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卻為何終身未被封侯?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寫道:“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古人也在感嘆李廣為何一生難以封侯?李廣被人們尊稱為‘飛將軍’,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匈奴人都很畏懼他,在他死後百姓聞之皆慟哭之。由此可見李廣在人們心中還是有著很高威望的,身為三朝元老卻終身未被封侯成為了李廣一生的遺憾。難道真的是歷代君王不識人才,不能因功授賞嗎?當然不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皆可以稱為一代明君,為漢朝的強盛,百姓的富足做出了突出貢獻。對於李廣難以封侯的原因,除了其命運不濟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飛將軍李廣: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卻為何終身未被封侯?

一、李廣雖然作戰勇猛卻缺乏謀略,作戰沒有大局觀,無法統帥大兵團作戰。每次與匈奴作戰他總是衝鋒在前,與敵力戰,若是與匈奴在軍力相等且正面交鋒中,李廣確實可以衝鋒陷陣,斬敵無數,但是一旦匈奴軍隊人數遠遠多於漢軍,李廣便無計可施了,他很難做到以少勝多,以寡敵眾。典屬國公孫昆邪這樣評價李廣:"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句話就體現出了李廣乃一介武夫也,怕是在某場戰鬥中就會戰死沙場。邊境戰爭中只是小規模戰鬥,主要是應對匈奴的騷擾掠奪,雙方參戰兵力並不算太多,因此李廣勝多敗少,這也掩飾住了其缺點。給人們留下了常勝將軍的印象,有詩為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飛將軍李廣: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卻為何終身未被封侯?

二、李廣心胸狹隘,睚眥必報。李廣奉命出兵雁門,卻中計兵敗被俘。設計逃走後被贖為庶人。有一次因為外出打獵回霸陵亭太晚,此時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李廣:"今將軍不能進城,何況你還是前將軍!"李廣雖然生氣卻又無可奈何。霸陵亭也算得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起用時就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殺掉了。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竟容不下一個對自己有一丁點不敬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這句話是說一個位高權重的人都應具備一個寬廣的心胸,而李廣卻不具備。

飛將軍李廣: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卻為何終身未被封侯?

三、沒有政治頭腦,不懂得朝中權力的明爭暗鬥。在平定"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作戰勇猛,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了李廣的才能,於是私授李廣將軍印來試圖籠絡他,李廣看不清形勢,竟然接受了,還自以為因戰功而得。當時劉武也想當皇帝,這是滿朝文武皆知的事,漢景帝也是心知肚明,最終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甚是可悲。

飛將軍李廣: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卻為何終身未被封侯?

四、大規模會戰經驗不足。李廣在60餘歲高齡時參加了衛青大將軍領導的漠北決戰,本有機會立下戰功,而後受賞封侯,衛青命李廣從側路進攻,然後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圍殲匈奴大單于,然而李廣竟然因為帶領隊伍迷了路沒能及時參戰,以至於讓單于逃跑。這是軍事上的一次失誤,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言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得很悲壯,百姓聽說李廣死訊後都大聲痛哭。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飛將軍李廣: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卻為何終身未被封侯?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司馬遷對李廣有著很高的評價,當然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的不足導致他沒有立下大的戰功,最終至死而未被封侯,確實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