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原生家庭》是蘇珊·福沃德著,武志紅作序推薦,關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心理書籍。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有網友曾言在看到這本書的前言就落淚了。在當下一貫認為“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教條下,有誰敢去懷疑父母做錯了什麼嗎?

而本書也不是說在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在事情發生以後,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掌握主動權,把自己放在首位,維護自己的權力

把自己放在首位,並不是全然不顧父母的感受,而是在你的心裡,可以為自己的想法做選擇,可以為自己作決定,並擁有承擔後果的勇氣和能力。

而當我們把父母的感受當作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我們就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我們的人生也將被他們駕馭。

去年姚晨的哭戲上了熱搜,而這一段戲,正是來自熱播劇《都挺好》。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和劇名一點都不符,這部劇講的就是蘇家三個孩子與父母引發的一系列事情。而貫穿全劇的主線就是姚晨的扮演者,蘇明玉小時候遭到不平等待遇,與哥哥、家人關係不和,所引發出來的一系列矛盾。

蘇明玉是蘇家的老三,是蘇家唯一的女孩子,可母親重男輕女,重男輕女到什麼程度呢?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加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這還不算,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明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十八歲之前她都在被動的聽取母親的安排,無法反彈,如果沒有反抗,她將一輩子生活在這樣不被公平對待的生活裡。可能長大後也只是成為一個地方教師,終此一生,繼而延續著母親對她的不平等待遇。

高考那年,明玉十八歲,明玉想參加高考,考清華,而蘇母卻覺得女孩子上什麼清華,我們養你到十八歲就行了,甚至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十八歲的她住在他們房間裡。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而當明玉真的考上了清華,蘇母卻為了不交學費,給明玉找了一個免費的師範學校,明玉無可奈何,自己發傳單,自己掙錢,想要更好的生活,甚至與蘇家斷絕來往。

而明玉的那一場哭戲,就是在蘇母葬禮上,因為工作忙而跟二哥明成起了衝突,一氣之下,跑到自己的車上,委屈的哭了。

哭是釋放壓力,而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力是反抗。所以,她選擇離開,後來遇到了蒙總,給了她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的第二季冠軍邱晨,曾在一次直播與父親的對談活動上流了淚。

邱晨的父母是老師,親戚們許多也在教育系統工作。跟那些有原生家庭創傷的人不同,邱晨說,父母是非常優秀的老師,也願意吸收外面的信息,對她的教育開明而寬鬆,從小每個週末要麼帶她去看畫展,要麼去公園撒歡,也學過舞蹈和奧數,帶著她看遍了興趣班,喜歡什麼再由她自己決定。

即便如此,邱晨也像其他人一樣面臨自己理想與父母期望的分歧。父母的願望是她能像家族裡其他孩子那樣未來進入大學當老師,邱晨雖然喜歡大學裡的氣氛,可覺得當老師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另外,她對老師的人生太熟悉了,一下子看到幾十年後的狀態。他不想這樣。

邱晨說:“孩子的堅持肯定會讓父母傷心,但是誰也沒有權力去過一個零傷害的生活,必須是相互試探和磨合出來的。父母也只能不斷強調自己的預期,我不結婚,不生孩子,父母也只能接受,如果他們不接受,那他們就在那個坎上停著吧。”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前永遠擁有主動權,我們可以向父母說出我們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決維護自己的選擇權與決定權,而維護自己的權力不等於自私自利,成年之後,我們有能力也有資格為自己做決定。

卸下不該承擔的責任,不再自我懲罰

馬東曾在《奇葩說》裡問過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

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變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待人接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武志紅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有!"所以,我們有權把長大後身上改變不了的毛病歸結給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東野圭吾。即使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痛苦,花再多時間也難解決;但認清現狀,改變心態,總辦法解決。

首先、不必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買單

豆瓣評分9.1分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位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的事情。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卻並沒有做到一個父母親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正如他們強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他們酗酒,酒後暴行,甚至對你進行辱罵的稱呼或者毆打,即使你會覺得他們本不想傷害你。縱使他們會偶爾表現出善意,他們也需要為他們的行為買單。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卸下因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該承擔的人。

正如本書中的萊斯在八歲時,由於父母精神崩潰而要去照顧年幼的弟弟們。

他不過是一個孩子卻常常被應由父母來承擔的重任壓得喘不過來氣。迫於家庭的壓力,他成長的太早也太快,也因此被剝奪了童年生活,他成為“小大人”,沒有時間玩耍,也無法擺脫焦慮。

既然需求得不到回應,他便乾脆否認自己有需求這回事,以此來對抗孤獨感和情感缺失。以致他成為一個工作狂,後來,他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表達不出親密關係,表達不出愛,任何情感的表達對他來說都是棘手的問題。

即使如此,他還在一直強調:“我的父母也很可憐。”可是他們沒有故意傷害他,並不代表他沒有受到傷害。

我們潛意識裡把父母當作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把父母當成生命中的一束光,不相信他們會犯錯,但是,他們不過是比我們大了一些的普通人而已,也是第一次成為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試問,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犯錯,而錯了,就需要承擔責任。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其次、悲傷總會結束

悲傷的情緒包含震驚、憤怒、懷疑,當然還有悲傷。一旦我們將責任歸於應負責的人,就會對那些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痛苦和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充滿憤怒。

我們憤怒,我們害怕的事情會發生,而我們不憤怒,那些同樣的事情極有可能發生。而應對憤怒,我們可以這樣做:

  • 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 表達出你的憤怒;
  • 增加運動量;
  • 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 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表達憤怒本身就是對悲傷情緒的一種化解。也許你在很努力的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自怨自艾,甚至強迫自己不再為失去的童年悲傷。然而,你只有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才能釋放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免除內疚和自責。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最後、不要停止生活的腳步,對自己負責

把責任歸於父母,並不是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一腳踢開,也不是鼓勵我們抱怨“全都是他們的錯”。而是將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責任免除。這並不包括成年之後我們身上的責任。我們需要好好照顧自己,儘可能參加愉快和有趣的活動。

我們可以列出十件每週可以做的事情,打造自己的’關愛合同“,合同裡需要包含能為你帶來愉悅的休閒活動,比如看電影、參加戶外訓練等,以幫助自己從悲傷中恢復。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在理解阿德勒“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時,我就越來越明白童年對我們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長大之後我們身上的責任有多麼重要。而那些在童年中經歷過傷害的人更應該懂得如何保護、教育孩子。

直面恐懼,一勞永逸的形成最融洽的關係

一、面對恐懼,對峙恐懼

心理學上斯金納運用消退原理克服恐懼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你儘可以告訴父母他們是如何影響到你的生活,明確地指明你們的關係至今仍令你感到痛苦和受傷的各個方面,然後制定基本的規則,潛心的溝通。

但是,與父母對峙並不是為了報復、懲罰他們,也不是發洩憤怒,從他們身上尋回補償;而是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併為以後的相處定位。

在我們與父母對峙前,我們必須滿足一下四個要求:

必須堅強得足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或其他任何由對峙引發的消極情緒;

必須由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你度過對峙發生的過程;

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成信件並加以演練;

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遇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最後一點尤為重要,他是決定對峙的起因,也貫穿著對峙結束以後的生活狀態。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二、如何對峙

可以面對面,也可以通過書信的方式,但是不建議使用電話,因為人在憤怒的時候很容易掛掉電話。

而無論採用哪種方法,對峙的要點都是:

  1. 父母做了什麼事情;
  2. 我當時有怎樣的感受;
  3. 這件事情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
  4. 以及我對你的要求。

或許在對峙的過程中會遇到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無需擔心,你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因為人們在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情上,不會因為外界的反抗就自我懷疑。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三、擁抱自己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認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對於前兩次出生,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卻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可以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掌握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並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做預知。

《原生家庭》從三個方面修復性格缺陷

總結: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是那些未發生的都由我們自己決定。無論你的童年經歷了什麼,你的原生家庭帶給你怎樣的痛苦,他只停留在過去,在這個社會上,你是獨立的,你沒有必要被過往的事情或者情緒牽絆,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