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人称自己为“河洛郎”?

穷游


因为闽南人是来自古代河洛地区(河南)的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从中原大区往福建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一次在唐高宗年间,一次则在唐末五代初。


唐高宗年间,派遣大臣陈元光自河南光州南下福建,镇压并安抚当地的蛮族叛乱,并对福建有一定的开发,陈元光率领的这批入闽的兵士,就是最早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地的移民。

到了唐末天下大乱,光州人王绪聚众起事。由于害怕被当时淮西的强大军阀秦宗权吞并,王绪率众南下,几经波折后来到闽地。在这里,王绪部下的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联合队伍中的前锋将(野史记载为林硕德)发动“竹林兵变”取代了王绪的位置。

后来,王潮在闽地建立了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潮死后,他的弟弟王审知即位,王审知是个有作为的领导人,闽地得到大大开发。福建地区民众将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成为“开闽三王”。



王潮三兄弟来自中原的河洛地区,他们的部众亦多是河洛人。在王潮兄弟带入闽地的部众中,有名有姓留下来的共有28人,史称“十八将随王”。(明明有28人,却称为十八将随王,难道只是因为十八将顺口?)。所以现在的闽南地区祖籍以河洛地区居多,闽南语也被称为河洛话。

就是这样。


林屋公子


黄河、洛水一带的人。就像现在有人问“你是哪儿人”回答“我是河洛人”,那时候中原人到南方,还存在言语不通,文化差异,生存空间竞争等等问题,北方当时政权核心地就是河洛地区,回答说河洛人,就是说个大概,如果对方是言语口音比较一致的再细说是河南太康、光州啊,山西太原啊等等地方,言语不一致的说个大概而已,未必限定对应今天的河南界,泛黄河洛水流域的人


琇爱


“河洛郎”是河洛人的谐音,是落叶归根,留存念想,追朔根源的依据。

中华民族是境内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汉族的前身为华夏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建立于黄河和洛水流域的河洛地区,黄河是孕育我们的母亲河。

一道道海浪从海平线上不断涌来,他们打在礁石上,溅起朵朵浪花,他们打在沙滩上,冲刷着粒粒黄沙,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是一部迁徒史,为了生存,为了日子,便似大海的浪花,一浪又一浪地扑向远方,寻找安身栖息的去处。

一、西晋未年,中原动荡,许多中原百姓被迫离乡,甚至整个族群,整个姓氏一并南迁。

二、唐高宗元间,河南固始人陈政率府兵3600余人入闽镇漳,其后其子陈元光再次率固始58军校携眷增援,他们在闽南一带开枝散叶。

三、唐朝未年,王审知兄弟率众辗转南下,进入福建,随着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到来,荒芜的闽南逐渐繁荣。

四、北宋未年,朝庭南迁建都临安(即南宋在今浙江杭州),大量官员和百姓也跟着朝庭南迁,引起了人口迁徒的高潮。

总之,无论是客家人,还是河洛人,均源出中原,一路越鄱阳湖进入汀州盘桓闽粤赣边区,形成客家民系,一路沿武夷山下晋江闽南,被称为河洛人。





田园新月


记得小时候大人吓小孩:再哭把你放到蛮荆去。蛮荆是哪里?


Deafening


就是廣東人所稱的鶴佬


笨笨豬豬豬


闽南人大部分都是河南移民过来的,可称为河洛人。


小民之见


闽南人唐初陈元光,唐末王潮王审邺王审知,大批的人马来自河南光州,根溯河洛,直接扎根于泉州漳州,有史有据,当然可以自称河洛人。只不过闽南人一般相当低调,不大懂得宣传。


keisuku2


我所知道的是闽南地区的客家人喜欢称我们为河洛,闽南人自己不会称自己为河洛。


铳稔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八姓入闽,是中原人首次进入福建。而在唐初和唐末的五代十国,中原人又有两次大规模入闽,居于闽南一带,形成了闽南人这一支系族群。而中原汉人入闽,将河洛话带到了闽南,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时至今日,它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音,闽台人仍以“河洛郎”自称。


A小棉袄的微笑


我土生土长闽南人,从城市到农村从没人自称河洛人,也没人把闽南话叫河洛话,只是一些资料和专家喜欢这样讲,别再传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