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震礼


\t天方夜谭子午谷,一战成名刑道荣。子午谷奇谋,其实就是魏延打算用一万士兵的性命,去赌曹魏不会合围长安的可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可能成功。而且诸葛亮不愿一试的原因,也是非常客观的。

\t魏延不是邓艾,他没有翻山越岭的能力。

自古以来有能力的战将,不光是能够带兵打仗,他们大多数还都是地理学家。比如说曹魏的邓艾,那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地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看兵书和地理相关的文献,长大以后,因为只是做屯田的工作,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去研究地形地貌。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磨练,邓艾才脱颖而出,被司马懿所看重,从而成为了一代名将。邓艾是正史中公认的名将,他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拿下蜀汉,更是因为他拿下蜀汉的这个过程,偷渡阴平小道。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

所以很多人就拿邓艾作为比较,说邓艾能做到的,魏延也一定能做到。其实邓艾能做到的魏延还真的做不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邓艾的地理知识,是四十年的努力积攒出来的,在此之前他可没有因为功名利禄的问题,而放松学习。

\t至于魏延,一直以来都是一名武将,在荆州是长沙守将,归附刘备后,帮助刘备入川,虽然立下不小的战功,但是看不出他对地形地貌有特殊的理解。

主将如果都不了解这些,那其他人又该相信谁呢?所以魏延带着人上路,铁定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形问题,他找不到前进的办法,只能不断让人试探着往前走,最终极有可能损失巨大。

邓艾在这一点上的优势可就明显的多了,他知道地形的复杂,知道该如何带领士兵冲进四川,所以士兵跟着邓艾心里也踏实,战斗力自然也强悍得多。

就算让魏延侥幸冲出来了,那他的损失也一定非常惨重,长安可不是小城,就算镇守此地的驸马爷是个孬种,可人家坚守不出的话,魏延手里剩下的几千人马,真的可以打下长安?我表示存疑。

\t曹魏不是蜀汉,长安一旦拿下,合围之势必然形成。

就算让魏延碰了狗屎运,终于打下了长安,那么我想知道的是,他拿什么去守住这座城池?这座城池说到底在曹魏手里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老百姓对曹魏的统治早就根深蒂固。

现在你魏延说要占领这个地方,就能轻松占领吗?当然没那么容易。魏延必须要处理这么几个问题:

  1. 第一个问题就是长安城内的内乱问题。长安城内一定有不少支持曹魏的人,他们表面上屈服了,可是等到曹魏援兵到达的时候,他们会站出来发起内乱。
  2. 第二个问题就是曹魏援兵的问题。曹魏可不是蜀汉,蜀汉的成都被围了,蜀汉压根就没援兵救援,可曹魏家大业大,随便调一拨人都能过来驰援长安。
  3. 第三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魏延虽然就剩下几千大军,可是这些人都要吃饭啊,长安城的粮草到底有多少,能够供给他们多长时间,这也是个未知数。
  4. 第四个问题是增兵的问题。一旦曹魏援兵到达,魏延手里的几千残兵压根就不可能抵挡得住曹魏的进攻。所以他必须要征兵,那么长安城的人,真的愿意为魏延卖命吗?存疑。
  5. 第五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诸葛亮的大军到底何时能与魏延会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想要在短期内越过祁山,占领雍凉,随后直奔长安的计划,基本是行不通的。只要诸葛亮援兵来迟一步,那魏延这一场就是死局。

综上五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没有妥善解决的话,那么魏延通过子午谷拿下长安的计谋,其实就是一个笑话。他觉得冒险,其实是必死之路。

\t长安不是成都,拿下长安对曹魏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从三国的历史角度来看,长安对曹魏的重要性,远不及成都对蜀汉的重要性。虽然曹叡看到诸葛亮北伐屡屡获胜,便火急火燎地亲自坐镇长安。

其实这都是做样子的,他心里也清楚,就算是长安丢了,那曹魏还有很大的地盘可以跟诸葛亮争雄,而且曹魏的都城在洛阳,此外还有许昌、邺城,都可以以此作为基业。所以说就算魏延拿下了长安,那能证明什么呢?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t曹魏为了保证国土的完整性,自然是把守卫长安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可是就算长安丢了,对曹魏也只是皮肉之上,完全伤及不到他们的内脏。

这个时候魏延就面对一个骑虎难下的问题,因为被他征服的长安,完全就是蜀汉的一块飞地。这块飞地到底该如何统治,魏延压根就没主意。

再加上他与诸葛亮这个时候通讯中断,基本就是在摸瞎乱打,长此以往下去,不用曹魏的攻打,魏延自身就会乱了阵脚。届时曹魏再派一支大军奇袭长安,那魏延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总结:诸葛亮真的舍不得一万大军吗?我看诸葛亮是怕敌人也用这种方法进攻蜀汉。

诸葛亮到底在犹豫什么?他为什么不让魏延做这种冒险的尝试?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他舍不得魏延这位猛将白白牺牲,毕竟蜀汉内部像他这样的大将已经非常少了。

再比如他舍不得这一万大军,毕竟蜀汉的人马精贵的很,能不损失就不能损失,蜀汉人口少,兵源补给不足,这是蜀汉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大家一直都没有提起过。蜀汉之所以能够长久,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入川的道路就那么几条,剩下的都是荒山野岭,一般人不敢随意进入荒山野岭。如果魏延从子午谷把这条路打通了,那么是不是会给曹魏释放一个非常具有价值的信号?

这件事会告诉曹魏,其实进攻蜀汉,未必就非要走那几条大路。邓艾极有可能就是受到了这件事的启发,所以才会偷渡阴平小道。

\t诸葛亮知道魏延的子午谷计谋有可能成功,但是一旦魏延冲出去以后,占领长安之后被曹魏消灭了,那可就祸患无穷了。蜀道的艰难成了一个笑话,只要曹魏肯投入人力物力,一定可以再次打通一条子午谷,那成都岌岌可危,可就不是一句笑话了。


江湖小晓生


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必须前提:

第一,顺利通过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

第二,能够及时占据长安、潼关。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抵达长安城下回合。

据有的同学考证,历史上的确有人想通过子午谷,进而占领长安,但没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没有查阅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顺利通过了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魏将夏侯楙是否听魏延的话,不战而逃呢?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魏国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说: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魏延设想,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十天时间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魏延来了,就逃跑了。魏延开开心心与诸葛亮大军在长安城东会合。

诸葛亮认为这一招太冒险,不如稳稳当当从大道上进军,先平定陇右为好,十拿九稳,没有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这一计谋。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坚持十天的话,魏延将吃什么、喝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说得那么胆小,但会紧闭城门不出,魏延没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着诸葛亮大军到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问题是诸葛亮能按时到来吗?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吗?

魏延能不能抵达长安城下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实证明,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抵达长安附近,一般是围困陈仓,粮尽而退。最远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五丈原,但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东行,进占武功,与司马懿决战。

没有诸葛亮大军与魏延会合,子午谷奇谋就是一句空谈。

诸葛亮对于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计划,准时到达长安没有任何把握,诸葛亮咋会同意魏延的奇谋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质疑子午谷奇谋是伪作,看来不无道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决然不予采用。对于子午谷奇谋,他是这样描述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个看似与《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没有明确提到从子午谷出兵,只是说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于潼关。

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对这个事并不确定。

但不管咋说,魏延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诸葛亮不采纳是正确的。


豹眼看历史


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不过成功几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指趁曹魏不备,蜀汉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从而一战克长安。然后蜀汉军再利用潼关天险拦住从洛阳增援的魏军,以关门打狗之势消灭魏军在雍凉的地方部队,一举夺取曹魏西北的战略。



这个战略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行性的。因为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没打仗,而在此期间,曹魏和东吴打了两次灭国级大战,魏军的主力都在东线,西线防御蜀汉军的兵力并不多,而且防御心态还很懈怠,想不到蜀汉会突然袭击。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可行性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魏延偷袭的几个致胜因素,都过于理想化。

首先,从子午谷出秦岭,速度一定要快,在魏军没发现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则会被魏军包饺子。

但是子午谷很难走,魏延认为十天可从子午谷抵达长安,这过于理想化。

咱远的不说,就说西安事变时,当时王耀武率51师在汉中驻训。他当时就想走子午谷突袭西安,解救蒋委员长。但中央军走了三四天,最后放弃了。原因就是太难走。

当然,不是说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内走出去。只是说,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军派几个斥候巡逻,发现了蜀汉军,魏延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夏侯楙必须要不战而逃,蜀汉军要第一时间迅速攻克长安。

这一点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岂不是进退不得了?

当然,也不是说夏侯懋就不会逃,陆逊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这说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把成功希望交给对方来掌控,这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期出与魏延会师,并能在潼关抵挡住东线魏军的进攻。

这一点跟前两点一样,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处就在于——以为拿下潼关,就一定能拦住魏军的增援。

众所周知,潼关是天险,是扼守关中平原的门户。可是,魏军如果要攻关中,其实是可以绕过潼关的


历史上,从山西到陕西,有龙门、蒲津、龙门三个渡口可以渡过黄河。其它历史阶段绕过潼关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三国时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曹操会战于潼关,徐晃趁马超不备,就从蒲津渡口悄悄渡过了黄河,绕到了马超身后,会合曹操把马超包了饺子。

如果说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关,而无法顾及黄河的几个渡口,那么魏延的下场肯定就跟马超一个样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够吗?蜀汉军的兵力够吗?

毕竟蜀汉军拿下潼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歼灭雍凉地方守军。如不然,蜀汉军就变成了当年的整编74师,中心开花,被魏军东西夹击。


下面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

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建议,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战略。他当时的战略很明确,以赵云疑兵吸引主力,自己亲兵出陇右,马谡在街亭拦截救兵拖延时间,目的就是拿下陇右

一个是拿下整个雍凉地区,一个只是想拿下陇右。这里不讨论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优孰劣,就说两人战略路线区别这么大,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否决呢?



并且实际上,诸葛亮一次北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实际上就是子午谷奇谋的翻版。只不过就是战略规模缩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设想,蜀汉军守潼关,关门打狗,把雍凉魏军一网打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守街亭,也是关门打狗,想把陇右魏军一网打尽;

但是结果呢?马谡没守住街亭,蜀汉军主力也没打下陇右。

所以说,以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为例,魏延想偷袭子午谷,浑水摸整个雍凉,成功可能性太低。当时蜀汉军战斗力就那么回事,撑不起这么宏大的战略


最后说说魏延的真实想法和子午谷奇谋的真实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其实并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魏延传》的记载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也就是说,魏延是想单独领兵,获得更大的军事自主权,他和诸葛亮分兵打。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样。全文并没有提过“子午谷”,也没有提过偷袭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国人编写的史书《魏略》中,那就编的有模有样了。偷袭什么全来了。让人颇为怀疑记载的真实性。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才更符合逻辑。因为魏延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单独领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议。

并且魏延本传中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记载也能佐证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因为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先决条件就是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诸葛亮一伐失利后,魏军已有防备,这种先决条件没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请自己单独带兵,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偷袭长安,而就是单纯的就是想自己带兵,不受诸葛亮节制。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想让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他手上无冲锋陷阵的将才可用,想让魏延留在身边吧。亦或许,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还不够信任。


Mer86


首先,肯定一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当时并不具备可行性!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据笔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这么三个人(还有没有别人就不清楚了),第一个是司马勋,第二个叫高迎祥,第三个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认识一下:

第一个人是司马勋。永和十年(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计策是好计策,当时桓温打败了前秦军,屯军灞上,一旦司马勋成功,长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计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锐骑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劳,伏击司马勋,司马勋大败而归。

第二个,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辈,这是第一任“闯王”!在崇祯九年,高迎祥兵发南山,直驱长安,但是,过子午谷的时候,遇到了山西巡抚孙传庭的阻截伏击,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

第三个,王耀武。严格意义上说,他并没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国名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师长。西安事变爆发后,就在陕西驻扎的王耀武打算武力进攻张学良,营救蒋介石,定下来了子午谷出兵奇袭张学良的计划,但是军队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马乏,物资装备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计策是很不靠谱的,那么它究竟有多不靠谱,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势太险峻!其实,子午谷不止一条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陈仓道(也就是魏延斩王双的那个地方),并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势最险峻的一条路了!从这儿走,短时间内根本走不出去!而且军队战斗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还有多少战斗力可以打长安?另外,如果短时间内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泄露,那后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

大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认为蜀汉兵力富足,其实,当时蜀汉总人口28万户,还不到一百万人呢!兵力撑顶了也就十万人,魏国呢?四百四十万人口,军队40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其实决定了蜀汉只能稳中求胜,一旦出现大规模失误,他们输不起!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万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御兵力就达到了20万。可想而知二者的实力有多么的悬殊。魏延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攻取长安,安全没有可行性!当时曹真统兵驻扎在郿县、郭淮在天水,负责长安守卫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坚固、兵精粮足的长安,那魏延还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这些人马挡住围剿的大军,守住长安呢?当然不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诸葛亮可以分担,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陈仓、五丈原一线,寸步难进!诸葛亮没有帮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单失败,后果是蜀汉承担不起的。蜀国本来就没有人,魏延偷袭长安再带去五千精兵,这五千兵被吃了极大消耗兵力国力已经是大问题了,那随之带来的士气问题更是严重!到那时,曹真兵出大散关,直驱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马关。诸葛亮是很难抵御得住的,如果真这样,那北伐不仅会大败,蜀汉甚至可能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正如毛主席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的:“此计太悬危!”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提出来的。魏延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带领5000名精锐士兵,同时再配5000名杂兵。由他带领这支部队,从子午谷出发。偷袭长安。在他偷袭长安成功之后,诸葛亮带领主力出祁山,那么关中地区就能拿下了。

诸葛亮当时没有同意这个计划。所以后人也经常说,如果这个计划实施的话,说不定能够成功,而一旦成功了,诸葛亮的北伐说不定也就成功了。说白了,就是用很少的部队去赌一把,如果能赌对的话。其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在此我分析一下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进攻长安的五条道路

从汉中进攻长安一共有5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谷道。其中祁山道和陈仓道,相对而言地势平坦,适合大部队行军,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也经常走这两条道路。,而褒斜道。骆古道和子午古道。地势崎岖,道路狭窄,非常不适合行军作战,都是属于冷门的道路。其中最冷门的就是子午谷道。因为子午谷的地势是五条道路当中最为崎岖最为难走的一条险道。

子午谷奇谋压上的本钱其实并不小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当中。所谓的5000精锐和5000名杂兵,对于蜀国来说是不是一个。能够承受的损失。蜀国在当时的三国当中是人口最少的,不足百万人能够动员的兵力极限,在10万人左右。5000精锐加上5000杂兵,总共就是1万人,相当于蜀国极限动员情况下的1/10。所以一旦计划失败,损失的这1万人,对于蜀国来说都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损失。相当于总兵力的1/10。.总人口的1%。尤其是5000精锐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诸葛亮表示,5000精锐的损失我承受不起

通过子午谷的可行性

按照魏延的说法,他带着这5000精锐和五千杂兵,大概10天就能到达长安。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人,根据他的记载,在北宋当时的情况下,后勤比例为1:1的条件下,整支军队大概可以支撑18天。魏延所说的10天到达长安,是在没有考虑后路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出发之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全军覆没。

那么10天的时间能走出子午谷吗?我们可以看一下后面的情况。魏国大将军曹真曾经带兵走子午谷偷袭汉中,结果遇到了连日的大雨,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路上遭到了蜀军伏击被打了回来。明朝末年的时候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也曾经走过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时间才走出来。结果他刚走出子午谷就遭到了明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命丧子午谷

所以魏延所说的10天内通过子午谷其实是不可行的。

拿下长安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现在假设,魏延即便能够在10天内走出子午谷。那么他能够拿下长安吗?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当中。他能够拿下长安的前提是,长安太守夏侯懋是个白痴。但是关于夏侯楙是个白痴的说法,是在《三国演义》里面说的。在《三国演义》当中,为了展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主动出来给诸葛亮送人头,结果被打成了猪头,兵败而亡。

▲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其实很难说

而在实际的历史当中夏侯懋是夏侯敦的儿子,他娶了曹操的女儿,只是说这个人喜欢做生意,在长安开了很多酒馆和夜总会,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当时已经不在长安了,被调到洛阳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一个白痴这不是魏延说了算的。

而且长安在历史上也是多个王朝的首都。城高墙厚,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蜀军的攻坚能力向来不强。而且魏延的部队都是轻装上阵,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长安基本上不可能能打下来。

即便能够顺利拿下长安,也守不住

那么我们现在假设魏延运气再好一些。她真的遇上了一个猪头,在长安当太守。他真的顺利的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守得住吗?按照魏延的计划,他要坚守长安20天,他将面对着东边潼关魏军,西边陇右方向而来的魏军,南边从武关方向而来的魏军。此外,洛阳方向的魏军也可以绕过潼关进攻长安。当时魏军领兵的大将,有曹真、司马懿还有张郃。这些人一旦四面合围,魏延能守得住吗?

▲张郃表示,魏延你尽管放马过来吧,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了

而且魏国多骑兵,蜀国主要是以步兵为主,在速度上来说,蜀军,追不上魏军,到时候诸葛亮也很难援救魏延。

因此长安即便能拿得下,也很难守住。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是不可行的。一是在于一旦失败,这种损失蜀国承受不住;二是子午谷基本无法在10天内通过;三是即便能够通过子午谷,长安也很难拿下;四是即便拿下长安,也很难守住长安。以上条件来说,个个都非常难实现,而且个个都要能够实现。所以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并不可行。


老威观史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说说这所谓额子午谷奇谋倒是怎么样的军事构想,居然让后世的史学家争论如此厉害呢?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闻名的子午谷奇谋:仿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身带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按照魏延的设想,如果此举成功,则半年之内,天下便可初定也

有如此妙计,为何诸葛亮不用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魏延是作为将军的角度提出这个设想,但是魏延此举无疑是把自己和五千精兵当成了奇兵,想要出奇制胜,然而诸葛亮作为统帅,他考虑得必须更多。魏延这招有两个最大的缺陷,一来诸葛亮必须拖住司马懿而魏延自己必须快速拿下潼关,如果不行,对不起,魏国的关中重兵集团分分钟就能吃掉魏延,此计太过于凶险,不是诸葛亮能够接受的

二来曹魏和蜀汉的国力相差巨大,诸葛亮每次北伐绝不会超过十万人。就算魏延拿下了关中,这十万人也很难吃下司马懿雍凉兵团并且抵住来自洛阳的曹魏中央军的进攻,有人说东吴也会起兵啊,但是曹魏在东吴一样有重兵把守,兴不起风浪,所以小编以为,诸葛亮的目的应该只是拿下凉州,循序渐进,扩充自己的实力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罢了,正因为战略目标的不同,自然不同意魏延的计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简单剖析一下。

子午谷的地理位置。

子午谷是陕西秦岭山脉中的一段,南北纵向,大约近六百六十里,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此乃所谓的子午谷。

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成为划分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而子午谷就围在其中,所以秦岭的地势造就了子午谷的险要。子午谷两边悬崖峭壁,下面波浪翻滚,上面栈道无数,可以说高山之险峻,路途之凶恶,是大家难以想象的。

子午谷奇谋的推出。

公元228年,蜀汉经过多年的准备,要发动对曹魏的全面进攻。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表》,为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匡扶汉室。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进行了精密的布署,周密的计划。而军事进攻分别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计划。

诸葛亮的计划。一是派一支疑兵出箕谷,佯攻湄县,以吸引魏军主力 ;二是大军安以坦道,攻取陇右四郡,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 ,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这个计划保险。

魏延的计划。魏延率领五千精兵,还有后勤兵五千,从子午谷快速行军,必需十天走出谷口,并且一举拿下长安。诸葛亮带领蜀军大部队进入斜谷,击败曹魏的主力军,二十天抵达长安,两军会师,夺取关中广大地区。

魏延引兵从子午谷小路过,诸葛亮走大路,长安太守夏侯懋非良将之才,魏延杀他个措手不及,咸阳以西唾手可得,以此为根据地,将来就能统一中原,平定天下。这个计划冒险。

魏延计划的可行性。

(一)联吴抗曹。北拒曹操,南联孙权 ,一直是蜀汉的战略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什么时候都是保命的政策。

只有联合吴国才能牵制曹军,使他们无暇西顾之机,蜀军趁机从子午谷偷袭长安,而魏军在短时间内无法调动重兵,从而使蜀军成功夺取长安。这就需要与吴国宏密切联系,让陆逊、诸葛谨等名臣大将在长江一线,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牵制住魏军主力,前提是吴兵愿意付出巨大代价,必须有相应的利益分配。

(二)必须出其不意。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实施必须突然袭击,平地一声雷,让曹军防不胜防,如在大梦中醒来一般。趁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名将的逝世,曹蜀五年没有发动战争,在和平思想的麻痹下,蜀军以闪电战袭击曹魏,出敌不意。

(三)必须兵贵神速。一旦决定偷袭长安,必须做好保密准备工作,以高速度行军到达目的地,迅速占领军事战略要点,险关重地,一旦消息外露,或者落在魏军增援军队后面,这个计划就破产了。速度成为此次偷袭的关键。

(四)必须速战速决。这次袭击内必须快速占领长安,外必须打退曹魏援军 ,蜀军的大部队集结到位 ,作为这次指挥的领导,必须决伐果断,雷历风行,速战速决,一战成功,这样机会只有一次,不会再有下一次。

魏延计划的不可行性。

(一)你肯定能按照计划到达长安吗?魏延从子午谷到长安必须十天抵达,诸葛亮从斜谷出发必须二十天完成任务,两者必须按这个计划严格执行,两军才能会师。否则,如果出现差错,首尾不相呼应,就会被魏军分割包围。

其实这个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子午道全长六百六十多里,两边悬崖绝壁,中间是浊浪滔天的大河,整条子午道没有什么可凭借的,唯一通行是架在岩石上的栈道,如果栈道完好无损,通行无阻还好说,如果那一条栈道坏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理,你能保证十天到达长安吗?诸葛亮大军也面临同样问题。两年后曹真伐蜀,十天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你能保证顺利占领长安吗?长安守将夏侯懋得知魏延袭击长安,他会产生畏惧心里,一定要弃城逃跑,魏延没有遇到阻击,顺利夺取长安,你自认为夏候懋因怯而无谋,一个胆小怕鼠的庸才。反之,如果夏侯懋死命抵抗,拒不投降你怎么办?

长安城周长八十里,经过历代人修建,城坚池深,防御牢固,那不是一时半时就能攻下来的,雍州刺史郭淮是曹魏名将,他就在咫尺之遥,如果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以急行军的速度来支援,魏延这五千精兵,能不能受得住城内外夹攻?不要欺负曹魏无能人。

(三)你能准确判断曹魏援军二十天才能到达?魏延说:比魏军合聚东方,尚须二十日。这不过是根据常理推断而已,事情的发展常出人意料之外。曹魏援军二十天才能到长安,这判断依据是什么?可靠不可靠?自古以来兵家云:兵贵神速。司马懿平定新城,孟达估计司马懿至少一个月,而司马懿只用了八天时间,孟达兵败身首异处,孟达的悲剧还不引人深思。

诸葛亮大军进斜谷走千里之路,他能保证曹魏援军到来前先到长安,万一不幸中途遭遇强大的阻击,路程耽误了怎么办呢?魏延抵抗不住曹军,被他们消灭掉,而诸葛亮消息未知,带领大军走出斜谷,魏军围攻赌截,聚而歼之,这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诸葛亮全军覆灭,成都没有兵卒,蜀汉灭亡在旦夕之间,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从上面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谋计划的可行性和不可性,就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了。

魏延的计划用于两个字概括:冒险 。再形容一下就是过于冒险。一旦不成功 ,就有灭顶之灾;一旦成功,那可功成名就,一战成名。

魏延的计划高风险高收益,只是一个典型的赌博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可谓气吞万里如虎,想家力极其丰富,但极其冒险的行为。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固然是谨慎, 但他绝不会拿全军,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去赌博的,这个计划要是破产,那可是亡国的结局,这样的责任谁承担呢?谁也担当不起,这千古骂名。

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从兵仙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受到启发而设想的计策。但是韩信瞒天过海的谋略,人家抱着必胜的信念,具备成功的条件,事实证明 ,他们甚至没有损失,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陈仓。而魏延这个计划太过于冒险,一切都在猜测之中,就想大赌一把,成则王,败则冦。

诸葛亮一向思虑周密,部署严谨,难到他就没有想到这个计划,刘邦和韩信的故事,大概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有点常识的将领都会联想到。既然想到这个计划,为什么不采用,因为兵出子午谷的奇袭胜算率极低,风险极高。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伟大的构想蓝图,如果蜀强魏弱,蜀汉国力强盛,曹魏常年积弱,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威震天下的战略规划,然而,蜀汉无论那方面都不占优势,用赌注去赌一个国家的未来,实在不可取。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计划实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魏延提出过两次子午谷奇谋,第一次子午谷奇谋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提出的,魏延请求诸葛亮给自己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模仿韩信暗度陈仓的战术。诸葛亮认为长安驻扎重兵,子午谷崎岖难行,拒绝了魏延的请求。之后魏延又请求诸葛亮给自己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潼关,结果诸葛亮再次拒绝了魏延。

诸葛亮拒绝魏延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点原因:子午谷崎岖难行,子午谷绵延数百里,道路异常崎岖艰难。子午谷奇谋并不是魏延的专利,曹魏的大将军曹真,明朝的闯王髙迎祥都曾经使用过子午谷奇谋。

曹真的部队在子午谷遭到了连绵大雨,没有到达蜀汉就被迫撤军了。闯王髙迎祥的结局更悲惨,髙迎祥可能是看过《三国志》,所以才会原封不动的使用了魏延版本的子午谷奇谋。结果髙迎祥被明军在子午谷中伏击,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

第二个原因:曹魏关中军团实力强劲,诸葛亮不敢轻敌。魏延的性格非常狂妄,根本看不起其他的将领。曹魏在长安一带驻扎数万军队,洛阳和许昌魏军有十多万人,曹真、司马懿、张郃都是用兵高手,魏延想要攻占长安并不容易,守住长安更是难上加难。

魏延认为曹魏的将领都是庸才,只要蜀军从子午谷出现,曹魏的军队必然会望风而降。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曹魏的军事实力远胜于蜀汉。诸葛亮一直稳扎稳打,尚且被曹魏击败,更何况魏延孤军深入。

第三个原因:蜀汉输不起一万精兵,魏延的计谋一旦失败,蜀汉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蜀汉灭亡的时候,人口只有94万,军队只有10.2万。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兵力大约有10万人,由于大量部队用于运粮,诸葛亮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只有几万人。

魏延索要一万精兵作为突击部队,诸葛亮还需要派遣数万人在凉州给魏延打掩护。一旦魏延在长安被围歼,诸葛亮在凉州的部队必然军心涣散,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远胜于街亭之战。

从这几点问题来看,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谋,是一次非常精明的决断。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诸葛亮要比魏延考虑的更多。假如诸葛亮同意魏延的计谋,蜀汉很可能会提前30多年灭亡。


史海泛舟摆渡人


被司马懿称为“亮真天下奇才也!”的诸葛亮,又岂能看不出“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但他为何不同意呢?

其实,对于蜀汉来说,就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失败了,只不过损失5000兵马,并不能使蜀汉伤筋动骨,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诸葛亮考虑的应该是成功后能否保住这份胜利果实,这应该才是诸葛亮否定魏廷的子午谷奇谋的关键所在。

如果,魏廷的子午谷奇谋切实可行,诸葛亮又岂能不顾全大局。显然,至于一些人所说的权争阴谋论、诸葛亮不通兵法等说法,应该是避重就轻之谈?

因此,诸葛亮之所以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在于能否成功的问题,而在于他认为应该无法保住这份胜利果实,最终的结局还是失败,而且更加危险,那又何必去冒险呢。

兵力不足,难以与收复失地的魏军相抗,反而还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建兴六年(228年)二月,如果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取得诸葛亮的支持,并根据计划,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出褒中,经秦岭东,过子午北,10日后顺利抵达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也如预料那样“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同时,诸葛亮率大军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也顺利抵达长安。

暂且排除长安城中副将、长史等官员,皆不抵抗并投降,而魏延和诸葛亮的大军不损一兵一卒全部进城。

此时,曹魏的都城洛阳距长安约370公里、陇右的天水距长安约340公里,而长安周围几乎多为关中大平原,利于战马奔行。同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叡已经任命司马懿为主将。

假如,曹魏从洛阳和陇右同时出兵,又由司马懿持帅收复长安。战争紧急状态,基本可以做到7日调兵和准备粮草,10日行军,最多20天就能抵达长安。

大家都知道,蜀汉总军力约10万多点,除掉防范东吴的驻江州兵力2-3万,防范南中叛乱的2-3万兵力,守卫成都的2-3万兵力以及各郡县的留守兵力,诸葛亮能够运用的机会兵力,最多就有3左右。就算诸葛亮出兵长安时,并已从成都抽调援军,但援军的极限最多也就2万,并早于曹魏大军抵达长安。

但是,以曹魏的实力,抽调个15万左右的兵力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长安还是曹魏首都洛阳的西部屏障,曹魏很有可能会起倾国之兵进行争夺。到了那时,曹魏可能就是二十、三十万兵力了,可是蜀汉的长安兵力的数倍。

如此以来,诸葛亮驻守长安的5万兵力,还能坚守多久,后勤补给又将如何解决?

这时,就算诸葛亮能够长期坚守,一旦曹魏于长安城外围深挖壕沟,排布鹿角,严防死守,再派一路大军入侵汉中。那时,蜀汉又将如何抵挡,岂不面临提前亡国的危险。

因此,也可以说,子午谷奇谋犹如蛇吞大象,不但难以消化,而且也无法一口吞下。那时,诸葛亮又如何对得起刘备临终时的托孤之重。

地势利魏而不利蜀,易使占领的长安成为孤城

为何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目标,始终是陇右(雍州和凉州)之地而不是长安呢?

因为陇右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而陇山又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延数百里。因此,若得陇右,可派兵防守于陇山各隘口,足可阻挡曹魏的进攻。然后,利用陇右平坦的地势,屯田积粮,将会极大节省从蜀地翻山越岭运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还可利用陇右盛产骏马的优势,发展骑兵,然后才有与曹魏争霸中原的条件。

例如:隗嚣部将王元曾塞断陇道,依靠坚守陇坻的弹丸之地,抵抗刘秀东汉大军长达四年之久。

再如:诸葛亮否定魏廷的子午谷奇谋后,选择先取陇右,并已占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只要马谡能够守住街亭,陇右的其余城池,基本抵挡不住蜀军的进攻,很快也会被全面占领。然后,只要攻下郿县,便可直达长安,实现北伐的初步战略目标。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在最关键的岗位,诸葛亮却用错了马谡,进而造成了北伐大好形势的破灭。

但是,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倘若蜀军占据长安,曹魏的骑兵必将阻断蜀汉的运粮路线,长安岂不成了一座孤悬之城,伐蜀大军必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正所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可见,魏延与诸葛亮的想法恰恰相反,魏延的出发点是攻城略地,注重战术层面,实乃为将的本份,并没有错。只不过,诸葛亮的出发点则是蜀汉国力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全局的战略层面,实乃为相的本份,更加没有错。不过,相比之下,诸葛亮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决策。


祥子谈历史


1.魏延看到了魏国的混乱局面

2.魏延清楚那个驸马就是头猪

3.魏延熟悉出兵路线作战方式

4.魏延精通各类防御战事布局

5.魏延打算奇兵偷袭就地补给

7.魏延是奇兵有大部队作后盾

子午谷奇谋,占天时地利人和

占天时:魏国内部发生了混乱

占人和:守将驸马就是头肥猪

占地利:名将带精锐奇袭毫无防备城市

那是魏延亲自带兵去奇袭,会没把握?

魏延作为仅存少数身经百战的名将之一

魏延不会嫌自己命长,官职只比诸葛亮低

历史上,诸葛亮只有战略眼光,不会打战

可以这么说,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魏延

看看魏延汉中的防御策略,非常精通防御

精通防御的人,带兵去偷袭毫无防备的人

攻得下来,也守得住,夸张一点说吧

魏延到城下,亮身份,敌人就开城投降了

毕竟魏延作为身经百战的名将,名声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