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靠陌刀打天下,為何威力強大的陌刀到了宋朝就被拋棄?

Ta丶黃天瑤


盛唐與弱宋一直都是被拿來比較的對象,人們在緬懷盛唐李世民天可汗榮光的同時又不忘將弱宋踩上幾腳,連唐朝打遍天下的陌刀都失傳怪不得打不贏遊牧民族,這屬實是冤枉了宋朝!

盛唐天可汗李世民與趙匡胤

李世民成為“天可汗”可不只有陌刀的功勞,除了它之外,還有唐朝的尚武之風,唐朝的朝堂風氣,還有李世民當時所受到的“恥辱”必須要洗刷掉才有了盛唐天可汗的誕生,但趙匡胤就不一樣了,他本來就是武將出身,防武將就是防敵人,在這樣的朝堂風氣下,宋軍將士又如何用命?

陌刀的出現也是一種智慧展現

中國古代的戰爭不像是遊牧民族那樣依靠騎兵衝鋒,衝過就贏,衝不過就輸,中國古代的戰爭還是很需要智慧的,被人們知道最多的可能就是諸葛先生的“八卦陣”了,而

陌刀的出現就和陣法有著緊密的聯繫。

神秘的陌刀到底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用處?

陌刀不像是其他的兵器在墓葬中時有發現,在唐一朝,陌刀本身就是一個昂貴武器,而且裝備很少,所以現在的人們大多都是靠著臆想,想象這個陌刀到底是什麼樣的,怎麼用的,我從古書中也找到了答案。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陌刀就是對抗騎兵的神器,當騎兵衝向軍陣的時候,陌刀兵手起刀落,將敵人連馬劈成兩半,這樣是不是有點太“神話”了,但在唐朝史書中是這樣描寫的:《唐六典》卷十六即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重量相當於現在的二十斤左右,給大家看一下後世仿照出來的陌刀。

陌刀只有兩種用法,劈砍和揮舞,行進時如牆而進,雖然陌刀兵的戰鬥力比較強悍,但每一個陌刀兵造價就不是那麼“普通”了,所以在唐一朝,陌刀兵的規模並不是多麼龐大,而因為陌刀的珍貴,所以唐朝也禁止陌刀陪葬。

宋朝為什麼沒有陌刀?

首先,並不是宋朝不想要陌刀,畢竟當時的宋朝和唐朝一樣,每時每刻都面臨著遊牧民族的威脅,但唐朝末期的亂世可能人這一個武器失傳了,至於另外的一個原因就很現實了。

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朝的武將們就沒有什麼實權了,連武將工資都不願意多發的宋朝,又怎麼會研發這樣的兵器呢?

至於最後一個原因就比較的現實了,經費不夠,每一把陌刀的製造都要經過很多道工藝,少一道都不行,所以造價是十分高昂的,那時候的宋朝雖然很富,但對於陌刀還是有心無力,但面臨金人威脅的宋朝還是放大招製作出了“步人甲”

每一種兵器都有它的時代特性,如果不符合時代,那麼也只能被“遺忘”,比如說,二戰時候的武器,現在也沒有辦法用不是?

謝謝閱讀,歡迎評論區交流不同看法,關注老把頭,帶你撥開歷史迷霧,以客觀角度觀看歷史發展。


三書青史


陌刀是被現在網友神話了的一種兵器,據說它“一刀下去,人馬俱碎”,然而,到了宋代,陌刀卻突然銷聲匿跡了。一種兵器,其興盛與衰落,必然有其客觀原因,不是因為唐朝人精明,宋代就傻。下面我們看下主要原因:


1、陌刀的由來和優缺點

陌刀由漢代的斬馬刀發展演變而來,它長一丈有餘,兩邊都開刃,刀刃厚實,具有非常強的破甲能力。

而因為此,唐朝軍隊主要用它來破解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威力強大。

但是,陌刀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一是打造成本較高,許多技藝甚至隨著唐朝的滅亡而失傳;二是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揮舞陌刀,不僅需要膂力過人,更需要其人刀法嫻熟,勇敢無畏。 因此,陌刀雖然猛,但因為以上弊端,導致其不可能被大範圍裝備。


2、陌刀的沒落

進入宋代以後,我國的冷兵器又有了新的發展,一些新式武器層出不窮,比如宋軍中的神臂弩、床子弩、鉤鐮槍、斧鉞等武器,相比於陌刀來說, 這些武器要麼比陌刀威力大,比如床子弩,要麼比陌刀成本低,如神臂弩、鉤鐮槍,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對使用者的要求也小的多。
所以,儘管宋軍的敵人也是遼、金等以騎兵為主的少數民族,但他們的主戰兵器已經換成了更加低成本的長矛、弩等等了。而陌刀因為不再被使用,所以就漸漸失傳。


深夜聊齋


陌刀是唐刀的一種,對付騎兵威力強大。查閱了一些資料,對唐刀的記載相對多一些,而陌刀的記載寥寥數語,甚至沒有。

陌刀對唐朝打遊牧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說靠陌刀打天下,我覺得也僅是一家之言,沒有資料來佐證。

《唐六典》卷十六記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

陌刀出現與隋,興盛於唐。是一種長刀,是斬馬劍的升級版。它是專門針對騎兵設計的,可劈砍,可槍刺。

需要說明的是,《唐六典》說刀重15斤。唐朝與現在的重量單位是不一樣的,唐時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660克,15斤也就相當於現在的20斤左右。


陌刀軍的優勢就是針對善騎射的遊牧民族,改變自己馬少不精的劣勢,發揮自己步兵多的關鍵兵器。

唐時有記載的陌刀將李嗣業,身高2米1,臂力驚人。在攻打連雲堡時,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

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那麼如此戰力彪悍的陌刀,為何到了宋朝卻不見了身影?

並不像此題所說被拋棄,它的消失是有客觀原因的。

畢竟陌刀是唐刀中的貴族,造價高昂。“鑌橫刀一口輸石鉸,上直錢貳仟伍百文,次貳仟文,下等壹仟八百文”,唐橫刀都要2500文,而陌刀是橫刀價格的數倍。可想而知裝備一支陌刀軍得付出鉅額的代價。


陌刀重約20斤,長約1米6,不是所有的步兵都能掄得動的。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想找精兵強將還是有的。關二爺連86斤的青龍偃月刀都能耍,要想找能弄得動20斤陌刀的人應該不會很難。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製作流程和技藝已經失傳。陌刀的製作工藝十分繁瑣,加上唐朝對武器進行管制,除了軍中製作陌刀的匠人之外,這種工藝很難流傳到民間。

宋朝時又常年戰爭,武器製造跟不上消耗。對冷兵器的要求就是改良發展,它需要製作有效而不昂貴的兵器。

宋朝針對騎兵制作的長矛、斧鉞同樣效果不錯。但製作過程比陌刀簡單,成本更廉價。所以陌刀這種奢侈的兵器,便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因為陌刀在唐代禁止陪葬。所以很少有現存的陌刀真品。


陌刀退出歷史舞臺,實在是可惜。它也算是冷兵器的佼佼者。並不是被宋代拋棄,而是由於種種客觀原因再也無法造出陌刀了。在唐以後的史料上也幾乎沒了它的影子。


說史聽濤


  陌刀在隋朝時已經有了,興盛於唐高宗時期,是步兵所持,起初是用於對付突厥騎兵所用。陌刀不同於普通的戰刀,它是長刀的形式威力巨大,可以一刀將騎兵連人帶馬斬殺。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李嗣業就是憑藉著兩千陌刀兵在香積寺擊敗了叛軍的精銳騎兵。但是對於這樣一件對付騎兵的利器,在沒有騎兵的宋朝為何回被拋棄呢?

  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一、陌刀製造過於昂貴,強盛的唐朝可以負擔,但到亂世之後就沒有能力了。

  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陌刀的價格,但在《唐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中有關於唐橫刀價格的介紹。一把上好的唐橫刀需要需要兩千五百文錢,中等的需要兩千文,下等的需要一千八百文。

  “鑌橫刀一口輸石鉸,上直錢貳仟伍百文,次貳仟文,下等壹仟八百文”

  而當時一個七品官員的一個月俸祿是四千五百文,也就是說一柄上好的橫刀相當於一個七品官員半個多月的俸祿了。而陌刀所用材料和鍛造時間比橫刀要多很多,價格也是橫刀的數倍之多。在唐朝初期一匹馬的價格差不多是兩萬五千文,也就是說兩到三把陌刀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一匹戰馬了。

  當給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錢二萬五千。《新唐書·兵志》

  如此昂貴的價格在盛唐時期還可以大量裝備,但後來唐朝衰弱要想再裝備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就有點力不從心了。到了宋朝由於重文輕武的政治制度和草原民族騎兵盔甲的防護能力得到了發展,陌刀也已經不再適用步兵對付騎兵了。

  二、陌刀太過於沉重,對於將士的體格要求很高

  據史書記載陌刀重15斤(唐時),而唐朝的時候一斤約等於現在的660克,也就是說陌刀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20斤左右。《古代兵器大揭秘》這一個節目中按照古籍中的記載仿照出了陌刀,還專門請了國家級專業武術運動員來進行陌刀的體能測試。

  拿著陌刀進行前刺50次,結果運動員剛好達到中等強度運動水平。這只是做了簡單的前刺動作,如果進行劈砍揮舞那將更加的耗費體力。這麼重的兵器對於將士的體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所以陌刀兵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到唐朝後期到處兵荒馬亂的,士兵有時候肚子都吃不飽,更加不可能有錢糧去支撐一支足夠多的陌刀兵了。

  三、唐朝不予許唐刀進行陪葬,唐朝對於武器進行管制,製作工藝和樣式被封鎖在軍隊之中沒有流傳出去。

  唐朝時期對於武器進行了管制,除了軍營中有唐刀的製作方法,民間根本不可能流傳來。而且唐朝規定不允許唐刀進行陪葬,這也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陪葬來大量私造兵器。當唐朝官方不再製造陌刀之後,又沒能初軍營流傳出來久而久之陌刀的樣式和製造方法也就失傳了。

  四、陌刀需要其他兵種配合才能發揮其威力

  陌刀兵不能單獨作為一個兵種去作戰,根據《衛公兵法》中記載的唐軍作戰方法:前方是弓弩兵,後面是長槍兵和陌刀兵,兩翼是騎兵。當敵兵來襲的時候弓弩兵先進行射擊,當敵兵接近之後弓弩兵退後由後面的長槍兵和陌刀兵擋住敵人騎兵的鋒芒,最後再用騎兵進行包抄殲滅敵軍。但這種戰法到了宋代就不再試用了,宋朝沒有騎兵,即使有陌刀兵,在敵人輕騎兵弓箭的騷擾下也只是活靶子而已。

  陌刀因為種種原因而被淘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因素,但最終卻失傳了倒是挺可惜的。陌刀退出了歷史舞臺,為此我們現在仍然會對陌刀的消失感到惋惜,因為它是伴隨著唐朝的輝煌而產生的。


讀史鑑往


陌刀,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開始流行於高宗調露前後至開元十年之間。開始時使用陌刀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後來在諸軍流行則是對付以騎兵稱雄的唐之“四夷”。《唐六典》卷十六即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陌刀形制多樣,長兵主戰刀,形制有斬馬劍升級版,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長而刀身特短的三尖兩刃刀式(見唐郭子儀墓壁畫)。蓋因大唐地域廣闊,各大都護府軍備自制,也因此風格不同。部分陌刀刀身大多較窄,彎曲弧度,對日本的長兵器影響很大,其外形可以參考日本戰國時期兵器。可劈砍,可槍刺。史書:(“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新唐書》列傳一百一十八張興傳)。由於陌刀出現於隋,盛之於唐,唐時的1斤相當於現代的660克上下,唐時的15斤相當於現代的10公斤左右。及唐之後,史籍鮮見陌刀之蹤跡,由於陌刀不允許陪葬,所以當今並沒有陌刀實物出土,網絡上所有的陌刀復原圖均為後人猜想。



陌刀就是漢代的斬馬劍的升級版。斬馬劍其實只是在會盟的時候用來斬殺馬匹,祭祀天地,並沒有戰場上的實際用途。然而,能夠一刀將馬斃命,也足以說明斬馬劍的鋒利程度。唐軍因為有陌刀這種神器,打出了冷兵器時代夢幻般的交換比,從而奠定了大唐盛世的赫赫武功。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後,也正是由於陌刀的存在,使得中衰的唐王朝能夠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衝擊。

我們在之前說過了陌刀的能力,以及陌刀對於騎兵的優勢,所以就宋朝那個不斷和蠻族打交道的朝代,對於陌刀的重視應該是不會小的,可後來的取締以及在軍中不被普及就成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實這種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而是其鍛造的工藝、方式和方法,以及所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所以不適合在全軍進行推廣和配備。因為在當時陌刀的打造技藝的技術層次不齊,好的太貴,而便宜的也大多沒有了其最根本的威力,所以在後來,陌刀才漸漸退出了戰爭歷史的舞臺。


因為陌刀的打造技術和成本過於昂貴,但其對於蠻族騎兵的殺傷力又有著較為有利的傷害,所以在陌刀對抗騎兵的原理中,宋朝的一些將領們隨即發明了“麻扎刀”、“捉刀”、“長柯斧”以及“連環馬”等更為有效且製造價格及其廉價的武器。

為什麼像陌刀這麼好的武器會在唐代滅亡後不久即失傳了呢?歷史發展至今,陌刀確實已經失傳,隨著失傳的還有製作工藝,甚至樣品都沒留下,就連考古出土也基本沒有希望,因為陌刀在唐代禁止陪葬。至於為何會失傳,現在多數觀點,都認為是因為陌刀的製作工藝繁瑣且耗資巨大,裝備是一種奢華,所以被後世王朝所放棄。這當然是一個誘因,但卻不是關鍵,因為奢華被放棄,關鍵還在於宋王朝本身上。我們知道,唐朝滅亡後,經歷了五代十國,到了宋王朝才得以統一,但宋朝卻丟失了最為關鍵的北方屏障——幽雲十六州,也是古代最重要的養馬之地。
丟失了幽雲十六州,宋王朝從始至終都未奪回,這也成了宋王朝的最大劣勢,因為沒了良好的養馬場,缺少良馬的宋朝軍隊,戰爭中也沒有得力的騎兵助陣,為了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部隊,只能走大兵力路線,靠數量龐大的步兵來勉強支撐。因為宋代走的是大兵力,不像唐朝那樣走的精兵路線,所以像陌刀這樣的裝備顯然不可能成為制式裝備,於是出現了陌刀發展止步於宋朝的說法,也不不足為奇了,因為大兵力只能裝備廉價有效的裝備(廉價的紅纓槍在宋明兩代盛行)。陌刀興盛於唐代,從唐高宗開始,一直用於對外作戰,如對抗突厥騎兵,在對外作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卻因為宋王朝的大兵力路線而被拋棄,除了陌刀,被拋棄的還有威力巨大的橫刀及槊(因為缺乏騎兵)。


大老二爺


很多人認為是陌刀工藝的失傳,以及訓練方法的失傳,的確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但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宋朝自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是重文輕武的。

以盛唐時期武風盛行,國家戰爭不斷,從而針對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眾多開發出的戰爭機器陌刀重裝步兵隊。

盛唐時期陌刀隊也往往是軍隊的核心中堅部隊,不僅裝備昂貴的陌刀,還需要艱苦的訓練,能正面抗衡千軍萬馬的步兵部隊,到宋朝幾乎絕跡。

大宋朝廷也不會放心花大價錢和精力在邊疆養這樣的軍隊,更何況步人甲和神臂弩的出現讓陌刀部隊的位置變的尷尬。

騎兵可以遠處攻擊陌刀隊,而陌刀隊追不上,真正的重裝騎兵陌刀隊還不一定能砍開,鎧甲工藝的進步讓陌刀隊更加處於尷尬的境地。

西夏和金都有聞名遐邇的重騎兵,鐵鷂子和鐵浮屠,這時候的鎧甲除了用鈍器是很難劈開的,因此岳飛為擊敗鐵浮屠訓練了類似於陌刀隊的部隊――背嵬親軍,用的卻是斧頭之類的鈍器,陌刀雖利,卻很容易捲刃,鈍器則具有更好的破甲效果。

因此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鎧甲和神臂弩工藝淘汰了陌刀,以及宋朝重文輕武的軍隊制度是很難出現和養活陌刀隊這樣的精銳部隊的。


塵子渝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 鍛造工藝的失傳,陌刀威力奇大,戰時陌刀隊如牆推進,人馬俱碎。但是陌刀隊在整個唐軍中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幾十萬的唐軍中陌刀隊不過兩萬人,且分佈在全國各地,這還是盛唐時的情況,一把陌刀造價直逼一匹良馬,再加上陌刀隊士兵的選拔已經鎧甲等其他裝備的使用,一個合格的陌刀手每年的花費相當於唐朝十個州地方官年俸的總和,耗費如此之巨,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養得起的,非盛世王朝不可。



唐亡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中國的一個大亂世,短短五十餘年的時間中原王朝換了五姓十三帝,頻繁的戰爭以及國土的分裂使朝廷根本無力維持陌刀隊的存在。而且當時幾乎每天都在打仗,武器裝備消耗巨大,朝廷根本沒心思也沒耐心去打造這樣一支費錢費時間費糧食的軍隊。

從唐末開始,陌刀隊就已經漸漸淡出戰場,五代十國時期基本上就沒有了。

第二 已不適合戰場環境

宋朝防禦戰居多,更需要的是強弓勁弩,宋人也一個勁的把科技樹往弓弩方面點,出現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變態弓弩。但是近戰武器方面宋朝就不是那麼重視了。當然,不重視是相對的,關鍵是敵人的裝備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使陌刀根本無法在戰場上發揮他該有的作用。宋朝的敵人遼金夏不同於匈奴突厥。他們不是純粹的遊牧部族,甚至完全就是封建王朝,遼國還是半遊牧半封建,金和西夏完全就是封建王朝,這就意味著他們也有相當完善的製造業體系,你有的鋼鐵我也有,你沒有的戰馬我還有,這就很無賴了。


比如金人的鐵浮屠,連戰馬都是渾身鐵甲,士兵就露倆眼睛,這樣的騎兵你拿陌刀這種靠劈刺的武器是絕對打不動的。這就好比原本你拿著pak37戰防炮打日本豆豆坦克,筷子捅豆腐穿了,但是人家突然換成了虎式,你怎麼打?

宋軍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量在軍隊中裝備長柄斧和錘子,這種武器造價低廉,在戰場上卻更有效果。陌刀也就在歷史長河中歸隱了。


守仁讀仁


唐朝陌刀一直都以一種神秘而強悍的形象示人,彷彿陌刀就是超級無敵激光斬艦刀一樣可以劈開所有敵人,擁有它就可以獲得任何戰爭的勝利。

隨著這幾年冷兵器圈逐漸魚龍混雜,出現了一群叫做“陌刀吹”的人。遇到有人在討論古代兵器,這群人就開始瘋狂吹陌刀,心裡想著:反正陌刀沒有實物,我怎麼吹都不過分,你們也沒辦法證偽。吹完陌刀再吹一把唐朝,說唐朝的鍛造技術空前絕後,天下第一。別人反駁一下,要麼就說陌刀沒有實體,我也不確定,要麼就閉著眼睛吹陌刀太貴,你們這些兵器太便宜,不配跟陌刀比。

上面是我發的一點小牢騷,回到正題,為什麼陌刀到宋朝就消失了。兩點,貴,而且華而不實。

貴,有多貴?唐朝一斗米五文,相當於5.9公斤五文錢,十鬥米一石,一石五十文,一貫銅錢等於一兩銀子等於一千文,而造一把陌刀要一百貫,相當於兩萬鬥米,摺合相當於11.8萬公斤米。一戶普通人家一年也就花四貫錢,養一把陌刀就相當於養二十五戶一百多人。這麼金貴的刀真心用不起,唐朝鼎盛時期也才供得起兩萬把陌刀。兩百萬貫,已經佔唐朝財政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了。

如果這個刀強到不可替代也就罷了,養一個無敵軍隊出多少錢都值。可是陌刀其實就是一把造價昂貴的斬馬刀而已。的確,你很強,但是隻能對騎兵,而且造一把陌刀的錢可以武裝一支五十人的持長槍對騎兵小隊,那你覺得面對一支一萬人的騎兵部隊,我是用一千陌刀兵還是用五萬長槍隊呢?

就這樣,陌刀就被軍隊淘汰了,普通人又不可能拿二十斤的陌刀招搖撞市,陌刀也就被時代淘汰了。





歷史隆中對


唐朝,中國古代最為鼎盛的幾個朝代之一,其工業也是堪稱當時世界之最。那為何在唐朝盛行的陌刀到了宋朝卻被拋棄使用?



陌刀的誕生主要是為了對付北方的突闕騎兵。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因為山地、丘陵廣佈,軍隊多以步兵為主。而北方平原廣闊,以騎兵發展為主。因此以騎兵強大的機動性及移動速度,一度對中原步兵造成重大傷亡。而唐代陌刀就是在這背景下發展出來的。

唐朝最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有足夠的精力與能力去打造出剋制騎兵的武器陌刀。陌刀被打磨的很精細,並有具體的部門負責鍛造、儲藏、和管理。並且最初是配備在步兵身上,後來建立起了騎兵,就成為了騎兵的重要裝備。



打造出來的陌刀不但鋒利異常、威力巨大,極其適用於砍殺。而且還可以在行軍中進行靈活的分裂與組合形成陌刀牆。唐朝名將裴行儉、李嗣業都組建過類似的陌刀隊陣營,並取得不錯的戰績。

可惜,在如此輝煌的陌刀自唐朝之後就少有記載,甚至在宋朝之後就造拋棄。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陌刀鍛造複雜,成本高

唐朝最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其工業水平也必定發達。但在其之後先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混戰時期,工業必將受到嚴重的破壞,主要的鍛造傳承也必定斷裂,更重要的是懂得鍛造的工匠可以說十不傳一。那麼到了宋朝,就難以恢復及鍛造出真正的唐代陌刀。如果在從新摸索,其浪費的精力及人力又得不償失。所以與其浪費時間、金錢,不如直接放棄。



二、朝代環境的改變

宋朝所擁有的國力根本無法更強大的唐朝相比,無論是軍事力量及工業水平都落後於唐朝。所以說唐朝是以攻代守,那麼宋朝就是以守代攻,因此陌刀只適合於攻擊性強的強唐,而不適合於弱宋。

宋朝已經開發出更適合的用於防禦的兵器斧鉞,而講求進攻、沉重的陌刀,以不適合於宋朝的軍事要求,所以為由拋棄。

社會環境在不停的變化,或者前一刻還視若珍寶的物品,到了後面就視之為雞肋,甚至拋棄它,不再留戀。就像陌刀,在唐朝時再強大;到了宋朝,因為不合適了,依舊將其拋棄。


南柯夢說


在說明為什麼陌刀在宋代逐漸走向冷門之前,先指出題目中的一個錯誤:即唐朝靠陌刀打天下。陌刀出現的時間並不早,第一次出現在歷史典籍中已經是盛唐時期,而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並沒有過陌刀的任何記載,所以說唐朝靠陌刀打天下這個說法,其實是沒有根據的。


陌刀是盛唐之後唐軍的制式刀具,這點毋庸置疑。在《唐通典》中有過制式唐刀的記載,陌刀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一直到現在陌刀都沒有任何出土記錄,故而推斷陌刀是純粹的戰爭兵器,而且很可能因為造價高昂而導致製造的數量不多,且不能用來做陪葬品。

也正是因為陌刀沒有出圖,而且沒有確切的形制描述,所以現在對於陌刀的樣子只能是猜測。就目前而言,陌刀的形制已經有了三種推測,第一種是宋代的掉刀那樣的的長柄大刀(央視);第二種是細長的短柄長刀(指文烽火工作室);第三種是長柄長刀,類似於日本的一種大槍。



就個人的瞭解而言,我更傾向於長柄長刀的樣式,具體為什麼在以前的相關文章中我已經做過說明。總之能使用陌刀的通常都是大力士,因為根據推測陌刀的分量少說也是15斤上下的大傢伙,長度按照“陌”字百錢的意思,至少也是1.6m的長度,而這種長度配上這種分量,短柄長刀是夠嗆的,因為壓根控制不住刀,所以只能是長柄。而古籍中多次支出陌刀是步兵武器,像眉間刀和掉刀那種比例大刀屬於騎兵武器,而步兵大刀的刀身長度往往接近刀柄。考慮到盛唐時上沒有長柄刀出現,故而推測是長柄長刀的可能性比較大。



如此一來就很清楚了,能使用陌刀的人,都是開的了硬弓,隨便就能揮舞15斤的東西不嫌累的壯漢,別說在古代,就是現代,這也是個高標準,所以說唐代的陌刀軍可以被劃分到特種兵的級別裡面去。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的15斤的大鐵刀,那麼陌刀也沒啥稀奇的。然而沒有墓葬出土,足以說明這東西很貴,貴到唐人捨不得埋了它。


怎麼說陌刀也是好東西,這分量破甲就算砍不爛,也能砸個骨折,為什麼在五代和宋代就消失了呢?

根本原因是軍制的改變,而直接原因是大規模戰爭頻繁爆發。盛唐時,唐軍的主力仍然是府兵,像唐軍的精銳安西軍,那是實打實的貴族兵,這就如同歐洲的騎士,自己家有錢裝備上等兵器(門閥勢力供給,國家也供給),再加上人少,可以實現精兵化,那為了提高軍事戰鬥力,自然的就需要昂貴的高質量兵器。然而從中唐開始,府兵制度被沖垮,頻發爆發的戰爭使得唐政府和藩鎮們需要更多的兵力,因此募兵取代了府兵的地位,因為精兵化已經被數量化取代,因此各個諸侯也在尋求既能保持高殺傷力又廉價的武器來裝備入軍。正好趕上中國的甲冑飛速發展,重甲時代再次到來,士兵的披甲率明顯提高,因此破甲武器成了軍事發展的首選。


到了宋代經過了一波改革,藩鎮被取消,府兵徹底消失,全國都是募兵,而且是數量龐大的軍隊,再想和唐代一樣精兵化是很難了。同樣的,為了維持龐大軍隊的費用支出,宋軍也是更傾向既便宜又有殺傷力的武器,自然的昂貴的陌刀也就沒有了出頭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