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来临,农村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话有道理吗?

新大风歌


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春天气温是升高了,但冬天的寒气没有全退。就稍微热一点不及着脱衣服,春天人的毛孔已张开,就象土地一样已复苏了。捂是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秋天虽然有凉意但热暑未全退,这时不要穿的太多身体渐渐适应寒冷。穿多发热一脱就受风寒,适当的冻一点为寒冷到来做好准备。

这是本人看法,不知是否正确。

希望友友们保重身体!春秋安康!



凡繁时境


明天就是立春节气了,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暖和。立春节气后虽然天气会越来越暖和,但是农村老人却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为何春天要捂呢?这句话有道理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意思是到了春天时不要因为气温突然升高就把厚重的棉衣脱掉,而是应该再穿一段时间的冬装后再换上春装,等到了秋天,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是并不要立刻穿上冬装,而是要再继续穿一段时间的秋装,适当的冻一下后再换上冬装。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起“穿捂秋冻,不生杂病”,因为一到了春天,我会迫不及待脱下厚厚的冬装,穿上漂亮的春装,每到这个时候奶奶总是会唠叨一番,让我继续在穿一段时间的冬装后再换上春装,看到其他朋友都穿着漂亮的穿装,唯独自己穿着难看的冬装,很不开心,但是也没有办法。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番话的含义。

先来看春捂,春捂的意思是在春季不要着急换掉冬装改穿春装,因为身体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后,身体所产生和散发的热量和冬天的环境相平衡,虽然从立春后气温有所回升,但是在夜晚时气温依然很低,早晚温差大,室内室外温差大,如果早早的换上春装,身体中散发热量要大于积累的热量,很容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或传染病,所以为了不被疾病找上门,在春暖花开后应再继续穿一段时间的冬装。

再来看秋冻,秋冬的意思是在秋季到来之后,不要在气温突然下降后就过早穿上冬装。这样做的原因时因为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国度阶段,气温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如果此时早早的穿上冬装,那么身体得不到冷空气的锻炼,御寒能力便会下降,等到了数九寒冬时,身体便会扛不住冷空气的侵袭出现伤风感冒等症状,所以在秋天到了以后,应适当增加衣物。

明天就到了立春节气,这几天的天气很好,气温也有所回升,但是在未来几天,却会出现降雨等降温天气,气温也会有所下降,所以大家不要着急换上冬装以免伤风感冒,而是应再穿一段时间的冬装再换上春装。你们那里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吗?你对这句俗语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你好,我是东北营口人,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立春节气来临,农村俗语:“春捂秋冬,不生杂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明天是2020年2月4日是立春,立春寓意春天的开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春捂”是指立春后气温刚刚转暖,天气乍暖乍寒,人们还不能早早地脱下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很容易感冒,尤其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春季传染病。

在春季里,风邪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的因素。“春捂”在立春后尤其重要,注意保暖,防止风邪侵袭对于健康很重要。

“秋冻”是指秋天刚刚转凉儿,适当地冻一冻,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秋天气温渐渐凉儿,提高对低温的适应环境,加强锻炼,能促进身体的代谢。

秋季刚开始,气温还不稳定,暑热尚在,马上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凉很容易伤风感冒。

春季秋季在气温变化上很明显,春季趋于回暖,室内的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温度,所以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但进入室内就会比较凉儿,可以保护身体不至于受凉感冒,“春捂”就很有道理。

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但室内温度比较热,秋季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和抵抗力,对于过好冬季有帮助,所以“秋冻”很有道理。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谚语,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东北营口人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桂安哥哥


立春节气来临,农村有春捂秋冻的说法,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念么说呢?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虽说节气到了,但气温很低,气候变幻无常,你若急着换春装,很容易着凉感冒,得关节疼痛病,换春节待气温稳定后即可。再说秋冻,有的人一立秋就急于换秋穿,这时的天气温度还高,今天穿明天脱更容易得病,要等天气真冷下来再穿秋衣,适应了周围环境,生病率大大降低,春捂秋冻就这意思。


张爱霞zax


已近庚子风犹寒,

疫情肆虐心难宽。

祈愿立春转暖日,

天佑中华保平安。

朝霞万缕艳阳天,

十五快到辞旧岁。

万物复苏天渐暖,

春风得意遍地吹。

喜鹊常年居故土,

大雁南北来回搬。

桃花绽放三月里,

蝴蝶蜜蜂来彩群。

彩云朵朵天上飘,

紫燕穿云游戏玩。

绿水青山风景美,

幸福生活比蜜甜。


anjingxf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这个谚语是古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流而传至今的,但是也是要根据个人体质来看的。 这个“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光是在这个穿衣上有个讲究,还有一个就是在这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我们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达到不生杂病的效果。



茶农妹


在立春时节,重温“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即使经过几百年,以上谚语也是很有道理的。

先来说“春捂”。老人们还曾经说过,“打了春别欢喜,还有60天的冷天气”。这也说明春天时,尤其是立春后,不可过快的减衣服,要注意保暖,也就是要“捂一捂”。“立春”节气大约在每年2月4日左右,虽说带个“春”字,却离真正的春暖花开很远。立春后结冰、下雪是常有的事,期间天气时冷时暖,人们很容易感冒,此时若快速减衣,就会感冒,严重伤害身体,甚至得重病。在立春约60天后的“清明”时节,下雪也不为奇。所以说,春天时,衣服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添减,不可过于凉爽。

“立秋”时节大约在每年的8月7日前后,秋后的一伏甚至热过中伏。即使“秋分”时节,中午气温也不输于夏天,只有在深秋时,天气才逐渐变凉。那么古人提倡“秋冻”,是很有道理的,它的原理就是让人们逐渐适应秋天的气候,激发自身的相对抗寒冷能力,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在这期间,厚衣服不要一步到位穿上了事,应该冷则稍加、热则减,跟春天恰恰相反。春天是冷稍添、稍热不减。

“春捂秋冻”是古代人们经过了几百年、几千年,身体力行而总结的为应对天气的变化而加减衣服的规律,是养生的千古妙方,具有很深的道理。





人杰山岭


农村俗语,是过去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俗语已经过时;而有些俗语却依然实用。如“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人们仍然奉行着、遵循着。

【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字面解释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春天到来之后,虽然天气逐渐变暖,但不要急着换单衣,要穿着棉衣“捂”一段时间;而到了秋天,天气冷热交替,越来越冷。尽管如此,也不要更换秋装,要坚持“冻”一段时间。只有这样做,人们才能身体健康,减少在季节交替时因“更换衣服”带来的疾病。

【二】“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原因

(1)春捂:明天就要“立春”了,“春意盎然”、“春暖花开”等词汇即将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同时让我们感受的,就是“春风扑面”的温暖。尽管如此,我们穿了2、3个月的冬装,身体已经适应了冬装的“保护”,如果稍有温暖就把冬装换下,身体的很多部位会不适应:如骨骼疼痛、麻木等。尽管有很多词语夸赞春天的温暖,但不要忘了还有“乍暖还寒”、“过了寒食还冷十日”这些提醒语。因此“春捂”是有道理的。

(2)秋冻:“秋冻”和“春捂”正好相反。前者是从热向冷过渡,而后者是从冷向热过渡。其道理是一样的,不再赘述。

假设我们把夏天和冬天分为两个极端(最热和最冷),那么,春天和秋天就是它们的过渡期。因此,在冬天转入夏天的时候,需要在前期有个“春捂”的过程;而夏天转入冬天的时候,作为过渡期的秋天,在后期要有一个秋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延伸的意义

当然上面仅是从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这句俗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个适应期:要适应环境,掌握客观规律,干工作、处理事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违背现实状况,主观臆断的办法处理问题,不但事与愿违,而且也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总之,“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实用),又有较深的其他含意。可以说很多农村俗语博大精深,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积累的精华。


泰山农家人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话健康从养角度上说,是很有道理的。捂是遮盖住或封闭起来的意思。春是春天春季。一年四季特点:春暖夏热秋冷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从冬天走来,春暖而有余寒,万物开始复苏,但常会乍暖还寒,倒春寒常有,春天孩子脸,一天两三变,所以,不要春来暖了就立即脱衣,暖也要捂一捂,不然突然着凉受冻就易风邪外侵而至病,所以春要多捂一捂,而不是一暖就解衣。防受冻而得病。秋天是从夏天走来,夏炎热至秋尚有暑气,不要一因为秋凉就马上添衣,还要让其冻一下,以作防冻御寒准备。秋凉有余热,一凉就添衣又逢暑酷,那对身体健康也是下利的,所以秋凉有意让冻一下是好事,不是坏事,对养生,对健康有利,反之不利。因此,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很有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