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剑胆琴心蜘蛛侠


水淹七军后,关羽确有很好的机会攻破樊城。

但因曹仁、徐晃的将略,关羽终究没如愿。

细细回顾,这场斗法非常精彩。

澄清一个误解:东吴背盟并没有决定襄樊之战的胜负

许多朋友认为:吕蒙白衣渡江,攻取了关羽的后方,是决定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的关键。

其实不然!

吕蒙在十月开始白衣渡江,十一月夺取江陵。

而此时,徐晃已经在四冢击败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当时,关羽尽管依然在用水师封锁襄阳,但襄樊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转换到了曹军手中。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白衣渡江,关羽可能可以全身而退,也可能继续攻襄阳,但是,他攻取襄樊的最好时间已经错过了。

一句话:曹军是靠自己保住襄樊的。

曹军保住襄樊的难点

水淹七军后,战场态势对关羽十分有利。

1、曹军的援军要较长时间才能抵达

(1)、在于禁被歼后,曹军在周边战场仅剩下宛城徐晃所部。

徐晃部多是新兵,战斗力不强,因此,暂时还不敢靠近关羽。

此时,曹操军团分布是:夏侯惇、张辽的26军驻于淮南;曹操本人的大军(原参加汉中之战的部队)正在关中;而从北方战线南调的曹彰军,也已经进入长安;他们距离襄樊前线尚有较长的距离,一时半会不会影响关羽攻城。

(2)、由于江水暴涨,襄樊附近一片泽国,曹军如果此时靠近战场,即使不想于禁一样被淹,也行动困难。因此,曹军要等到洪水稍退,才能逼近战场!

2、樊城城防告急,粮食将尽,撑不了多久。

当初,曹仁之所以选择本人驻于樊城而非襄阳城,主要是担心关羽封锁汉水,一旦汉水被封锁,曹仁将与北方援军彻底失去联系,陷入彻底孤立。

此时,由于江水暴涨,外加外援困难,曹仁依然陷入了孤立中。

同时,樊城城墙是土质,遇到大水时很容易漏水、坍塌。

因此,樊城此时:外部没有强援支持,内部城墙多出坍塌,岌岌可危!

这种情况下,要保住樊城,曹军需要做到三点:

1、曹仁坚守到援军抵达战场;

2、徐晃在军力得到补充前,要想办法牵制关羽攻城,否则,樊城守军士气可能崩溃;

3、曹军援军在水退后,要迅速击破关羽军,否则,樊城照样保不住!

关羽的部署:加大了曹军援救襄樊的困难

关羽的部署显示出其了得的军事素养。

1、攻城方向,以围为主。

(1)、直接破城,难度大!

水势给曹仁防御带来了麻烦,但给关羽也带来了麻烦。

由于洪水泛滥,关羽只能以船封城,却不方便部署攻城!

水小一点,关羽可以架设云梯、布置冲车,环而攻之;

水再大一点,直接淹过城墙(水位最高时只差几尺),直接乘船进去就好!

可是,现在的水势下,关羽乘船临逼城下,声势浩大,但实际破城并不便利!

洪水给攻守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困难。

(2)、以围为主,陷樊城于弹尽粮绝的困境。

因此,关羽玩起了扩大版的“绝北道”,设围十重,断绝内外!

后来,曹操评价说:关羽在樊城的设围,比当年乐毅在莒、即墨还要严密!

足见关羽围城部署之能!

2、打援方向:重重设防、预警。

除了设围十重,关羽还派军驻扎于偃城,对徐晃监视、预警。

3、联络义军,壮大声势,打击曹营救援襄樊的决心。

与此同时,关羽派军支持孙狼等反曹武装。

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态势下,曹操一度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可见:关羽的部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救援难度大,敌人没有犯错(只指关羽对曹作战没有犯错)的情况下,曹军是如何保住襄樊的呢?

曹仁的坚守

关羽的围困法,很快收到了效果。

果然,樊城很快就陷入了“粮食欲尽,援军不至”的困难中。

此时,曹军内部出现了动摇。有的将领建议曹仁突围而出,放弃樊城。

满宠建议:山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可以指望洪水退去。同时,许昌以南都已经乱民四起,关羽之所以不去进攻,是因为顾虑我们在樊城的威胁,希望您可以坚持住!

曹仁采纳建议,沉白马以示决心,坚持了下来!

从满宠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关羽进攻的直接威胁不大,曹仁可以抗拒。

2、对曹仁威胁最大的,是围困,粮食将要尽,有可能导致士气崩溃。

曹仁、满宠沉白马鼓舞士气,正是把事情做到了点子上!

徐晃的破坏

徐晃有一些尴尬:直接去解围,战力不足;但如果什么都不作,任凭关羽从容攻城,也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徐晃在等待补充的同时,必须尽可能“贴”上去。

他派军从小道出偃城之后,作势要包偃城的饺子。偃城关羽军见状,被迫放弃,退了回去。

如此,徐晃军尽管尚无力直接进攻关羽,但也直接逼近了樊城战场!

一方面,徐晃与关羽的攻城部队营垒相连,使关羽无法防守攻城,部署受到了影响;

另外一方面,徐晃逼近战场后,派人射箭飞书通知樊城,樊城得到外援消息,军心稍安。

徐晃的正确攻法,使樊城之围迅速得解

不久,12营的援军抵达,徐晃军力大增,已可以进行解围作战了!

但是,此时曹军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樊城的粮食早就快吃完了,坚持不了多久!

徐晃的军力并不比关羽强多少,而关羽“鹿角十重”,徐晃很可能不能迅速击退关羽!

关羽军的防御体系,是一个三角体系:北围头屯、四冢屯、关羽本营。

徐晃要一个一个打,恐怕迁延时日!

看徐晃的操作。

1、声东击西:他佯攻北围头屯,实际猛攻四冢屯。

这只是一个常规得不能再常规的操作,关羽一眼就看出来了,立刻率5000步骑来救!

别急,徐晃的操作才刚开始!

2、声西击南:徐晃的真实目标并不是四冢,而是关羽本营!

徐晃见关羽就范,迅速率军来战!

关羽来救四冢的,并非前来决战,因此,只带了5000人。而徐晃就是来决战的,兵力显然更多!

悬念不大,关羽失利,败退!

徐晃迅速追击!一路跟着败退的关羽冲过了“鹿角十重”,攻破关羽在汉水以北的营地!

樊城围解!


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见多识广的曹操对徐晃的风骚操作都惊讶不已!

总的来说,襄樊之战,关羽在战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他的部署给曹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曹仁的坚守,尤其是徐晃的“长驱直入”打法,使曹军最终赢得了襄樊之战!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关羽北伐襄樊的兵力有限,能水淹七军是借势而为,而襄阳、樊城城池坚固,又有名将曹仁防御,短时间内无法攻破是正常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奉命北伐襄樊,大破曹仁。曹仁退守樊城,曹操命于禁、徐晃率军前来救援。结果在八月,因为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曹仁也只剩下几千残兵,死守樊城,而曹仁部将吕常则据守襄阳。

关羽围困襄樊两个月,最终未能攻克,反而被徐晃击败,解了樊城之围。关羽依靠水军优势继续围困襄阳,但是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关羽不得不撤军,并最终兵败身亡。

关羽围困襄樊两月,却未能攻克最主要一个原因,是他兵力严重不足。

关羽北伐襄樊有多少部队并没有资料提及,不过此前孙权和刘备为了争夺荆州,双方在湘江对峙时,关羽统帅的荆州军号称有三万人。一般号称都是多余实际,因此关羽当时实际的兵力肯定还不足三万。因此北伐襄樊时,关羽的大军也最多只有这个数。

关羽以不到三万的兵力要围困襄阳、樊城,同时分兵防御驻守宛城的徐晃,再加上他手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军,实际能用来攻城的部队很有限。所以关羽才会要求刘封、孟达调兵前来相助,但是刘封却以上庸刚刚平定,兵力不足拒绝。这就使得关羽一直没有足够的兵力攻城,自然难以短时间内攻克。

而且襄阳和樊城也并不好打。

在三国时期,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操、周瑜、刘备、诸葛亮都没少吃亏。襄樊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刘表统治荆州时的治所所在,因此城防已经比较完善了,比一般的城市还要难打一些。

而樊城守将曹仁也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当年曹操赤壁战败以后,曹仁死守江陵,周瑜、刘备率军打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攻克,可见他守城能力还是不错的,此时不管换谁来打都不会轻松。

因此关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没能在两个月时间内攻克曹仁据守樊城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奇怪。


不沉的经远


襄樊之战中,关羽为啥长时间攻不下襄阳樊城?



襄阳、樊城如今是一座城市,两城之间,横亘一条汉水,刘表时期,襄阳是荆州治所,樊城隔汉水,与襄阳北、南相望,实际是两座城垣。关羽啥时候围襄阳、樊城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 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



这里说,建安二十四(219)秋七月,曹操派于禁,率七军增援曹仁。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早在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三(218)年10月,曹辖区宛城守将侯音,起兵造反,抓住南阳太守,还劫略当地官员、民众,并以宛城为依托,抗拒曹操。先前,曹操任用曹仁为征南将军,假节,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曹仁带军击败叛军,斩了侯音,并屠宛城,大肆杀戮。



可以看出,关羽应该在建安二十四(219)年七月,已经对樊城开始攻击,但这时的曹操,仍在从汉中撤军的路上,直到10月,才到达洛阳,刚刚丢了汉中,辖区腹地的南阳、梁、郏一带,襄樊前线,又风声鶴悷、群盗呼应,狼烟四起,曹操提出迁都,确实不是矫情,故意装逼,是真的害怕了。



《三国志.先主传》:【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瞧,“先主屯樊”,因为不知道曹操突然南下,直到曹操到了宛城,才得到消息,就赶紧逃走了,这说明刘备、关羽在樊城呆过,按道理说,关羽熟悉樊城,地形并不陌生,为啥这么攻打,进展不大?



关羽在襄樊攻夺战中,消耗的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 : 第一,不断受到干扰,不能一心一意持续、专门攻打,比如,七月刚进攻,就有于禁七军来支援,虽然关羽利用天时、地利,一鼓作气,擒于禁、斩庞德,但显然迟滞了攻城;第二,气候不利。当时正是最炎热的时候,士兵们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而后方距离远,补充的及时性、充足性、适应性都有不足;第三,襄阳、樊城地形,不利进攻。襄阳是曾经的荆州治所,城垣坚固,城防有一定基础。樊城隔汉江相望,关羽虽有水军优势,但不好单独分割、包围,两城一起攻打,又分散兵力。这是其一。其二,临水一面,士兵爬城、防失足,都很麻烦,无形之中浪费兵力;第四,缺少攻城利器,兵力捉襟见肘。



因为距离后方较远,不好携带大型攻城器械,轻兵对抗坚城,守城能够以一敌百。而关羽攻城、曹仁守城兵力对比,距“十则围之”兵法要义,差的很远,2:1都不足;第五,攻打策略欠佳。关羽具体如何攻打,记载不详。但估计是围死进攻,这违反“围三留一”原则,曹军可能拼死抵抗;第六,襄阳、樊城本身利于守备,不利进攻。一千多年后,强大的蒙元,也曾经组织攻打襄樊,前后历时六年。从上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可以看出,十月份,孙权已经和曹魏勾结,自背后下手。



相互比较之下,关羽从七月开始进攻,在不断受到援兵骚扰、暂停攻击、天气炎热、兵力不足、两线作战,等各种条件限制的不利情况下,到十月份自动从襄樊撤军,也不过三个多月,是能够理解的,不算时间太长。


流誉后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中原。这时

曹操派出的援兵全军覆没,而且关羽引水灌城,樊城像一块大馒头似的泡在水中,泡得久了便软了,原本坚固的城墙变得松软,有些地方甚至崩塌了。这时有人劝曹仁赶紧弃城而逃。可以说,樊城危在旦夕,那么关羽为什么却没能攻破呢?

第一,满宠反对弃城而逃

曹军能坚守樊城,一个人立了大功,他便是汝南太守满宠。满宠旗帜鲜明地反对逃跑主义,他认为: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不了多久,水就会退去了;关羽之所以不敢继续挺进许都,只是因为樊城未下,担心我们会攻其后路。现在将军若是跑了,黄河以南的区域,恐怕不再是我们的地盘了。

满宠有大局观,樊城的得失,非但关系荆州战局的成败,也关系到许都的安危。曹仁听罢醍醐灌顶,放弃逃跑的念头,留守樊城。要守住樊城,就得振作士气,为此曹仁把将士们集合起来,沉白马作誓,誓死守卫城池。主帅这么一表态,士气还真就上来了。

第二,关羽分兵,削弱了攻城力量

关羽水淹七军后,挟胜利之威,派遣别将进逼到了郏县。关羽部将吕常挥师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举棋投降。当时在陆浑县有一股农民起义军,首领名为孙狼,他乘势起兵,袭杀县主簿,拎着人头前来拜见关羽。关羽大喜,便给孙狼颁发一枚大印,还拨出一部分兵力,让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抄掠游击。

关羽的出击,固然震动中原,曹操把控下的朝廷竟然冒出迁都的念头,以避关羽之锋芒。由此可见,一系列的胜利,确实让曹操也感到胆寒。不过,也正是由于关羽分兵北伐,以致进攻樊城的力量被削弱了,这是樊城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操及时救援樊城

当然,樊城最后得以解围,是曹操及时亲率大军救援的结果。

为了解樊城之围并消灭关羽,司马懿向曹操献策,派人前往东吴,劝说孙权出兵,抄截关羽的后路。后来关羽兵败被杀,与孙权在背后插上一刀有直接关系。不过,樊城得以解围,主要还是曹操的及时救援。

曹操亲自统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南下救援樊城,同时命平寇将军徐晃为先锋,驰援前线。徐晃接到命令后,马不停蹄向樊城挺进。

当时关羽只是派部将率一支军队驻扎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阻击曹师。但是徐晃是名将,关羽有点小瞧他了,徐晃迂回到偃城之南,偃城守军大惊,担心退路被截断,不战而退。徐晃也知道关羽厉害,并没有冒失发动进攻,而是把信件射入城内,通知守城军队救援大军已至。樊城军心大振,与城外的曹军遥相策应,互为犄角。

曹操主力援军抵达后,马上派遣殷署、朱盖等将领与徐晃会师,并展开反攻。当时关羽有五处屯营。徐晃佯攻关羽所在的营地,实际上主攻方向却是另四个营地。此时曹军已经得知孙权的军队已经展开行动,故而士气高涨,勇不可挡。关羽的五个兵营被分割击破,最后终于兵败而退师。至此,樊城之围得以解除。


君山话史


引言:关羽水淹七军,是一场经典的战役,也是他在三国舞台的谢幕之作。此战关羽勇擒于禁、怒斩庞德,威震华夏,成为他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生涯,水淹七军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战败而亡,英雄就此谢幕。

一、战事背景


刘备占领益州,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煮熟的鸭子,刘备也不能让它飞了,刘皇叔是不会答应的,皇叔说no,孙权非得说yes,在yes or no之间,于是两人翻了脸。

正当两人抬桌子掀板凳的事情,曹操要进攻汉中,刘皇叔着了急,益州又受到了威胁,这紧要关头,曹臣相捣乱来了。刘皇叔和孙权暂时放下心中仇怨,在强敌曹操的威胁下,暂时握手言和。于是两位同学剪刀石头布猜拳决定,湘水以西归刘备,湘水以东归东吴。

刘皇叔和孙权和好,一门心思对付曹操,安排诸葛臣相镇守成都,自己亲率大军挺进汉中,法正随阵,这地方不能让曹操给占领了去。

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你来了,那就亮刀开战吧,他马上组织军事力量,准备与刘备一战,这次战役,双方主帅均亲自出征,可以相见汉中对于刘备的意义,足足僵持了一年有余。第二年定军山之战,皇叔的蜀军大胜,魏军的主将夏侯渊被杀,曹操退出汉中,撤至长安。

此战为刘备巩固了在益州的地位,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二、关羽水淹七军之所以得胜,是因为他有效的利用了天时、地利。

关平见关公箭疮已合,甚是喜悦。忽听得于禁移七军于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谋,即报知关公。公遂上马,引数骑上高阜处望之,见樊城上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城北十里山岩谷之内,屯着军马;又见襄江水势甚急。看了半晌,唤乡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关公大喜曰:“于禁必为我擒矣。”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镇守荆州,他率领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

关羽来战,樊城守将曹仁不敌关羽,于是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去樊城援助,抵挡关羽的大军来袭。

于是关羽利用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一边调集水军集结待命,一边令荆州军造大船,时逢连天大雨,汉水暴涨,大水沿着汉江故道河床低洼地带分三路涌向团山铺一带,大雨造成的天然战场,使关羽如鱼得水,而于禁与诸将却无处躲避,他只好与庞德等将领上堤避水,可是顾得来水势汹涌,顾不得来敌汹涌,关羽命令军士向避水的曹军乱箭齐射,曹军不敌,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而庞德却顽强抵抗,但是终于不敌,后被擒拒投降,被杀,庞德还是有几分气节的。

水淹七军,关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与他熟悉当地地理有莫大的关系,加上天时,关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战场,所以取得了胜利。

三、英雄的自负也让失败加速

英雄都有自负的一面,关羽为了策应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出兵北伐襄樊,击败曹仁后,水淹七军,本来应该是一场完美的战役,连曹操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关羽在围攻樊城时,兵力严重不足,还一意孤行的选择抽调荆州守军北伐,这不但让荆州空虚,也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东吴兵趁此机会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关羽的自负让荆州失去了防守,也给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水淹七军,战果辉煌,但是曹氏集团的安全被威胁了,在此情况下,曹操不惜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救援襄阳。

关羽被徐晃击败,张辽还在救援的路上,关羽的处境本就极其危险,此时后援补给又不给力,这种情况本是九死一生,但樊城近在眼前,关羽的自负再一次让他失去了逃走的机会,如果关羽此时撤军回荆州,历史是不是会改写?

四、关羽的后援不足,因为自负,孤掌难鸣,被马忠所擒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增援徐晃,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徐晃佯攻围头,实际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徐晃追击关羽,继续退败,但是去襄阳的路被隔绝不通。

此时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且亲自做吕蒙的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可以想见关羽平时为人确实狂傲一些年轻此时国之大义时,都没有后援团,此时的关羽有点孤掌难鸣的意思。

关羽知南郡失守,立刻回撤回来援驰南郡,在他撤回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很是聪明,利用了人性的情感需求,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他的厚待,礼遇,让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楚汉相争时,也有这个桥段,汉军唱楚歌,使将士思乡,无心恋战。

关羽率领将部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二十里的临沮,遇马忠的埋伏,被擒,遂被斩首。

水淹七军,不论正史记载,还是《三国演义》,都描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关羽不但义薄云天,还能征善战。在这之后,他的失败,都反映出一个事实,英雄总有一个弱点,那就很自负,虽然关羽的失败是源于后援补给等等客观因素,但是他自身的狂傲也使得失败加速。

 


逆风解语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水淹七军是野外对战,攻打襄阳与樊城是攻坚城战,野外对战与攻坚城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争方式。

野外对战就是两军不以城池作为依托,而是两支军队在野外列阵对战,或者依靠地形、营寨来进行硬碰硬的实力对抗,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就是野外对战。

攻坚城战是指一方依靠城池固守,另一方使用各种方法及攻城器械对城池进行强攻,攻城战首先必须得攻破敌人的城池,才能对敌人发动进攻,如果攻不破城池,可能连敌人的影子都难以见到,比如三国时期的南郡之战,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胜利后,继续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才拿下。

再来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与攻襄阳、樊城的战争是如何打的?

关羽在219年7月开始发动襄樊之战,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前,是从荆州南郡沿着汉水一直向北推进到襄阳与樊城的,因为关羽在治理荆州的近十年间,已经训练出一批熟练的水军,再加在原来荆州刘表留下的部分水军,关羽的水军能力应该是仅次于东吴水军。

襄阳在汉水的南岸,樊城在汉水的北岸,关羽到达襄樊地区后,很轻松地就利用了水军切断了曹魏襄阳与樊城的联系,分别将襄阳太守吕常和征南将军曹仁包围在襄阳和樊城,然后关羽率领本部剩余的兵马攻打曹操派出来的援军,也就是于禁和庞德率领的七军三万精锐部队。

关羽起初发动襄樊之战投入战场的兵力约有四万人,在听说吕蒙病倒后,差不多又调了一万人,整个襄樊之战后期关羽一共有5万军队参战。

曹仁是征南将军,同时是曹魏荆州军区的总指挥,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他指挥的是曹魏的边防军,被关羽击败后围在了樊城,曹仁既然是荆州军区总司令,手上的兵力不会少,由于兵力分散,曹仁在樊城的军队至少有一万人。

吕常是襄阳太守,太守也就是一郡之长官,吕常率领的是本地的郡县兵,郡县兵人数本来就不多,襄阳城中的兵力最多只有五六千人。

而于禁率领的七军有三万多人,整个曹魏在襄樊地区的驻军人数达到了四万六千人左右,而关羽起初参与襄樊之战是4万,后期增兵到5万人,所以整个襄樊之战关羽的军队人数与曹魏襄樊地区军队总人数不相上下,是差不多的。

首先得申明一战,关羽是先攻打襄阳与樊城,接着将襄阳与樊城团团围着,最后曹操派出于禁救援襄樊,关羽才与于禁交战的,原本是关羽的四万人围城攻打曹魏的一万六千人,比例是2.5比1,按照古代兵书上说十倍于敌人才能围而歼灭,明显关羽围城攻打的人数总共不算多。

尤其是当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人参战时,关羽抽调了一部分的攻城部队与于禁和庞德对战,关羽抽出的这部分军队人数没有记载,以军事常规来看,不少于一万人,因为于禁是七万人。

而关羽能够击败于禁和庞德有两个根本原因:

1、天气原因,当时是8月,正是雨季。雨季一般是整月整月地下雨,偶尔只有几天不下,雨下多了,河水就暴涨,河水一暴涨,很多地势低的地方就会被河水淹没,而于禁、庞德的营地正好就是地势低地方,全部被水淹没。

2、关羽有制水权,而曹军没有。于禁的七军全部是陆军,没有水军,如果曹军有水军,关羽就不可能轻松包围襄阳,并且轻易渡过汉水攻击樊城,如果你见过南方雨季发洪水时的现象,就会明白关羽当时有水军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于禁和庞德的营地被淹没了,所以他们只能在地势高的地方安营扎寨,而关羽可以带着水军开着船前来攻打,曹军除了射箭,对付关羽的水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当箭射完了之后,只有束手待擒,没有别的办法了,所以于禁和庞德就被关羽俘虏,因为关羽占尽了优势,而且于禁和庞德连逃都没地方逃走,因为关羽的水军击沉了曹军的所有船只。

而关羽攻打襄阳城与樊城则完全不同,三国时期的城池一般是用圶土砌成的土墙,高度有15米左右,重要和大一点的城池甚至能到20米高,小一点的城池差不多只有8到10米左右高,以襄阳和樊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两城墙壁至少有15米高。

古代的城池是立体防御的,城池外挖有壕沟,沟里有水,相当于护城河,越过了护城河才是城墙,城墙一般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每个门边上都是城楼,负责指挥作战与情报收集,城墙上还有专门留出来用于攻击敌人的缺口,称为垛墙。

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如果没有攻城器械就算有再强大的军队也是一样没用的,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铁蹄在野外作战基本上是战无不胜和攻无不克的,但是对于攻城来说,就完全不一样,参考蒙古人攻打襄阳城,足足打了六年才打下来,关羽只打了三个月真的不算什么了。

关羽肯定是带了攻城武器的,但是攻城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首先面对的是敌人坚固的各种防御工事,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不不一定能达到破城的目的,以血肉之驱利用攻城武器攻打城池,远比利用城池坚固设施防御做的牺牲大得多。

关羽的兵力在攻城上并不占多少优势,更多的就是围而不攻,从关羽在襄樊之战的部署来看,关羽绝对是利用围城打援,围而不攻,一步一步消耗吕常与曹仁的意志,同时击败曹魏派来的援兵

再一个,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目的,是想拿下襄阳与樊城两座城池,而不是跟敌人死拼,如果真要强行攻打,关羽的那5万荆州人还不够牺牲的,关羽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占领襄阳与樊城,如果围而不攻能让敌人撤退或逃走,关羽的目的就达到了,关羽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拿着众多将士的生命去强行攻城。

再说了,就算强行攻城,短时间也拿不下,孙刘联军挟赤壁之战胜利的余威攻打南郡,攻打曹仁驻守的江陵城,都打了一年多,还是曹仁主动撤退才拿下的,反观关羽,兵力、实力都不占太多优势,时间也不过只打了三个月而已,想要拿下襄阳与樊城,没这么容易的,难度极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遇上了“劲敌”徐晃。虽说水淹七军后,关羽携大胜之势威震华夏,以致于曹操都准备要迁都。可以说关羽这一次是大涨了刘备集团的声势。

只不过樊城已下,而襄阳城却在曹仁的死守下,没有被关羽攻破,不得不说这是一大挫折。也就这里开始,关羽的北进由盛转衰。


在曹仁派人送信回到许昌后,曹操一方面派五良将之一的徐晃带兵增援,另一方面,派使者联系东吴孙权,目的就是为了让孙权攻取荆州,缓解襄阳城的压力。就在关羽急攻襄阳城不下时,孙权的大都督吕蒙白衣渡江,趁机夺了荆州,使关羽后方尽失,自此,关羽陷入曹魏和江东的夹击之下。

连家都没有了,再去攻打襄阳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关羽的军队在回去的路上也所剩无几了。最后如大家所料,关羽最终败走麦城。



其实关羽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巩固大后方:荆州。即使攻下了襄阳和樊城两城,也无济于事,因为部队大部分的家都安在荆州,家都没有了,再想让士兵打仗,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关羽还没有拿下襄阳,时间拖得越长,对关羽越不利,等到曹操的大将徐晃率大军来援,这更加让此次关羽北伐无胜利的机会。


青史回声


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军,于禁所部三万余人被俘,庞德被杀。关羽把俘虏送回江陵,然后发对襄阳、樊城的进攻。当时驻守襄阳的是吕常,驻守樊城是曹仁,各数千人马。关羽人马不详,但至少数万人以上。这时关羽有五利。第一水淹七军,军心正旺。而襄樊孤立无援。徐晃驻军于宛城,因兵少且新,不敢救援。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投降关羽。第二曹操主力军还在关中,远水救不了近火。曹操于五月时从汉中退军,十月才到洛阳。第三东吴进攻淮南,魏军东线驻军防守。当时裴潜认为东线不必担心,关键在于襄樊。第四洛阳周围群盗杀官吏,响应关羽。第五樊城城墙因泡水而出现崩塌,城中人心惶惶。诸将皆认为应马上弃城。

虽然有这么有利条件,自水淹七军后长达三四个月,关羽都未能破襄樊。(八、九、十、闰十月)我认为原因有三个。

第一关羽非将帅:

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赞成。因为时人皆评价关羽为万人敌。但纵观关羽一生,除了水淹七军外,还真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公元200年曹操征徐州,关羽守下邳,结果兵败被俘。而对比曹操征吕布,即使决河水灌城一个月,也不能不破城。还是因吕布手下投降,才得已进城。关羽唯一值得称赞的是解白马围时于万军之中杀死颜良,但那只是个人之勇。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时又被乐进击败而逃。公元215年吕蒙率两万人进攻荆州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只用书信,桂阳、长沙两郡望风而降。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吕蒙接着进攻零陵郡,并以书信成功劝降。关羽有何作为?

关羽的性格也有问题。北伐时负责供应粮草的是傅士仁和糜芳,因为大雨供应不足。关羽扬言回去治他们的罪。对比官渡之战时曹操对运粮人讲很快就能打败袁绍,这样就不用你们那么辛苦了。公谓运者曰:"卻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第二敌将皆人杰:

襄樊之战中曹军将领主要有曹仁、满宠、吕常、徐晃、赵俨等人皆人杰。于禁、庞德因洪水而败,非战败。曹仁、吕常两人非常善于镇守一方。曹仁曾在江陵挡住周瑜一年。吕常也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


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军后,关羽率军乘船把樊城重重围困。城中跟外面的联系被切断,粮草也将尽,援军也还没到来。曹仁激励将士们的勇气,表示了誓死守城的决心,将士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一心守城。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当时守城魏将开了军事会议。诸将都认为应趁关羽尚未合围,赶紧从樊城北撤。满宠反对讲:“山水来去迅急,希望它不会持续很久。听说关羽已派遣部下集结于郏县。自许县以南,老百姓人心惶惶。关羽所以不敢再推进一步,是怕背部受敌。如果现在弃城而逃,洪河以南的领土,便拱手让给关羽了,不再属于我们。愿阁下再坚持一下。”曹仁说:“对!”满宠淹死自己的白马,与军士一起盟誓。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


当时徐晃驻军于宛城,因为人马少和兵新,暂时没有援救襄樊。曹操也给徐晃下令必须等到新的援军到达再援救襄樊。徐晃部下皆言速救襄樊。赵俨对众将说:“如今敌寇把樊城围困得异常坚固,比积水还要严密,我军步卒势单力薄,而曹仁又被隔断不能同力破敌,仓促出兵救援对内外都不利。目前不如命前军进逼包围圈,暗地里派间谍通报曹仁,让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来激励将士。算来北路援军不过十天也会赶到,城内兵将在这段时间内足以据城坚守。 然后里应外合,发起攻击,敌寇一定会被打败。如有救援迟缓的责难,我愿担当责任。”众将都很赞成,于是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书信射入城中通报曹仁,几次互通消息后,北路援军也赶到了城下,各军合兵一处,大战关羽。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

曹操给徐晃派去十二营援军赶到后,徐晃率军一举击退关羽。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第三时机不对:

关羽打襄樊,最好的时机是公元218年十月——公元219年五月。因为公元218年十月时刘备率军攻打汉中。曹操率军赶到长安准备支援汉中。公元218年十月——公元219年正月是南阳郡宛城叛乱,曹仁、庞德率军平叛。公元219年二月黄忠斩杀夏侯渊,三月曹操进军汉中,五月从汉中退军。

所以说关羽进攻时机不对。八月水淹七军后就应该见好就收。即使攻下襄樊,也会面临曹军主力的大举反攻。而以关羽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的。


小鸿哥


关羽在襄阳、樊城之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太过于轻敌。

在襄樊之战里,为什么徐晃最后赢得了战争?综合主观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徐晃兵力多余关羽,客观原因:荆州兵连续作战非常疲劳了。并且孙权还偷袭了荆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荆州兵的作战情绪。

徐晃在和关羽交战前做了一个决定,就是等待曹操的援兵到了之后才去营救曹仁。如果当时徐晃立即就去营救曹仁,很有可能关羽再来一次水淹七军,而且凭关羽的实力,消灭徐晃轻而易举。

曹操的援军到了之后,联合徐晃开始突破关羽的包围圈。这时候洪水逐渐退去,首先徐晃假意想要截断关羽军队的后路,关羽军的士兵到的消息之后恐慌从而迅速撤退。徐晃迅速包围了关羽的防守工事。这样一来,关羽面对徐晃和曹仁多余自己几倍的兵力,压力非常大。

徐晃开始痛击关羽的骑兵,兵力只有1万人左右的关羽,自然是抵不过,关羽被迫退回到自己的营地,关羽军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骑兵机动性非常强。如果徐晃正面强进攻,肯定打不过关羽。而徐晃只能趁机偷袭关羽,关羽的骑兵攻打曹仁的时候,徐晃率兵迅速冲进关羽的营地,给关羽来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逼得关羽军队有一些士兵要跳河溺死,而关羽只能被迫撤退。

其实关羽失败的原因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他对敌我双方实力和处境并不了解,在自己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去围困襄樊两座城市,甚至派骑兵大部队偷袭曹仁,完全低估了曹操军队的意志,又高估了自己。导致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襄阳、樊城一直打下来,其实当时樊城里曹操的军队意志力已经非常低下了,而且城内士兵的数量不断的在减少,关羽只要集中兵力一定是能够打下来了,结果关羽高傲的姿态导致他兵败被杀。


公元前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场战役让关羽名声大噪,那就是襄樊之战。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斩杀庞德,擒获于禁,让曹操大为惊慌,有了迁都来避开关羽的念头。

那么,为什么最后关羽没有占领襄阳和樊城,反而兵败被杀呢?

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关羽不具备占据襄阳,樊城的实力。

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是因为他的大哥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连夏侯渊都被黄忠斩杀,刘备趁势自称汉中王。

关羽作为刘备的心腹大将,自然知道刘备下一步的战略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以荆州之地为据点,北伐曹操中兴大汉王朝。

出于为刘备打前战的战略方针,关羽才调集荆州兵水,陆并进。

襄阳和樊城有曹操大将曹仁镇守,总兵力大概在5万左右。

关羽投入的总兵力和曹仁大致相同,这也是关羽迟迟拿不下这两座城池的原因。

虽然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但没有伤到曹仁的根基。

曹仁依然有几万大军驻守各地,双方打起了持久战。

关羽派周仓向刘封求援,但没有等来救兵,等来的是曹操和孙权联手,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失去了后方补给。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关羽退守麦城,在逃跑的途中被吕蒙的部下斩杀。

这是关羽人生中最后一次征战沙场,他死后给刘备带来的损失不可预估。


几万人马损失殆尽,荆州被孙权夺取,上庸被曹操阵营占据。

刘备苦心经营的北伐大业毁于一旦。

仔细想想,关羽根本没有占领襄阳和樊城的实力。

可是,刘备是既没有阻止也没有支援,让关羽独自一人面对曹操和孙权两方势力,这是导致关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曹操虽然在汉中大败,但是襄阳和樊城作为许昌的屏障,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所以,曹操不断增兵,而关羽只能在荆州抽调兵员,但荆州兵力毕竟有限,此消彼长之下,关羽已经没有了夺取襄樊的可能。

关羽的失败,也说明了刘备一方根本不具备统一中原的实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