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譜序文都是文言文,有白話文的嗎?

完美天使4790598


這跟修譜年代有關。由於修譜大多在宋代至新中國建立之間的事,在這將近千年裡,都用文言文,我家《山谷堂》族譜就是民國三十多年修的,裡面的宋代譜序、明代、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譜序都是文言文,雖然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但是很多讀書人仍然喜歡用文言文,何況,白話文也是由文言文漸次演變而來,並不是一開始就如當下這般“白話”。新中國成立後,全面推行白話文,用簡體字。黃庭堅公後裔(江西宜春市袁州區豐頂山即黃岡)在八十年代又組織重修了一次族譜,譜序就是用現代白話文。



弘文軒無痕


首先,我得說一下題主,“都是”這個詞太絕對化了,你怎麼見得都是文言文呢?對吧?

言歸正傳。現今通行的白話文歷史也就一百年時間,而文言文通行史超過兩千年,這是前提。作為官方使用的寫作方式,文言文具有言簡意賅、莊重典雅的特點,從語體上說,我們稱文言文為“書面語”,而與之相對的白話文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用日常交流的語言(俗稱白話)寫出來的文章,它的特點更多的表現為自然親切,明白易懂。

一個能修族譜的家族,必定歷史久遠,人丁興盛。那麼它早期修訂的族譜當然用的是文言文,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就是那時都沒現在通行的白話文,它怎麼用?第二就是大家族能修訂族譜,就表明這個家族有能修編族譜的文化人,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家族的族譜是由外人修編的。既然是文化人修編,用文言文對於這些人來說,是自然不過的事,為什麼不用文言文呢?第三,一套族譜的文字量是非常大的,而修編族譜最大的開支就是印刷。文字量佔印刷成本的大頭,文言文短小精悍,能節省不少開支。

作為一套族譜,它主要的一個功能是傳承,這個特點促使它必須使用最成熟的語言表現形式來編寫。現代通行的白話文使用時間不過一百年,而真正全民普及的更是五六十年的時間,它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比較通俗的說,或許再過若干年,白話文這種表現形式就會消失,將有其他語言表現形式取而代之。那麼作為一本族譜,它的傳承就出現了問題。而文言文就沒有這種擔憂。這是現今修編族譜仍舊用文言文的一個原因。

我們還要注意到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修編族譜的都是族中的年長者,他們早期接受的教育本來就是學習文言文。對他們來說,用現代文修編更難。所以當今修編的族譜中大量出現文言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總而言之,以上特點決定了族譜修編包括其中的序言採用文言文,而非現代文的原因。囉哩巴嗦,言不成字,見笑。


酸甜魚子醬


凡是解放前修的家譜序文都是文言文,因為文言簡煉而雅緻,讀來鏗鏘有聲,家譜序文都是由族中德高望重的碩儒所寫。現在祭孔和祭黃帝大典也是用文言文,確實有莊重虔誠之感,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提倡學文言文,其意義就不言而明瞭。


邦訓


隨著朝代更變,採用不同時期文字和文言以及字體都很正常,但對家譜而言格式就很重要了,用豎式是上下看稱為點頭,是對祖輩尊敬,如果用橫式從左到右是擺頭,就不禮貌了為不敬。家譜以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文化也遠遠流長,現在有很多大學生不定能看懂,其稱呼多樣(要跟據人的身份而稱,是有一定規矩的)。


歷史刻錄


我家的最近一次大修族譜是一九九幾年,當時也是文言文。可能是傳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