾乎不可能建造成的!

確實有科學家提出用整顆行星的材料去建造戴森球,而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就是最佳的選擇,一方面是因為水星距離太陽最近,更方面建造戴森球,也是因為水星主要由金屬組成,70%都是金屬,理論上相對更容易獲取建造戴森球的材料!

不過,即使利用整顆水星,要想建造出包裹住整顆太陽的戴森球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水星相對太陽實在太小了,即使摧毀整個水星,純理論上分析,也只能建造一個非常非常薄的戴森球,甚至不足1毫米,如此薄的建築結構幾乎不可能抵抗太陽的強大萬有引力!

只能說,戴森球是人類遙遠的夢想,需要人類科技高度發達才有可能解決建造戴森球中面臨的問題!如果人類真的擁有建造戴森球的實力,理論上我們也會有建造蟲洞的能力,把太陽產生的能量集中在一點,巨大的能量會輕鬆撕裂時空結構,創造出蟲洞結構,讓人類瞬間到達遙遠星際空間!


宇宙探索


這科學家也太沒溜了,先不說水星的物質夠不夠建造戴森球,以人類全體的力量都不能把水星摧毀。戴森球什麼的只是戴森自己的設想,人類未來可不一定非得建造。

圍繞太陽,在太陽近距離軌道上活躍的、可以近距離採集太陽能量的軌道器或者球狀薄殼,就基本是設想中的戴森球了。距離太陽越近,太陽光中蘊含的能量就越大,所以就算是建造軌道器的方式,距離太陽也得在水星以內的太陽軌道上,而水星那點體積質量,相對於太陽也就比空間站相對於地球大一點,那點面積能採集多少能量?沒什麼建造的必要吧。建造設想中的戴森丘,拆一個水星可不夠,得把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所有岩石天體都拆了。

所以這個想法應該不是啥科學家提出的,對於人類來說想實現這樣的設想不知道得到猴年馬月去了。戴森球的設想不斷被提及,也說明人類的想象力千差萬別,一些亮度會不規則降低的恆星,就被認為周圍有戴森球一類的設施,可實際上科學家也不知道遙遠的宇宙彼端在發生著什麼。未來人類會怎樣利用太陽的能量,戴森球只是一種解釋,一旦人類可以操縱微觀粒子,可以直接用粒子製造人類所需的所有東西,停留在太陽周圍反而是限制因素,還不如直接抽取太陽的物質,用可控核聚變技術,想去哪去哪多好。

戴森球啥的,用一些網友的話說,現在的人類弄不出來,未來的人類看不上,將水星摧毀建造戴森球的想法,不具有可行性,就是順嘴說而已。


來看世界呀


戴森球並不單單是一種能源利用設備,它更多的是一種“杜絕恆星再浪費光和熱”的思想


我們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但對於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來說,它們已經不怎麼再依賴恆星的光和熱了(比如可以用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來代替太陽),這時候在他們眼裡恆星就變成一個巨大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如果是紅矮星的話有效期可以達到數千億年,黃矮星發話也能達到上百億年)

拿未來的人類文明來說,掌握可控核聚變並用它來發電雖然可以滿足地球的需要,但對於開拓太陽系來說還有些吃力,而此時如果我們能用“太陽能電池板”把太陽包住並無線輸電,那麼就意味著我們有了一個太陽系內最強大的電池,而且還是可以不間斷使用數十億年的電池。



人類的未來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與太陽在規模上的差距,就像是以前過年5毛錢一盒的“黑老大”擦炮和前蘇聯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爆炸的5500萬噸“沙皇氫彈”的區別一樣。(實際上很可能比這種差距還要大)

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戴森球或者說戴森環是很有必要的,唯一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建造它

水星作為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在就地取材方面優勢無疑是最大的,但它同時也是體積最小的行星,

構成它的金屬和硅酸鹽就算完全被“拆解”也不足以建造一個完全包裹太陽的戴森球,甚至連一個“戴森環”都無法完成。

事實上“戴森球”作為一個科幻概念,在現實中建造是異常困難的,而且把恆星包裹住還需要應對恆星的引力,這意味著構成戴森球的材料應該又輕有具體一定強度和穩定性,從這一點上看水星的金屬並不適合建造戴森球。

近幾十年來人類在能源方面的所有努力最終大都是為了更好更快更多的發電,而發電的主要手段還是亙古不變的“燒開水”,戴森球自然不可能用燒開水來發電,所以研製光電轉化率超高的材料也是戴森球的難點之一。

總體而言用水星的物質去建造戴森球是遠遠不夠的,不過未來我們可能會建造一個繞太陽公轉的超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站


宇宙觀察記錄



1、戴森球是什麼?

戴森球是科幻小說提出來的一種包裹恆星的巨大人造天體。科幻小說認為,通過建造巨大的天體,包裹住恆星,就可以完全利用恆星發出來的熱能,不至於讓太陽輻射白白浪費。可以說這個戴森球理念上很美好,現實上卻很無奈。

2、戴森球的穩定性

通常,平衡有三種,如下圖。三個小球受重力和支撐力作用,只有左圖在受到擾動的情況下回到初始位置,這也是我們期望的情況——穩定情況。另外兩個圖一旦小球受到左右方向的擾動,就再也回不到初始位置了,即不穩定情況。

戴森球同樣如此。假設太陽是個正球形,我們取中心對稱的戴森球的兩處作為研究對象,其引力指向太陽球心。毫無疑問,此時戴森球是平衡的。但是,這種平衡是一種臨時狀態,而不是穩定狀態。

太陽的一次爆發、戴森球內行星的移動、流星的一次撞擊,都有可能破壞掉這種平衡,而這種破壞無法自動修復。

為了克服這種平衡的不穩定性,可以讓戴森球旋轉起來,就好像行星饒著太陽旋轉一樣。但是如下圖所示,除了赤道附近的引力和離心力可以平衡外(這種平衡是一種穩定的平衡,嚴格來講也不穩定),其他位置的引力和離心力無法平衡。特別是兩極地區,由於沒有半徑,該地區的離心力為零,

兩極地區的平衡依舊靠整體的中心對稱性,而這種平衡是不穩定的。

因此,以其造那種無法穩定的戴森球,不如直接建造戴森環更加具備可行性,如下圖。戴森環以一個設計好的角速度旋轉,產生的離心力跟引力平衡。戴森環只能以較窄的寬度運行在太陽系平面內,否則就會有戴森球同樣的問題,和其他星球引力的拉扯問題。此時,能夠吸收的太陽能量仍然有限,比起浩大的戴森環工程,得不償失

3、金星體積的問題

金星體積9.28e11km^3,是0.866個地球,地日距離149,597,870,700米。為了能夠利用太陽能給地球使用,戴森球/戴森環至少得包裹住地球,即其半徑至少15e10m。以戴森環為例,金星體積全部用來建造戴森環,公式如下。假設戴森環寬度1km,則其厚度不到1m。可以想象,如果這麼點體積做成球,厚度將會更加薄。

4、總結

  • 戴森球由於其不穩定性,在實際中不存在任何的可行性。

  • 作為替代品的戴森環由於面積較小,建造消耗的巨大成本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都無法通過建成後的太陽能得到彌補。
  • 金星的體積太小,建成的戴森球因厚度問題而無法使用。

力學Nerd王小胖


先不談你有沒有能力摧毀。宇宙的存在是一種偶然和巧合,按物理知識,宇宙爆炸後,正負粒子應該是平衡的,但偏偏出現了不平衡才有了今天的宇宙。萬物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就拿月球來說,它的作用遠不止晚間照明和無目的存在,它的存在直接關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平衡,沒有月球地球就沒有人類生存的機會,地球和月球可是相依共存,由此延伸到其他天體,都是按規律,幾乎絲毫不差的運動,你去炸掉水星,基本確定太陽系出現不可逆轉的混亂,有些科學家就是個半罐子,低智商。


天高雲淡171136763


我很想知道能建議建造戴森球的科學家到底是哪個?地攤文學科幻作家吧?具備改造行星實力,動用全部恆星資源的人類文明,絕對不會傻到去建造這個玩意的!

俄羅斯一個科幻作家的宇宙文明程度劃分,以其簡單易懂的形式深入人心,我很理解。雖然也不太靠譜啦,但是這個美國妄人提出的戴森球概念,到現在仍被人念念不忘,我就真的無法理解了。

戴森球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一句話,就是把太陽或者恆星整個包起來,一點都不浪費能量,弄來燒開水唄。都可以把恆星整體開發了,還居然仍舊是現在火力發電站的設想。作為暖寶寶,燒鍋爐的存在,這智商或者說,想象力也太匱乏了點。

且不說這個把恆星包起來材料怎麼弄,太陽可是一直在運動的哦,這個包起來的烏龜殼體,也得是具備活動能力才行,就是一個恆星級別大小的太空船啊。這建造難度,配合如此弱智的能源利用形式,得有對鍋爐這種結構有多執著才可以想象出來呢!


其實,人類文明,只要真正理解了太陽核聚變的形式,建造完畢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就已經可以獲得太陽般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能量了。哪裡需要搞這種形象工程啊。人工可控核聚變都不能滿足人類之後,那可以從大統一理論出發,跟空間彎曲和能量轉換考慮考慮,反物質什麼的,正反湮滅之類的,能源利用方式多的是。

人類文明要進入太空,其實太陽的作用已經降的很低了。人類只有可以拋棄太陽的依賴,依靠自己走向深空,才真正算是高等級的文明。


貓先生內涵科普


首先這個想法很瘋狂,科學的發展是離不開人類的不斷設想,但是有些想法如果不能以當前科技作為依據,那這種假想最多就只能稱之為假想!

對於包裹太陽的戴森球肯定很多人費解。戴森球是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 當時弗里曼·戴森認為以目前地球的資源不足以支撐到人類發展到高級文明,那我們必須對這個恆星系統裡面恆星散發出來的能量資源充分利用,那我們就必須在恆星周圍建造一個人工天體,而建造這個天體的目的就是將恆星包圍起來收集能量為自己所用,而這個人造天體就稱之為戴森球


是誰提出可以摧毀水星呢?那就得說下美國的“藍色天空計劃”;美國的新生技術主席喬治-德福斯,他指出“人類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可以建設出戴森球,只要把水星炸掉,我們就能擁有足夠的材料”重點提出這個想法竟然還得多許多科學家的支持,這是不是很讓人費解!!!

在太陽系中,水星離太陽最近。可能考慮摧毀水星不選擇其他行星,最大原因是從距離考慮的,但是事實是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技術來說,我們還不能在月球做到來去自由,而到目前為止也就美國進行了登月活動,其他國家還未實現人登月技術,可以想象在太空進行大規模多人參與的項目簡直對現在技術來說有點異想天開。先不說能不能摧毀水星這種高難度的太空計劃,就算是摧毀了水星人類怎麼能在太陽周圍的高溫環境下進行活動?我們有實力能夠在太陽這顆恆星面前肆意妄為嗎?還要把它能量做到可控?

這樣的想法提出顯得莫名其妙,而對於這想法得到很多科學家的支持就更顯得讓人費解了,如果人類真的有技術建造包裹的太陽的戴森球說不定那時候我們早實現星際穿梭移民,我們可能找到另一個恆星供我們文明發展的資源,而不必在費心思一直圍繞太陽這顆恆星。歡迎關注,謝謝!




蝸牛科學


這樣好啊!水星被炸飛起來的 碎土碎石 飛向地球,壓住森林,就可以形成煤炭了,壓住人類,就可以形成石油了,幾萬年後,俺再造人類,就有煤和石油用了,哈哈哈!贊成!贊成!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就是遠古時代,外星人👽為了滅絕人類而炸燬的一顆行星 而形成的,現在外星人👽又要利用小行星帶 的小行星,再滅世一次,為下一個文明 準備煤和石油,現在人口眾多,下個文明 石油就不會這樣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