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却不进攻东汉中的上庸房陵?

骨灵冷火XXL


蒋琬就认真考虑过沿汉水进攻上庸的问题。

不过,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被怼了回去!

仔细看当时、当地的形势,我们只能说:幸亏蒋琬的计划未能实施。

水流湍急的汉江上游,航运困难,利进难退。

琬以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远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于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三国志.蒋琬传》。

看来,蒋琬吸取了诸葛丞相数次北伐无功,都是因秦岭难行,决心转变进攻方向:沿汉水东下,取上庸地区,再窥襄樊。

而众人都认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坚决反对!

我们先看“还路甚难”的问题。

从汉中到上庸,走的是汉江上游。汉江上游到今天,仍然是汉江航运中航运条件最为艰难的一段。他所流经的山地中,大部分是峡谷,水流湍急,礁滩甚密,河床最窄处只有50米!

因此,如果阻止得当,不怕险阻,顺流而下,倒是可能。但是,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要逆流而上,就十分困难了!

当初,刘封自汉中东下取上庸,是因为孟达已经从秭归方向攻取了房陵港,刘封在东面、南面已经有了落脚点,不需考虑退路问题。

如今,这一条件已经丧失,蜀军如从此东下,一旦不利,将面临与夷陵之战中的刘备相似的局面:难以退却,全军覆没!

附近地区魏军实力雄厚,攻取概率不大。

刘封、孟达攻取上庸时,曹操集团在南阳、襄阳地区的力量极为薄弱。

由于不断抽掉力量在淮南、汉中地区作战,当时,即便是襄阳,曹仁军都不过几千人!

因此,刘封、孟达攻上庸时,主要是与地方武装作战,未遭遇曹军主力。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襄阳地区,魏军实力已十分雄厚。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司马懿被曹爽压制,雍州地区的兵权一度让给了夏侯玄,他本人在荆州、淮南战场多次与吴军作战。

因此,如果蜀军进犯上庸,遇到的对手,很可能仍然是司马懿!

司马懿,早已经证明了他的效率:大军自宛城到上庸,8天!

孟达反叛时,蜀军尚且赶不及收复上庸,如今岁月静好,蜀军真的有把握攻取上庸吗?

因此,如果蜀军再攻上庸,基本没希望攻取上庸,而且,还很可能全军覆没!

而且,魏军在关中的实力也已雄厚,曹爽正琢磨着伐蜀立功!他在244年就发起骆谷之役!

即便蜀军不遭重创,大军深陷上庸战场不容易回来,曹爽再要伐蜀,恐怕蜀汉面临的危机要大得多!

敏感的吴国

三国的事情,肯定不能漏了吴国。

果然,蒋琬进取上庸的准备,引起了吴国的警惕。

蒋琬为了实施东下,开始多作舟船。

西陵、江陵地区的守将步鹭、朱然猜忌:你蜀国是要和魏国打仗,现在造船是几个意思?

同时,他们还说:从蜀国过来的人,都说蜀国是要准备违盟东下!

幸亏孙权脑子清醒:放心吧,没事!我担保:蜀国一定不会来搞我们!

尽管孙权的清醒,使事态没有严重。但是,这也说明:吴、蜀虽是盟友,但彼此戒心仍然很重!

同时,蜀攻上庸、襄樊对吴并没有好处,蜀军在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想要得到孙权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而没有吴国的帮助,蜀汉即使获取上庸,也不大可能有所发展,不过是替吴国分担一点襄樊魏军的压力而已!

而对蜀来说呢?东三郡贫瘠,得之不足以强大国力,反而因为上庸与汉中的运输条件限制而拉长对魏防线,得不偿失。


总之,因为魏国在附近实力雄厚,蜀如果真的大举进攻上庸,魏军可以迅速救援,蜀军取胜的概率很小。

同时,因为汉水上游特殊的水流条件,蜀军一旦不利,很难退军,极可能再次遭遇夷陵之祸。

而就三国形势而言,蜀汉夺取东三郡,与盟友吴国过早进入“利益争夺区”,对北伐大业来说得不偿失。

这就是我对“蜀国为什么不东下上庸”的看法,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期待您的讨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是因为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及上庸、房陵二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房陵郡治房县,改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将上庸、房陵二郡合并为新城郡,房陵(今湖北房县)为新城郡治所在地。其位置在襄阳郡以西,自从蜀将孟达联合曹魏击败刘封后,该地域归属曹魏控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诱惑孟达反叛,但被司马懿斩杀。此后,曹魏一直控制着上庸、房陵地区。

该地区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峡谷地带,汉水贯穿其中。东面是曹魏控制的襄阳郡,南面是孙吴控制的荆州,北面是秦岭山脉南面的西城郡,西面就是汉中、巴中,蜀汉的根据地。

诸葛亮在这一地区用兵,可以从两个方向进攻:一是汉中;二是巴中。

如果从巴中方向进攻,需要越过大巴山,道路险阻,困难很大,后勤保障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只能从汉中进攻。但从汉中出兵,就必须经过西城郡。

西城郡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曹魏一向有重兵把守,其形势与陈仓、长安的情况差不多。硬碰硬的攻城、攻坚战,不是诸葛亮的选项。

西城是诸葛亮跟司马懿唱空城计的地方,那就是罗贯中说个热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遣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木得办法,只好唱了一出空城计。可诸葛亮无论如何,不会跑到西城郡去唱这出戏。

演义里说的这个西城,实际上是西县,县治在今天甘肃陇南盐官镇,属于当时的陇西郡。而西城郡,则是今天陕西安康市的汉滨区,相距十分遥远。而且是一个在汉中的西面,一个在汉中的东面。

因此,诸葛亮要进攻上庸、房陵,必须经过西城郡,难度很大。

诸葛亮病逝后,由蒋琬出任大将军,屯兵汉中,准备防御和进攻曹魏。

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险阻,来往不便,不如沿着汉水、沔水东下,进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

魏兴郡就是原来的西城郡,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取“曹魏兴盛”之意,改西城为魏兴。

蒋琬在汉中六年,建造大船,准备水路伐魏。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

蜀汉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难以返回,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到汉中,试图劝阻蒋琬。

由于蒋琬病重,于是进驻涪城,不久病逝。

由此看来,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进攻上庸、房陵,都不是上策。加之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不会冒此风险。

至于说诸葛亮屡次北伐,都选择兵出祁山,在秦川一线用兵,最关键的是北伐的目的。

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就是一个幌子,他自己也清楚,魏蜀实力相差很大,蜀汉不可能战胜曹魏。之所以坚持北伐,就是意图保持对曹魏的压力,避免孙吴倒向曹魏;同时牵制曹魏,使之不能全部精力去攻伐孙吴。当然,诸葛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出于蜀汉政治的需要。

这个方面,豹眼多次说过此类问题,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总之,诸葛亮就没有准备消灭曹魏,北伐不是目的,仅仅是个手段。加之在上庸、房陵方向用兵,难度很大,困难更多,诸葛亮不会去冒这个风险。


豹眼看历史


这个问题有问题,蜀汉北伐,是有重视过东三郡(包含上庸,房陵)的,只是东三郡在不同的时期,战略价值不同而已。蜀汉的北伐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个是刘备时期,关羽的北伐;第二是,诸葛亮时期,发起的六次北伐;第三个是蒋琬时期;第四个是姜维北伐时期;一个个的说。

第一,刘备时期,关羽发动北伐战争,此时东三郡已经在蜀汉版图了。刘备拿下汉中后,就让宜都太守孟达离开防区,带兵进攻上庸,这可以看作是刘备为将来的北伐做前期的工作。因为,此时的刘备拥有荆州三郡(江陵,武陵,零陵),巴蜀和汉中,此时拿下了东三郡,可以初步打通荆州和汉中的联系,并且可以给曹魏荆州北部领土带来严重的威胁。荆州北部一旦被蜀汉拿下,那么蜀汉的荆州益州领土可以在东部连成一片了。而且,根据《隆中对》两路出击的战略,东三郡甚至可以居中策应,战略价值重大。



但是,孟达在攻取房陵时,部曲杀了太守蒯祺,此人是荆州大族,三蒯之一的名士,还是诸葛亮的姐夫。所以,刘备估计害怕引起内部荆州集团的怨恨,于是派刘封统领孟达军队,接着进攻上庸,并且顺利拿下。可惜,可能是先前孟达犯的错误,导致刘封看不起孟达,二人失和。更可惜的是,关羽北伐兵力严重不足,假如刘封,孟达能出兵,那么至少拿下襄阳,樊城没问题,届时就算东吴偷袭,关羽依然有实力东山再起。所以,东三郡在这个时期意义重大,只是被刘封,孟达浪费了。



第二,诸葛亮时期,由于荆州领土的丢失,东三郡的战略价值锐减,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价值。举个例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拒绝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设想,这里诸葛亮除了担心子午谷确实难走的因素外,东三郡的曹魏部队,也是诸葛亮最担心的因素,为什么呢?很简单,假如魏延领兵顺利通过子午谷,拿下长安,诸葛亮举大军攻略关中各郡,汉中必然空虚。那么东三郡的曹魏军队有很大的机会攻入汉中,汉中一失,诸葛亮,魏延军立马和成都隔断,成了孤军。那么,既然诸葛亮忌惮东三郡,为何几次北伐不干脆先拿下呢?

原因也很无奈,其实东三郡无险可守,即便拿下,要北伐也得配合荆州方面的东吴,才能有效威胁北部荆州,而两国刚打完夷陵之战,根本不适合做利益分配之事。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隔断关中,或者日后几次北伐,都是围绕着秦岭要地的争夺是符合蜀汉利益的,而且也符合蜀汉适合山地战,不适合曹魏骑兵战的军事优势。



第三,蒋琬时期,有鉴于诸葛亮从秦岭北伐,多次受到粮草困扰的问题,于是把北伐目光再次转向了东三郡,并且积极联系东吴夹击,不过在筹备期间,蒋琬去世了,未能成行。

第四,姜维北伐时期,早在蒋琬时期,姜维就奉命从西路北伐,深入羌胡之地了,不过收效不大,却收获了经验。而且,姜维是天水人,熟悉这一带的情况,再加上羌胡不服曹魏的首领来投,所以姜维的北伐,大多发生在西面,东三郡一路自然搁置了。

第五,值得一提的是,东吴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也发起过北伐,目标就是东三郡,而且一开始收效不错,驻守新城的张特都不得已用“诈降”来缓解。可惜,东吴毕竟攻城不行, 诸葛恪部下又多是山越部曲,最终遭遇溃败。


大飞熊骑士


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却不进攻东汉中的上庸房陵呢有以下几点:

1、荆州北部(襄阳城,南阳郡)都在曹魏手中,东吴是没有办法跨过这些地区去攻打西城,而且随时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2、蜀汉若要进攻,只有一条路,即沿汉水水路进攻西城;这条路顺江东下,进攻容易撤退很难,若非没有绝对把握,不敢轻易尝试;

3、需要同时进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行军打仗要准时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有敌军干扰和地形干扰的因素下,更难做到预期效果;

4、上庸(西城)并非兵家要地,冒险夺取,得不偿失;

5、东吴和蜀汉的战争策略方向不在这个方向;东吴主守,蜀汉主攻;

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

有人总喜欢用蜀国太弱,诸葛亮不北伐的话就会随着魏国的强大而被灭掉,可是他们总忽略了好多事实,诸葛亮北伐其实是类似于赤壁之战时周瑜鲁肃等人力主跟曹操大战时的情况一样,只不过这边是益州本土势力来敏、谯周等人,那边是江东世族。诸葛亮不北伐,或许荆州系政权旁落,这样一来,北伐也算延续了蜀汉的生命吧。

第一次北伐,街亭虽败但退而不乱;

第二次北伐,与郝昭相持于陈仓,粮尽而退,撤退设伏击杀王双;

第三次北伐,攻下阴平、武都二郡,连接羌人,从此曹魏数十年不能有效控制陇西;

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于祁山,粮尽而退,撤退设伏击杀张郃;

第五次北伐,和司马懿相持于五丈原,离长安已是两百余里,蜀汉军队也开始在渭水屯田生产以解决历次北伐的运粮问题,结果因诸葛亮病故而撤退。

历次北伐,确实没有达到饮马河洛、兴复中原的目的,但是切割曹魏跟陇西、西凉的联系却是一步一个脚印。以巴蜀一地人口不过曹魏的十分之一却依然能保持战略主动性一直对陇西、关中施加压力,看看过往历史上哪个巴蜀政权能做到这步?冷兵器时代又有几人领军能在多次撤退中保持不乱并且设伏击杀敌军?

北伐是蜀汉当时唯一能够选择的进攻路线,从粮草大地荆州被吴国袭取之后,蜀汉的势力就缩水到只剩益州一个州部的势力(后又汉中郡改设为梁州,不过这个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自我安慰而已),相比曹魏坐拥十二州部(司隶、荆州北部、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凉州、冀州、幽州、并州、雍州、扬州小部),与吴国盘踞三大州部(扬州、荆州南部,交州)相比,实在太寒酸。加之川蜀之地多山壑少平原,冷兵器时代最为依赖的粮草问题就是蜀汉最无奈的短板。 资源问题摆在眼前,蜀汉政权的唯一出路只有扩张,两个方向:东攻吴,或北打魏。蜀国和吴国的较量不止一次两次,每次都吃亏不说(第一次荆州南部三郡被吕蒙袭取、第二次关羽北伐时荆州又被袭取,第三次夷陵之战倾国之力被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还有就是东征对于蜀汉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一是荆州也是吴国赖以生存的大本营,你来犯我必然全力相抗,二是吴蜀第二次联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有联合抗魏他们才有活路。 

那么能够选择的就是北伐了,况且蜀汉北伐有优势,因为汉中郡已被蜀汉控制,这个地方是关中平原的西大门,进可攻退可守。还需要提到的是,北伐不止是蜀汉一个政权的事,诸葛亮几乎每一次北伐,都策动了吴国进行协同作战,再加上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内政工作,因此诸葛亮时期的北伐都是蜀汉最正确的选择,只不过双方(吴蜀联盟和曹魏)实力差距过大,蝼蚁难以撼树,诸葛亮时期的北伐终究无法成功。 至于姜维时期的北伐,这个就没啥好说的了,一个鹰派军人,长期拥兵在外,再一次次发动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只能不停消耗蜀汉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国力,这样的北伐,的确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蜀国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魏国,诚然,魏国的经济实力很强,但是他也是有隐患的,曹操事情的民族政策是吧长城外的五胡放进来与中原融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内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人口数量,增强国力,因为东汉末年的战争导致中原人口凋敝的很,但是坏处呢,这些内附的五胡都是有他们的首领的,是有组织的,有句话说的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这些人始终是魏的定时炸弹,迟早会爆发的,事实也证明西晋的八王之乱的时候这些家伙就搞起来五胡乱华了,所以说,只要坚持,也不一定就没大戏可看,

其次,蜀国的地形真的很适合割据的啦,四面都是高山,只要守好北面的剑阁和东面的三峡,真的就是一个乌龟壳,实在打不过的话,大不了把汉中也放弃了就死守,外面和东吴结好,相互呼应,就等着中原有变,顺便向南扩张,把所谓的云贵川都开发起来,加强战略纵深,所谓的西南少数名族应该很难给他们制造麻烦的,因为在我印象中四川的割据政权没有那个是被西南夷给灭掉的!



帝天陌


趣谈答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蜀国北伐真的是想要北伐吗?

可能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当时的蜀国综合国力恐怕连曹魏的1/5都没有达到,既然国力达不到,为什么一个劲的要打人家呢?

没错,这里面充满了政治经济哲学。

蜀汉的先天优势

我们需要讲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在三国后期只有蜀汉有,哪怕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也依然有这样的优势。

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称呼曹操为什么呢?莫曹贼对吗?

那么大家称东吴的孙权,为什么呢?孙仲谋对吗?

同样的问题来了,大家称刘备为什么呢?如果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当中的部分情节的话,就不难发现称呼刘备为刘皇叔。

于是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刘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享有一些权利,而这些权利足以让他在名声上站入上方。

这句话可能很难理解,换句话来说,刘备是三国后期唯一一位与汉家有血脉联系的人,同样的道理刘禅也是。

但是刘备犯了一个错误,犯了什么错误呢?自立称帝。

如果刘备没有称帝,那么好,天下所有的人都尊重你,那没有问题,因为你延续了汉帝国的血脉,你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好的汉帝国罢了。

但是曹丕称帝之后,刘备也称帝了,刘备称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正统。

他并没有迎回汉献帝刘协,事实上也绝对不可以,因为汉献帝刘协绝不可称帝,而自己称帝之后,天下的贤才怎么就会想?现在曹丕和刘备没什么两样,跟随曹丕和跟随刘备也没什么区别,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跟着曹丕混。

诸葛亮的后招

刘备一旦称帝,刘皇叔这个称号就已经没有了,因为刘备再也不是那个刘皇叔了,而是第1位皇帝,蜀汉的皇帝。

等刘备去世之后,整个蜀汉呈现出一种疲态,尤其是蜀汉的三大阵营,相互之间搞事情,内部有矛盾就只能从外部来解决,诸葛亮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不久之后诸葛亮开始讨伐曹魏,他每一次讨伐曹魏的旗帜出奇的一致,都是恢复汉帝国。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讨伐曹魏真实的意义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成功与否放在一边,单纯的能够给自己蜀汉挣一挣名气也好。

诸葛亮手中举起的就是一杆旗帜,这杆旗帜就是汉帝国的唯一血脉,而通过不断的讨伐曹贼,能够让这唯一的旗帜得以站立。

所以诸葛亮从哪边讨伐曹魏,以及如何讨伐曹魏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就是树立旗帜。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多次出祁山,讨伐曹魏。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有两个原因

01

上庸、房陵交通不便。

上庸为古代地名。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从成都或四川任何地方进军上庸距离都太远,而且中间隔着那么多崇山峻岭,不利于行军。

都已经接近神农架的原始森林,现在穿越神农架都很困难,何况是两千多年前。

“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所以是不可能向东进攻上庸房陵。如果 强行从这里出兵,估计,魏不打蜀军,等蜀军到达上庸、房陵,士兵就跑了或死了一半,粮食也无法供应。

02

战略意义

而由汉中出西安本身是有官道,一旦能成功突破出了汉中占领西安,占据函谷,就可以切断魏和西凉之间的联系。

直接将天水、垄西地界收归为蜀,,那里有粮草、战马 可以补充,而且一旦占领了阳光队谷关,后方基本上高枕无忧了,从战略上来看,是最划算的。

而且从上庸、房陵出兵即使不考虑地势情况,万一魏吴联手,从南郡出兵那是很容易的。


所以,以诸葛亮、姜维的军事才能是不可能想不到这些客观因素的。


国内ERP专题


北伐才是刘备与诸葛亮共同信奉与坚守的政治理想,共同制定的国家战略决策。他们的奋斗目标是铲除国贼,复兴汉室。在他们的心目中,窃国大盗,国贼就是曹操,而不是偏居一隅的孙权。在蜀国看来,魏国是虎视眈眈的大敌,东吴则是见利忘义,背后捅刀子的小人。大敌当前,蜀国的国力太过于弱小,不可能两面出击,因小失大,腹背受敌。只能暂时放下过去的私怨,搁置争议,弱弱抱团,共抗强敌。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唇亡则齿寒。如果蜀国继续与东吴对抗,就会两败俱伤,给北方的曹魏以可趁之机,被各个击破,成为强大曹魏的盘中餐。诸葛亮高瞻远瞩,别无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联吴抗曹,北伐曹魏才是蜀国的唯一选择。


沧海一滴


东汉末年分魏蜀吴三国,三国之中以曹魏实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则是实力最弱。演义之中,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担负了匡扶汉室的大任,其多次北伐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以稳妥之姿去攻取曹魏。出岐山攻天水、南安和安定三个郡,与羌人联合占据凉州,取陈仓等地伺机攻占长安。

可是很多人也许会出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却不进攻东汉中的上庸房陵?

首先我们先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北伐,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必须这么做,也是无奈中之举。当时蜀汉宣扬其乃是汉室正统,以除逆贼兴汉室为口号拢聚人心。其次,蜀汉和曹魏相比在军事上、兵力上还有资源都不如曹魏,倘若蜀汉和东吴一样选择繁衍生息必定会被曹魏所歼灭,只有以功代守方为良策。最后就是蜀汉的内部矛盾所致,让诸葛亮通过北伐的方法来缓解蜀汉内部矛盾,让蜀汉举国上下一致对外。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北伐是必行之道,可是蜀汉力量薄弱与曹魏相比有所差距,也就注定诸葛亮北伐采用稳中求胜的策略。

我们通过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不难看出,诸葛亮北伐的行军路线都是占一地在谋取下一城,这样可以首尾兼顾稳中求胜。蜀汉与曹魏相抗之时还有东吴在一旁虎视眈眈,所谓的孙刘联盟只是利益使然,倘若蜀汉北伐与曹魏呈现焦作之态,我想东吴也不会安分的偏安一隅,曹魏碾压蜀汉和蜀汉打败曹魏都要提防东吴,诸葛亮北伐的路线无可厚非,可以在北伐的同时提防东吴,若东吴进攻蜀汉,诸葛亮所带北伐之兵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布防。

诸葛亮不进功上庸房陵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上庸和房陵第一交通不便,与诸葛亮大本营之间有很多山岭,道路崎岖,诸葛亮若以此地为北伐路线的话无异于自掘坟墓。与古之有言的兵贵神速不合,道路难行行军速度必将缓慢对战事不利,若东吴趁机进宫蜀汉诸葛亮回防的速度更是感人,如此之下进攻上庸房陵乃是取败之道。

另外就是胜负的分别,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可以说如果一直取胜可以直接攻占长安,若占领长安也就预示着汉室已兴,曹魏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东吴也将俯首称臣。可攻取上庸房陵就算取胜也无法占领长安,还有被东吴曹魏两面夹攻的危险。

诸葛亮一直以守成来作战,自然不会冒如此之大的危险兵行险招,况且诸葛亮北伐主要目的是缓和蜀汉的内部矛盾,诸葛亮也知道曹魏的强大并不是蜀汉微弱之力所能撼动,以功代守也是无奈之举。


豫北老崔


上庸房陵在蜀汉时期并非兵家必争之地,冒险取得得不尝失。

蜀汉之地多山少平原。粮草短缺是蜀汉最难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阻碍了蜀汉的发展。唯一的出路只有扩张。东攻吴国几次未果,只有联吴抗魏才是出路。所以只能北伐。因汉中郡已被蜀汉控制进可攻退可守,纵使吴蜀联盟攻打曹魏也终因实力悬殊过大导致无法成功。

不断的北伐也劳民伤财,进一步的加剧了蜀汉的灭亡。


王玉洁507


这一点我们要从蜀汉为什么北伐说起,从大义上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政治正确。从诸葛亮数次北伐来看,他主要是以战略进攻,来代替战略防御。从他内心来说,兴复汉室,这一目标己经实现可能性不大了。那他为什坚持北伐呢!一是不负刘备临终重托,二是表明汉室仍存,虽偏安益州,仍是天下正统。从这些原因来看,无论北伐雍凉,还是东征汉东三郡,都意义不大。他北伐雍凉,就算取得一时之胜,但魏国国力强大,蜀汉积弱,以一州抗北方数州,如何主力损失太大,别提复兴汉室了,蜀国能保存,还是个疑问来。更何况汉东三郡,地形复杂,户口不足大郡之一县,经济能力薄弱,实是鸡助,食之有味,弃之可惜。退一步说,即使拿下,即而北伐中原,就能成功吗?实在是不大可能呀!魏之骑兵远胜蜀军,何以野战而胜之。同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就说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则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北伐之机,天下有变,可知时机难得。在失去荆州,这个后方根据地之后,从这个方个伐魏,军队的后勤将无法保障,这还何谈成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