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了解日本历史,必须了解他们的佛教历史;了解佛教历史,必须了解比叡山和高野山。在高野山,我们有很多奇遇,其中之一,就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住了一晚。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日本佛教的两个圣地

日本佛教的两大重镇,比叡山和高野山,分别是最澄法师和空海法师创办的。

他们二位大德同是跟随第十二次遣唐使船队,赴唐求法的学僧,归日后一个在比叡山开创了天台宗,一个在高野山创立了真言宗。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这幅画也是国宝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妖猫传》中的空海

他们在大唐首次接触到密宗,受到强烈震撼并孜孜以求,回国后继续发展传承唐密(在中国已失传),并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最澄法师发展成“台密”(天台宗的密教),空海法师发展出“东密”(真言宗的密教)。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两位高僧圆寂后(真言宗弟子不同意空海大师圆寂一说,坚持认为是“入定”),最澄法师谥号为“传教大师”,空海法师谥号为“弘法大师”。比叡山成了延历寺的山号,而高野山也成了金刚峰寺的山号。两处都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政府认定的“日本国宝”,和联合国指定的“世界遗产”。

唯一不同的,比叡山上几乎是延历寺的天下,而高野山上遍布了一百多家寺院。

登上两座海拔800多米的山上,都要辗转坐火车,然后乘缆车到山上。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高野山给中国游客的感觉像庐山,觉得那么高的山,艰难地搭缆车沿着45度角的大斜坡拽上山顶,山上应该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实际却不这样,山上也有几条公路和三路公交车,除了鳞次栉比一间挨着一间的寺院,还夹杂有银行邮局饭店游客中心,甚至还有一间高野山大学,和高野山出版社。

入住真言宗寺院的宿坊

为了从容地感受宁静的寺院生活,我们提前一晚先行入住山上。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像不像那藤野先生

高野山上没有宾馆,但有52所寺院提供住宿,叫宿坊,是寺院僧人自己直接管理并接待的。我们选择的是具有近八百年历史的金刚三昧院。这座寺院本身就是联合国评定的“世界遗产”,由北条政子于1223年为亡夫源赖朝所建立的菩提寺。源赖朝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首位征夷大将军,开启了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

以往,在国外住到古董酒店,我们都怀着崇敬心情。这次住到“世界遗产”里,还是开天辟地第一遭。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高野山最古老的塔

作为高野山中的最古老名刹之一,金刚三昧院依然保存着镰仓时期的风雅。最具特征的就是政府评定的“日本国宝”,建于1223年的多宝塔,和“重要文化财”藏经阁,供奉的本尊是爱染明王,是成就恋爱和结缘的佛。

早在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为了接待从京都来高野山参拜的上层人士,寺院出现了茅草庵供住宿用。到了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各方领主豪族在经济上纷纷供养寺院,住宿条件提高,规模扩大。

现在,宿坊与城里的和式酒店一样,房间是榻榻米。而其他设施与西式现代宾馆一样,空气清新机和智能马桶都是标配,完全不是我们对寺院寮房的想象。房间里预备了和服和睡衣,到公共温泉浴室泡了汤,还用了僧人送来的茶。

翌晨随僧人上了早课。日本寺院真是干净啊,上台阶就要脱鞋,冬天木地板冰凉,我换上寺里的脱鞋才得以进入。有年轻的沙弥师引领,穿过长长的走廊,路过会客室、展览厅样的房间。进入密室一样的内殿,拖鞋也脱在门外。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方丈或住持已经带着几个徒弟在诵经,安排我们坐在后边,脚下的地毯下有电热毯,逐渐地感觉到温暖。沙弥师举着牌子,示意我们看下一步的仪轨和要领。好玩儿的是,牌子上不仅有英文,还有卡通画。

诵到某个环节,沙弥示意我们上前一步,到台前上香跪拜祈福,然后返回座位。又持一些什么咒,然后又被示意起立,绕行殿宇一周。这时得以细细打量这间很象藏传佛教寺院的内殿的布置。

绕行一周后,又到了隔壁的阁拜了明王。就示意我们可以先行退出了,算了下,在早课的时间大概半小时的样子。

返回寮房不久,略洗漱了下,就有僧人送来的精进料理。“精进”的含义是改恶行善、专心致志。我们汉传佛教,也以修行的精进作为对僧俗二众的要求标准。而用斋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在寺院结斋(饭毕)时,义工都会随喜用斋的功德。

高野山的旅游资料介绍,高野山的精进料理是空海大师从大唐引进,经历代僧众的改良发展为现今的样貌。在调味、烹饪、色彩上按照“五味、无法、五色”五项基本原则操作。包括烧烤、油炸、腌渍、豆腐、汤品料理为基本菜色。其中高野豆腐(冻豆腐)和芝麻豆腐是特色。放很少的盐或糖,品尝食蔬的本味儿。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彬彬有礼的僧人连矮桌一起端入,几样精致小菜,汤饭和茶,很鲜,都是海藻味道。最值得一赞的,是那米饭。日本人,是很自豪他们的物产的,超市里都会标称“国产牛肉,国产米”的,价格高于进口农产品。

其实,各个寺院会根据客人需要,可以安排打坐、听道、抄经等体验课程的。但入冬后,已是淡季,客人稀少,没有预约的话,这些课程很难安排。而我们的兴趣还是参访寺院。

之后,存好行李,就去逛了。

在奥之院的负氧离子中洗肺

出门直奔奥之院,那有弘法大师空海最后长眠的灵庙。

奥之院就是内院的意思,日本寺院大都有这样的所在。

和我国人民都比较忌讳坟墓和丧葬,将其远远地安排在郊野不同,日本的佛寺和神社都有公墓职能。而这些寺院神社就密集地夹杂在民居之中,在院子中辟出一块区域做墓地,里边层层叠叠地矗立着高矮不等的墓碑,而墙外也许就是邻居家的卧室。逢年过节,市民扫墓就到社区里的寺院祭拜即可,很是方便。

奥之院被认为是高野山最神圣的地方,有长达两公里长的参拜道,沿途多达的20万座墓碑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绵延不断。最初是高野山的僧侣圆寂后的纪念碑林,后来文武政要,乃至民间的高官巨贾、社会名流及至普通百姓,也想搭高僧大德的便车在此立碑。靠着大树好乘凉啊,他们对傍着弘法大师往生净土,深信不疑。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漫山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杉和桧树,很多都是需要四五个人合抱才能围住的。这些树都有编号户口,是日本保护树木。在奥之院的山坡上,有一千几百棵近千年的“特别母树”,是树种、造型都优质的树种培育林木。

好多年前,我国传言日本大量进口中国木材使用,包括消耗量非常巨大的一次性木筷子,而他们自己的木材却保存保护得相当之好。

确实有这种感觉,越是发达国家人均浪费的自然资源就越高,日本商业繁荣,但商品精致小巧,包装袋包装盒塑料袋使用量相当巨大。在限塑方面,还不如非洲做得好。在坦桑尼亚,严禁使用塑料袋,商家销售塑料袋是要罚款的。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林间非常幽静,空气甜润沁人心脾,负氧离子想必相当之高,奋力地吐故纳新真的很洗肺啊。

高野山为了维持庄严清净的样貌,禁止种植花树果树,这也是日本国满坑满谷的鲜花彩叶,而唯有高野山这样的佛教圣地只有浓墨一样的绿树的原因。广泛保留的是“高野六木”,包括杉树、扁柏、赤松、冷杉、铁杉和金松。这六种针叶树种自古被保育,遍及高野山全域。

让人惊喜的是,沿途可以看到日本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名人墓碑,还有当代许许多多知名大企业为员工设立的祈福纪念碑。特别是日本战国时代,互相敌对的幕府将军,织田信长、德川吉宗、丰臣秀吉、武田信玄……在生前打得你死我活,死后却都葬在一起做邻居。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墓碑中找历史人物是个很有趣的活动,所以有很多游客在此地流连忘返,能找出两百个各时期日本各领域的名人墓碑。

弘法大师御庙大殿是不许拍照的,里边僧人忙忙碌碌接待游人供灯、捐赠和写御朱印(日本寺庙神社新年期间为游人写的一种兼有灵符和纪念品意义的书法并加盖纪念章)。我从侧门进了地宫,曲曲折折的路径,供奉着成千上万的亡人牌位,和无数昼夜不灭的长明灯。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当然,重头戏是空海大师入定处了,空海大师是各宗派祖师中唯一具有入定信仰的法师,肉身成佛。弟子深信他入定后,待弥勒来生时他会继续来度化众生。但不对外开放的,普通僧侣也没资格与权限接触。寺里维那师(大致分管后勤总务的高级僧侣)每天在御庙前供奉两次餐点。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在高野山投宿金刚三昧院,居然住到“世界遗产”里

是的,他们坚持认为,空海没有圆寂,而是入定,他的色身完好,指甲和毛发还在生长。所以每年要有两个固定日子,举行换服仪式,给大师换僧袍。

至诚顶礼空海大师!南无阿弥陀佛!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以上文章在本号内检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