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大胆、挑战、赤裸,一直是阿莫多瓦为人熟知的风格,他毫不避讳谈论禁忌话题,挑战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威。他电影的素材,在当时仍旧保守的80年代西班牙,充满话题争议性。

去年上映的《痛苦与荣耀》(西班牙语:Dolor y gloria,2019)是西班牙导演佩卓‧阿莫多瓦(西班牙语:Pedro Almodóvar)执导的剧情长片。这是阿莫多瓦半自传的电影,描写曾经红极一时的导演马洛随着年纪增长,灵感枯竭,病痛折磨,却又不得不完成手头工作,而与往事旧人握手言和的故事。饰演男主角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西班牙语:Antonio Banderas)多次参演阿莫多瓦作品,这次更因此获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痛苦与荣耀 Dolor y gloria (2019)豆瓣评分

《痛苦与荣耀》是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的最终章,若想为这部电影做较好的诠释就得先从前面两部《欲望法则》(西班牙语:La ley del deseo ,1987)、《不良教育》(西班牙语:La mala educación,2004)说起。

三部曲横跨了32年,当中可以明显感觉出阿莫多瓦的风格变化,及对事情看法的转变;也能察觉出导演独树一格的创作巧思,和真挚的情感展现。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乐曲第一章:遵守《欲望法则》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帕布罗(左)与安东尼奥(右)


《欲望法则》遵循阿莫多瓦一贯风格,讲述电影导演帕布罗与其情人胡安分手后,又认识了性感迷人的疯狂情人安东尼奥。帕布罗始终深爱着胡安,安东尼奥察觉这点,竟下手杀害胡安;并接近帕布罗变性的姐姐蒂娜,将其胁持只求再见帕布罗一面。

阿莫多瓦喜欢以「戏中戏」的方式展现人戏不分的效果。《欲望法则》以帕布罗正在拍摄一场自我安慰戏码拉开序幕,投射戏中人的情感欲望。剧情看似狗血令人惊愕,但却把痴狂的情欲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部片呈现许多爱情价值观,有的享乐放纵,却令人难忘眷恋;有的深情刻骨,却极具毁灭性。最令人难忘的是当时还是青葱少年的安东尼奥,饰演与他同名的角色,将对一个人的执着近乎走火入魔的地步表演得理直气壮,而周遭那些藐视爱情的人才是罪大恶极。在我看来,安东尼奥敢爱敢恨的不计代价,是比电影中那些露骨的戏份更加大胆赤裸的内心告白。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欲望法则 La ley del deseo (1987)豆瓣评分

最后一场戏是电影的高潮,帕布罗与安东尼奥在重重警力包围下互诉衷肠,相拥缠绵。安东尼奥对帕布罗说:「只要能见到你,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我怀疑……你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像我对你这样纯洁的爱。」安东尼奥的爱危险神秘,却是绝对的纯真;这样子的偏执注定要使自己粉身碎骨。他最后举枪自尽,只留下帕布罗紧抱着他的尸体痛哭流涕。熊熊烈火燃烧在他们周围,却浑然不顾,任凭所有爱恨情仇煎熬他们撕心裂肺。这是阿莫多瓦对爱情最浓烈而深沉的诠释。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乐曲第二章:经验《不良教育 》

第二部《不良教育 》依旧有关情欲的探讨,但阿莫多瓦更进一步挑战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狠狠痛击虚伪表层的人性。故事描述导演安利奎某天遇到一位前来应征演员的人,名叫伊纳休,并带着一叠以他们儿时故事为主的剧本。安利奎读着剧本回忆起他与伊纳休从前在教会学校里的往事:他们本来互相爱恋对方,却因恋童的马诺罗神父也爱上了伊纳休,而勒令安利奎退学拆散他们。经过调查后,安利奎发现伊纳休早在三年前就已过世了,眼前的伊纳休是他的的弟弟胡安装扮。当剧本即将拍摄完毕时,马诺罗神父竟意外地出现在安利奎面前,带着三年前的真相解开层层谜团。

阿莫多瓦在本片更加精熟地玩转「戏中戏」的手法,一面以真实的追忆倒叙,一面又以后设的剧本诠释,将虚实纠缠得难分难解,无法分离。电影带有点悬疑的氛围,如同罗生门一样不断推翻结果;又有人类最难捉摸的因素──情欲,搅乱事情发展,让许多情节失控曲折。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不良教育 La mala educación (2004)豆瓣评分


本片最大的震撼是对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抨击,揭露人性虚伪的一面,令其无所遁形。天主教的象征常常出现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在《欲望法则》中,宗教是所有神迹的展现,给予无助者最大的慰藉;这看似是一股正向力量,但却指向着结尾的悲剧(结尾帕布罗在圣像前抱着安东尼奥的尸体,更有受难救赎的意味)。而在《不良教育 》中更将矛头直指神职人员,挑战其道德标准和威望。

阿莫多瓦以难辨真相的叙事方式包装电影,就如同要我们去思考表象权威的假象,唯有戳破这层伪善面具,才能接近真理。

阿莫多瓦对天主教有着矛盾的心理。宗教的身影延续整个「导演三部曲」,可见对其影响深远。这或许可以追溯到导演儿时的记忆,在他小时候被送入教会学校,但当时不健全的专制教育使他对宗教产生阴影,之后开始接触电影,走向导演这条路。这段往事在《痛苦与荣耀》中有更明显的演出。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如果说前两部曲是如同命运交响曲般悲壮惊世,那么《痛苦与荣耀》就是和谐圆满的第九号交响曲(当然,同样一首曲子对《发条橘子》来说可能是一场梦魇)。很难想像狂放热烈,为爱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的阿莫多瓦,也会有脆弱无助的一面。就连在《欲望法则》中为爱痴狂、邪魅疯狂的「拉丁情人」安东尼奥,也禁不起岁月的考验,蜕变成一颗药丸掉在地上都必须用枕头垫着才能拾起的老导演。


乐曲最终章:和解《痛苦与荣耀》

故事描述安东奇奥饰演的导演马洛,长期累积的病痛导致他无法继续创作,然而脑中依旧源源不绝的灵感却倾轧他,需要他输出想法。在身心双重折磨下,马洛忆起儿时与母亲生活的点滴、年少时与旧情人相爱的过往……。

天主教依旧是阿莫多瓦的课题,从《痛苦与荣耀》中我们总算可以解答之前导演在作品中所呈现对天主教矛盾的心理。电影中说到小马洛因为家境贫困,只能被母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由于他的声线优美被选入合唱团,因此无法正规上课,知识完全被受限;只有在成为导演之后四处宣传时才真正清楚西班牙地理,在饱受病苦折磨后才了解身体解剖构造。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他对宗教的心理影响与母亲间的关系。在母亲年事已高后曾对马洛说,她始终觉得马洛无法原谅从小被送进教会读书;而马洛也向母亲坦白说:「对不起,我从未成为你想要的儿子。当你说这孩子是谁的时候,你的语气没有骄傲。我感觉出来了。」是否成为父母心中的骄傲,是每个小孩内心最敏感的疑问。母子终于将话说开,但马洛还是没能按照母亲的愿望将她带回家乡,也违背了她的意念将家乡拍成电影。这或许是阿莫多瓦不得不在电影与亲情间做出的选择,是他一生来回奔波的课题。

在漫长的人生中,究竟痛苦是什么?荣耀是什么?这两者未必是对立的,有时来自于同一件事情。是岁月的轨迹,温柔了曾经桀敖不驯的碰撞,让过去决裂的人有再次合作的机会。谁知道这是痛苦还是荣耀呢?

透过一场「忏情录」的合作演出,马洛得以重逢旧情人。最令人感动暖心的不是两位魅力有型的帅大叔激情拥吻,而是明明已经站在对方家门口,却要说明天再约的那份小心翼翼。两人多年重逢明明仍怀有热情,但却戛然而止,彼此默契地喊卡;将那句俗到不行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精髓完美诠释,而且出人意料地动人美好。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同样将情欲处理得微妙有致的还有这场小马洛看到沐浴在阳光下,年轻水泥匠健美匀称的身体后,硬生昏厥倒下。究竟是因中暑发热,还是性启蒙的情窦初开?只有导演能有标准答案。阿莫多瓦一向擅长情欲的铺排,从之前的大鸣大放,到如今不动声色而情感、欲望堆叠细腻。他深刻了情感,温暖了欲望,这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深沉,令人更加欢喜。

离经叛道的回归之路──浅析阿莫多瓦「导演三部曲」创作风格变化


始终安排着「戏中戏」的命题依旧出现在这部片中,再次证明阿莫多瓦宝刀未老,越磨越利的功力。结尾短短的一场戏,将颠覆这部片的叙事结构,真正实现导演「戏如人生」的境界。这场戏堪称是本片的一大惊喜,这里就不多说内容啦~就让各位影迷们前去寻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