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確有其人?

微塵20252781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曲波老師根據自己真實事蹟改編的小說《林海雪原》火遍大江南北,京劇《智取威虎山》更是深入人心,剿匪英雄楊子榮從此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偶像,那麼楊子榮這個人物真的存在嗎?

最熟悉楊子榮的人,那只有他的戰友曲波了,曲波在1945年隨大部隊開赴東北作戰,並率領小股部隊在牡丹江一帶剿匪,他在此期間擔任二團副政委,而楊子榮就是他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

楊子榮參軍時已經接近30歲了,這一年剛好抗戰結束,因為他年齡大,又沒有實戰經驗,所以將他安排到了炊事班。在戰鬥中他不怕犧牲,總是敢把飯送到前線,再加上他能說會道,非常機靈聰明,很快就受到曲波的賞識,並當上了偵察員。此後,他以驚人的膽識和智慧完成了多項任務,如孤身一人勸降400土匪,深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但是天妒英才,他在1947年2月下旬追擊殘匪時因手槍卡殼不幸犧牲。

1969年春,美國派遣了一個藝術團來訪中國,周總理接待了他們,並與他們一同觀看京劇,美國客人對劇中英雄楊子榮也產生了興趣,還要求拜訪他的家人,可是人海茫茫,楊子榮的家人早就不見蹤影,解放軍有關部門只知道楊子榮的原籍在山東煙臺一帶,具體地址也不清楚,畢竟當時亂世參軍,有些人怕殃及家人,出去闖蕩紛紛改名換姓,而且楊子榮犧牲時全國正處於內戰硝煙中,一些犧牲的將士只能簡單安葬。周總理為了滿足客人的心願,下令成立調查組尋找楊子榮的家庭住址和親人。

最後調查組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發現牟平縣人楊宗貴與英雄的情況非常吻合,他們並與楊宗貴的兄長楊宗福取得聯繫,1974年曲波給調查組的人員寄來了一張二團集團合影,於是調查組的人員將照片拿去給楊宗福辨認,他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弟弟,至此,英雄的身世被證實。


兵說


小說《林海雪原》裡的偵察英雄楊子榮,到底是創作的藝術形象,還是確有其人呢?在這裡可以肯定地回答,確確實實是有這麼個人。空口無憑,聽我給你慢慢道來。



先從小說的作者曲波說起:

曲波生於1923年,生於山東黃縣,15歲在山東加入八路軍,1945年隨部隊開赴東北,他曾率一支小分隊深入牡丹江一帶剿匪,1950年轉業到地方,1957年出版了根據自己親身經歷而寫成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小說曾先後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戲劇。

1969年某晚,周總理陪美國客人在中南海禮堂觀看了由《林海雪原》改編的京劇《智取威虎山》,美國客人為楊子榮的形象所感動,就問周總理,“楊子榮是創作出來的?還是真有這個人?如果有這個人,能否認讓我們拜訪一下他的家人”,一向嚴謹的周總理,立即尋問了解放軍總參的有關部門,得到的答覆是確有其人,但由於楊子榮在1947年2月追剿土匪的戰鬥中已經犧牲,只知道他的原籍是山東膠東一帶,無人知道他的詳細地址。



第二天周總理向美國客人作了解釋,並表示儘量滿足他們的心願。於是由秘書向總參、總政下達指示,務必儘早尋找到楊子榮的家庭地址和家中親人,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靈。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精神,部隊迅速組成了調查組,確定了榮成、牟平、海陽、文登四縣為重點,通過宣傳、走訪,充分發動了群眾,這事引起了牟平縣城關公社民政助理員馬春英的重視,她查閱檔案時發現,1945年9月入伍的崳岬河村的楊宗貴,他的身世與楊子榮比較吻合,於是便向調查組進行了反映,調查組立即赴崳岬村進行了調查,他們先後走訪了楊宗貴的哥哥楊宗富和熟悉楊宗貴的老人,又召集了牟平境內同楊子榮同時入伍的六位退伍戰友座談,又請示上級領導,找到了楊子榮生前的幾位戰友瞭解情況,調查組經過反覆對比,發現楊宗貴和楊子榮有驚人的相似。



由於楊子榮生前沒有留下照片,調查組只能初步認定楊子榮就是失蹤的楊宗貴。1973年,曲波在揚子榮原部隊獲得一張照片,這是1946年楊子榮被評為團的戰鬥模範時和一百多號戰友的合影,由於人頭實在太小,無法辯認,國內當時又沒有放大技術,於是曲波就請人到日本將楊子榮的照片單獨放大。


當牟平縣民政局長,拿著楊子榮和戰友的四張照片,請崳岬村的村民們辯認時,只要熟悉楊宗貴的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著楊子榮的照片說,這就是我們村的楊宗貴,當四張照片送到楊宗貴的哥哥,已70歲的楊宗富手上時,楊宗富抽出弟弟楊宗貴的照片,此時,他已淚流滿臉,百感交集,嘴上不停地說“弟弟,我又看見你了”,至此,英雄的身世之謎終於揭開,楊宗貴就是楊子榮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


雪上長留馬行處


楊子榮(1917年——1947年),原名叫楊宗貴,山東省牟平人,他就是《林海雪原》中超級英雄楊子榮的真實原型。實際上,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的故事,雖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也並非完全杜撰,而是確有真實歷史事件。

1945年8月時,已經28歲的楊子榮,在膠東地區參軍,被編入了牡丹江軍區的二團。本來,一心想要衝鋒陷陣的楊子榮,卻被分配到了炊事班當伙伕。

1945年11月,楊子榮隨自己所在的部隊開赴牡丹江進行剿匪。

1946年3月,在一次剿匪的戰鬥中,二團的一名班長英勇犧牲,指導員火線提拔楊子榮為班長,帶領該班戰士繼續完成剿匪任務。剛當上班長,楊子榮就一戰成名,幹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第二天,楊子榮跟隨他的團長,包圍了一個叫杏樹溝村的匪窩,裡面盤踞著500人左右的土匪。他們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全村老百姓作為人質,和我軍負隅頑抗。

沒辦法,我軍只得圍而不打,一來由於匪徒人數眾多,二來擔心全村老百姓的性命安危,這是最主要的。正在僵持階段時,全團上下不知該如何是好,突然戰壕裡躍出一個身影,大力揮舞著手中的白布,向村子裡走了進去。

團長當時火冒三丈,還以為有人投降呢,有戰士趕了過來,說那個人是楊子榮班長。他為了避免造成戰士和百姓的傷亡,未經請示就自告奮勇地進村勸降去了。

兩個小時後,400多個土匪,居然齊刷刷的舉手繳械投降了。楊子榮真神了,他的英勇事蹟迅速傳遍了整個牡丹江地區,成了戰鬥英雄並提為團裡的偵查排長。

經過了一年的剿匪工作,大股的土匪已經基本消滅完了,只剩下了小股的零星土匪。這些土匪更加狡猾,也更隱蔽,其中有個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最難對付的一個。

“座山雕”,本名叫做張樂山,原籍是山東省昌濰人。15歲就在東北進山當了土匪,之後混成了匪首,此人老謀深算,陰險詭計,在眾多匪徒中頗有聲望,人人尊稱他“三爺”。

他的隊伍,歷經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偽滿政府三個時期都沒有被剿滅。小日本投降後,他接受了國民黨的招安,成了國民黨東北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的司令,當然,就是一個虛銜罷了。

此時,經過解放軍的多次圍剿,他的大部分人馬已經損失殆盡,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身邊幾十個親信了。隱藏在深山老林裡還不老實,時常出沒搶掠周邊的老百姓,殺害群眾和幹部,影響極為惡劣。

解放軍準備剿滅這股土匪,可是,出動大部隊圍剿行不通,因為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於是,團裡決定,由楊子榮帶領幾名偵察員假扮成土匪進山蒐集情報。

1947年1月26日,楊子榮等一行偵查員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處進發。他們一連轉了好幾天,才在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了一座木棚,裡面有十幾個人像是伐木工,楊子榮斷定他們是隱藏的土匪,就用土匪的手勢和黑話試探他們。果然,其中一個就是“座山雕”的副官,他答應帶楊子榮上山去。

“座山雕”的確夠狡猾的,一路上設了三道暗哨,如果派大部隊清剿,必然會驚動這些哨卡,土匪很快就能逃得無影無蹤。

楊子榮他們每經過一道哨卡,都有土匪上前搭話,楊子榮將他們一個個的都綁了,一同押著上山。最後來到了“座山雕”的大本營,就是一個被當地人稱做“馬架房子”的木棚。

楊子榮讓兩個戰士留在外面看好抓獲的土匪,他親自帶領幾個戰士衝進了棚子,迅速佔據有利位置,直接活捉了匪首“座山雕”,徹底端了這個土匪的老窩。

消息傳出後,當地的老百姓歡欣鼓舞,欣喜若狂。《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團裡也專門召開了慶功大會,給楊子榮榮立大功。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膽智勇雙全和有膽有謀的偵察英雄楊子榮,在活捉“座山雕”僅僅16天后,就

在繼續追剿剩餘的土匪丁煥章和鄭三炮等人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了,當時年僅30歲。

新中國成立後,楊子榮的英雄事蹟,被文藝工作者編成了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很快就風靡了大江南北,楊子榮的英雄形象深入國人心中。一句“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成了他的標誌性語句。

1969年,國家專門成立調查組,對楊子榮的生世進行詳細調查。走遍了膠州一帶的各個區縣,調閱了大量的檔案和資料,發送了幾百份的協查文件,終於確定了楊子榮的真實準確的資料。

1991年,牟平當地政府,專門為楊子榮修建了紀念碑和紀念館,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






文史不假


楊子榮是小說《林海雪原》中塑造的一個英雄人物,他的原型是戰鬥英雄楊宗貴。

楊宗貴,山東省牟平縣人,1945年,報名參加八路軍,1947年2月23日,在追殲頑匪時,不幸犧牲,時年31歲。他犧牲後,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為“楊子榮排”。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他的英雄事蹟,在60、70年代,被編成各種戲曲《智取威虎山》,電影《林海雪原》,楊子榮的名字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教育了一代一代青少年和廣大人民群眾,是英雄中的典型代表。

2009年9月10日,楊子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今天我們懷念楊子榮,主要是緬懷他的功績,傳承他的精神,繼承他的遺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篷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zj史海拾貝


比起各個版本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影視劇裡,那位威風八面的“偵察英雄楊子榮”來,真實的楊子榮,乍一看樣貌十分普通。

而他的身世,更是那個時代,多少戰士入伍前的苦難縮影: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生,山東牟平縣嵎峽河村人。他曾從13歲起離家闖關東,做過船工也當過礦工,見慣了三教九流更受盡了欺凌,還曾因為帶領勞工反抗日本工頭,不得已跑回山東老家避禍。隨著1945年,八路軍解放了牟平,
剛剛結婚的他也毅然從軍,並把名字改為“楊子榮”,隨後跟隨部隊,進入東北戰場。

為什麼要改名呢?因為當時的解放區並不太平,與國民黨部隊犬牙加錯,八路軍戰士的家屬,有時更處於敵人死亡威脅下。所以“怕報了真名,家屬受牽連”。

比起影視劇裡,楊子榮“打虎上山”的強大身手來,真實的楊子榮,卻在人民軍隊裡從炊事兵做起。那時二十八歲的他,燒得一手好飯,越是槍林彈雨的危急時刻,他越能保證把飯送到。
而且還是個自來熟,部隊所過之處,每次遇上陌生村民,他都能樂呵呵跟人聊成一片,沒多久就把人家“聊”得參了軍,進入東北沒多久,就成了團裡的“擴軍模範”。

老戲骨張涵予主演的《智取威虎山》裡,楊子榮樂呵呵邊唱戲邊給戰士們燒飯的有趣橋段,應該就是取材於這段歷史。

而當時東北剿匪嚴峻的形勢,卻讓這位“擴軍模範”,擔起了更重要責任:此時的東北,幾乎是遍地土匪的人間地獄,大小匪幫總數有十多萬人,單是國民黨收編的土匪,就有158個“師長”,33個正副司令,東北境內一百五十多個縣,一百個以上都被土匪控制。大小匪幫畫地為牢,處處都是陷阱,特別是長白山脈和大小興安嶺地區,土匪們佔據險要地形,大部隊根本無法進剿,許多在關內打慣了鬼子的部隊,進來了就眼睛一抹黑。

如此嚴峻形勢下,楊子榮卻顯出了英雄本色:性情豁達的他,原本就在東北生活了十多年,
熟悉當地的各個江湖規矩,更熟悉東北山地的一草一木,誓言“打出一個共產主義來”的他,就這樣多次擔起偵察重任,成了部隊剿匪的“眼睛”。

楊子榮的本事有多強?先說幾個最簡單的,一是黑話說的熟練,東北當時土匪縱橫,是個土匪就說“黑話”,聽著是中國話,卻比英語還難懂,比如“來個草卷兒”是指抽菸,“草干連水”是說喝水。而且一家一種黑話,不留神就說錯。可楊子榮卻毫無違和,需要說黑話時,全程無縫切換。就憑這本事,他多次在森林裡用“黑話”與土匪周旋,幫助部隊轉危為安,順便還抓了“舌頭”(俘虜)。

而他的個人身手也是了得,最牛的還不是京劇戲臺上“一槍打滅兩盞燈”,而是爬樹。東北深山密林,就算老獵手也容易迷路,可楊子榮每次都能爬上樹頂找路,還能“從這棵走到那棵”,一次次給部隊探出路來。

至於深入虎穴,化妝偵察敵情,鎖定土匪位置等行動,那更是當時身為偵察排長的楊子榮,如家常便飯一般的“常規表現”。比如《林海雪原》裡“活捉許大馬棒”之戰,真實的戰鬥過程更驚心動魄,當我軍準備奇襲盤踞亞布力山的“許大馬棒”時,許大馬棒的兵力卻增加了一倍,幸虧楊子榮冒險進入匪軍的村子,才準確捕捉到新情報,最終叫這股頑匪,連同國民黨的“特派員”,在猝不及防間被我軍“一勺燴”。

而《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視作品忽略掉的“林口縣之戰”,更見證了楊子榮的大智大勇。當時400多匪軍殘部經過我軍打擊後,逃竄到杏樹村裡。這群土匪當時攜帶著重機槍等武器,還挾持了村子裡的婦女兒童做人質頑抗。聽著村裡孩子們的哭聲,楊子榮憤然揮著白毛巾衝進村裡,迎著土匪的槍口耐心勸說,硬是憑著強大的口才,說得這股土匪們心悅誠服,乖乖扔下槍械投降。全村老少的命,就這麼救下來了。

當然他最傳奇的,還是1947年2月6日,那“智取威虎山”的神奇表現。但這一仗的真實過程是,“座山雕”張樂山當時已是強弩之末,化妝成土匪進山“投奔”的楊子榮,先巧妙取得了“座山雕”信任,然後動員“座山雕”離開老窩,去吉林投奔國民黨。就這樣,“座山雕”匪幫二十五人,就被楊子榮牽著鼻子走,乖乖跑進了海林北面蛤蟆塘附近的我軍包圍圈,二十五人外加六條槍,全被我軍抓個正著。

雖說,比起《智取威虎山》裡那擁有“八大金剛”和數千嘍囉的“座山雕”,真實的“座山雕”寒酸得多,但看懂這全過程就明白,楊子榮的這整個任務,兇險程度毫不亞於電影,幾乎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賽跑。而他在接受任務前的原話,更彰顯了這位多次出生入死的英雄,豁達淳樸的稟性:“不下水,一輩子也不會游泳,不楊帆,一輩子也不會撐船。黨培養我這麼長時間,我一定能克服萬難,戰勝座山雕。”

這樣的楊子榮,比起影視劇裡的超級英雄,卻是真實可愛。

讓人痛惜的是,就是在活捉座山雕十七天後,即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縣北部梨樹溝追擊土匪的戰鬥裡,楊子榮被一個叫孟同春的土匪偷襲打中,倒在了我軍牡丹江剿匪的最後一場戰役裡,年僅三十歲。他的追悼會上,百名牡丹江軍分區幹部輪流為他抬棺,數千群眾自發為他送行……

更讓人心酸的是,由於當時楊子榮參軍時用的是“化名”,在他犧牲之後,部隊竟一度連他的家人都找不到。他牟平老家的親人們,也一度認為楊子榮“失蹤”了。建國後,楊子榮的家屬收到了“失蹤軍人通知書”,從此以“失蹤軍人家屬”的身份享受烈士待遇。當《智取威虎山》傳遍全國時,多年以淚洗面的楊子榮母親宋學芝也念叨過:那孩子不會就是我們家宗貴吧……

直到多年以後,在楊子榮生前戰友們的奔走下,楊子榮的家人才終於被找到,楊子榮的身世也得以查清。在楊子榮的家鄉牟平縣,也建成了“楊子榮廣場”,表達對這位英雄的紀念。

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壯烈捐軀,乃至身後親人們日復一日的懷念等待,又何嘗不是那個革命年代裡,多少以身許國的戰士們的寫照。如果說今日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那麼白山黑水間,楊子榮堅硬的身軀,就是其中一位。

參考資料:崔永元《尋找英雄》、 李明計《英雄家鄉在何方:楊子榮身後記事》、 申永和《寥寥遺物說子榮》、 溫野《偵察英雄楊子榮》


歷史風雲錄


楊子榮確有其人他是山東牟城人原名叫楊宗貴,1917年生1945年入伍1947年在東北剿匪時犧牲時任貞查排長。老母親到死也不知道她兒子是解放軍的貞查英雄壯烈犧牲。


何長陸


現在社會就該提起前輩英雄,為新中國而犧牲,為人民自由而解放做功勞而流血,我很遵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