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为何长相最接近北方人?

数学家丘成桐


百越只是政治称呼而已,就如同早期中原人把北部游牧渔猎民族不加识别统称为胡人一样,百越本身内部就有差异,江浙吴语区越族的Y染色体属于O1a,岭南两广一带属于O1b,两者有较近的相亲缘性,东亚黄种人本身就是在缅甸高原分化北上的,一支留在两广,一支向东沿海进入江浙,全世界O1a-m119单倍群只有两个高频分布地区,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原住民等南岛语系族群,在东北满人甚至内亚的布里亚特人中也有一定比例,但是在中原西北地区很罕见,说明远古时期越人先祖足迹广泛。

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说法不一定成立,它顶多是东部沿海越人基因最多的地方,但上海、苏南乃至徽南与之相差无几。浙江人是南方百越地区最像北方人的说法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至少对于现在的北方人而言,古代的族群分布可能是另一回事,非吴语区的苏北、徽北地区才是北方人,阔面小眼高频,眉眼间距大,不过也只是黄河以南的北方人,山西、内蒙、东北可能又是另一回事?当然都是黄种人纬度差距有限模样能差到哪里去?尤其黄种人不像白人发色瞳孔色多种多样,要细分德国、法国等国同样有一定南北差异长相,但我们是无法感知多少的。

浙江人是由越人和南下的中原人融合而成,基因不会说谎,它证明了浙江、上海、苏南人父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良渚时代繁衍下来的越人,只是后来被“汉化”而已,就像英格兰人自称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根据科学研究还是有很多凯尔特人血统,那种以为人口文明版图扩大是依靠全部屠杀当地男性掠夺女性繁衍而成的想法是幼稚的,民族只是想象的共同体而已,同人种那么一点差异完全不影响同化及认同。

中国存在一种奇怪的北方崇拜,对北方有些趋炎附势,身在南方的北方人总会着意让你知道,他看你看要低他一等,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他会解释说,只有北方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北方干的重工业及公务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北方住的是“真正的”人,北方人“坚毅”、“冷峻”、“顽强”、“大胆”、热心;南方人势利、柔弱、狡猾,赞美一个人长的好看叫“长得像北方人”,反正理论上如此。

原因恐怕在于北方人看地图发现他们所处的位置居于南方以北,就逐渐发展出一套讨人欢心的理论,说你住得越偏北,你就越优秀。尽管历史上成熟文明确实发源于北方,因此南方地区长期以来是被中原文明意识所主导的,以至于潜意识中相当一部分南方人会不自觉地跟北方攀关系,热衷于当“精神北人”,什么家族来自于中原某地,自己的方言是真正的“古汉语”云云。

私以为没任何必要,越人血统跟汉人认同感是两码事,审美观没必要以北方为标准,任何企图强迫他人强行认同的地域本位主义思想都是应该抵制的,认同汉文明不需要跟中原地区绑死,地域崇拜是一种幼稚的思想,一种偶像崇拜,是地域歧视产生的温床,每个地区都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下重要的是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一致性。





越中客


的确浙江人百越基因高,严格说是父系O1a南岛基因高,同样情况上海人更高,比浙江人略低的是福建人和江苏人,此外皖南和江西人的南岛基因也较其他省份人高。这里不谈岭南各省基因,因为他们是O1b壮侗语群的基因高,岭南百越的底子就是壮侗基因。这是表明岭南以北这些东南沿海省份人包含的北部百越基因(南岛基因)高,但他们中最高的还是O2汉藏基因。也就是说,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人的底子是南岛人,后来接触北方人越来越密切,除了渡海出走的部分外,整体融入了汉族,北方人不断进入江南定居,和北部百越共同形成了南方汉族的一大部分。这里并没有发生东亚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父系C、D土著都几乎被屠杀殆尽的事,也没有如别处般发生留下来的土著由于无法和移民竞争逐渐失去配偶权导致慢慢消亡的事。O1a基因高发便是明证,这些土著父系完美融入汉族,唐朝起,这里的各项事业大步发展,宋代就成为中国最发达地区直至现在,将来恐怕也是。

题中问到为何浙江人像北方人,首先百越本身和北方人一样属于黄种人东亚类型,祖先都分化于O系,只不过由于分化成不同子类型,加上所处地域导致适应性有区别,所以大致一样,略有区别;其次北方人不断南下定居,和江南土著融合,所以北部百越本来的特征越来越不集中,和北方人特征混合了;最后要说的是浙江人百越基因虽高,但成分最高的仍然是汉藏基因,这和北方人是一致的,想不像也难。


第九区春虫虫


南方省份百越基因最多的应该是五岭阻隔的岭南,怎么可能是浙江呢?

宋室南迁,赵构收不回开封,初始定都金陵(南京),后来心里还是害怕又带着大批皇亲国戚、士族大夫迁到了临安(杭州),怎么可能百越基因多呢?


鸟言夷面


广府人是历史上公认的百越人(粤人),以前越字和粤字是同一个意思,广府百越马来人构成很杂,比如这个广东疍家人,以前清朝和民国的时候广州等地江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疍家人的船只,就广州沿江城市里疍家人数保守估计有50万人,他们并无宗祠,没有教育,俗称下九流,世代居住在海上和江河上,直到新中国建立,人人生而平等,慢慢才陆续上岸,广州地区疍家人上岸后陆续在广州的番禺,南沙,黄埔,越秀等地安家落叶。疍家人(广府人)和疍家话(广府话)就成了广府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要提醒一下,比如福建疍家人讲闽语,主要是闽东语,每个地区疍家人都有点区别,但两广地区疍家属于广府人和广府文化。

比如这个洗姓,广府文化俚族姓氏,以前洗姓是俚族人洗夫人的姓氏,并非汉姓,洗姓出自:冼(Xiǎn 洗)姓:姓氏名称,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姓氏寻源》载:“南海番禺多冼(又作洗,Xiǎn 音显)姓,盖高凉夷酋姓也。二、迁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

还有獠人这一分人,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岭南等地。后称百越夷蛮,《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因此,人们通常将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称为“百越”。

广府人长相好多是不具有汉人长相的,如唐宋史记载为岭南地区多为俚人獠人,而且人数不少多达几十万之多,而且唐宋那时岭南地区语言不通,历史上名人多次讽刺为蛮语,唐代 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譟,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与萧翰林书】。

历史上广府马来人跟南下中原汉人有很大区别,广府人真是无知而且无耻之徒,广府人清朝还称土著,但是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想洗白自己百越土著民的身份。

语言

广府人说的白话绝对是百越语言,白话明显带有大量百越词汇和百越古音,而且广府人在香港被英国统治时期带有大量的外国词汇词音。

外国词汇词音:

Salad沙律/沙拉;

Toast多士/吐司;

Jelly啫喱;

Strawberry士多啤梨/草莓;

roller踩碌拿/溜旱冰;

Bus巴士;

Taxi的士/计程车;

hamshop咸湿/形容人好色。Hamshop也指代倡寮;

boss波士/老板;

mother妈咪/妈打/妈妈的意思;

tips贴士/提示;

store士多/商铺;

spanner士巴拿/扳手;

film菲林/相机胶片;

soft梳乎/意为舒畅的意思;

sofa梳化/沙发;

modern摩登/时髦;

Ball波/球

还有好多词语词汇,不一一列举。

百越词语词音:

例如,广东话表示“倒塌”的“冧”(lɐm),这个“冧”,在北壮语里面说倒塌,也是(lɐm),以及在毛南族的语言里面,表示倒塌,也是(lɐm),发音、意思完全一样,甚至在泰语里面,说“倒塌”,也是说的(lom)。换句话说,房子倒塌了,广东人说lem,去了广西,对北部壮族人说lem,对毛南族说lem,甚至对泰国人说lom,他们都是听得懂的。

例如,广东话表示“痒”的“痕”(hɐn),在连山壮族的语言里面,发音是(hom),而在广西武鸣壮语中,则为(hum)或 (hɐn)。

再如,广东话说“这里”,发音“呢度”,其中这个“呢”(ni),也是古越语的残留,这个(ni),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里面,发音、意思、用法,都是一样的,都是用(ni)来表示“这”。

还有好多词语词汇,不一一列举。


北海扶桑


南北宋时期,南方人还没有开化呢吧?当时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人是金国人,二等人是蒙古人,三等人是北方人,四等人是南方人,后来很多北方人南下江浙地区,与南方人融合,所以江浙地区很多都是南北混血,基因继承了北方人大部分容貌,身材也比百越人高大了一些,但是和北方人比还是娇小一点点,但是两广地区的百越人,就不容易接近,所以南北混血比较少,现在还基本是百越人基因


KIRS新疆队先锋播报


个人认为,秦的统一对华夏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其实秦统一六国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野蛮战胜文明,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野蛮战胜文明应该是北方炎黄联盟战胜南方蚩尤。西秦跟西戎混居,带有半游牧性质,秦统一之前,南方楚文明可谓灿烂夺目,而吴、越、楚都受良渚文明影响。汉继承于秦,很硬气,可以和北方游牧硬钢。而后历史上又不断重复北方野蛮战胜南方文明并溶于南方的过程,人种上,北方汉人其实已经大量融入游牧民族基因,而浙江人则形成于不断衣冠南渡的汉人士族精英与良渚文明后裔的不断融合。


波波


提问和回答都错了

浙江人根本不像北方人,我接触过很多浙江做生意的老板都是明显南方人长相


為妳渃淚


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下题主的问题(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历史学)

一、体质人类学

相貌长得像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体质人类学。我们从文献上寻找下数据来源。

先看下新石器时期古人的体质人类学分析结果

古中原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

偏长的中颅型结合高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以及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较低的眶型伴随着明显的低面、阔鼻倾向

古西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

偏长的颅型,高颅型结合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高而狭的面型,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

古华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

高颅型结合中等偏长而狭窄的颅型,狭窄的面型,较大的面部扁平度。

古东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

较高的颅型,面型较宽阔而且颇为扁平。

古华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

长颅型、低面、阔鼻、低颅、突颌、身材比较矮小。该类型居民可能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即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一带。属于古华南类型的新石器时代人群以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闽侯昙石山、广东佛山河宕、广西桂林甑皮岩等为代表。

从上面引用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浙江人应该属于“古华南类型”,代表的文化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良渚文化的前身)。这时期的浙江人与北方人长得完全不同,而与福建两广一带的人相貌比较相似。符合所谓“百越”人的覆盖范围。

新石器时代居民中,与现代汉族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古华北类型、古西北类型、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南类型(浙江)。

谈到这里了,顺便多普及点学者关于现代汉族起源的分析结果

现代华北汉族的三个对比组首先聚类在一起,与他们距离最近的是古西北类型的阳山组和甘肃史前组,其次为古华北类型的庙子沟组和姜家梁组。古中原类型各组与华北汉族组相距稍远,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河宕组与华北汉族各组距离最远。这一结果与步达生称古西北类型为“原中国人(proto-Chinese)”的看法基本一致。

话锋一转,做个额外的说明如下:

虽然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和现代汉族居民皆可以划分为华南、华北两大类群,但是现代华南居民并不是直接承袭新石器时代华南居民的体质特征发展而来的。华南汉族的祖先也应来自于北方,历经一万余年复杂的迁徙和与华南本地居民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的华南汉族。

研究结果总结: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类型居民作为主源,与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一起,共同成为现代汉族的发端。华南汉族与古中原类型关系也非常密切。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我们不引用数据分析过程了,直接引用下结论,供大家参考。

虽然是现代汉族的源头所在,但旧石器时代晚期居民和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未见直接的关联。到了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各区域古人种类型在延续本地特征的同时,由于人群之间的迁徙碰撞,有些分属于不同古人种类型的古代人群在体质上开始有了一种趋同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尤其是古中原类型和古西北类型与现代汉族居民在体质特征上更为接近。

这里做下说明,这个时期古华南居民的数据获得的较少,没有形成分析结果,不过长江中上游已经显示出来古中原类型的入侵。从结果来看,体质学形成的华夏要早于文化上形成的华夏。

秦汉至元明清时期,我们也只引用下结论

通过与现代汉族的对比,以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西北类型为主体,混合了古中原类型的古代人群与现代北方汉族的关系密切,是现代北方汉族形成的重要基石。以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中原类型为主体,混合了古华北类型的古代人群与现代南方汉族的距离最近,在历经数次南迁之后,与南方本地居民进一步的基因交流,共同塑造了现代南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质面貌。对汉、唐、宋古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现代汉族尤其是北方汉族的基本特征在宋代的有些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来,2000年的时间里大量古中原类型人口的南迁,造成了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与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非常接近。

结语:所以题主说的浙江人长相接近于北方人的原因就在此,至于百越的基因,已经被稀释的很少了,不能只看Y单倍体(所谓的O3、O2这些),Y单倍体不决定相貌哦。只能看出来你父系祖先的共同点。
分子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阐述就放在其他文里吧,我觉得已经能说清楚题主的问题了。



长门文轩


宗族制的中国,大规模汉化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也是少数。除非是由上而下的汉化,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汉化,汉人去少数民族地区当酋长和县令后主导的汉化。知识分子汉化几代人后基本就不记得自己的本来民族属性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化的汉族。比如朝鲜半岛,难道几千年来没有汉族人进去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吗?不可能的,唯一原因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取得了文化优势,进入的汉族都少数民族化了,这一点跟游牧民族具有汉族血统也说明了这一点,历史上游牧民族就那点人几十万的,而中原王朝是几千万人!完全不是一个比例,比如满清入关一次性就掠夺了几十万人口,占了满清相当大的比例,女人不会杀,而且总有包衣奴才逆袭成功的吧。几代人下来血统就稀释了融合了。尤其是古代以军功论,有能者居之, 汉少融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浙江包括江苏太湖地区,最早是周初吴太伯为让文王登基,率支族人南下的根据地。东周初平王之子姬烈封于汝南,周氏形成本堂一一汝南堂。从秦灭周后开始南下到杭嘉湖平原,以后西汉末、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一批批周姓族人随其他关中河洛人陆续南下,有的直抵浙江,如暨阳花亭周氏;有的先至江西如爱莲堂,有的则又从江西至浙江如周总理一支。北宋南宋南人更多,杭州官话就是中原官话。所以浙江人是南北混血的中国人,同时也是坚定的中国人。

粤西冼夫人带领十余万部族人口归化中央,陈末隋初整个广东人口可能也就几十万,十余万的人口可以说占比相当大了。当时的壮侗诸部族可曾围困广州城,是考虑过建国的。冼夫人对中央王朝是非常崇拜的,于是极力劝说了广东诸部退兵。并且积极融洽部族和汉人的关系,这部分部族就从此融入了汉人之中,今天粤西可还是在立庙祭拜冼夫人的。汉族的父系血统本来就较纯,追溯家谱百姓可归于数人,基因研究也支持这个结论,且与历史记载年代吻合。但今日基因出自三个共祖的汉人约占48%。一般来说,除了繁衍是有相当数量的汉人是汉化进来的。

当然,具体则不是“吸收”而是“归化”,这是历史的普遍话语,也与经典相合。所谓「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在我的理解里汉化就等于儒教化。中国人一方面当然重视血缘,对于血缘的重视在于天-祖-圣贤三个维度中的祖。血缘越近则越亲。但是这种重视又出自第三个维度,也就是圣贤教化。也就是说中国人认为尊亲敬祖-敬畏天这些价值是普世的。只要在礼仪、习俗和观念上主动归化,敬天重祖用圣教,是可以成为诸夏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异外内」确实是有血缘与文明两个维度的,但以文明维度为主,这两个维度的逻辑也是一脉相承的。

最出名的例子---美国灭绝性屠杀印第安人相比,我们的古人面临的条件更恶劣。在整个18到19世纪,在没有外敌威胁的情况下,几乎整只美国陆军(有时甚至包括海军陆战队),都在西部和印第安人作战,常驻兵力为30万,最高峰曾一度达到50万以上。正规军装备加特林机器、各种先进连发步枪、大量火炮,以及后期经历过南北战争洗礼的大量老兵及军官。除此之外,还有接近百万白人民兵协助作战。其对手印第安人只有少量步枪以及弓箭、战斧、刀等冷兵器。但是,持续了将近200年的西部开拓战争,美国人虽然赢了,却赢得惨烈无比。就正规军而言,美国南北战争名将乔治.卡斯特将军,以及爱德华.坎比将军都阵亡于印第安战争。

据统计,在印第安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将官就超过了10个(还不算独立前皇家驻美英军死的人)。这还只是正规军死的人,民兵就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古人条件还要更恶劣,原因有四,请看下面:第一,古代南方开发的高峰期如各位答主所说,是东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南宋以及清末。在这些时期,中原本土不是正在陷于大规模内战,就是正在南北对峙。政府为了镇压叛乱和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根本就不能也不愿派太多正规军去帮那些在南方跟当地原住民掐的同胞。而众所周知,没有(或者太少)正规军参与的侵略扩张是几乎不可能赢的。第二,美国人可以装备碾压原住民,中国人当时做不到啊。(中原正规军武器装备当然比原住民精良得多,然而没什么卵用,原因回看第一点)。你拿个锄头去跟对面的部落武士的战斧肉搏,双方的胜率其实是五五开的。第三,众所周知,汉人有内斗的传统,我从来没听说过一个内部不齐心的团体(民族)能赢下一场一场灭族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的。(典型事例:在面临南方山越的压力时,东吴军队居然还爆发过针对自己人的叛乱)。

汉族内斗的传统。第一,抗日的时候也有内斗,但最终是大团结和小内斗,不讲数量比例的讨论这些都是耍流氓。就像网上很多说中国汉奸多,可是中国人口也多啊,不讲比例说这些都是忽悠人的。第二,汉人不见得能做到团结一心,但原住民就能做到吗?知道南方到现在都大量存在隔条江隔座山就说话不一样的现象吗??知道为什么吗?这就是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的,大量的山脉河流将居住区碎片化,也造成了文化语言等等的碎片化。在没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交通工具和文化传播工具的古代,大量山区和水系的南方,必然是这种情况。在文化语言都没有统一的原住民面前,有相对统一的文化和语言的汉人,其组织性不是原住民能比的。

不是汉族不讲血统,而是血统论本来就是笑话,用血统来套民族,全世界就没有一个纯种民族了。最根本的问题是“民族”根本没有一个严格定义,血统,地域,文字,语言,宗教,哪个才是判定民族的标准?混血儿属于什么民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又算什么民族?民族的本质就是一种集体认同,只能说血统和这种认同有正相关,而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准确说是血统和文化都双伦,其实啊,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躲不了的,网上每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后面都是有在煽动,现在是要把所谓的汉族是融合来的血统不纯的民族虚无主义论调打碎。大部分汉人是祖上三个男人的后代是,有dna遗传学的证明的,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说就等于默认了,那做哪些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不理睬是不是让有的人以为是默认了呢 。起因经过为什么?仅仅嫉妒经济强势?恐怕不是吧!如今六南里粤客闽鼓吹自己正统汉族惹人厌。缺少什么用吹嘘掩盖什么。特别是客家人。六次南迁地图路线都画出来了。宣扬北方胡化。自己如何艰难南下。当初强调认同感和凝聚力和粤人舆论战争斗,如今呢?伤害到全国汉族人。踩别人拔高自己令人反感和厌恶。


历史深度揭秘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浙江省属于吴国、越国控制范围,后被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天下王翦灭楚,汉代秦此地远离中原战场彭城(徐州),三国时期有孙吴,“衣冠南渡”后建立东晋,北宋亡国赵构南迁在临安(杭州)称帝为南宋,明代划分的江南行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及浙江,清一分为三,古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是春秋五霸之一,五帝之一帝喾的后代,姬姓,位于长江以南部分、浙江北部、太湖流域,都城位于梅里(无锡梅村),后迁吴(苏州),周武王赐封周章为吴君;因此从华夏文明诸侯国演变、朝代更迭情况看,浙江省靠近中原腹地,政治格局基本被北方左右,本地7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可能被夏商周灭绝,秦始皇开拓岭南时此地百越早已灭亡,人口多为北方移民,因此浙江人应该拥有大量北方基因,部分百越基因早被汉化,这是历史格局演变的结果,自古江南才子北国将,即是汉族精英迁徙江南所致,苏州评弹、黄梅戏却是地道北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