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經幾乎殖民了全世界,為何現在大家並沒有過多的仇恨?

BeaNSider


英國真的是一個高度文明的存在,比起土著政權文明和進步得太多太多了,為什麼恨他?


英語強迫症患者


英國曆史學家萊科克分析了世界上大約200個國家的歷史,並根據史料確定哪些國家曾經被英國入侵,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全球90%的國家都被英國侵略過,只有22個國家得以倖免。

這22個國家是:歐洲的安道爾、白俄羅斯、列支敦士登、盧森堡、摩納哥、瑞典、梵蒂岡,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危地馬拉、巴拉圭,非洲的布隆迪、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共和國、科特迪瓦、馬裡、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亞洲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在22個國家中,唯一的大國就是瑞典

但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給英國侵略的國家最仇視的並不是英國呢?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幾點

1、英國已經衰敗了

這個世界的法則就是這樣,只有強者才會得到人們的注視。與中美相比,英國的風頭實在是不足,英國自二戰之後,就已經衰敗了,當初的殖民地幾乎全部獨立出來,自己當初在歐盟也是位於德國風頭之下,在國際舞臺上,也是緊跟著美國的步伐,要關注也是關注它的大哥——美國大叔,英國還是像以前那樣只能充當個攪屎棍噁心一下人。

因此,同樣的道理,蒙古侵略過的國家也不少,但是現在也沒啥國家仇視它,因為大家都知道蒙古這貨的輝煌只是歷史罷了,現在這鳥樣誰大家也懶的搭理了。

2、侵略的方式不算太過分

相比較蒙古那種動不動就屠城的行為,英國的侵略行為還是相對文明的,比如英國征服印度造成的戰爭破壞,跟印度歷朝歷代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英軍在印度鬧出的最大的事,大抵是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但也僅僅打死了379人,和蒙古那種屠城幾十萬的相比,還真的不算什麼。

英國在美國當初製造的“波士頓慘案”,一直以來都給美國大肆宣傳,但是打死的人你猜有多少?5個人!這數據還不如現代的一場大車禍死亡人數呢。

3、基本不屬於最惡者

雖然英國侵略了很多國家,但是對於這些國家造成的傷害,可能除了愛爾蘭之外,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上,英國都不算是最惡者。因此,哪怕統治者要煽動人民的情緒也輪不到英國。比如同樣的侵略中國,但是我們最恨的肯定是日本。

4、當初許多國家還沒立國

英國當初侵略的不少國家基本就不叫國家,就是一堆土著人聚集的居住地而已,比如澳大利亞。當初澳大利亞土地上的土著還是以打獵和採集為生的,壓根就沒有什麼國家概念,就連澳大利亞的名字還是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佩德羅·德基羅斯登陸後,誤認為是南方大陸,才命為AustraliadelEspirituSanto,西班牙文意為聖靈的南方陸地。





歷史影像記錄


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殖民了香港,英法聯軍燒了園明園,英國開啟了中國的半殖民時代。但你要問我是不是恨英國?我要說:不!

大清是愛新覺羅的大清,不是百姓的大清,百姓只是奴才。英國來了,難道我們應該為了不能做愛新覺羅的奴才,做了英國的奴才痛心疾首,如喪考妣 ?

國家之間的戰爭,從來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為了正義,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場戰爭例外!況且,英國的殖民還帶來了近現代文明,腐朽的大清沒有這些外部的疾風驟雨的沖洗,恐怕還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做著千秋萬載的萬歲夢。


草塘舊夢


世界上只有兩個帝國做到了幾乎統治全世界,一個是蒙古帝國,另一個就是大英帝國。後者的榮光曾在19世紀輻射到從南美的熱帶叢林到中國的黃土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那麼,為什麼英國幾乎殖民了全世界,而如今被她侵略過的國家卻沒有太過於仇恨英國呢?

1、英國的殖民政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擴充領土,而是謀取利潤與市場。

在這一點上,相較於罪惡滔天的納粹德國和日本,英國看得更為透徹,單單維持領土的廣大是沒有任何用的,關鍵是要將殖民地的資源轉化為自身在貿易中的競爭優勢。拿印度舉例,即便英國建立起了對整個印度的統治,英國人依舊選擇保留了許多土邦君主,這樣當地的民眾對英國相當疏離,而英國人需要的原料與維持殖民地的稅收,則部分交給土邦君主代理執行。

2、英國是工業化革命的“老大哥”。

英國畢竟是最早開始工業化革命的國家,許多國家的工業化也是從效仿英國開始,尤其是東亞的日本與中國。

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明治維新的日本將英國視為文明之國,為了打擊舊勢力,當時在東亞的革新力量就會誇大英國的先進之處,從而將上層知識分子的注意力從英國的侵略罪行轉向了英國的強盛繁榮之上。這樣自然就抵消了上層知識分子對於英國的反感和牴觸,讓英國在國際形象上比起俄國等列強高了一個層級。

3、英國是國際秩序的維持者

從19世紀開始,英國長期是國際秩序的維持者,除了對弱小國家發動侵略,英國也曾阻止其他列強侵入弱小國家。如在中法戰爭中,法國海軍執行了法國政府的大米禁運命令,使得兩廣地區陷入了糧荒危機之中。

不願意坐視法國將觸手伸長到西南地區的英國就出面調停中法兩國之間的矛盾,雖然法國並沒有接受英國的調停,但這個舉動讓許多落後國家有了一種這樣的印象,那就是英國是可以作為一個可以信賴的國際秩序的維持者被接受的。

4、被英國殖民的國家還沒有整體民族意識

英國的殖民擴張對象基本上都是依舊處於中古政治秩序的國家,無論是中國、印度還是日本,在當時都只有模糊的民族概念,而沒有共同的民族意識。

在英法聯軍打進圓明園並焚燬這座園林的時候,還有許多周邊的百姓爭先恐後從園林中搬運石料與文物。因為當地民眾沒有國家的概念,之於印度,是印度教徒對於奧朗則布皇帝和莫臥兒王朝的反感與敵視,之於中國,是百姓對於【家天下】下自己應當是國家主人這一概念的不瞭解。

所以,在當時,雖然一些傳統的知識分子痛心於山河破碎,但他們只是從文化滅亡的角度上,以傳統的蠻夷入中原則華夏亡的視角來看待英國的入侵,而老百姓們對英國入侵缺乏概念,甚至還會幫英軍辦事來獲得一些報酬。

5、二戰時為自己樹立了“好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選擇了站在反法西斯勢力一邊,而相比之下,無論是納粹德國的“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還是日本的大屠殺,都讓英國的正義性加分不少。

納粹德國和日本的暴行一下子轉移走了大家聲討的對象,畢竟英國人只是觸動傳統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納粹德國和日本的入侵讓平凡的老百姓們也有生死存亡的緊迫。加之二戰後英國允許原先殖民地獨立,現在的原殖民地人們自然對英國的壞印象減少了不少。


春朝青牛


英國曾經殖民了半個世界是我們的看法,認為半個世界該恨英國也是我們的看法。實際上,英國很有契約精神,在全世界做生意很講誠信,並將依法治國理念帶到了全世界,殖民地獨立後,基本上都模仿了英國三權分立的政體模式,英國殖民了非洲,現在非洲人法律意識特別強,英國租香港,給大清國出了租金的,並有合同。美國是英國殖民地,美國獨立後,英美關係很親密,澳洲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澳洲獨立後,澳英關係很好,當然英法聯軍侵犯過清朝肯定不對,但英國的契約誠信精神受到世界各國的尊敬。


小心眼168794174


被殖民和不被殖民,哪個更好點,我有過思考,也很迷茫,縱觀各國發展吏,很多時候殖民要被自已的人統治要好多了,這主要是因為自己人統治自已國民,很多時候,這些統治者都是貪婪成性,獨裁暴政,哪顧人民的死活!即使社會進步的現在,看看非州國家的統治者對待他的國民也是如此,委內瑞納等幾個南美國家的統治者也是如此,亞洲有些國家也是如此在此不再點各,歐州的俄羅斯在普京近二十年的統治下人民的現狀一天不如一天,反觀現在還在被美國英國殖民的國家如韓國、日本、奧大利亞等一些國家,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國強民富,因此一些國家只所以被英國殖民不恨英國,證明英國殖民期間對待殖民地的人民不兇不惡,還帶去文明進步的因素所致!


user9314716795833


英國,老牌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先後侵佔非洲、北美洲、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各國,可以說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按理說,英國的帝國主義行徑應該遭到世界各國的憎恨,然而,殖民地最多的英國並沒有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之聲,針對這個問題,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第一,英國是最早起家的殖民主義國家,奉行殖民主義政策,它的最終目的是打通對外貿易,實行海外經濟政策,並無對受侵國具有“滅族”、“屠城”等行為。

英國自十八世紀從工業革命開始起家,以先進武器和海軍艦隊武裝自己,先後在非洲和北美洲建立殖民地,而後又發展到印度和東南亞各國,最後通過鴉片戰爭征服清朝,迫使清朝開埠通商。

雖然英國以武力強迫清朝割地賠款,但英國在佔據香港之後,主要目的是實行通商政策,並沒有實行野蠻、殘忍的滅族和屠城等軍事行動。英國把香港這麼一個在清朝腐敗統治下還是一個土坷垃的小島,變成了東亞地區實行資本主義經商模式的前哨基地。率先富裕起來。

第二,英國侵佔的地區,大部分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採用民主體制,摒棄封建帝制,使這些地區脫離野蠻、經濟政治文化都較為進步和富裕。

英國侵佔的亞、非、美等洲的殖民地,基本全部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結束,實行民主的政治體制,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這些地區脫離野蠻,特別是美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極早的脫離奴隸制的落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這些地方,日後都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最強經濟帶。

第三,英國的侵略行為,與俄國、日本、德國的兇殘毒辣不同,它最終目的是殖民統治和經濟貿易,帶動經濟發展,並無製造大屠殺的有違人性的行動。

英國的侵略行為與日本、德國、俄國的區別在於沒有徵服世界的邪惡野心。日、俄、德三國都是殺氣騰騰的國家,其兇殘毒辣為世人不恥。但是英國,主要目標在於以殖民統治帶動海外貿易,帶動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像日、俄、德三國毫無人性、殘忍狠毒。

第四,英國所殖民的地區,允許高度的自治,不獨裁、不愚民,女王政府對殖民地不進行絕對控制,以民主、自由為宗旨,奉行博愛、人權的社會秩序。

英國所佔據的殖民地,遍佈全球的各個洲,但卻都保持高度的自治,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英國的女王政府對殖民地留有充分的自治空間。各個殖民地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制衡的民主體制,營造法治社會,消滅野蠻、帝制和愚民的制度,奉行自由、博愛、人權的社會秩序。

第五,英國雖然奉行對外擴張和殖民的國策,但不具有野蠻性和巨大政治野心,沒有像日本那樣具有毀滅世界和毀滅社會秩序的反人類罪惡行徑。

英國政府雖然幾百年以來一直實行擴張和殖民的既定國策,但它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和貿易。英國沒有像日本那樣具有巨大的野蠻性和企圖征服世界的野心,英國實行的全球貿易政策,使落後地區融入資本主義制度,之所以使全世界對英國不反感,在於英國不像日本、俄國、德國那樣具有毀滅世界和毀滅社會秩序的反人類罪行,日俄德三國屬於貪得無厭的邪惡民族,為世界所共恨。而英國,具有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把法治作為頭等政治,法、美、德等歐美髮達國家的先進制度大多由英國的議會制發展而來。


優秀的米老鼠96


其實殖民統治中最厲害的不是殺人放火、也不是佔有多大面積的領土,而是文化侵略從教育上轉變一代人的思想。而且英國屬於聯邦制國家,目前有52個國家組成,這些國家基本都是當然還是“日不然帝國”時的侵略對象。

為什麼這些國家都這麼大度,以加入英聯邦為榮,其實很簡單再強的武器都不如殖民教育威力大。通過軍事佔領再加上長期的學生教材修改、以及文化傳播、宗教信仰等,使被侵略國家認同其宗主國地位。也就是通過長期文化教育,早就已經洗白成了救世主。

這裡有個最合適的國家可供例舉,就是被英國殖民統治了N多年的印度,目前官方語言包括英語並以此為榮。因為英語在國際社會上通行的便利性使印度可以大量外包美英等國項目,並且由於英聯邦成員的關係可以在國際上左右逢源,經濟發展、國防技術等領域都能得到大量幾乎不受限制的支持。

而作為英聯邦老大的英國,經過幾百年前成功的洗腦早就讓原來的被殖民地國家拜伏,再加上英國是最早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雖然經過一二戰的洗禮國力大減讓美國人趕超,但並不代表英國就此沿落,不論從科技、經濟、軍事以及生活保障等諸多方面仍舊是全球最強之一。現代社保求發展、求合作,努力提升本國民眾生活水平才是重點,歷史早就成了過往雲煙,回到現實只要有好處這些曾經的殖民地不會對英國有什麼仇恨的。


河東三叔


這個問題每個字都有瑕疵。

首先,雖然歷史上的英國極其強大,建立了殖民地面積高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國”,但距離1.9億多平方公里的全球陸地面積還相去甚遠;

其次,昔日的英國殖民地對宗主國英國不是沒有過多的仇恨,而是壓根兒就沒有仇恨,特別是印度,對英國的感恩戴德無以復加,其他地區則因為沒有被英國殖民過而捶胸頓足。

這是個匪夷所思的現象,因為“殖民”不僅聽起來帶著低人一等的味道,本質上更有宗主國敲骨吸髓的巧取豪奪,實在和“正面”扯不上關係。

那麼,為何昔日的殖民地要對英國感恩戴德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殖民地很落後

殖民地之所以被殖民,本質上是因為殖民地相比英國而言實力不足,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實力。

而沒有實力的原因在於他們根本就沒有發展,至少是工業方面的發展,這讓他們在對抗英國殖民時幾乎毫無反手之力。

在英國昔日廣闊的殖民地中,絕大部分都是非常落後的地區,很多地方甚至連基本的文明都沒有,這注定了英國的殖民,除了巧取豪奪,更是一個文明輸出的過程。

雖然主觀上將殖民地剝削地底褲都不剩,但客觀上卻將殖民地帶上了英國的軌道,用現代話說叫打開了視野,開闊了眼界,讓他們距離所謂的現代文明更進一步。

有這樣寶貴的財富,殖民地對英國感恩戴德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我國之所以對鴉片戰爭死不原諒,對英國殖民深惡痛絕,根本原因在於我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強大文明的古國,如果沒有英國的侵略,我們也會有步入工業文明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殖民的“文明再造”難以展現,敲骨吸髓則表現得淋漓盡致。

2、英吉利很發達

古今中外,“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俄羅斯之所以拼命地向歐洲身上靠,不承認自己的蒙古祖先,根本原因在於,今天的歐洲依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蒙古則窮得飯都吃不上。

殖民地之所以對英國感恩戴德,除了對歷史上英國“無私奉獻”的感恩,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今天的英國雖然盛極而衰,早已不復日不落帝國之榮耀,但依然是世界上發達國家的俱樂部成員,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六。

雖然失去了面積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但英國卻以英聯邦的方式盡最大可能保住了殖民成果。而且今天的英語也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加上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地位,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殖民地走向了獨立,但也難以完全擺脫英國的影響,這種在文化上的依賴讓殖民地國家欲罷不能。

而因為英國仍是歐盟成員國,這意味著昔日的殖民地可以搭乘英國的快車享受歐盟的福利。

更重要的是,自二戰以來,盛極而衰的英國成為美國的忠實跟班,追隨英國也間接和美國搭上了線。要知道,在險惡的國際社會,有個美國這樣的強大靠山是多麼可望而不可求。

3、殖民方式高明

英國與殖民地的“情投意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英國的殖民手段相當高明。

相比於沙俄的燒殺搶掠,英國因為基本在中低緯度擴張,面對人口稠密的殖民地,因此不適合沙俄那套野蠻手段。

面對殖民地異常廣闊,人口異常眾多以及英國人杯水車薪的尷尬現實,英國從事實出發,推行“以夷制夷”的統治方式。比如在印度籠絡土邦領主,結成牢不可破的統治聯盟。

另外,作為舉世聞名的“攪屎棍”,英國善於製造矛盾,攪得世界各地雞犬不寧,比如印巴分治、“杜蘭線”、麥克馬洪線等。一方面,糾紛和動盪削弱了殖民地力量,使殖民地無法形成抗擊印度殖民的實力;另一方面,因為英國留下的糾紛後患無窮,這也使殖民地各方勢力加深了對英國的依賴。

而因為英國“以夷制夷”的手段相對“柔和,這使得殖民地從一開始就不是特別抗拒,尤其是相比於法國與殖民地間劍拔弩張的狀況,英國與殖民地簡直是親如一家。

相比於其他列強,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國家,這使得英國除了有更強大的實力用於擴張殖民地,更擁有了高明的手段維持其統治力。因為不再單純地以野蠻的燒殺搶掠為手段,而以商品經銷等貿易方式取而代之,所以英國與殖民地的“雙贏”模式取得空前成功,英國也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

“代理人”殖民和“仲裁者”的角色,讓殖民地英國不是恨,而是恨鐵不成鋼。

不過,任何國家都有盛極而衰的那一天,英國當然也不能例外。而當英國識時務地見好就收,通過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建立英聯邦時,日不落帝國雖然瓦解,但殖民地對英國的感恩戴德卻沒有改變。

當然,任何時期,任何殖民地,都是統治階層的狂歡,和廣大民眾沒有。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殺人誅心這一點,整個英國幾乎做到了最佳狀態,因為英國的殖民儘管帶著血腥,帶著殘忍的屠戮,可是他的對外宣傳非常好,換句話來說英國有一個非常好的營銷部門在為英國時時刻刻樹立高大的形象。

事件回顧

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很多,比如英國、西班牙、法國等等這些國家,如果我們拿他們單純的每一個都需要舉例的話,則耗費的時間太長了,我們單純以一個特例來進行詳細解說。

那個特例就是英國殖民印度。

我們會發現英國殖民印度的時間很長,而且英國對於印度的資源需求擴展需求非常的多,在早期的時候英國甚至把印度的絕大多數能夠短時間之內獲取的稀有資源和礦產,以及但凡是值錢的玩意兒通通搬到了英國去。

換句話來說,印度之前就像是一個老地主一樣,自己家裡面還有點餘糧,可是英國來了一圈之後,印度就只能吃樹皮了。

可即便這樣的一個情況,英國和印度之間相處的仍然非常融洽,印度有什麼事情都去找英國老大哥幫忙,而英國在每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能夠給印度指一條路,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英國給印度指的那條路稀裡糊塗走也走不到頭。

沒錯,這就是事實

如果說絕大多數殖民國家都是血腥和殘忍的前提之下,那麼英國在血腥和殘忍之前掌握了新一項技能,這項技能叫做殺人誅心。

簡單而言,英國每一次殖民都絕對不是單單意義上的殖民,他在殖民的過程中會通過給最低等的普通平民一點點好處,給最高等的貴族一點點的讓步,緊隨其後,把中間所有能夠拿走的一切通通拿走。

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非常搞笑的現象,那就是英國已經把印度給賣了,印度還在幫著英國數錢,而且印度從來都不會覺得英國不好,頂多雙方之間有著意見的分歧。

當然,殖民列強在上個世紀初的時候就已經蹦達到頭了,而且怎麼也恢復不了之前的榮光,可是相比較而言,英國竟然能夠延續到21世紀,甚至到現在英國女王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地位,這足以見得英國對於殖民地的把控已經到了極其微妙的地步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