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後,為什麼長時間無法攻破襄陽、樊城以致兵敗?

劍膽琴心蜘蛛俠


水淹七軍後,關羽確有很好的機會攻破樊城。

但因曹仁、徐晃的將略,關羽終究沒如願。

細細回顧,這場鬥法非常精彩。

澄清一個誤解:東吳背盟並沒有決定襄樊之戰的勝負

許多朋友認為:呂蒙白衣渡江,攻取了關羽的後方,是決定關羽北伐襄樊之戰的關鍵。

其實不然!

呂蒙在十月開始白衣渡江,十一月奪取江陵。

而此時,徐晃已經在四冢擊敗了關羽,解了樊城之圍。

當時,關羽儘管依然在用水師封鎖襄陽,但襄樊戰場的主動權已經轉換到了曹軍手中。

換而言之,如果沒有白衣渡江,關羽可能可以全身而退,也可能繼續攻襄陽,但是,他攻取襄樊的最好時間已經錯過了。

一句話:曹軍是靠自己保住襄樊的。

曹軍保住襄樊的難點

水淹七軍後,戰場態勢對關羽十分有利。

1、曹軍的援軍要較長時間才能抵達

(1)、在於禁被殲後,曹軍在周邊戰場僅剩下宛城徐晃所部。

徐晃部多是新兵,戰鬥力不強,因此,暫時還不敢靠近關羽。

此時,曹操軍團分佈是:夏侯惇、張遼的26軍駐於淮南;曹操本人的大軍(原參加漢中之戰的部隊)正在關中;而從北方戰線南調的曹彰軍,也已經進入長安;他們距離襄樊前線尚有較長的距離,一時半會不會影響關羽攻城。

(2)、由於江水暴漲,襄樊附近一片澤國,曹軍如果此時靠近戰場,即使不想于禁一樣被淹,也行動困難。因此,曹軍要等到洪水稍退,才能逼近戰場!

2、樊城城防告急,糧食將盡,撐不了多久。

當初,曹仁之所以選擇本人駐於樊城而非襄陽城,主要是擔心關羽封鎖漢水,一旦漢水被封鎖,曹仁將與北方援軍徹底失去聯繫,陷入徹底孤立。

此時,由於江水暴漲,外加外援困難,曹仁依然陷入了孤立中。

同時,樊城城牆是土質,遇到大水時很容易漏水、坍塌。

因此,樊城此時:外部沒有強援支持,內部城牆多出坍塌,岌岌可危!

這種情況下,要保住樊城,曹軍需要做到三點:

1、曹仁堅守到援軍抵達戰場;

2、徐晃在軍力得到補充前,要想辦法牽制關羽攻城,否則,樊城守軍士氣可能崩潰;

3、曹軍援軍在水退後,要迅速擊破關羽軍,否則,樊城照樣保不住!

關羽的部署:加大了曹軍援救襄樊的困難

關羽的部署顯示出其了得的軍事素養。

1、攻城方向,以圍為主。

(1)、直接破城,難度大!

水勢給曹仁防禦帶來了麻煩,但給關羽也帶來了麻煩。

由於洪水氾濫,關羽只能以船封城,卻不方便部署攻城!

水小一點,關羽可以架設雲梯、佈置衝車,環而攻之;

水再大一點,直接淹過城牆(水位最高時只差幾尺),直接乘船進去就好!

可是,現在的水勢下,關羽乘船臨逼城下,聲勢浩大,但實際破城並不便利!

洪水給攻守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困難。

(2)、以圍為主,陷樊城於彈盡糧絕的困境。

因此,關羽玩起了擴大版的“絕北道”,設圍十重,斷絕內外!

後來,曹操評價說:關羽在樊城的設圍,比當年樂毅在莒、即墨還要嚴密!

足見關羽圍城部署之能!

2、打援方向:重重設防、預警。

除了設圍十重,關羽還派軍駐紮於偃城,對徐晃監視、預警。

3、聯絡義軍,壯大聲勢,打擊曹營救援襄樊的決心。

與此同時,關羽派軍支持孫狼等反曹武裝。

在這種岌岌可危的態勢下,曹操一度想要遷都避其鋒芒,可見:關羽的部署,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救援難度大,敵人沒有犯錯(只指關羽對曹作戰沒有犯錯)的情況下,曹軍是如何保住襄樊的呢?

曹仁的堅守

關羽的圍困法,很快收到了效果。

果然,樊城很快就陷入了“糧食慾盡,援軍不至”的困難中。

此時,曹軍內部出現了動搖。有的將領建議曹仁突圍而出,放棄樊城。

滿寵建議:山水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可以指望洪水退去。同時,許昌以南都已經亂民四起,關羽之所以不去進攻,是因為顧慮我們在樊城的威脅,希望您可以堅持住!

曹仁採納建議,沉白馬以示決心,堅持了下來!

從滿寵的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出:

1、關羽進攻的直接威脅不大,曹仁可以抗拒。

2、對曹仁威脅最大的,是圍困,糧食將要盡,有可能導致士氣崩潰。

曹仁、滿寵沉白馬鼓舞士氣,正是把事情做到了點子上!

徐晃的破壞

徐晃有一些尷尬:直接去解圍,戰力不足;但如果什麼都不作,任憑關羽從容攻城,也是十分危險的。

因此,徐晃在等待補充的同時,必須儘可能“貼”上去。

他派軍從小道出偃城之後,作勢要包偃城的餃子。偃城關羽軍見狀,被迫放棄,退了回去。

如此,徐晃軍儘管尚無力直接進攻關羽,但也直接逼近了樊城戰場!

一方面,徐晃與關羽的攻城部隊營壘相連,使關羽無法防守攻城,部署受到了影響;

另外一方面,徐晃逼近戰場後,派人射箭飛書通知樊城,樊城得到外援消息,軍心稍安。

徐晃的正確攻法,使樊城之圍迅速得解

不久,12營的援軍抵達,徐晃軍力大增,已可以進行解圍作戰了!

但是,此時曹軍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樊城的糧食早就快吃完了,堅持不了多久!

徐晃的軍力並不比關羽強多少,而關羽“鹿角十重”,徐晃很可能不能迅速擊退關羽!

關羽軍的防禦體系,是一個三角體系:北圍頭屯、四冢屯、關羽本營。

徐晃要一個一個打,恐怕遷延時日!

看徐晃的操作。

1、聲東擊西:他佯攻北圍頭屯,實際猛攻四冢屯。

這只是一個常規得不能再常規的操作,關羽一眼就看出來了,立刻率5000步騎來救!

別急,徐晃的操作才剛開始!

2、聲西擊南:徐晃的真實目標並不是四冢,而是關羽本營!

徐晃見關羽就範,迅速率軍來戰!

關羽來救四冢的,並非前來決戰,因此,只帶了5000人。而徐晃就是來決戰的,兵力顯然更多!

懸念不大,關羽失利,敗退!

徐晃迅速追擊!一路跟著敗退的關羽衝過了“鹿角十重”,攻破關羽在漢水以北的營地!

樊城圍解!


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見多識廣的曹操對徐晃的風騷操作都驚訝不已!

總的來說,襄樊之戰,關羽在戰術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他的部署給曹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但是,曹仁的堅守,尤其是徐晃的“長驅直入”打法,使曹軍最終贏得了襄樊之戰!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關羽北伐襄樊的兵力有限,能水淹七軍是借勢而為,而襄陽、樊城城池堅固,又有名將曹仁防禦,短時間內無法攻破是正常的。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奉命北伐襄樊,大破曹仁。曹仁退守樊城,曹操命于禁、徐晃率軍前來救援。結果在八月,因為秋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全軍覆沒,曹仁也只剩下幾千殘兵,死守樊城,而曹仁部將呂常則據守襄陽。

關羽圍困襄樊兩個月,最終未能攻克,反而被徐晃擊敗,解了樊城之圍。關羽依靠水軍優勢繼續圍困襄陽,但是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關羽不得不撤軍,並最終兵敗身亡。

關羽圍困襄樊兩月,卻未能攻克最主要一個原因,是他兵力嚴重不足。

關羽北伐襄樊有多少部隊並沒有資料提及,不過此前孫權和劉備為了爭奪荊州,雙方在湘江對峙時,關羽統帥的荊州軍號稱有三萬人。一般號稱都是多餘實際,因此關羽當時實際的兵力肯定還不足三萬。因此北伐襄樊時,關羽的大軍也最多隻有這個數。

關羽以不到三萬的兵力要圍困襄陽、樊城,同時分兵防禦駐守宛城的徐晃,再加上他手下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水軍,實際能用來攻城的部隊很有限。所以關羽才會要求劉封、孟達調兵前來相助,但是劉封卻以上庸剛剛平定,兵力不足拒絕。這就使得關羽一直沒有足夠的兵力攻城,自然難以短時間內攻克。

而且襄陽和樊城也並不好打。

在三國時期,攻城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操、周瑜、劉備、諸葛亮都沒少吃虧。襄樊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劉表統治荊州時的治所所在,因此城防已經比較完善了,比一般的城市還要難打一些。

而樊城守將曹仁也是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將。當年曹操赤壁戰敗以後,曹仁死守江陵,周瑜、劉備率軍打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攻克,可見他守城能力還是不錯的,此時不管換誰來打都不會輕鬆。

因此關羽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沒能在兩個月時間內攻克曹仁據守樊城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不奇怪。


不沉的經遠


襄樊之戰中,關羽為啥長時間攻不下襄陽樊城?



襄陽、樊城如今是一座城市,兩城之間,橫亙一條漢水,劉表時期,襄陽是荊州治所,樊城隔漢水,與襄陽北、南相望,實際是兩座城垣。關羽啥時候圍襄陽、樊城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 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



這裡說,建安二十四(219)秋七月,曹操派于禁,率七軍增援曹仁。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早在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三(218)年10月,曹轄區宛城守將侯音,起兵造反,抓住南陽太守,還劫略當地官員、民眾,並以宛城為依託,抗拒曹操。先前,曹操任用曹仁為徵南將軍,假節,駐紮在樊城,鎮守荊州。曹仁帶軍擊敗叛軍,斬了侯音,並屠宛城,大肆殺戮。



可以看出,關羽應該在建安二十四(219)年七月,已經對樊城開始攻擊,但這時的曹操,仍在從漢中撤軍的路上,直到10月,才到達洛陽,剛剛丟了漢中,轄區腹地的南陽、梁、郟一帶,襄樊前線,又風聲鶴悷、群盜呼應,狼煙四起,曹操提出遷都,確實不是矯情,故意裝逼,是真的害怕了。



《三國志.先主傳》:【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瞧,“先主屯樊”,因為不知道曹操突然南下,直到曹操到了宛城,才得到消息,就趕緊逃走了,這說明劉備、關羽在樊城呆過,按道理說,關羽熟悉樊城,地形並不陌生,為啥這麼攻打,進展不大?



關羽在襄樊攻奪戰中,消耗的時間較長,主要是因為 : 第一,不斷受到干擾,不能一心一意持續、專門攻打,比如,七月剛進攻,就有于禁七軍來支援,雖然關羽利用天時、地利,一鼓作氣,擒于禁、斬龐德,但顯然遲滯了攻城;第二,氣候不利。當時正是最炎熱的時候,士兵們的體力、精力消耗很大,而後方距離遠,補充的及時性、充足性、適應性都有不足;第三,襄陽、樊城地形,不利進攻。襄陽是曾經的荊州治所,城垣堅固,城防有一定基礎。樊城隔漢江相望,關羽雖有水軍優勢,但不好單獨分割、包圍,兩城一起攻打,又分散兵力。這是其一。其二,臨水一面,士兵爬城、防失足,都很麻煩,無形之中浪費兵力;第四,缺少攻城利器,兵力捉襟見肘。



因為距離後方較遠,不好攜帶大型攻城器械,輕兵對抗堅城,守城能夠以一敵百。而關羽攻城、曹仁守城兵力對比,距“十則圍之”兵法要義,差的很遠,2:1都不足;第五,攻打策略欠佳。關羽具體如何攻打,記載不詳。但估計是圍死進攻,這違反“圍三留一”原則,曹軍可能拼死抵抗;第六,襄陽、樊城本身利於守備,不利進攻。一千多年後,強大的蒙元,也曾經組織攻打襄樊,前後歷時六年。從上面《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可以看出,十月份,孫權已經和曹魏勾結,自背後下手。



相互比較之下,關羽從七月開始進攻,在不斷受到援兵騷擾、暫停攻擊、天氣炎熱、兵力不足、兩線作戰,等各種條件限制的不利情況下,到十月份自動從襄樊撤軍,也不過三個多月,是能夠理解的,不算時間太長。


流譽後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中原。這時

曹操派出的援兵全軍覆沒,而且關羽引水灌城,樊城像一塊大饅頭似的泡在水中,泡得久了便軟了,原本堅固的城牆變得鬆軟,有些地方甚至崩塌了。這時有人勸曹仁趕緊棄城而逃。可以說,樊城危在旦夕,那麼關羽為什麼卻沒能攻破呢?

第一,滿寵反對棄城而逃

曹軍能堅守樊城,一個人立了大功,他便是汝南太守滿寵。滿寵旗幟鮮明地反對逃跑主義,他認為:洪水來得快,去得也快,過不了多久,水就會退去了;關羽之所以不敢繼續挺進許都,只是因為樊城未下,擔心我們會攻其後路。現在將軍若是跑了,黃河以南的區域,恐怕不再是我們的地盤了。

滿寵有大局觀,樊城的得失,非但關係荊州戰局的成敗,也關係到許都的安危。曹仁聽罷醍醐灌頂,放棄逃跑的念頭,留守樊城。要守住樊城,就得振作士氣,為此曹仁把將士們集合起來,沉白馬作誓,誓死守衛城池。主帥這麼一表態,士氣還真就上來了。

第二,關羽分兵,削弱了攻城力量

關羽水淹七軍後,挾勝利之威,派遣別將進逼到了郟縣。關羽部將呂常揮師襄陽,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舉棋投降。當時在陸渾縣有一股農民起義軍,首領名為孫狼,他乘勢起兵,襲殺縣主簿,拎著人頭前來拜見關羽。關羽大喜,便給孫狼頒發一枚大印,還撥出一部分兵力,讓他在曹操的地盤上抄掠遊擊。

關羽的出擊,固然震動中原,曹操把控下的朝廷竟然冒出遷都的念頭,以避關羽之鋒芒。由此可見,一系列的勝利,確實讓曹操也感到膽寒。不過,也正是由於關羽分兵北伐,以致進攻樊城的力量被削弱了,這是樊城得以堅守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操及時救援樊城

當然,樊城最後得以解圍,是曹操及時親率大軍救援的結果。

為了解樊城之圍並消滅關羽,司馬懿向曹操獻策,派人前往東吳,勸說孫權出兵,抄截關羽的後路。後來關羽兵敗被殺,與孫權在背後插上一刀有直接關係。不過,樊城得以解圍,主要還是曹操的及時救援。

曹操親自統率大軍從洛陽出發,南下救援樊城,同時命平寇將軍徐晃為先鋒,馳援前線。徐晃接到命令後,馬不停蹄向樊城挺進。

當時關羽只是派部將率一支軍隊駐紮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阻擊曹師。但是徐晃是名將,關羽有點小瞧他了,徐晃迂迴到偃城之南,偃城守軍大驚,擔心退路被截斷,不戰而退。徐晃也知道關羽厲害,並沒有冒失發動進攻,而是把信件射入城內,通知守城軍隊救援大軍已至。樊城軍心大振,與城外的曹軍遙相策應,互為犄角。

曹操主力援軍抵達後,馬上派遣殷署、朱蓋等將領與徐晃會師,並展開反攻。當時關羽有五處屯營。徐晃佯攻關羽所在的營地,實際上主攻方向卻是另四個營地。此時曹軍已經得知孫權的軍隊已經展開行動,故而士氣高漲,勇不可擋。關羽的五個兵營被分割擊破,最後終於兵敗而退師。至此,樊城之圍得以解除。


君山話史


引言:關羽水淹七軍,是一場經典的戰役,也是他在三國舞臺的謝幕之作。此戰關羽勇擒于禁、怒斬龐德,威震華夏,成為他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生涯,水淹七軍之後,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戰敗而亡,英雄就此謝幕。

一、戰事背景


劉備佔領益州,孫權派人向他討還荊州,煮熟的鴨子,劉備也不能讓它飛了,劉皇叔是不會答應的,皇叔說no,孫權非得說yes,在yes or no之間,於是兩人翻了臉。

正當兩人抬桌子掀板凳的事情,曹操要進攻漢中,劉皇叔著了急,益州又受到了威脅,這緊要關頭,曹臣相搗亂來了。劉皇叔和孫權暫時放下心中仇怨,在強敵曹操的威脅下,暫時握手言和。於是兩位同學剪刀石頭布猜拳決定,湘水以西歸劉備,湘水以東歸東吳。

劉皇叔和孫權和好,一門心思對付曹操,安排諸葛臣相鎮守成都,自己親率大軍挺進漢中,法正隨陣,這地方不能讓曹操給佔領了去。

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你來了,那就亮刀開戰吧,他馬上組織軍事力量,準備與劉備一戰,這次戰役,雙方主帥均親自出徵,可以相見漢中對於劉備的意義,足足僵持了一年有餘。第二年定軍山之戰,皇叔的蜀軍大勝,魏軍的主將夏侯淵被殺,曹操退出漢中,撤至長安。

此戰為劉備鞏固了在益州的地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二、關羽水淹七軍之所以得勝,是因為他有效的利用了天時、地利。

關平見關公箭瘡已合,甚是喜悅。忽聽得於禁移七軍於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謀,即報知關公。公遂上馬,引數騎上高阜處望之,見樊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里山岩谷之內,屯著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晌,喚鄉導官問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對曰:“罾口川也。”關公大喜曰:“于禁必為我擒矣。”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鎮守荊州,他率領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浩浩蕩蕩地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

關羽來戰,樊城守將曹仁不敵關羽,於是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樊城援助,抵擋關羽的大軍來襲。

於是關羽利用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一邊調集水軍集結待命,一邊令荊州軍造大船,時逢連天大雨,漢水暴漲,大水沿著漢江故道河床低窪地帶分三路湧向團山鋪一帶,大雨造成的天然戰場,使關羽如魚得水,而於禁與諸將卻無處躲避,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可是顧得來水勢洶湧,顧不得來敵洶湧,關羽命令軍士向避水的曹軍亂箭齊射,曹軍不敵,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而龐德卻頑強抵抗,但是終於不敵,後被擒拒投降,被殺,龐德還是有幾分氣節的。

水淹七軍,關羽之所以能取得勝利,與他熟悉當地地理有莫大的關係,加上天時,關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戰場,所以取得了勝利。

三、英雄的自負也讓失敗加速

英雄都有自負的一面,關羽為了策應劉備在漢中的行動,出兵北伐襄樊,擊敗曹仁後,水淹七軍,本來應該是一場完美的戰役,連曹操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關羽在圍攻樊城時,兵力嚴重不足,還一意孤行的選擇抽調荊州守軍北伐,這不但讓荊州空虛,也把自己置於危險之地,東吳兵趁此機會兵不血刃拿下了荊州,關羽的自負讓荊州失去了防守,也給自己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水淹七軍,戰果輝煌,但是曹氏集團的安全被威脅了,在此情況下,曹操不惜動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軍事力量救援襄陽。

關羽被徐晃擊敗,張遼還在救援的路上,關羽的處境本就極其危險,此時後援補給又不給力,這種情況本是九死一生,但樊城近在眼前,關羽的自負再一次讓他失去了逃走的機會,如果關羽此時撤軍回荊州,歷史是不是會改寫?

四、關羽的後援不足,因為自負,孤掌難鳴,被馬忠所擒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增援徐晃,關羽在圍頭派有軍隊駐守,在四冢還有駐軍,徐晃佯攻圍頭,實際攻打四冢,關羽見四冢危急,便親自出戰,徐晃迎擊,關羽退走,徐晃追擊關羽,繼續退敗,但是去襄陽的路被隔絕不通。

此時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且親自做呂蒙的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可以想見關羽平時為人確實狂傲一些年輕此時國之大義時,都沒有後援團,此時的關羽有點孤掌難鳴的意思。

關羽知南郡失守,立刻回撤回來援馳南郡,在他撤回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呂蒙很是聰明,利用了人性的情感需求,向關羽部下親屬各家表示慰問,他的厚待,禮遇,讓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楚漢相爭時,也有這個橋段,漢軍唱楚歌,使將士思鄉,無心戀戰。

關羽率領將部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二十里的臨沮,遇馬忠的埋伏,被擒,遂被斬首。

水淹七軍,不論正史記載,還是《三國演義》,都描述了一個英雄的形象,關羽不但義薄雲天,還能征善戰。在這之後,他的失敗,都反映出一個事實,英雄總有一個弱點,那就很自負,雖然關羽的失敗是源於後援補給等等客觀因素,但是他自身的狂傲也使得失敗加速。

 


逆風解語


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水淹七軍是野外對戰,攻打襄陽與樊城是攻堅城戰,野外對戰與攻堅城戰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戰爭方式。

野外對戰就是兩軍不以城池作為依託,而是兩支軍隊在野外列陣對戰,或者依靠地形、營寨來進行硬碰硬的實力對抗,比如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就是野外對戰。

攻堅城戰是指一方依靠城池固守,另一方使用各種方法及攻城器械對城池進行強攻,攻城戰首先必須得攻破敵人的城池,才能對敵人發動進攻,如果攻不破城池,可能連敵人的影子都難以見到,比如三國時期的南郡之戰,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勝利後,繼續率軍攻打曹仁駐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才拿下。

再來看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與攻襄陽、樊城的戰爭是如何打的?

關羽在219年7月開始發動襄樊之戰,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前,是從荊州南郡沿著漢水一直向北推進到襄陽與樊城的,因為關羽在治理荊州的近十年間,已經訓練出一批熟練的水軍,再加在原來荊州劉表留下的部分水軍,關羽的水軍能力應該是僅次於東吳水軍。

襄陽在漢水的南岸,樊城在漢水的北岸,關羽到達襄樊地區後,很輕鬆地就利用了水軍切斷了曹魏襄陽與樊城的聯繫,分別將襄陽太守呂常和徵南將軍曹仁包圍在襄陽和樊城,然後關羽率領本部剩餘的兵馬攻打曹操派出來的援軍,也就是于禁和龐德率領的七軍三萬精銳部隊。

關羽起初發動襄樊之戰投入戰場的兵力約有四萬人,在聽說呂蒙病倒後,差不多又調了一萬人,整個襄樊之戰後期關羽一共有5萬軍隊參戰。

曹仁是徵南將軍,同時是曹魏荊州軍區的總指揮,相當於軍分區司令員,他指揮的是曹魏的邊防軍,被關羽擊敗後圍在了樊城,曹仁既然是荊州軍區總司令,手上的兵力不會少,由於兵力分散,曹仁在樊城的軍隊至少有一萬人。

呂常是襄陽太守,太守也就是一郡之長官,呂常率領的是本地的郡縣兵,郡縣兵人數本來就不多,襄陽城中的兵力最多隻有五六千人。

而於禁率領的七軍有三萬多人,整個曹魏在襄樊地區的駐軍人數達到了四萬六千人左右,而關羽起初參與襄樊之戰是4萬,後期增兵到5萬人,所以整個襄樊之戰關羽的軍隊人數與曹魏襄樊地區軍隊總人數不相上下,是差不多的。

首先得申明一戰,關羽是先攻打襄陽與樊城,接著將襄陽與樊城團團圍著,最後曹操派出于禁救援襄樊,關羽才與于禁交戰的,原本是關羽的四萬人圍城攻打曹魏的一萬六千人,比例是2.5比1,按照古代兵書上說十倍於敵人才能圍而殲滅,明顯關羽圍城攻打的人數總共不算多。

尤其是當於禁率領七軍三萬人參戰時,關羽抽調了一部分的攻城部隊與于禁和龐德對戰,關羽抽出的這部分軍隊人數沒有記載,以軍事常規來看,不少於一萬人,因為于禁是七萬人。

而關羽能夠擊敗於禁和龐德有兩個根本原因:

1、天氣原因,當時是8月,正是雨季。雨季一般是整月整月地下雨,偶爾只有幾天不下,雨下多了,河水就暴漲,河水一暴漲,很多地勢低的地方就會被河水淹沒,而於禁、龐德的營地正好就是地勢低地方,全部被水淹沒。

2、關羽有制水權,而曹軍沒有。于禁的七軍全部是陸軍,沒有水軍,如果曹軍有水軍,關羽就不可能輕鬆包圍襄陽,並且輕易渡過漢水攻擊樊城,如果你見過南方雨季發洪水時的現象,就會明白關羽當時有水軍是多麼的重要。

因為于禁和龐德的營地被淹沒了,所以他們只能在地勢高的地方安營紮寨,而關羽可以帶著水軍開著船前來攻打,曹軍除了射箭,對付關羽的水軍一點辦法也沒有,當箭射完了之後,只有束手待擒,沒有別的辦法了,所以于禁和龐德就被關羽俘虜,因為關羽佔盡了優勢,而且於禁和龐德連逃都沒地方逃走,因為關羽的水軍擊沉了曹軍的所有船隻。

而關羽攻打襄陽城與樊城則完全不同,三國時期的城池一般是用圶土砌成的土牆,高度有15米左右,重要和大一點的城池甚至能到20米高,小一點的城池差不多隻有8到10米左右高,以襄陽和樊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兩城牆壁至少有15米高。

古代的城池是立體防禦的,城池外挖有壕溝,溝裡有水,相當於護城河,越過了護城河才是城牆,城牆一般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每個門邊上都是城樓,負責指揮作戰與情報收集,城牆上還有專門留出來用於攻擊敵人的缺口,稱為垛牆。

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如果沒有攻城器械就算有再強大的軍隊也是一樣沒用的,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鐵蹄在野外作戰基本上是戰無不勝和攻無不克的,但是對於攻城來說,就完全不一樣,參考蒙古人攻打襄陽城,足足打了六年才打下來,關羽只打了三個月真的不算什麼了。

關羽肯定是帶了攻城武器的,但是攻城是難度極大的軍事行動,首先面對的是敵人堅固的各種防禦工事,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不不一定能達到破城的目的,以血肉之驅利用攻城武器攻打城池,遠比利用城池堅固設施防禦做的犧牲大得多。

關羽的兵力在攻城上並不佔多少優勢,更多的就是圍而不攻,從關羽在襄樊之戰的部署來看,關羽絕對是利用圍城打援,圍而不攻,一步一步消耗呂常與曹仁的意志,同時擊敗曹魏派來的援兵

再一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目的,是想拿下襄陽與樊城兩座城池,而不是跟敵人死拼,如果真要強行攻打,關羽的那5萬荊州人還不夠犧牲的,關羽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佔領襄陽與樊城,如果圍而不攻能讓敵人撤退或逃走,關羽的目的就達到了,關羽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拿著眾多將士的生命去強行攻城。

再說了,就算強行攻城,短時間也拿不下,孫劉聯軍挾赤壁之戰勝利的餘威攻打南郡,攻打曹仁駐守的江陵城,都打了一年多,還是曹仁主動撤退才拿下的,反觀關羽,兵力、實力都不佔太多優勢,時間也不過只打了三個月而已,想要拿下襄陽與樊城,沒這麼容易的,難度極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遇上了“勁敵”徐晃。雖說水淹七軍後,關羽攜大勝之勢威震華夏,以致於曹操都準備要遷都。可以說關羽這一次是大漲了劉備集團的聲勢。

只不過樊城已下,而襄陽城卻在曹仁的死守下,沒有被關羽攻破,不得不說這是一大挫折。也就這裡開始,關羽的北進由盛轉衰。


在曹仁派人送信回到許昌後,曹操一方面派五良將之一的徐晃帶兵增援,另一方面,派使者聯繫東吳孫權,目的就是為了讓孫權攻取荊州,緩解襄陽城的壓力。就在關羽急攻襄陽城不下時,孫權的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趁機奪了荊州,使關羽後方盡失,自此,關羽陷入曹魏和江東的夾擊之下。

連家都沒有了,再去攻打襄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關羽的軍隊在回去的路上也所剩無幾了。最後如大家所料,關羽最終敗走麥城。



其實關羽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鞏固大後方:荊州。即使攻下了襄陽和樊城兩城,也無濟於事,因為部隊大部分的家都安在荊州,家都沒有了,再想讓士兵打仗,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關羽還沒有拿下襄陽,時間拖得越長,對關羽越不利,等到曹操的大將徐晃率大軍來援,這更加讓此次關羽北伐無勝利的機會。


青史回聲


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軍,于禁所部三萬餘人被俘,龐德被殺。關羽把俘虜送回江陵,然後發對襄陽、樊城的進攻。當時駐守襄陽的是呂常,駐守樊城是曹仁,各數千人馬。關羽人馬不詳,但至少數萬人以上。這時關羽有五利。第一水淹七軍,軍心正旺。而襄樊孤立無援。徐晃駐軍於宛城,因兵少且新,不敢救援。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投降關羽。第二曹操主力軍還在關中,遠水救不了近火。曹操於五月時從漢中退軍,十月才到洛陽。第三東吳進攻淮南,魏軍東線駐軍防守。當時裴潛認為東線不必擔心,關鍵在於襄樊。第四洛陽周圍群盜殺官吏,響應關羽。第五樊城城牆因泡水而出現崩塌,城中人心惶惶。諸將皆認為應馬上棄城。

雖然有這麼有利條件,自水淹七軍後長達三四個月,關羽都未能破襄樊。(八、九、十、閏十月)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第一關羽非將帥:

我這樣說,可能很多人不贊成。因為時人皆評價關羽為萬人敵。但縱觀關羽一生,除了水淹七軍外,還真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公元200年曹操徵徐州,關羽守下邳,結果兵敗被俘。而對比曹操徵呂布,即使決河水灌城一個月,也不能不破城。還是因呂布手下投降,才得已進城。關羽唯一值得稱讚的是解白馬圍時於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但那只是個人之勇。


公元208年曹操徵荊州時又被樂進擊敗而逃。公元215年呂蒙率兩萬人進攻荊州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只用書信,桂陽、長沙兩郡望風而降。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呂蒙接著進攻零陵郡,並以書信成功勸降。關羽有何作為?

關羽的性格也有問題。北伐時負責供應糧草的是傅士仁和糜芳,因為大雨供應不足。關羽揚言回去治他們的罪。對比官渡之戰時曹操對運糧人講很快就能打敗袁紹,這樣就不用你們那麼辛苦了。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第二敵將皆人傑:

襄樊之戰中曹軍將領主要有曹仁、滿寵、呂常、徐晃、趙儼等人皆人傑。于禁、龐德因洪水而敗,非戰敗。曹仁、呂常兩人非常善於鎮守一方。曹仁曾在江陵擋住周瑜一年。呂常也是一位善於防守的將領。


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軍後,關羽率軍乘船把樊城重重圍困。城中跟外面的聯繫被切斷,糧草也將盡,援軍也還沒到來。曹仁激勵將士們的勇氣,表示了誓死守城的決心,將士們被他的精神所感動,都一心守城。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當時守城魏將開了軍事會議。諸將都認為應趁關羽尚未合圍,趕緊從樊城北撤。滿寵反對講:“山水來去迅急,希望它不會持續很久。聽說關羽已派遣部下集結於郟縣。自許縣以南,老百姓人心惶惶。關羽所以不敢再推進一步,是怕背部受敵。如果現在棄城而逃,洪河以南的領土,便拱手讓給關羽了,不再屬於我們。願閣下再堅持一下。”曹仁說:“對!”滿寵淹死自己的白馬,與軍士一起盟誓。寵乃沈白馬,與軍人盟誓。


當時徐晃駐軍於宛城,因為人馬少和兵新,暫時沒有援救襄樊。曹操也給徐晃下令必須等到新的援軍到達再援救襄樊。徐晃部下皆言速救襄樊。趙儼對眾將說:“如今敵寇把樊城圍困得異常堅固,比積水還要嚴密,我軍步卒勢單力薄,而曹仁又被隔斷不能同力破敵,倉促出兵救援對內外都不利。目前不如命前軍進逼包圍圈,暗地裡派間諜通報曹仁,讓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來激勵將士。算來北路援軍不過十天也會趕到,城內兵將在這段時間內足以據城堅守。 然後裡應外合,發起攻擊,敵寇一定會被打敗。如有救援遲緩的責難,我願擔當責任。”眾將都很贊成,於是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書信射入城中通報曹仁,幾次互通消息後,北路援軍也趕到了城下,各軍合兵一處,大戰關羽。諸將皆喜,便作地道,箭飛書與仁,消息數通,北軍亦至,並勢大戰。

曹操給徐晃派去十二營援軍趕到後,徐晃率軍一舉擊退關羽。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第三時機不對:

關羽打襄樊,最好的時機是公元218年十月——公元219年五月。因為公元218年十月時劉備率軍攻打漢中。曹操率軍趕到長安準備支援漢中。公元218年十月——公元219年正月是南陽郡宛城叛亂,曹仁、龐德率軍平叛。公元219年二月黃忠斬殺夏侯淵,三月曹操進軍漢中,五月從漢中退軍。

所以說關羽進攻時機不對。八月水淹七軍後就應該見好就收。即使攻下襄樊,也會面臨曹軍主力的大舉反攻。而以關羽的力量是無法對抗的。


小鴻哥


關羽在襄陽、樊城之戰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對手,而是自己太過於輕敵。

在襄樊之戰裡,為什麼徐晃最後贏得了戰爭?綜合主觀與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徐晃兵力多餘關羽,客觀原因:荊州兵連續作戰非常疲勞了。並且孫權還偷襲了荊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荊州兵的作戰情緒。

徐晃在和關羽交戰前做了一個決定,就是等待曹操的援兵到了之後才去營救曹仁。如果當時徐晃立即就去營救曹仁,很有可能關羽再來一次水淹七軍,而且憑關羽的實力,消滅徐晃輕而易舉。

曹操的援軍到了之後,聯合徐晃開始突破關羽的包圍圈。這時候洪水逐漸退去,首先徐晃假意想要截斷關羽軍隊的後路,關羽軍的士兵到的消息之後恐慌從而迅速撤退。徐晃迅速包圍了關羽的防守工事。這樣一來,關羽面對徐晃和曹仁多餘自己幾倍的兵力,壓力非常大。

徐晃開始痛擊關羽的騎兵,兵力只有1萬人左右的關羽,自然是抵不過,關羽被迫退回到自己的營地,關羽軍的最大優勢就是它的騎兵機動性非常強。如果徐晃正面強進攻,肯定打不過關羽。而徐晃只能趁機偷襲關羽,關羽的騎兵攻打曹仁的時候,徐晃率兵迅速衝進關羽的營地,給關羽來了一個措手不及,最後逼得關羽軍隊有一些士兵要跳河溺死,而關羽只能被迫撤退。

其實關羽失敗的原因是非常明顯的,首先他對敵我雙方實力和處境並不瞭解,在自己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去圍困襄樊兩座城市,甚至派騎兵大部隊偷襲曹仁,完全低估了曹操軍隊的意志,又高估了自己。導致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裡,襄陽、樊城一直打下來,其實當時樊城裡曹操的軍隊意志力已經非常低下了,而且城內士兵的數量不斷的在減少,關羽只要集中兵力一定是能夠打下來了,結果關羽高傲的姿態導致他兵敗被殺。


公元前


在三國曆史上,有一場戰役讓關羽名聲大噪,那就是襄樊之戰。

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擒獲于禁,讓曹操大為驚慌,有了遷都來避開關羽的念頭。

那麼,為什麼最後關羽沒有佔領襄陽和樊城,反而兵敗被殺呢?

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關羽不具備佔據襄陽,樊城的實力。

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是因為他的大哥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連夏侯淵都被黃忠斬殺,劉備趁勢自稱漢中王。

關羽作為劉備的心腹大將,自然知道劉備下一步的戰略目的是什麼,那就是以荊州之地為據點,北伐曹操中興大漢王朝。

出於為劉備打前戰的戰略方針,關羽才調集荊州兵水,陸並進。

襄陽和樊城有曹操大將曹仁鎮守,總兵力大概在5萬左右。

關羽投入的總兵力和曹仁大致相同,這也是關羽遲遲拿不下這兩座城池的原因。

雖然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但沒有傷到曹仁的根基。

曹仁依然有幾萬大軍駐守各地,雙方打起了持久戰。

關羽派周倉向劉封求援,但沒有等來救兵,等來的是曹操和孫權聯手,偷襲了荊州導致關羽失去了後方補給。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關羽退守麥城,在逃跑的途中被呂蒙的部下斬殺。

這是關羽人生中最後一次征戰沙場,他死後給劉備帶來的損失不可預估。


幾萬人馬損失殆盡,荊州被孫權奪取,上庸被曹操陣營佔據。

劉備苦心經營的北伐大業毀於一旦。

仔細想想,關羽根本沒有佔領襄陽和樊城的實力。

可是,劉備是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支援,讓關羽獨自一人面對曹操和孫權兩方勢力,這是導致關羽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曹操雖然在漢中大敗,但是襄陽和樊城作為許昌的屏障,他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所以,曹操不斷增兵,而關羽只能在荊州抽調兵員,但荊州兵力畢竟有限,此消彼長之下,關羽已經沒有了奪取襄樊的可能。

關羽的失敗,也說明了劉備一方根本不具備統一中原的實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