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人稱自己為“河洛郎”?

窮遊


因為閩南人是來自古代河洛地區(河南)的移民。在我國曆史上,有兩次從中原大區往福建的大規模移民活動,一次在唐高宗年間,一次則在唐末五代初。


唐高宗年間,派遣大臣陳元光自河南光州南下福建,鎮壓並安撫當地的蠻族叛亂,並對福建有一定的開發,陳元光率領的這批入閩的兵士,就是最早從中原地區遷往閩地的移民。

到了唐末天下大亂,光州人王緒聚眾起事。由於害怕被當時淮西的強大軍閥秦宗權吞併,王緒率眾南下,幾經波折後來到閩地。在這裡,王緒部下的王潮、王審知、王審邽兄弟聯合隊伍中的前鋒將(野史記載為林碩德)發動“竹林兵變”取代了王緒的位置。

後來,王潮在閩地建立了政權,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王潮死後,他的弟弟王審知即位,王審知是個有作為的領導人,閩地得到大大開發。福建地區民眾將王潮、王審知、王審邽三兄弟成為“開閩三王”。



王潮三兄弟來自中原的河洛地區,他們的部眾亦多是河洛人。在王潮兄弟帶入閩地的部眾中,有名有姓留下來的共有28人,史稱“十八將隨王”。(明明有28人,卻稱為十八將隨王,難道只是因為十八將順口?)。所以現在的閩南地區祖籍以河洛地區居多,閩南語也被稱為河洛話。

就是這樣。


林屋公子


黃河、洛水一帶的人。就像現在有人問“你是哪兒人”回答“我是河洛人”,那時候中原人到南方,還存在言語不通,文化差異,生存空間競爭等等問題,北方當時政權核心地就是河洛地區,回答說河洛人,就是說個大概,如果對方是言語口音比較一致的再細說是河南太康、光州啊,山西太原啊等等地方,言語不一致的說個大概而已,未必限定對應今天的河南界,泛黃河洛水流域的人


琇愛


“河洛郎”是河洛人的諧音,是落葉歸根,留存念想,追朔根源的依據。

中華民族是境內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體漢族的前身為華夏族,發源於黃河流域,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就建立於黃河和洛水流域的河洛地區,黃河是孕育我們的母親河。

一道道海浪從海平線上不斷湧來,他們打在礁石上,濺起朵朵浪花,他們打在沙灘上,沖刷著粒粒黃沙,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就是一部遷徒史,為了生存,為了日子,便似大海的浪花,一浪又一浪地撲向遠方,尋找安身棲息的去處。

一、西晉未年,中原動盪,許多中原百姓被迫離鄉,甚至整個族群,整個姓氏一併南遷。

二、唐高宗元間,河南固始人陳政率府兵3600餘人入閩鎮漳,其後其子陳元光再次率固始58軍校攜眷增援,他們在閩南一帶開枝散葉。

三、唐朝未年,王審知兄弟率眾輾轉南下,進入福建,隨著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到來,荒蕪的閩南逐漸繁榮。

四、北宋未年,朝庭南遷建都臨安(即南宋在今浙江杭州),大量官員和百姓也跟著朝庭南遷,引起了人口遷徒的高潮。

總之,無論是客家人,還是河洛人,均源出中原,一路越鄱陽湖進入汀州盤桓閩粵贛邊區,形成客家民系,一路沿武夷山下晉江閩南,被稱為河洛人。





田園新月


記得小時候大人嚇小孩:再哭把你放到蠻荊去。蠻荊是哪裡?


Deafening


就是廣東人所稱的鶴佬


笨笨豬豬豬


閩南人大部分都是河南移民過來的,可稱為河洛人。


小民之見


閩南人唐初陳元光,唐末王潮王審鄴王審知,大批的人馬來自河南光州,根溯河洛,直接紮根於泉州漳州,有史有據,當然可以自稱河洛人。只不過閩南人一般相當低調,不大懂得宣傳。


keisuku2


我所知道的是閩南地區的客家人喜歡稱我們為河洛,閩南人自己不會稱自己為河洛。


銃稔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八姓入閩,是中原人首次進入福建。而在唐初和唐末的五代十國,中原人又有兩次大規模入閩,居於閩南一帶,形成了閩南人這一支系族群。而中原漢人入閩,將河洛話帶到了閩南,並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時至今日,它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古音,閩臺人仍以“河洛郎”自稱。


A小棉襖的微笑


我土生土長閩南人,從城市到農村從沒人自稱河洛人,也沒人把閩南話叫河洛話,只是一些資料和專家喜歡這樣講,別再傳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