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这么强大还没有统一中国呢?

Avrola™


1、“三国”的形成来自地方豪强膨胀,问题根本在东汉中枢不济,地方太强;换句话说,不光魏国强,吴国,蜀国也很强,统一难度大。


2、民风彪悍,名士辈出,豪强之强:早在东汉光武帝开国,行“度田”(丈量土地)之事,地方豪强就敢拥立私兵,举事反抗,可见当时地方之强。


一、纵向对比,巍巍三国,英雄时代

三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时代,魏蜀吴人才济济,吊打周边外族。所以内战,也让强大的魏国捉襟见肘,曹操、曹丕没能统一全国。


三国有多强?从我们最熟悉的蜀汉举例,可谓历代四川政权最强。新莽公孙述的成家、十六国李特的成汉、五代十国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明朝张献忠的大西,都是龟缩在天府之国,不思进取;只有刘备的蜀汉,实行威武自强战略,徐图从四川一隅,统一天下。


人们批评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懂与民休息;可真要看看其他四川地区的政权,就知道蜀汉的可贵了。

(在历代四川政权中,刘备的蜀汉最强大)


到了东吴,不遑多让。六朝时代,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生子当生孙仲谋”的东吴。读五代十国历史,看“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的杨行密,都不能统一南方,才意识到孙坚、孙策、孙权父子的优秀杰出。乱世烽烟四起,谁都想当老大,东吴公元194年建国,200年一统江东,非后世一般军阀可比也。


(孙策三个阶段,快速统一江东)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豪强割据、英雄辈出的难忘时代,魏国的对手很强;曹魏、曹丕两代枭雄,都未与对手分出胜负,只能进行子孙辈的比拼;而结果,就是子孙不济,被司马氏篡权。


二、三国的地方豪强势大,来自刘秀时代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魏蜀吴地方政权,让统一难度如此大?我们需要从东汉开国找原因。


光武帝刘秀被网友称为“位面之子”,统一如开挂一般顺利,但这也导致他对地方渗透稍显不够。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于豪族形成,东汉的土地土地兼还剧烈,民风彪悍,军事上豪族又招募私兵、豢养名士,让刘秀统一后,地方豪族势力依旧庞大。


建武十五年(公元40年),刘秀要丈量土地,增加户口税收;这如同后来万历时期张居正丈量土地,增加明朝税收一样;可开国皇帝量土地,居然被地方反对,史载,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公开反对。这还没完,“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东汉耕种图)

这才刚刚天下统一啊。


刘秀毕竟是刘秀,自然在度田事件中武力镇压豪族,使得垦田、人口大幅增加;但光武帝、明帝、章帝能够抑制暗流,打压豪强,东汉中期、后期的皇帝可远远不行;最后黄巾起义起义被镇压,干脆成了地方豪强强大、割据的借口。


三、结论。


“汉独以强亡”。作为赐予汉族名字的朝代,汉朝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这种回忆,直到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曹操在三国,是幸事;但对于统一来讲,又不是幸事。我们只能感叹,感叹那个旗鼓相当、将帅辈出的英雄时代。


涛说乱世史


魏国的确很强大,土地多,人才多,钱粮多,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吴国和蜀国也并不弱。首先吴国,吴国根据地是江南地区为主,土地和富裕程度本来不比魏国的平原差。而蜀国虽然也就是只有成都算的上是大都市,但是剩余的都是山区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易守难攻啊!更何况在全力夺取了汉中后,也就把蜀中的大门给关严了,又有猛将马超和魏延轮流守城。这样的话,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虽然魏国有过攻打蜀国的记录,但是希望都不大。反而魏国觉得吴国要好打,因此发动的战争多半是对吴国的,但是中间由长江的阻隔。所以效果也是不好,更何况吴国和蜀国在刘备死后都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又重新和好了,一起对付魏国,相互支援。因此,魏国虽然比吴国和蜀国都强大,但是并没有办法把吴国和蜀国吞并。或者也许是曹家的几个有能力的后代活的不够久,一代不如一代。因此魏国竟然在吴国和蜀国还没有被吞并的时候,自己居然被内部消亡了,被司马懿一族成功窝里反成功。就算如此,如果不是邓艾的偷渡阴平成功,蜀国就不会灭亡。蜀国不灭亡,晋国也没有办法从两路出击进攻吴国,吴国如果单独防守合肥,也许也不可能被灭亡。只能说历史就是如此的安排,一切就成为了历史。

让我们看看三国争夺汉中时的势力对比,和将领谋士对比。

魏国:

蜀国:

吴国:


小小斑马骑周游列国


赤壁大战终结了曹操之梦,三国鼎足而立。互为犄角,互相牵制。

曹操仰天长叹,孙吴有长江天险,刘汉有蜀道地险,希望寄托于曹丕。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做了魏皇帝,可才逊于曹操,无大作为。曹丕病故,子更差,权扫司马氏。

蜀汉虽人少地寡,依靠贤相诸葛,精兵简政,却继曹操之后成了主角,六伐中原,最后殉职五丈原。后继者姜维九伐中原,未能成功。

诸葛之后,司马氏成了主角。魏国皇帝巳成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两路人马攻蜀,邓艾冒死爬山翻岭偷袭阴平关得手,一路直趋,竟入无人之境,诸葛长子长孙先后战亡,兵临成都,刘禅投降。三国已无蜀汉,华夏已无汉。

司马昭欲学曹操,让儿子做周武王。

司马炎逼魏禅让,建立晋朝,全力攻伐东吴,统一天下。

战国有三家分晋,到了司马炎三国归于晋。


夏雨风


魏国强大但却没能统一天下,其中有几个原因,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操经过多年的战争,逐渐统一北方,曹操出到的比较早,有天时之力,曹魏在以曹操为核心的领导下已有一统天下之势,但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元气大伤,经过长久的做养生息,才恢复过来,而东吴经过孙坚,孙策,孙权的三世的经营治理下,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险,东吴占有地力的优势,易守难攻,而刘备素被世人称之贤德仁义,又是帝室之胄,汉献帝都行叔侄之理,口称皇叔,因此个人魅力和声望吸引一批能人志士,忠臣武将尽心辅佐,刘备有人和之力,而孙刘又联合抗曹,所以魏国虽强但难以短期内一统中国。





我是星星之火


原因很简单:

一、时间。二、整合。

曹魏强大吗?

当然强大。

但这个强大是相对于蜀汉东吴来说的。209年曹操失败于赤壁,就是因为曹魏的力量对比南方并不是压倒性的优势。

战争拼的是钱粮、经济、军备、训练。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口,特别是纳税服徭役的编户人口。

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北方九州大约有国家户籍130万(未计算世家豪强的奴隶佃户徒附人口,也未计军队、屯田、隐户),单针对任何一方诸侯来说是绝对优势,但曹操劳师远征,又面对江东及荆州部分世家的反抗,就不占什么优势了。

因此,曹操撤退之后,只是扫平了马超张鲁并压迫最大的敌人孙权。整个北方在进行休养生息,内部整合。

整合什么?

曹操逐步建立魏公国、魏王国,从体制上将汉朝中央政权挖空。在这个过程中,以荀彧为代表的维护汉朝派失败了,曹操进行了大面积的更替。

我们知道,曹操信奉唯才是举。

可惜这条路走不通。因文字、书籍掌握在世家豪强手上,寒门甚至大多数中小世家子弟都普遍不识字,怎么做官呢?

所以,北方十州的世家豪门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将曹操政权渗透干净了。

随后,曹丕因为没有统一天下,想要做皇帝就必须与世家进行利益上的交换。九品中正制赋予了世家垄断仕途的机会,世家则支持曹丕代汉称帝。

九品官人法创造者陈群:

这之后,疯狂发展的世家力量以司马懿为代表又开始进行代魏的内部整合。司马懿设置大中正官,给予豪门更强的授官权,世家就支持司马家族了。

司马家族整合完成后,整个北方因为基础设施完好,恢复人口迅速,国力对南方就处于压倒性的优势:

263年,蜀汉编户只有94万,曹魏则达到了440万,所以蜀汉被轻松消灭。

到280年,江东只有230万,而西晋经过清理整顿,编户超1000万(含蜀汉)。西晋统一之后是1600万,剔除东吴及在东吴清理出来的隐户,西晋最少也是1200万。

这就是曹操不能统一,西晋能够轻松统一的物质原因。


四川達州


三国风流,中华英才辈出,江淮、河套、荆襄、华北、中原、河西等地都出现了众多人杰,各霸一方,割据称雄。

东汉王朝的灭亡,是世家大族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发展的世家大族,经历了东汉王朝,终于世家门阀登上历史舞台,中央集权开始遭到破坏,地方拥有了叫板中央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储备。

黄巾起义与其说是张角等神棍借用宗教发动的反政府起义,不如说日渐增长的地方庄园经济对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满而有意放纵这些神棍对中央王朝的反戈一击。不然,就凭着那些个神棍,就能在一瞬间掀起来遍布全国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的结果是摧毁了东汉王朝的军事力量和威望,取而代之的则是地方势力的勃兴。

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为了争夺世家大族的支持,对地方势力的发展采取了默认甚至推波助澜的政策,更加重了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最为显著的例子是,政府开始默认一些世家大族拥有部曲。所谓的部曲,其实就是荫附户口,不在政府的编民齐户范围内,是私人势力。这种情况在江东为甚,孙氏家族只是一个兵力占优的外来军阀,其他江东大姓,都有各自的部曲。如陆逊之子陆抗,仅仅是自家部曲就有数万人之多。所以,孙浩在吴国灭亡时哀叹不已,世家大族已经开始与晋朝合作,不再愿意帮他卖命了。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世家大族,凭着他只靠着本家势力就能组织起一支5000人的兵马,就可以看出曹操家族势力的强大。与其对比,刘备起家时只有300乡勇,还是用的张飞的风投资金。孙策起家时用传国玉玺质押,借了袁术1000兵马。因为曹操本身财大气粗,所以他在陈留时就不怎么待见世家,还杀了名士边让,结果被造反,争霸之路差点夭折。后来的曹操就改弦更张,大辟幕府,把地方才俊都给弄到丞相府里,如司马懿,采取了与世家大族既合作又斗争的策略。

孙权也是如此,他改变了孙策的高压政策,把江东的四大世家大族的子弟都给招募到府里来。刘备则是在徐州时,就得到了大盐商糜竺兄弟的支持,将家仆数千人都交给了刘备。刘备将之编成了自己的精锐部队白牦兵。这是刘备的杀手锏,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刘备性命。所以刘备得到了川蜀之地后对这个财主大舅子感恩戴德,哪怕没有什么才能,也给封了不管事的高官给恩养起来。

所以,三国时期,表面上是曹孙刘三家打的热火朝天,实际上是当时的世家大族选边站队。世家大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庄园经济,他们除了有政府公务,最大的利益来源是他们自己的庄园田产。既如此,那这些世家大族的政治诉求就不可能如孔子之教那样的“以天下为己任”了,相反他们可能会为了控制君主的权势过于膨胀而有意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比如司马炎统一东吴时,贾充就一万个不愿意,其背地里的考量不会是觉得兵凶战危,而是认为一旦成功,司马炎就会凭着军功建立威望而行中央集权从而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

曹操每次出征,都要留神后方的世家大族们会不会串联造反。这些人未必一定要拥护汉献帝,而是曹操不能再建立旷世殊勋。曹操和刘备还算是好的,他们基本还能做到在军队里如臂使指,曹操为了不受制于世家大族,还开大了大量的无主荒地来军队垦荒,还设置了一个官儿叫做典农中郎将。名将邓艾就是这种体系里出来的将军,为世家大族不容才稀里糊涂送了命。

可是即使曹操是这样强,刘备和孙权那里的世家大族也不弱,他们把身家性命都押注到了刘备和孙权身上,虽然主动侵略倒不会,鼎力支持孙刘抵抗曹兵南下的动力还是有的。

所以,曹操不能统一三国的最主要的问题其实不在军事,而是在政治,而政治的基础又是经济。正是西汉末年以来蓬勃发展的庄园经济使得世家大族的势力抬头,中央集权的能力减弱,才造成了汉末大乱。这种庄园经济的基础不被取缔,这种分裂的趋势就不可避免。

后来的西晋灭吴、隋灭陈等战争都是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让江东的世家大族不受太大的经济损失才完成的统一。两宋时期,经过科举制度的洗礼,中央集权的趋势逐渐加深,贵族庄园地主已经很难再得到更多的政治特权,地方离心势力才被限制在最低限度,大一统的局面得以保持。

在曹操那个时代,他是没有办法取消这些世家大族的特权的,总不能把他们往孙权和刘备怀里推吧?曹操对世家大族既拉又打,到了曹丕时,他没有乃父的军功威望,只能散金养恩,抛出了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的势力更是不可收拾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魏国的确非常强大,曹操本人雄才大略,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麾下智囊团奇谋迭出,号称良将千员、大军百万,统一了北方,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

如此强大,为何没能实现统一呢?宏观上是由于孙刘联盟的存在,另外地理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环。

1、孙刘联盟

孙权、刘备任何一方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两人联合一起,就不容小视了。孙刘联盟,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战略构想,是诸葛亮、鲁肃两位顶尖战略家促成的。

这其实和当初曹操平定河北类似。袁绍死后,曹操进军河北,其实一开始也不顺利,后来是袁谭、袁尚内讧,让曹操捡了便宜。同理,如果孙权和刘备同心协力,曹操很难占什么便宜。

曹操必须要等孙刘联盟出现裂隙,他才有机会,但可惜的是,孙刘之间爆发夷陵之战时,曹操已经去世了,继位的曹丕没敢轻举妄动,错过了这次最好的时机。

2、天险

孙权有长江天险,蜀道更是崎岖难行。

曹操最有机会的一次,是赤壁之战。这会儿他占领荆州,可以顺流东下,孙权无法依仗长江天险,但这一战曹操败在了水军上面,他的马步军上了船,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战斗力。赤壁之战战败以后,曹操损失了兵马钱粮倒是小事,关键是刚到手的荆州丢了,这样,他再南下就很困难了。

孙刘两方各有天险,只要他们内部不出乱子,能够团结一致抗敌,曹操就很难突破防线。

所以说,曹操自然是一代雄主,但刘备、孙权也都是当世枭雄,他们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并不输给曹操,所以魏国很难统一中国。


历史都付笑谈中


公元200年,曹操的军队和袁绍的军队于官渡展开大战,史称“官渡之战”,曹操偷袭袁绍乌巢的粮仓,大破袁军,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如此强盛的曹魏,为何迟迟没有统一三国呢?主要是这两个人太厉害了。

其实从疆域来看,曹魏的国土面积已经远远领先吴国和蜀国的总和,甚至人口巅峰时期到达了七百万,而当时三国人口不过一千万上下,可见曹魏实力之强盛。即便如此,曹魏依旧没有机会统一三国,其主要原因便是有蜀国和吴国有两个人,遏制了曹魏的进攻,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和陆逊。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魏蜀吴三国到底差在哪里。其实追根究底,差在了人数上,曹魏的人口是蜀国和吴国加在一起的一倍,蜀国吴国想要抗拒曹魏,便需要大力的发展人口,而诸葛亮和陆逊功不可没。

诸葛亮为了发展蜀国的人口,做了许多努力,首先就是北伐迁民,诸葛亮七出祁山,虽然没讨到什么好处,但是将曹魏边境的人口迁至蜀国,从而大大的增加了蜀国的人口。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收复南蛮,七擒孟获,得到了强大的战力。有了强大实力不还是不行的,毕竟军人都是要吃饭的,于是诸葛亮效仿了曹魏的屯田,在无战事的时候,士兵同时也充当农民,这样一来,粮食的问题便得以解决了。

吴国的陆逊虽然在人口的发展上没做过多少贡献,但是却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石亭战役中,陆逊大破曹军,以至于曹军损失惨重,足足二十年不敢进行大规模的入侵。在陆逊的英明指挥下,吴国才能在夹缝中得以喘息,从而争取到发展的机会,而同样由于东吴地理位置的原因,曹军进攻十分困难,这也让吴国可以和曹军周旋。

除了发展人口,重伤曹军之外。蜀国和吴国还明白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一个国家打不过你,我两个国家一起打你。蜀国和吴国结盟共抗曹魏,曹魏害怕腹背受敌,故此迟迟不敢大规模的进攻一个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曹魏即便如此强大也迟迟无法统一三国的原因了。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止,几个豪强接连称霸,诸多小国不断灭亡。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个依旧挺立的诸侯大国却不再仅仅追求称霸了。他们从春秋的战火中一路踏过,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他们心中,一统天下才是最终的目标。

  为此,他们大吞小,强兼弱,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

  战国初期,变法后的秦国国力日益强盛,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剽悍的民风,隐隐有问鼎中原之势。其他国家在惊叹于秦国成长的同时,也愈加提高了戒备。其实,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占据中原的魏国。

  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便不断对秦国发起战争。魏军兵锋所指,秦军无不望风而逃。魏军趁势追击,不仅占据了秦国西边的大片之地,而且,逼得秦国只能退守洛水。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自此,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魏国强压秦国一头后,又在公元前404年派遣大将攻打齐国,齐国虽然奋力抵抗,但是,仍然没能守住己国的长城。秦国、齐国在诸侯国中,向来以强悍著称,谁知都败于魏国之手。其他诸侯国惊讶之余,在与魏国的外交中,无不小心谨慎,礼让三分。研究学者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扬名立万,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一、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地处中原,仅凭源源不断的粮食一项便可与他国一较长短。

  二、兵器锋利:战国时期,军队打仗的时候逐渐开始使用铁器。而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韩魏一带。凭借精湛的冶金水平,魏国率先开始用铁质兵器来代替青铜兵器。据史书记载,魏军作战时,很多兵士都身披重型铠甲,手持锋利的铁剑,背着硕大的铁弓。他们的弓箭,可以拉到十二担,并配有五十枝利箭。

  给将士配备如此精良的武器,是其他国家很难达到的。如此一来,魏军在交战之前便平添了很多战斗力。

  三、果断变法:很多人都知道秦国在变法之后走向了富强,但实际上,战国中第一个变法的诸侯国确是魏国。当时,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果断采用李俚和西门豹的主张,力排众议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变法之后,魏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凭借这三个优势,魏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终于成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老牌强国。但是,如此强悍的魏国,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呢?

  其实,魏国的衰落也是有理由的。

  第一,魏国国君心胸狭窄,不能留住人才。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的君主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吴起和犀首是世间罕见的名将,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魏国君主却无端猜忌两人,硬生生地将两人逼到了楚国和秦国。有人向他举荐才华横溢的商鞅,他却不屑一顾,一点也不考虑商鞅的主张。看到魏国君主如此行事,有志之士纷纷离开魏国另谋出路。

  第二,魏国在强大的时候虽然连胜连捷,可是,并没有一个明朗的目标。战国初期,魏国蚕食天下,虽然,令诸侯国胆战心惊,但却是一会打南边一会打北边,没有一个清晰的进攻方略。虽然,这期间攻陷了不少城池,但是,却只是在盲目扩张,不成章法。魏国在全胜之时,版图就像扁担一样,两头大中间小,西边和东边只能凭借狭小崎岖的上党地区相连。

  而魏国的粮草辎重都在在东边的大梁,西边如果有警,只能走上党小道。此道狭窄难走,难以应急。秦国强大之后一直对魏国河西之地虎视眈眈,并不断出兵来攻。魏军从东部调兵千里来援,可秦军以逸待劳,魏军很难占到便宜。后来魏惠王将河西六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并不是魏国势力不济,实在是版图所限,鞭长莫及。

  魏国巅峰之时,其他诸侯国还正在发展。魏国在战胜秦国后,如果能审时度势,继续向西,那么一举灭秦也并非不可能。即使不能灭秦,也必能令秦国元气大伤。但是,魏国却见好就收,给了秦国喘息之机。

  第三,树敌过多:战国初期,魏国凭借兵锋之利,攻赵伐韩,逼秦迫齐,虽然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也树立了太多的敌人。魏国虽然强大,但四周都无险可守。此后,齐秦两国相继崛起,对魏国呈左右夹击之势。魏国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焉有不败之理?






青衫白褂


三国时期曹魏强大,但仅仅是前期后期衰落。司马代之。想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为牛耳”立傀儡汉献帝,未曾想到这一幕竟也发生在自己后辈之中。魏少帝曹芳,齐王曹髦与汉献帝是何其的相似啊。最后统一的也只是司马氏而已并非曹魏。

纠正一点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亦或是曹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至于曹操统一北方,兵强马壮,谋士如云,勇将似海。在于曹操本身就是政治家,军事家从这一点比之刘备胜强百倍。(要知道刘备逢仗必败,而且必败无疑。本身并无高才至少来说从政治军事战略来说比之别人很逊,在这里可以翻看刘备所领兵打的仗。第一次曾率兵解救徐州陶谦,结果后来吕布被取而代之,喧宾夺主。无奈投奔曹操然后重夺徐州,结果呢?刘,关,张兄弟三人分离,关羽也被迫土山约三事,与曹操约法三章。最后一次刘备打仗,倾国之力伐吴,结果被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要知道刘备手下可是有使用火计的大行家——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 。有这样的人在身边,而且不听意见。不败天理都不容)

刘备半生颠沛流离,后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辅佐奠定蜀汉版图。并不是说刘备不如曹操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同样刘备也有他的人格魅力。再说后期蜀汉倾颓,刘禅此人也并非昏庸但也不英明,只能算个庸主而此蜀汉支撑30余年。再有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耗光了蜀汉国力,蜀汉也无可用之兵,也无可派之将,诸葛死后大将魏延被杀,王平投吴。造成蜀汉时期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孙权此人雄才大略,早年曾劝其父孙坚献出玉玺以求自保,后不听良言至而孙坚身死。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曹操统一北方,荆州刘琮投降倾百万之师伐吴。曾有谋士曾劝吴主孙权投降,后吴主果断然于曹操决一死战,“内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果断将军事指挥权全权交予周瑜,并取得赤壁一战胜利。孙权一生掌权六十余年,在其死后内争不断导致后期人才凋零的局面。故此司马昭一举灭吴,后司马炎平定三分,尽数归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