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历史收银机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问题吧,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一、刘璋交好曹操

刘璋为何要交好曹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曹操“征荆州,定汉中”,在刘璋看来,曹操此时已经呈现出了鲸吞天下的势头,下一步只要击败孙吴,曹操就可以统一全国了。刘璋本来性格就比较懦弱,不愿意承担与曹操争斗的事情,因此刘璋就想投降曹操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璋越早去投降越好,因此刘璋开始了对于曹操的疯狂讨好。据记载:

“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

说实话,此时的刘璋已经表现出了对于曹操的归顺,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刘璋接受了曹操的官职的任命。这个时候只需要曹操一点头,然后进行政权的交割,益州就成为了曹操的势力范围了。因此刘璋派出了张松去拜访曹操,想要和曹操谈进一步接洽的事情。而正是这一接洽,让曹操和刘璋的关系破裂了。

二、张松与曹操的接洽

我认为张松与曹操接洽,不仅仅谈的是益州的交接问题,更是谈的是未来的以张松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的权力分配的问题。

刘璋的父亲刘焉属于过江猛龙一类的人物,空降益州,与益州本土的大族们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在益州扎根立足。刘焉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正是东州势力。这一批东州势力是在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中从南阳、三辅等地迁徙到益州的,刘焉挑取其中的精锐建立起了东州兵。此外,东州兵种很多人在刘焉的朝堂之上还有所作为。

刘焉死后,刘璋即位。说来有趣,拥立刘璋的人并非东州势力,而是益州势力。据记载:

“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

投桃报李,刘璋自然不会亏待这一批益州势力,在刘璋一朝,益州势力逐渐复苏,开始与东州势力的分庭抗礼。因为刘璋的暗弱再加上益州势力的本土优势,东州势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退出朝堂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再次引入外力,搅浑益州这潭水,然后进行权力的再分配,东州集团首先寻找的便是曹操。但是结果不容乐观,据记载: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翻译一下就是刘璋派张松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平定了荆州,打跑了刘备,因此对于张松并不待见,张松因此非常怨恨曹操。《三国演义》中将其解释为曹操认为张松长得太丑了,因此不存录张松。有时候读到这一段,我往往觉得很奇怪,曹操本人长得也不俊,甚至对于自己的长相颇有些自卑之意,因此曹操也注重才华过于品德和外表。而且在“连环计”里面,庞统也很丑啊,为啥曹操不嫌弃庞统却嫌弃张松呢?因此我认为仅仅归咎于长相,不仅是骂庞统,更是骂曹操。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恰恰是张松和曹操在权力划分上没谈拢。曹操的人才很多,不差张松这几个人,虽然张松等人很有才华,但是面对着他们不合理的权力分配的要求,富有心机的曹操自然不会答应,与其让这些热衷于权力的人将自己的朝堂扰乱得不清净,不如不接受他们的条件。

我猜测曹操与张松起了冲突,曹操让张松回去,想要刘璋另外派人来谈判,但是张松回去之后却没有说实话,那么张松究竟回去说了什么呢?

三、张松回去说了什么?

张松回去之后,跟刘璋说了这些话,据记载:

“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当时曹操正好在赤壁大败,损兵折将,本来已经明朗的天下大势一下子就变得更加混乱了,因此张松直接就跟刘璋说曹操这个人啊,非常高傲,对您不尊敬,你现在在益州可以称王称霸,但是后来到了曹操的地盘上,恐怕您就是菜板上的肉了。

为了保障东州集团的权力,张松换了一个人,即刘备,张松想要引刘备入川,扰乱益州局势,然后完成权力的再分配,据记载:

“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

因此刘璋派出了法正、孟达、张松等人去结交刘备,想要借刘备之力去抵御曹操。(说来有趣,孟达、法正、张松等人均是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本来是一招驱虎吞狼的计谋,结果演成了引狼入室。而且张松还趁机黑了一波益州本土势力,据记载:

“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结果反而真正心思不纯的,确实张松等人。这样在张松的一系列连环炮之下,迷迷糊糊的刘璋选择了刘备,放弃了曹操,最终益州旁落他手。

因此并非曹操昏庸,只不过是没谈好价钱而已。政治是场博弈,层层加码,只看谁出的价钱更高了。张松拿着主公的利益待价而沽,甚至不惜出卖主公换取自己集团的荣华富贵,说来真的是让人不齿啊。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曹操身为一代枭雄,深谋远虑,爱惜人才,但他在面对张松时却没有了这一人设,冷落了张松,致使张松转投刘备,益州易手。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此时曹操已经拿下荆州,击溃刘备,到达人生巅峰,已经在展望一统天下了,张松丧失了谈判筹码,错过了示好的最佳时机,加上曹操看出刘璋动机不纯,所以当时曹操会冷落张松,致使后来益州落入刘备之手。

曹操拿下荆州,击溃刘备,信心爆棚所以冷落张松

事实上张松已经是刘璋派去的第三位使者了,刘璋在听闻曹操要打荆州之后,马上做出反应,先派了阴溥去向曹操表白,得到了曹操热情的回馈,曹操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封刘璋他哥刘瑁为平寇将军。刘璋一看有戏,又马上派出了张松他哥张肃带了礼物出使,而曹操也很上道,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有了前两次成功的经验,刘璋又派出了益州名士,别驾张松前往示好,张松也信心满满的去了,可此时的曹操却变了个人,相当冷淡,张松碰了一鼻子灰,狼狈的回了益州。

按这思路看,貌似是张松出了问题,难道真的是张松长得太过猥琐,恶心到了曹操?不至于,以曹操的容人之量,再难看的人也能容忍,再说就算张松长得丑,曹操见了只会产生惺惺相惜之情。曹操的相貌连尊曹魏为正统的陈寿都不敢描述,可见也好看不到哪里去。

那么曹操态度由热转冷,其答案只有一个,其原因不在张松,而在形势。那就是此时曹操已经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战略要地—荆州,击溃了人中之龙—刘备。拿下荆州,使得东吴引为屏障的长江被曹操共有,击溃刘备,使得天下反曹者心惊胆战。

而此时的曹操信心爆棚,夺取天下指日可待,等灭了东吴,益州还不是唾手可得,给张松脸色,就是给了刘璋不要太高看自己,现在的形势是我为刀俎,你为鱼肉了的信号。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冤。—《三国志》

其次,曹操看出刘璋示好并非真心实意

刘璋作为益州之主,其标签就是暗弱,而当时的刘璋日子相当不好过,外面是有血海深仇的邻居张鲁,内有东州集团,益州集团的相互博弈,加上自身能力有限,已有力不从心之感。

璋累遣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三国志》

而刘璋向曹操示好无非是借当时风头无两的曹操之威名震慑内忧外患,以求自保。

而英明神武的曹操当然明白此间深意,因此在没打下荆州,形势不明之时,也欣然接受刘璋的示好,但在他认为大局已定之时,刘璋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格。到了踏平江东之时,刘璋也没机会再叽叽歪歪了。

总结: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冷落张松,是因为他当时刚刚拿下了战略要地荆州,击溃了心腹大患刘备,意气风发,整个天下都已经是囊中之物,当然也包括刘璋的益州。

所以曹操冷落了张松,暗示刘璋不要讨价还价,加上曹操看出刘璋并非真心实意投诚,故而准备等打下东吴,灭了刘备之后再来收拾益州,那时候就是予取予求了,但没想到他遭遇了赤壁之败。


临石观海


汉末时期战火纷飞,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大乱战时代。其战火延续了近百年之久,割据诸侯数不胜数。然而,打仗就跟我们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一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法则。弱者要想求得生存,就必须去讨好强者,或者说依附强者。

说白了,刘璋虽然也是一路诸侯,但其人生性懦弱、目光短浅,不懂得知人善任,不懂得如何审时度势。毫无雄才大略。虽然他爱民如子,算得上是位仁君。但是益州在他的带领下,数十年内只敢自保,从来都不敢进取,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张鲁都搞不定。

曹老板基本统一北方后,一路气势如虹,有并吞天下之势。刘璋的益州或将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因此他多次派人去跟曹操接洽,希望可以跟曹操搞好关系。

前两次的接洽非常顺利,但是当他最后一次派出使者张松,准备跟曹操讨论收购问题的时候,竟然被曹操一口回绝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不待见张松呢?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机选择错误

刘璋派张松出使曹营的时候,恰好在曹操统一北方,并且征服荆州期间。

原内容如下: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这时候的曹操是非常自负的,对益州刘璋压根就不屑一顾。如今北方已经统一,荆州刘琮也已经投降,刘备更是狼狈奔逃。勉强能跟曹操抗衡的,只有一个东吴。只要再拿下东吴。天下再无曹操的对手。

曹操自认为天下势在必得,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步伐。正如谋士贾诩劝他“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是一个道理,曹操压根就听不进去。他以为天下就是他的了。所以就区区益州来说,曹操已经不那么在乎了。

刘璋这时候派使者去讨论归降的问题,去跟曹操讲条件,等于自讨没趣。所以刘璋在选择时机上,把握得很不到位。

第二、刘璋诚意不足,三番五次找曹操讨论这个问题,却犹豫不决,不导入正题,投机取巧,严重引起了曹操的反感。

曹操征讨荆州初期,刘璋就派了阴溥去向其表达敬意,但并没有谈到归降一事。不过曹操自认强敌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对刘璋的主动到来表示欢迎。并且给其加官进爵。

不久后,刘璋又遣张肃出使曹营,并送上了三百“老弱”士兵,还送了一些七七八八的杂御物品。曹操身为堂堂的北方霸主,刘璋只给了三百老弱残兵以及些许杂御物。对曹操来说,刘璋此举简直是一种侮辱。不过此时荆州还没有拿下,曹操虽然内心不悦,表面上仍然表示欢迎,并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刘璋前两次跟曹操接洽,但并没有表示投降曹操,他实际上在等,等待荆州的战报。如果曹操赢了,就举州归降,如果曹操输了就继续割据。这点曹老板肯定是清楚的,所以他对刘璋的做法非常反感。

——第三次,刘璋又派张松前往

曹操拿下荆州后,刘璋明显有点慌了。眼看天下大势都倾向于了曹操,刘璋立马派张松出使曹营,希望可以讨论归降的问题。但此时的曹老板,好像并不热衷此事,压根就不给张松开口的机会。

一方面,如今的曹操以为自己所向无敌,已经不把益州放在眼里了。另一方面,对刘璋之前的摇摆不定略施惩戒。

曹操冷落张松的目的,并不是说他拒绝了刘璋的投降。前者张肃等人都有加官,唯独到了张松这里就是“不复存录”实际上是拒绝刘璋讲条件。你愿意投降可以,但是你不能跟我讲条件。如果你不愿意投降,那么等我击败了孙权,就不会再给你投降的机会。

——这就是一个强者的姿态,一个胜利者的姿态。


爱尚文史


小背景

:张松求见曹操,曹操拒不相见。在程昱的再三劝说下,曹操终于同意接见张松。丞相府内,曹操再三羞辱张松。翌日,曹操又令军队操演来震慑张松,张松气愤而走。

个人觉得,曹操之所以冷落气走张松,主要基于这几点考虑:

1·曹操已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不宜开战

曹操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然而此战也极大消耗了曹操的兵力和实力。

平凉州之后,曹操确立了休养生息的三大政策,以求积蓄力量、徐图霸业,暂时不宜开战。


2.曹操觉得得不到大的实惠,不想掺和

张鲁与刘璋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多次交战,都有赢又输,互相之间谁也灭不了对方。

曹操心里很清楚,帮助刘璋攻打张鲁,得不到大的实惠,张鲁这边没法一口吃下,刘璋那边也是一反复之人,只是在利用自己而已,不会真心实意将益州拱手想让。

曹操的策略就是谁也不帮,让张鲁与刘璋一直打下去,互相消耗实力,待到时机成熟了,一举歼灭之。



3.曹操推测张松来是求救,没想到还有献图

张松过来拜见曹操,曹操推测是过来求救的,想利用自己去攻打张鲁,牵制张鲁的兵力,缓解刘璋的军事防御压力。

曹操不想见也不想帮,只能用计把张松气走。张松受到冷落,心里很不爽,根本就不打算再献图了,若曹操知道张松手上有益州军事布局图,肯定会改变做法,先把图骗到再说。



4.张松面相丑陋,说话刻薄,曹操不太喜欢

曹操不太喜欢这个张松,心里也不够重视。首先,身份不对等,曹操高居丞相之位,张松一区区益州别驾,还没啥名气;其次,张松面相丑陋,曹操看着就不太爽,觉得刘璋求人办事还派这么丑的人,这明显做事考虑不周全;再次,张松与曹操后,与曹操聊天过程中,曹操讥讽张松,张松正面硬怼回去,惹得曹操很不爽。


小诸葛历史观


这问题我来答。

曹操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前,用9年的时间,消灭了袁氏三兄弟、并州高干以及打垮了乌桓,成为北方独一无二的霸主。

接下来,曹操趁刘表病死,准备南下夺取荆州,当曹军走到新野的时候,刘表不肖的儿子刘琮竟然举手投降了,曹操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与此同时,有三方势力比较紧张,那就是寄居樊城的刘备、江东的孙权和益州的刘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结果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操。益州刘璋那边也派来了张松来见曹操,甘愿做曹操的小弟。对于这种送上门,不用战争就能把益州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好事,曹操居然一反常态,冷落了张松,拒绝认刘璋这个小弟。曹操为什么拒绝到嘴的肥肉呢?

曹操志在奠定一统大势,益州暂不考虑

曹操拿下荆州后热血沸腾,决定立即东下击败刘备、孙权。曹操为什么决定先打刘备?因为刘备是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认定的大英雄,最具称雄的实力与威胁,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绊脚石,所以曹操的当务之急是消灭孙刘联盟,奠定天下一统大趋势。反观偏安一隅的刘璋却没什名气,曹操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益州只不过是打败孙刘联盟后的囊中之物而已。谋士贾诩劝曹操先安定荆州局势后,再图谋天下。

但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孙刘联盟志在必得,完全听不进去劝告,自然也是对益州的张松爱搭不理的。

益州方面诚意不足,似投机分子

刘璋一开始结交曹操甘愿当小弟的想法,是在公元205年,确切的说,张松是益州方面的派出的第三批使者。

汉中的张鲁一直对益州虎视眈眈,刘璋有深深的危机感,于是想拜曹操这座山头,以寻求保护,其目的就是让曹操出兵灭了张鲁,刘璋第一次派出使者联系曹操。当时曹操正忙着对付袁谭,哪有时间收拾张鲁。对于主动投怀的刘璋,曹操既然暂时帮不上忙,但也不想失去一个盟友,于是就尽量安抚,封刘璋的兄长瑁为平寇将军。

2年后,曹操正讨伐乌桓,北方马上就要彻底平定。刘璋虽然没多少能力,但总有深深的危机感,又第二次派张肃(张松的哥哥)结交曹操。送给曹操300老弱病残士兵,就这诚意明显不足啊,把曹操当成了养老院!曹操还得陪笑脸,又给张肃封官了,反正天子在手,封谁都是一句话的事。刘璋略显诚意不足,益州方面似乎就是来要官的。

208年曹操拿下荆州,不光刘备、孙权慌了,刘璋也慌了,于是第三次派别驾张松来结交曹操。这一次曹操对益州方面很反感,对张松爱理不理,直接封他为一个县令的芝麻官,你要知道张松是益州的大官,别驾相当于州里二把手。这样的结果就是张松很生气,劝刘璋放弃曹操的大腿,改换刘备。

张松矮矬丑,正逢曹操对士人的反感期

张松是三国史中记载的一个丑八怪,史载张松身材矮小行为放荡,还居然能言善辩!曹操当时刚杀死孔融,弥衡也曾经讨曹操的反感。对于这种能言善辩,耍嘴功夫厉害的士人,曹操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曹操对张松也很讨厌。看来以貌取人的例子古已有之。

总之曹操最后冷落了张松,就代表冷落了刘璋,把刘璋推给了刘备,为后来夺取益州提供了便利,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没想到赤壁之战会以失败收场!


李跃汗青


引言:

曹操在占领荆州后已经志得意满,曹操本就没把刘璋当做和自己一个级别的敌人。在曹操眼里能称的上对手的无非就是袁绍、刘表、孙权,刘璋根本不值得曹操顾虑。而且曹操深知只要大军压境刘璋必然投降,所以接不接受根本无足轻重。

曹操是刘璋为囊中之物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趁刘表去世率军征讨荆州,刘表次子刘琮放弃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接收了荆州。曹操灭袁绍平荆州,消灭了两大敌人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这时刘璋派遣张松前来向曹操乞降,曹操怎么会把他放在眼里。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刘璋只是天下诸侯眼中的一块肥肉

曹操在接收荆州后,意欲顺势平定东吴。当时的局势只剩下曹操、孙权、刘璋、张鲁及刘备五股力量,其中曹操、孙权是最强大的了。刘璋虽然手握天府之国,但是刘璋过于暗弱无能了,在当时而言连刘备这种小股势力都把刘璋当成一块肥肉,那么刘璋向曹操这样的枭雄乞降怎么会得到重视,更何况来的只是草包的一个手下。

总结:

刘璋手下并不是没有强将,只是他太没有主见,导致他无能是天下众所周知的。曹操并不是放弃了刘璋的投降,曹操心理很清楚灭掉东吴刘璋、张鲁之辈必然望风而降。而且曹操也是有傲气的,无能的刘璋和曹操完全不能比肩,那么刘璋手下必然也不会受到重视。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当时曹操兵不血刃就得到了荆州,此时的他是踌躇满志,他把刘备打的丢盔弃甲,所以他内心有点膨胀,曹操膨胀确实是有资格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赤壁之战他会大败,他认为南下之后,天下就是他的了。所以他看不起张松,而张松对曹操识记恨之心。

其实,说到底还是曹操认为张松才能平庸,他认为有张松和没有张松自己一样能够得到天下。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张松阻碍了他统一天下的步伐,因为张总为刘备入川打开了通道。

从当时的环境看,曹操统一天下,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在那种环境下,刘璋当然要投奔曹操;因为当时如果要投靠曹操,刘璋和曹操谈判的空间还比较大的。如果等到曹操拿下江东之后,再和曹操讨价还价,恐怕就没有什么余地了,于是刘璋就赶紧派张松和曹操谈判。

按照刘璋的想法,即使投奔了曹操,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意思是,益州愿意接受曹操的统治,允许曹操派兵进驻益州,而刘璋必须是益州牧,益州的政治格局不会改变。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刘璋确实是想投靠曹操,但是按照张松的意思,张松希望曹操能让他来当益州牧。换而言之,我投靠你曹操,你让我当益州牧,我是你治下的人。

但是,没想到,曹操竟然看不起刘璋和张松,他认为等我拿下江东,你益州早晚是我的,曹操被他眼前一片大好的形势所迷惑了,所以才拒绝了刘璋。因为,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曹操拿下江东,已是势不可挡,到时,顺便耐下益州,可谓是手到擒来。在那种环境下,面对前来投靠的张松,曹操自然不想和他谈什么条件。

如果当时曹操,接受了刘璋的投降。然后随便给刘璋和张松封一个益州的什么官职,估计曹操也不会惨败。但是,曹操却被眼前一片大好的形势所蒙蔽,所赐曹操认为益州的刘璋才敢提出不合理的条件和他谈判,他认为刘璋太把自己当根葱了,所以才让人把张松给撵了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