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說話千萬別吼別拿別人家孩子來貶低,孩子也有自尊心,對嗎?

滬歲月悠悠


對!孩子今後發展的自信、自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聯:

1、對於孩子的行為,要及時予以反饋。正確的要肯定,錯誤的要矯正。但是矯正方式不是靠吼,光吼不告知孩子錯在哪裡,孩子照樣無法得到成長!下次錯誤再犯,你再吼,孩子更茫然,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不知自己應該怎麼做…!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的孩子長處做比較,這樣的比較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你企圖用別人孩子的優秀,刺激下自己孩子,這樣會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增加他的鬥志,那你想多了!你的拿別人孩子志氣,滅自己孩子威風的行為,只會將你孩子打趴,沒有其他好處!孩子會覺得在你眼裡我一無是處。要知道人的第一步自信、自尊是從父母身上建立的哦!你們都讓孩子找不到自信、自尊,孩子從誰那裡能找到呢?這樣會讓孩子以後的自信自尊建起來更艱難!你會發現你家孩子有時講急了,還會懟你說,那你認那個孩子做你的兒子(女兒)吧!

3、要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且表達出來、誇獎孩子,這樣孩子會越來越自信,做事也會表現出很有能力!越批評,孩子越自卑,越來越不敢去做事!你也會發現,從你嘴裡經常蹦出的字句是“你像個傻子一樣”,“你一點用都沒有……”“你出去要飯吧”!沒用是誰造成的,你心裡很清楚!

做個智慧的、有心理常識的父母,將自己的貌似“為孩子好”,反而毀了孩子一生的行為拋棄掉!



找心理


在看到這個題目時,我打電話問了幾位好友,對孩子目前的教育是否滿意?聽到的最多的是如果讓我重新做父母的話,我應該不這樣教育孩子,會平等和氣的和孩子交流。他(她)不會這樣和我牴觸,不會對我撒謊,也可能會比現在更好吧,也有可能性格要比現在開朗。。。。其中有考上一本的,有步入社會當醫生的,有進入職業學校的,有正在上高一的,是啊,人生有多少的想重來,現實就有多殘酷。

我也是位15歲孩子的母親,在寫這篇文章的時侯,孩子在溫故下學期的物理。默默地在他身邊駐足了三分鐘,心想著長大後你能從事什麼工作,你在壓力無限大的社會中能否抗壓,依然滿臉燦爛哪?

孩子從小我一手帶大,雖然比較辛苦,一手抱著他,一手做飯,上班周未領到單位。。。換來的是和孩子在親子關係上從未有的缺失和遺憾。

孩子從上幼兒園每天會給我帶回來自己捨不得吃的肝、炸小魚、包子。。。就連一碗樓下的豆腐腦也要分一半讓店家給我打包,踉蹌的回來:媽媽快吃,要涼了。就這樣一直到初二班級前三名。

到初三學習就一路下滑,談話過程中明顯的不耐煩,老師經常性的請家長,膽大到在模擬考的當天竟然上網吧玩到通宵直接去考的試,我找了一晚上也無果,只有到校門口堵他。遠遠的見他熬著慘白的臉步入學校,我默默地流下了淚,孩子你幾個月的時間變的媽媽不認識了啊,見他上學校了我就在校外等他考完(這天就考一門結束)。

在這期間我想著怎麼能讓他回心轉意,回到當初的模樣。心中想,網上查,心裡好幾個版本的想著談話的方式,眼淚未停止的流。時間好快啊,孩子們陸陸續續的出來了,我壓抑著想衝上去幾巴掌的衝動,他見我的那一刻眼裡盡是惶恐。我笑了下對他說,咱倆回家吃還是外面吃點(老公這幾日出差了),他很小心的說:咋都行,我說那回家附近吃吧,並肩等公交車,全程我也再沒說話,害怕控制不住。吃的牛肉麵我點了半斤手抓和一盤小菜,也無交流的各自吃,期間孩子給我接了杯水,我說了聲:謝謝!

回到家我問孩子:昨晚媽媽找了你一晚上,害怕你出事很擔心,問了幾個同學說也沒在他們家,沒出事考完回來就好。你想告訴我你上哪了?我也願意聽。孩子說上同學家了,我知道他在撒謊。我說你確定嗎?他嗯。我就上廚房流下了眼淚,緩和了下給他說都考完了你放鬆下吧,自由活動。他回到自己屋坐在床邊再沒出來。中間我給他削了個火龍果端到他跟前,你有點便秘多吃點水果吧。我說媽媽出去一下,一會就回來,你願意看電視還是書都行,別老坐那。

我到手機專賣店買了款華為手機4800多,挑了個適合少年的顏色。一路上想著這樣做對否?回家他還在屋沒出來,我把手機盒給他,說以後別上同學家玩遊戲了,店家說這款手機打王者榮耀內存就夠。他說啥意思?我說媽媽剛新給你買的,以後你也有手機了,想玩就玩,別超過十一點就行,身體需要休息,你把時間按排好,不想上我們可以不上了,你怎麼高興怎麼來,18歲之前媽媽有義務撫養你,你別擔心。我再沒有過多的說,一晚上我再沒有和他說話,回自己房躺了。

第二天我開門見孩子跪在我門外。見我出來抱著我的腿哭著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是人,我不該騙你,不該拿著家的錢上網吧。你打我吧。摟到懷裡兒啊,媽就等你這句話啊,媽媽聽著高興。

那一刻起孩子開始了學習之路,開始了回回拿進步的獎狀。。。媽媽,這手機就給我吧我要放到最顯眼的位置看前他。

是不是母親的寬容改變了你,或者是你內心有一些些的觸動?

這部手機一直在原位放著,他也未動過,我也未動過。

孩子用的還是二年機買的小手機。








中國娃娃ing


非常對,無論孩子有不對的地方還是有嚴重的問題,都應該耐心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我常和家長們說孩子是一面鏡子,你一定要平時實事求是,做任何事要時刻提醒自己你是孩子的表率,多給孩子做榜樣,不然孩子的言行折射出的就是一個家庭父母的縮影。我之前帶的班級裡有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結果有一次被值班的老師抓到,把她叫到我跟前,說這麼可愛的小女孩,怎麼說出這種話,原來隔壁班的小男生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她竟然指著人家的鼻子說,你下次這樣我抽死你。聽到的老師都懵住了。我一看到她就說一定是她家裡有人平時一直這樣說話,孩子又不知道這話語的腔掉是好是壞,該說不該說。也許我講到這裡,是否覺得我跑題了,不,沒有,孩子就是一個小大人,你要時刻把他當作朋友這樣才能他心服口服的和你成為朋友,他也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請尊重他們甚至不但要學會尊重還要蹲下身子,這樣才能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maths朱朱老師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關於跟孩子說話千萬別吼別拿別人家孩子來貶低,孩子也有自尊心,對嗎?以下是一些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是對的。孩子雖然小,但他們也有自尊心。有關研究表明:幼兒3歲左右自尊感便開始萌發。不可把孩子不當人,對孩子要講信用,說話要算數。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多給孩子一些微笑,時時刻刻要關注孩子的所作所為。

  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表達方式:

  1.遷移型

  多數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習慣,當發現別的孩子身上有某種缺點或是不良傾向時,總會不自覺地想到自己的孩子。於是回到家,就當著孩子的面將自己發現的那些缺點或是不足一股腦地安在孩子身上。當然,父母最初的本意是為孩子好,想給孩子一個警示的作用。但孩子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家長低估了自己,把自己想得過於“壞”。父母的做法很顯然與青少年慣有的上進心和好勝心相違背,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孩子的情感推向了對立面,造成孩子對家長的說教經常是充耳不聞,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與家長反唇相譏。

  2.嘮叨型

  人生的某個道理,做孩子的明明很久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可是有些家長仍然會無數次的叮囑。這種叮囑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重複性的刺激,會對孩子的大腦皮層產生某種保護性的抑制。所以就會出現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愛聽的現象,甚至還會與家長產生衝撞。

  3.諷刺型

  幾乎每個孩子在兒時都會有自己的夢想,無論這個夢想是大是小、能否實現,孩子在談到自己的夢想時總會繪聲繪色的對父母進行描述,但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的夢想不屑一顧,有時甚至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4.提審型

  當家長剛剛發現孩子有一些不良現象的苗頭時,便會立刻對孩子進行“提審”,甚至有的家長還會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了現實性。這樣,就把孩子輕而易舉地定了性,也可以說是“判了刑”。父母這種草率、魯莽的行為,極易激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5.威脅型

  “別插嘴,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以後再不聽話,你就別吃飯了!”經常用類似的話教育孩子,說明家長把孩子看“厭”了。家長如果經常這樣“訓斥”孩子,孩子會極易產生恐懼和反感,甚至會在幼小的心靈上烙下牴觸的印痕。

  6.揭醜型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些家長總喜歡當著同學或他人的面直接數落自己的孩子。這樣就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時間長了,孩子還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走向父母的對立面。

  犯錯誤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家長的諒解和寬恕。如果家長過分強調、突出孩子的缺點,甚至攻擊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那麼,對孩子心靈的刺激和傷害將是無法估量的。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再堅強的孩子也會逐漸喪失自尊與信心,由此產生的自卑感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家長一定要選擇一套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能粗心大意、盲目的教育孩子,甚至粗暴的對待孩子,破壞孩子的自信心。此外,與孩子溝通時,家長還應注意言語的表達方式,做一個真正懂得關心、愛護孩子的家長。








慕小喬


“拿學習好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行為”,你認同嗎?為什麼?

我認同,並且覺得,非但愚蠢,還很壞。

智慧的父母,咱千萬別這麼做!

在遇到總拿“別人家的孩子”當標杆的問題上,我想說:

一、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永遠貼上“不行”的標籤

這個效應,相信聰明的父母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抽選出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老師收到了來自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

羅森塔爾效應可以是正向的暗示,當然也可以是否定的暗示。

如果父母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自己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不行,什麼都不行。

曾經看到一篇微博,博主吐槽說現在的孩子,上個學人人都能得獎狀,不再是三好學生獎狀了,甚至還有什麼“心靈手巧獎”、“遵守紀律獎”、“同理心最佳獎”,這都什麼玩意,孩子根本沒必要得這些可有可無的安慰獎!

實則不然,在我看來這些獎項太有必要了。

每個孩子都有他出色的一面,可能這一面未必是學習成績,全班幾十人,前三名畢竟有限,但除了成績之外,孩子的情商、品格、特長都是不可忽視的方方面面。

一張獎狀,不僅僅是安慰,更是對孩子某一方面的認可,孩子覺得“我行”、“我可以”,他必然會朝著這個積極的暗示努力!

二、如果連父母都不能接納孩子,那麼他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孩子存在於世間,他可能從來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但他不能無視父母的態度和對自己的評價。

因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自己最親、最信任的人,從小得到父母肯定認可的孩子,從小被父母接納的孩子,他才會自信,才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有意義。

孩子在嬰兒的時候,哭鬧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孩子的情緒、行為被父母看見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僅需要被父母看見情緒,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小孩子總是會一邊玩一邊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

繪本《大衛,不可以》中,大衛做了很多淘氣事,也給媽媽惹了很多麻煩。媽媽在批評大衛,讓他受到懲罰之後,依舊不忘對大衛展開懷抱,對他說“媽媽愛你”。

海文穎在《接納力》這本書中說:

接納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

一個具有接納力的成人,他的幸福感不會隨外界的境遇而改變,他擁有無論什麼境遇都能讓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同時,擁有幸福力的孩子也必然會逐漸擁有接納力,在悅納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理解和接納生活。接納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最終將成就親子兩代人的生命綻放。

有的人說,家長那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兒,那是激勵孩子,那是“激將法”。

但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激將法”只對成年人管用,對孩子來說,打擊就是打擊,傷害就是傷害,談不上什麼“激將”而言。

因為根據科學家們對人腦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要到20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要到成年之後才能體會“激將法”的作用。

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後天的經驗會與大腦交互作用,改變神經迴路的連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

心理學家用“烙印”這個詞真是很對,父母的貶低會烙在孩子心頭一輩子。

孩子小的時候,不適合用激將法,父母以為這樣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在孩子的認知能力中解讀不到這點,反而是在害他。

三、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因為孩子心裡也有一杆秤

1、沒有孩子的初心不是積極上進的,他會衡量自己和別的孩子的差距。

有一天女兒對我說,她不喜歡幼兒園的英語課,喜歡上蒙氏數學。我問為什麼?

她說,有的小朋友英語比她好,說得比她快,她拼不過人家,覺得自己不是那個最好的,所以她不喜歡。

但是蒙氏數學的遊戲操作裡,她通常都是那個準確率最高,也更快的孩子。

在她的自我比較中,她認為在蒙氏數學中,自己可以獲得更高的認可。

看!孩子內心裡是有一杆稱的,如果沒有父母的長期打擊和否定,自然生長的孩子都會在內心裡有“爭先恐後”的積極動力。

我們需要挖掘的是孩子的積極動力,而不是打擊,這樣孩子才能主動地去觀察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因為自己的童年經歷,我從不拿自己對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因為我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並且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

2、口口聲聲別人家的孩子,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曾經有一句嘲諷父母的話是這麼說的:有些父母就是個笨鳥,分不動了就在窩裡下個蛋,然後指望這個蛋今後使勁飛。

其實我們在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兒的時候,是否考慮過自己也是那個“別人家的父母”呢?

別人家的父母,會陪伴孩子閱讀、從小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受益終生,不會扔掉孩子只抱著手機親,願意學習和提升自己,不會看到一篇育兒文章就噴“專家只會紙上談兵”。

你說別人家的孩子考100分班級前三名如何如何,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年終獎幾十萬,業績總是名列公司前三,上班陪娃兩不誤,而你都做不到,孩子又可曾埋怨過你這些呢?


嘿呦喂哦


我是家長,也是一線中學老師。通過在家庭裡和自己孩子交往及在學校裡與學生交往的經驗和教訓,談談要不要對孩子吼、要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

大家應該知道,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模仿力和對情感的感知力,你對他態度蠻橫,暴躁,怒吼,他立馬會感知到這種不友好,出於自我保護,他會立馬還擊!你若對他友好,態度溫和,孩子就容易接近你,信任你,所以不要對孩子怒吼!即便是孩子犯了錯誤,怒吼也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增添煩惱。

作為家長,我曾以為用優秀的孩子當做自己孩子的榜樣,以此激勵孩子努力上進,奮發圖強。我說“你看人家誰誰誰,成績多好!多用功!多懂事!”結果上初中的兒子說了句“人家那麼好,你要人家去啊?!”憋得我半天說不出話來!後來和我的學生交流,學生們也說,他們也很反感父母說類似的話,並時時質疑:怎麼別人家的孩子都優秀,唯獨自家的孩子不優秀?可不把我們看扁了?看來孩子們的自尊心需要維護!

作為老師,在教學中,我吸取家庭育子的教訓,每次激勵學生時,都會說,我們比上次再進步幾名,我們肯定行!


三尺一線


我覺得針對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首先,假設孩子犯了嚴重的道德性問題,那我們就要嚴肅對待,比方假設孩子偷竊東西了,那這個時候就要嚴厲,吼他(她)或者適度打他(她)都不為過,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如果再犯,就將面臨嚴重的後果!

但是如果孩子的問題不涉及到嚴重的道德問題,那就不能太嚴厲了,這個時候不要去吼孩子。

如果很粗暴地對待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打擊,容易造成兩種你都不希望見到的極端後果:孩子將來要麼自卑、自暴自棄、膽小怯懦;要麼變得更加不服管教和叛逆。

因為孩子雖然嘴裡不敢頂撞你,但是心裡會產生反感,會這樣想:反正我就是這麼沒用,我乾脆不努力算了。

有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手,因為人往往是在犯錯和吸取教訓以及總結經驗的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

你如果不允許孩子犯錯,那孩子永遠懶得去嘗試了,從而變得不思進取、懶惰、懈怠。

要允許孩子去大膽地嘗試,即使孩子暫時沒做好,至少得到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她(他)下次會表現得更好。

比方孩子如果做家務,只要動手去做了,都值得鼓勵和表揚,這個時候不要責備他(她)這個地方沒做好、那個地方沒掃乾淨了。

否則,孩子以後乾脆就不做了。

另外,也不要拿其他孩子來責備自己孩子,道理也和上述的一樣,免得當你拿其他孩子與他(她)相比的時候,他(她)會產生自卑心理、以後乾脆自暴自棄了。

所以,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趣談英語


肯定是呀,個人覺得孩子也是有尊嚴的,我們也是從小時候過來的,我們當時也很不喜歡父母對我們吼,都有叛逆心裡,如果當時父母給我們講道理我們是不是心情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們的孩子應該給他講道理,也不要自己的孩子一犯錯就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難道我們的孩子不好嗎?說的都是生氣的時候話,衝動是魔鬼,對孩子心裡也留下陰影,也會叛逆,身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做個榜樣,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向父母學習而來的,家長要耐心敦促孩子靜下心學習,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只要孩子出現浮躁情緒,家長就要去他學會剋制並且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孩子會受益終生的。



豫見小暖襖


對 就是這樣的,千萬不能吼孩子不能因為自己在別處受了氣就給孩子發脾氣這樣可能會對孩子以後的性格產生負面的影響:一種是可能導致孩子膽子特別小特別不自信變的特別內向、自閉,不敢與其他人競爭不敢與他人交朋友!還有一種就是可能導致孩子以後脾氣特別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非常叛逆家長根本管不住,在外面打架鬥毆,自尊心變的過分脆弱因此導致孩子特別暴躁,越長大越嚴重!

經常拿孩子孩子和別人做比較也不好會讓孩子變的沒自信覺得自己什麼也不如別人以此會變的越來越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這件事的觀點!


袁美莉ks


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信有很多這樣的家長。工作了一天,心情非常煩躁。回到家再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就一點耐心也沒有了。孩子的一個小小的舉措,都可能會讓你大發雷霆。可是身為父母的你們是否有想過?越是對孩子大聲吼叫,孩子就越做不好,甚至還會產生牴觸心理。慢慢的孩子會抵抗家長,不和家長溝通,就這樣代溝就產生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會越來越嚴重。另外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是到青春期的時候才會有逆反心理。其實我認為是不正確的。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已經有了逆反的心理。只不過他那個時候唯一的表現形式就是哭,餓了你不給吃的就哭。再慢慢大一點兒,吵嘴犟嘴,一般情況下都會被武力鎮壓,並且家長通過純武力可以解決。但是到了青春期發育以後,孩子體型、思維等各方面已經發展到了可以跟家長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會讓家長倍感壓力。

總之,吼是絕對不能吼的。聲音大不代表一定有實力。要讓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站到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不吼不叫》,希望可以幫助到看到這條評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