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黑夜里的花火


甲午中日战争:一场不该失败而惨败的战争。

历史本来不可以假设,很多历史就算假设,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就算将如果改成如果,还是那样一个结果。就以这个假设为例,假如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这个假设的结果是中国必胜无疑。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泱泱大国,是一个拥有将近1200余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中国的军事虽然很弱,但是当时的中国却拥有排名世界第三的近代化海军舰队。当时的中国虽然很穷,但仍有数千万两白银可以供军队使用。而日本呢?他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明治维新变法,但正如慈禧太后所说,日本只不过是一个一蕞尔小国,军事基础还十分薄弱。然而,就这样一个军事基础十分薄弱的蕞尔小国竟敢像一个泱泱大国主动挑起战争,它是不是不想活了?


为了筹备中日甲午战争,整个日本几乎倾尽了全力把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所积累的全部老底都拿了出来,就连日本明治天皇每天都少吃一顿饭,来支持这场庞大而毫无胜利希望的战争!但是整个日本举国上下都知道,只要清政府坚持,这场战争他们必败无疑,当时的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西方列强也一直认为日本必败无疑。

然而历史中喜欢给人开玩笑,这场战争日本不仅胜利了,而且是完胜,中国不仅失败了,而且是惨败!

假如慈禧太后能少过一回生日,假如李鸿章再大胆一些,假如北洋舰队的炮弹是真枪实弹,假如邓世昌真的撞成了吉野号,也许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战局都会改变,也许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史都会为之改变。

但历史的假设就是假设,永远不可能是真的。慈禧太后,为了过自己的生日,根本不希望在进行战争,哪怕在坚持一天,她都不会!其实历史的假设告诉我们,她只要再坚持一个月,日本的整个战线都会全盘崩溃,日本的国内将会因为无法支撑庞大的战争而一片哗然,可惜当时的慈禧太后已经老了,已经崩溃了!



她不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旧事旧人历史说


清朝末期的时候,中国此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啥意思呢?此时的清朝看似统一完整,实际上一部分主权已经丧失,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朝掌权人,慈禧太后女人当家,一生奢侈无度,对清朝统治属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已经积重难返了。

以残躯战豺狼

千疮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强的半个殖民地,列强们秉承着“你给我钱,我就不打你”的标准,在大清朝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让明治维新以来崛起的亚洲强国日本看在眼里,随着日本资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点暴露出来之后,日本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日本来了一场豪赌,赌上日本的国运,搏击一次“天朝上国”的清政府,成则前途似锦,败则一蹶不振。

面对日本的搏命拼杀,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国威胁,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这个多年臣服于自己的“倭国”,原来如今也都这么猛了,不过,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强不足以敌,这日本还不能打吗?于是清政府这一次决定与入侵的日本军队一决雌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们只敢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尽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发展的不错,但是和清朝来比,还是太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当时的大清朝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且远远的落后于清朝,如果单纯对比国民产值的话,悬殊更大。当时的清政府年国民总收入高达30多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日本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总收入大约在5000多万两,而清政府每年总收入在7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日本确实很强,只是清政府还有其他收入3亿多两。

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里呢?为何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没有用到战争中去呢?这才是中日甲午海战迅速落败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财政大权归中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四处军需变得入不敷出,怎么办呢?财政大权下放,让地方想办法募集兵勇,自己想办法征集钱粮。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的一幕。

连年战乱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员各自为政,再收缴税收的时候,地方开始隐匿一些名目不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小金库。这些隐匿下来的财富,正是从清政府全国国民总收入中获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无力征讨。

即便如此,7000万对5000万,清政府与日本的战斗还是占据优势。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北洋水师备战的时候,向户部申请的2、3百万两白银,最终只批了150万两,就这一百五十万两还迟迟送不到前线,直到战争打起来还没有全部到位,只有开战时给的18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一个可笑的数字,当年年羹尧打一个游牧民族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军费。

战争打的是国力,且不说北洋水师与日本的军事配备,单单是这个数字的军费,就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笑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战却反其道行之,战争马上开打了,第二天的饭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战争谁愿意去打呢?好在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人士,硬生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也给了日本有力一击,让日本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列强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顽强,早知道如此,他们断不敢拼上全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

清政府的个人“腐败”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这样下去,一旦战败,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此时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赶紧筹集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整场战争中也仅仅支持了3000万两白银而已。日本则消耗了8000万两之多,而日本的终极预算是惊人的1亿6千万两,原本这个数字对于清朝也没什么,可惜腐败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终战败投降。

日本获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惨胜,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动万分,在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慈禧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日本人的叹息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这一次豪赌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赢了,获得了巨额赔偿之后,这波侵略战争就不亏了;慈禧叹气也是松了一口气,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毁灭了她的大清统治政权就行,多拿点钱没什么,随后再压榨百姓就有了。

为什么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并不是无端的猜忌,在《马关条约》中有2.3亿两赔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万两白银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内付清才行。也就是说,清政府赔款有钱,但是支援战争前线却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只拿出了3000万两,让人气愤。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界的“马拉松”,这是一场拼耐力的战争,也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

如果宁死不降,结果也不会太好,日本的预算军费还有很多,而此时的清政府却腐败的拿不出一文钱支持国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会登陆,慈禧就会和八国联军入紫禁城时一样,选择逃跑,或者会选择迁都,总之她会落荒而逃,置百姓于不顾。

日本登陆,他们的目的就是抢钱,抢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从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就能看得出来,日本是抢钱最多的国家,因为日本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资源,缺钱。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间力量,化整为零,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战争继续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提前到来,而此时的世界局势与“二战”不同,日本想以战养战的策略恐怕不会如“二战”时期一样顺当,毕竟在中国的利益牵扯多国列强,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让日本一家独大,这一点从“三国逼日还辽”就能看出来。

如果在登陆战之后,日本不能抢夺大量的白银和资源运回国内,此时的日本恐怕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此时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最终恐怕会在列强的钳制下,退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慈禧投降的本质

大清软弱无能?不,大清这么多年的统治,加上大清朝开疆扩土,说大清朝软弱无能,说慈禧一无是处就太过“一叶障目”了。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慈禧太后并非一个愚蠢女人,执政40多年就足见其高明之处,她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看不到日本国内情况,也并非看不到最后会战胜日本的事实,只是慈禧太自私,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放弃民族大义。

清政府殊死搏斗战胜日本,会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个大敌,如此一来,慈禧当为英雄也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将会失去如今的地位,也会在乱局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将战争延续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太过清楚延续战争后自己会失去什么。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于未来中华民族如何,她一个死人自然不必去管,这个烂摊子就留给子孙后人吧。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野史日记


实际上,甲午战争打到李鸿章在马关和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不论是清朝也好,是日本也罢,双方都已经不敢再打了。

清朝不敢打,是怕。

日本不敢打,不是因为怕清朝,而是因为他们耗不起了。

所以,如果慈禧没有认怂,说什么也不肯投降,说什么也不肯割地赔款,让清朝继续和日本打下去的话,清朝会取胜,但是也会胜得很惨烈,惨烈到可能会让清朝提前垮台。

清朝之所以会怕,一则是怕日本和列强,二则是怕国内的革命团体。

清朝怕日本,是因为日本所展现出来的船坚利炮让他们怕,他们没想到这才过了二三十年时间,日本就已经将他们甩在后面了。

同时,清朝也不知道日本的底细,他们不知道日本究竟还能耗多久,这时候的日本在清朝眼里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正因为日本的底细的不可知才让清朝害怕,让清朝不敢打。

在清朝看来,如果继续打下去也还是一个“输”字的话,干嘛不用钱和地买一个“和”字?

清朝对列强的怕,是因为自从英国人用一场鸦片战争轰开了清朝的国门之后,清朝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自己玩自己的”了,国际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清朝政治局势的一个不可忽略又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了。

当时列强恐怕也很乐于看到清朝和日本打个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清朝真和日本两败俱伤了的话,还有力量抵抗列强的进一步瓜分吗?显然没有。

所以,清朝当然更乐意用钱和地去买日本的让步。

清政府除了怕日本和列强之外,自然还怕中国国内的革命团体。

试想一想,清朝和日本打到最后,虽然拿到了惨胜,但是清政府的统治结构必然也会因此变得脆弱不堪,国内的革命团体会错失如此良机吗?获得惨胜之后的清朝,恐怕革命党人轻轻一戳,就能戳倒清王朝。

清政府的统治者不傻,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所以想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

甲午战争越往下打,怕的不仅仅是清朝,日本同样也在害怕,它想继续打,但是却又不敢继续打,为什么呢?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实际上也只过了二十几年,也就是说,他们用于发展国力的时间也只有二十几年,他们的综合国力确实赶上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清朝。

论人口,日本耗不过清朝。

论资源,日本也耗不过清朝。

论财力,日本还是耗不过清朝。

所以,真要打下去的话,日本用了二十几年时间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经济格局可能就会因此崩盘,经济崩盘了首先乱的就是日本国内,没钱了还怎么打战?清朝认输后还能拿出2.3亿两白银,难道还能拿不出钱来买武器装备继续和日本打?清朝只是被打怕了而已,只是不知道日本底细而已。

除此之外,日本也一样害怕列强会在清、日双方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出来搅局,到时候被瓜分的可能就不止中国了。

日本人在谈判后期之所以加快了进度,一个是因为国内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重,经济和资源耗不起了;另一个则是担心列强会看出日本的底细,然后出来搅局。所以,日本才会显示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模样。

果不其然,日本刚拿下了辽东半岛,俄国就坐不住了,叫上法国和德国一起出来闹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这才又让日本吐出了辽东。

所以,日本不是不想一口气吃下清朝,只是它自己当时的体量吃不下而已,不然它自己也会被“撑死”。

不论是清朝的统治者也好,是日本执政当局也罢,他们的政治嗅觉和对形势的判断力都不会差,他们都知道继续打下去可能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双方继续打下去的话,日本也许会因为在人口、经济和资源上耗不过清朝而被打败,可是清朝的胜利却也会配上自己的国祚。

不论怎么看,双方继续打下去都只会两败俱伤。

所以,清朝和日本都不想看到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也不会允许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


宁糊涂


晚清腐败,打不过马上投降,上层统治阶级继续莺歌燕舞,如果继续打下去,会两败俱伤,利益集团不想看见自己的利益受损,大不了割地赔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主席是无产阶级人民领袖,不怕家里的坛坛罐罐被打烂,打烂了,重建就是了,所以毛主席一生的对外战争中,保持全胜,中国现在的地位,就是毛主席带给中国人民的。


用户640609182964


快省省吧,甲午战争中国不投降?不投降怎么办?能打下去吗?

威海卫失守,丁汝昌吞服鸦片自杀,死前下了两道命命:

一、是炸沉镇远、定远舰,绝不能以整舰资敌!

二、是毁掉北洋舰队提督印,绝不能让水师提督印落入日本军队手里!

但丁汝昌的命令却没人执行,因为水师提督府的人害怕炸沉定远舰、毁掉提督印会激怒日本人而要了他们的小命,所以兵舰、提督印都完整的落入了日本军队的手中。

这样涣散的军心还有能力再打下去吗?


jianchi


这题目严重错误,还有千多人赶科场,卖弄文章搏出名进行应答,甲午战争虽然清朝战败了,但从没投降!只是赔款,割地求和。

向日本投降是国家灭亡的大事,莫说清朝帝皇,大臣们不敢答应,就算是世界列强们为了自己利益,也不会答应清朝亡于日本。

请出题者,答题者对待历史问题要严谨,不要胡来,混充史学者。


风雨夜归人Huang


表里山河忠烈气,尽付九曲梁父吟,六出七入效卧龙,未展大才负坚贞,高堂庙谟食者鄙,义动蹈海不帝秦,三山碧落瑶池水,汩罗忠魂赋天问!


被动专家


毛主席是人民与国家的伟大创造者,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任何敌人都会敬畏


春夏秋冬4799


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我大胆预测,结局会是让日本真正成为中国固有领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古铁骑入侵中国,建立元朝帝国,结果蒙古成为中国的固有领土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击消灭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注: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实际已被金吞并)。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但蒙古铁骑很强,逐步蚕食南宋的疆域。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城)。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彻底覆灭。

自此,中国真正进入元朝时代,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但元朝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自此,蒙古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版图。

清军迈过山海关,侵占明朝疆域,但是满清的天下,现在是我们的疆域轮廓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献关降清,清军闯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但今天我们的疆域包含了大部分清朝的领土。

那假如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固有领土?

我觉得肯定会,因为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日本根本占领不了全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如果坚持不投降,无非两种结果:

1、如果日本打败了清政府,最多换个朝代,继续统治,但最终我们会把日本变成中国的固有领土。

2、如果清政府打败了日本,那么按照清政府的固有思路,朝鲜和日本都是我们的。

不管哪种情况,日本最终都是我们的!您们说呢?


管理故事会


如果真是这样,那不就是42年后的抗日战争提前发生吗?最终的结局就是日本必定战败,如同八年抗战中日本失败一样。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来的战争,日本之所以挑起战争,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日本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让日本强盛起来,而日本作为一个狭小的岛国,无论是资源,还是商品倾销,都需要扩大市场,而当时的清朝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

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从1868年到1890年初期的二十多年中,日本虽然在高速发展,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人口承载的限制,日本的国力是完全不如当时的清朝,清朝虽然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远超日本,也让日本紧追。

虽然当时的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式的资本主义改革,清朝也没有闲着,当时的大清国从1861年到1896年的三十多年间,也在进行着“洋务运动”的改革,扩充新式陆海军,建立新式工厂发展经济。

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有着本质区别,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天皇到政府进行一场全方位仿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的方案,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仅仅是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由于政治上的不作为,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上从来都是远超日本的,直到了1890年之后,日本头一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超过了当时腐朽的清王朝,数千年来,日本一直渴望征服中国的野心再一次因为实力的增强而得到了膨胀。

甲午战争纯粹是日本刻章挑动的一场战争,是因为当时的朝鲜发生反政府战争,朝鲜当时又是清朝的属国,清朝政府有义务在朝鲜发生危机时相助,而日本在取了与清朝在朝鲜相同的驻军权力时,对当时清政府在朝鲜的军队进行攻击,两国正式开战。

最终的结果都知道了,清朝在朝鲜的陆军战败全军覆没,同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失去了制水权,数十年洋务运动积累起来的水师及新式陆军居然不堪一击,这也让日本对于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加强。

甲午战争包括平壤陆战、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之战、旅顺口之战、威海卫之战等一系列的海战及陆战,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之所以失败,与其糟糕的政治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战争中多数清军将领直接逃走或投降,军队之间也缺乏有效配合。

日本战胜后,先后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及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并控制了中国近海的制海权,清政府才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的积极主和之下,与日本议和,以赔款和割地等耻辱结束了战争。

如果清政府坚持不投降、不赔款、不割地,一幅死战到底的表现,那么最终结局如何?

至少会发生两件事:

一是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最终失败;

二是清政府加速倒台,辛亥革命提前到来。

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政府,但是日本自身伤亡也非常大,战争消耗也大,当时日本的实力虽然强于清政府,但并没有强到可以击败整个中国的实力,或者远远达不到可以吞并整个中国的实力。

就来当时的平壤之战来说,日本16000人围攻平壤的清军15000人,光是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日军方面就阵亡将校140余人, 受伤约290多人,而且有很多中高级军官伤亡,那日军普通士兵死的就更多了。

这个时候的中日战争,不像42年后的中日战争,42年的中日战争,日本的实力已经数倍于中国,但在1894年前后,日本的实力强于中国,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这从双方的战争伤亡过程都能看出。

如果中国不投降,不赔款,不割地,日本只能继续扩大战争,日本原本就是资源匮乏的岛国,况且刚刚明治统维新几十年而已,虽然已踏入资本主义社会,但经济与实力远远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这个时候日本扩大战争,日本国内的经济能否支援日本扩大战争还是未知数。

况且中国地大物博,即使日本有能力攻进首都,清政府也可以把都城迁到内地,比如陕西西安或者四川成都,中国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可以延长日本的补给线,增加日本的战争负担,并以游击战和骚扰战让日本人没法继续战争。

当时的日本只是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强于中国,其人口远远不如中国,虽然当时的老百姓并不是人人支持清政府,但日本的入侵显然会让人一致对外,最终日本会在深陷战争泥潭的苦恼中失败。

如果真是这样,也可能会让中国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前到来,很有可能辛亥革命会提前十几年到来,到时候,清政府灭亡只会更加提前,虽然当时的慈禧太后还在位,但是面对全国各地高涨的革命情绪,慈禧也不过无能为力。

最终的结局就是清政府的灭亡倒台,资产阶级革命在日本侵华的背景上高涨,并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并在国际上制造声势,在国内用战争手段打击日本,让日本吞下蓄意扩大战争的苦果,最终日本战败投降,其明治维新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