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幹冬爛年”,是什麼意思?

小馬話三農


今天剛好是一年中的冬至,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一句關於天氣又與冬至這一天有關的農村俗語“幹冬爛年”到底是怎麼的一層意思。



“幹冬爛年”這一句俗語是反映冬至與春節之間的天氣關係,這一句話流傳於南京,揚州一帶,是當地人們的一句天氣諺語。



“幹”在這裡指的是乾燥,沒有雨雪,天氣晴朗的意思;“冬”所指的不是整個冬天,而是指冬至這一天;“爛”在這裡的意思與前面的“幹”是相反的意思,指的是天氣狀況不好,有雨、雪、霜等天氣情況;“年”意為一年中的春節。




這樣聯繫起來,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每一年冬至的這個時候,如果天氣晴朗,沒有雨雪等不良的天氣情況,那麼在這一年春節時候,天氣情況就不是很好,可能會出現下雨或是下雪,地上溼漉漉的,泥濘不堪,十分的不方便。



這樣的一句俗語,它是有一定存在的道理的,如果它不準確,或許就不會流傳到今天讓大家所瞭解了。在古代,勞動人們不能通過科技瞭解天氣情況,他們就只能通過經驗,經過長期的觀察從而得出結論,並一直為人們所用。它們裡邊所蘊藏的道理是深刻的,每一句俗語都在無時無刻的體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嗑味


“幹冬爛年”這句話,包含著兩層意思,都是與農事有關。過去人們靠天吃飯,風調雨順了收成好些,遇乾旱或澇災等收成就差了,因為過去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現在好多了,即便是遇到一個乾旱年景,有好的水利設施,也會有好的收成。

幹冬,是指冬季比較乾旱,冬季的乾旱就是下的雪少了。有一句諺語是“瑞雪兆豐年”,冬天下了厚厚的雪,如同給大地覆蓋上了一層棉被,即便是雪上面的溫度底,雪下面的溫度也相對高些,特別在是北方產麥區,麥子躲在雪下面,不易被凍壞,等春天來臨,天氣變暖,雪一化又變成了水,就等於是給麥子澆了返青水,有利於小麥生長,就會預兆有一個好的收成。但這都基於天降瑞雪,如果天不下雪,是個幹冬,那在靠天吃飯的過去,小麥起身時就受了旱,怎麼會有好的收成呢,沒有好的收成哪不就是壞年景嗎,不就是個爛年嗎。

還有一層意思。小時候就聽父親說過,到了冬天該冷時不冷,天氣變暖後,萬物復甦,地裡的蟲子安全過冬的多了,莊稼地裡的蟲子就會多了起來,象螞蚱這樣的害蟲就會多了起來,就會吃莊稼的葉子,不利於莊稼生長,不會有一個好的收成。幹冬不下雪,天氣相對不冷,來年就易鬧蟲害。

“幹冬爛年”這句話,是農民從長期的農事中總結出來的,是很有道理的。



春日之虎


農村俗語"幹冬爛年",沒聽說過,我這聽說過"晴冬爛年"。說的意思在二十四節氣中,與天氣,氣候變化有一定關聯的,是老百姓多年實踐的驗證,屬氣候諺語,過了冬就進了九里天,頭九作天,九九頭變天。而春節在打春前後。進入冬季,氣候變化有一個週期性變化,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暖流碰撞而形成的雨勢。晴冬爛年講的是冬至如果是晴天,估計春節前後不會有好天。但這個也說不準,有時也有微妙變化,這不過是一個預測。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題主所說的“幹冬爛年”,在民間通常說作“幹冬溼年”,與此對應的還有“溼冬幹年”之說。

不管是“幹冬溼年”,還是“溼冬幹年”,俗語中的“冬”是指冬至日,“幹”是指晴天,“溼”是指下雨或下雪,“年”是指除夕。這兩句俗語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說:如果冬至日這天是個晴天,到了除夕那天就會下雨或下雪,整日裡都是溼噠噠的。但如果冬至日這天是個雨、雪天,那到了除夕就往往是晴天了,很乾爽。

有關於“幹冬溼年,溼冬幹年”的說法,早在清·顧祿《清嘉錄》中就有記載“俗以冬至日前後逢雨雪,主年夜睛。若冬至晴,則主年夜雨雪,道塗泥濘。”

那民間的這種說法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呢?據氣象專家對過去50年的氣象資料分析,冬至這天是否下雨、雪和除夕期間是否是晴天並無絕對的對應關係。雖然有可能有些年會對應上,但並無規律可循。春節是晴天還是雨雪天,主要是由春節前後的天氣系統和大氣環流情況決定的。民間之所以會有“幹冬溼年、溼冬幹年”的說法,有可能是因為老百姓覺得自然萬物有個平衡法則。

在正常情況下,在同一個季節裡的總“體降水量和氣溫應該是穩定的,如果前期降水偏少或氣溫偏高,後期降水就會有所增加和氣溫降低。反之,前期如果降水偏多或氣溫偏低,後期降水則會有所減少和氣溫升高。總之,要保持一個整體上的平衡。


陌上花開且緩歸


對於幹冬爛年,我的理解是

既然說是幹冬,那就是沒有下雪或者雪很小,幾乎等於沒下,也就是這個冬天缺水,沒有什麼降雨量,那麼下一年也不會好過。

記得前幾年我家這邊確實一整個冬天都沒怎麼下雪,家鄉的平原土地上幾乎都看不到積雪,結果開春之後地裡種的苞米要是不人工澆水,根本就沒法正常發芽生長,那一年家家都在抽水灌溉,總之那一年收成減產嚴重,家家收入都大大的減少了,而且還付出了很多的人力財力!

那麼,冬天要是沒有什麼降雨量,大地裡都沒蓄藏水份,莊稼如何能正常生長,這將給農民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所以有句老話“瑞雪兆豐年”,說得非常有道理!

在一個因為我家是在東北這邊,冬天東北要是不下雪,冬天都會很乾燥,對於人的呼吸系統影響很大,就會出現範圍的流行感冒的發生。

如果這個冬天下幾場大雪那就不一樣了,因為到處都是雪,氣候就不會那麼幹燥,在一個低溫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殺菌作用,人要是健康了,做什麼事情都會有精神。

大地上到處都是雪,等到開春了,雪一化帶來的水份可比等春季降雨要更加解渴,種子前期的發芽水份至關重要,莊稼好了,糧食產量高了,農民都能賺到錢了,在過年的時候還會是爛年嗎!


以上是我個人的拙見,如有什麼考慮欠妥的地方,可以留言評論,大家共同討論!


草根小閆


如果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平時和大家聊天的時候,會時不時地冒出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可能自己也沒有注意到是啥時候學會的,也沒有刻意的學,但是就被潛移默化了。下西,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農村俗語“幹冬爛年”吧!

“幹冬爛年”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幹冬爛年”,是說冬天沒有下雪,氣候反常,那麼,來年的莊稼遇到的病蟲害就會多。很多多年生的寄生蟲會蟄伏在麥苗的根部,如果不經歷一場降雪的洗禮,這些寄生蟲待來年開春,必定會造成小麥的減產,收成肯定不好,收成不好,對於老百姓來說,自然是糟糕的,是“爛年”,所以說是“幹冬爛年”。大家如果聯繫我們小時候學的課文中的那句話——“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就更容易理解了。

其實,這句話放在今天同樣適用。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希望冬季多下幾場雪,凍死害蟲,利於責苗返青,同時也利於春耕、春播。

通過“幹冬爛年”這句俗語,就可以看出冬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了。對於這些農村俗語,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



老徐聊生活


先說“乾淨“這裡跟我們往常理解的乾淨整潔不同,因為如果下雨或者下雪道路就會變得泥濘會比較髒。所以這裡的乾淨就是沒有雨雪的意思。“冬”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冬天的意思。“溼年”也就是意味著春節除夕的時候會下雪或者下雪所以叫溼年。所以連在一起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一個冬天都沒怎麼下雨或下雪,一直都比較晴朗乾燥的話,那春節或者過年的時候就會下雨下雪會比較溼潤。個人覺得下雪還是挺好的,下雪感覺更乾淨,萬物感覺都被沖洗了一遍,而且大雪之後的天空感覺更藍更乾淨。而且對農作物也好。

“乾淨冬,必溼年”,這句話的意思是,冬天不見雨雪,那過年就會下雨下雪。歷代農民經過長期觀察,摸出了這樣的規律,得出了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如果這一年的冬天比較乾燥,雨雪較少的話,那過年的時候,一般都會下雨下雪。那麼這句話有道理嗎?這句話確實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天氣變化無非就是或陰或晴,久晴必雪,久雨必晴等。在氣壓、雲團、風向等各方面條件影響,相同的天氣一般不會持續太久,不同的季節雖然溫度不同,但也是免不了這個規律的。因此“乾淨冬”自然不會持續太久,所以就“溼年”了。農村老話是有道理的,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是可信的,都是先人們經驗的總結。

尤其是一些流傳到現在的諺語,像題目中提到的“乾淨冬,必溼年”“重陽不下靠十三,十三不下要冬旱”“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瑞雪兆豐年”等等,都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農村老人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其道理的,是幾千年生活經驗的總結。其實我們仔細想想,日有風霜雨雪,月有陰睛圓缺,季有四季輪迴,年有子醜寅卯。久晴必雨,久雨必晴。天氣無非就是或晴或陰,或風或霜,或雨或雪。因受氣壓、雲團、風向等各方面條件影響,相同的天氣一般不會持續太久,不同的季節除了受氣溫影響較大外,都是在陰、晴、雨或陰、晴、霜、雪之間切換。“乾淨冬”,乾爽無雨雪的氣候總不能持續下去!這顯然不符合季節更替規律!同樣的天氣久了,總是要切換的!冬天因氣溫低,又受溼度、雲團、風向等影響,總是要下點雨雪的,多和少而巳!所以“乾淨冬,必溼年”是因了“久晴必雨(雪)”這一自然現象。農村老人們也就是根據這些自然現象和規律總結出來的。

對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這裡,對“乾淨冬,必溼年”的說法和這個不一樣,但意思相同;我這裡是這樣說的“幹冬爛年”。”幹冬爛年”的意思是,過冬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乾燥,那麼,春節時,一定下雨或者下雪,地面汙水橫流,泥濘不堪。反之,過冬這一天,如果下雪或下雨,那麼春節的時候,一定天氣晴朗,乾燥。對這個說法,我一直持懷疑的態度,就驗證了幾年;驗證的結果果然和老人們說的“幹冬爛年”相符。

農村的許多諺語,都是長期的智慧的結晶。蘊含的道理,不像字面那麼簡單


宗見菠


農村俗語"幹冬爛年“是啥意思?

現在的年輕人你要問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肯定是說不來,你再問問上年紀的老人,他們很快就會回答出來,這就是時代的變化差別所在。這句話的意思:幹指的是晴好的天氣,冬指的是冬至這一天,爛指的是不好天氣,下雪或是下雨,年指的是大年也叫春節。歸納起來說就是:冬至這一天是晴好的天氣,那麼等到過春節的那一天就會有風雨雪的降臨。有興趣的朋友你們留意一下,看看這句語到底說的準確不準確,這總共一個月的時間,誰也會有印象的。

來我說另一句俗語,這意思和上邊說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說節令和天氣有密切聯繫影響的,只不過是這句俗語隔的時間比較長了點。"八月十五陰(雨),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大家好理解,不用我多解釋了,它也是拿節令來預測天氣變化的。我作為新時代的人,對天氣變化靠的是廣播和電視播報的,從來沒有留心這些俗話和諺語使用過,只是我父親常在人們中間嘮叨說過。作為老一輩人,他們的生活理念不同,接受新事物總是怠慢,還是以他過去年輕時候的閱歷來看待事物。就說八月十五到過年後正月十五,這相隔時間太長,給了大部分人是記不住的,可我父親很再乎很留意。有一年過元宵節,就是下了一場大雪,滿心歡喜的村民們一晚上包了兩大籮餃子,就準備等天明後吃完餃子看紅火時,不巧老天爺下了一場厚厚的大雪,看著圓溜溜的餃子吃不上,還得吭哧吭哧打掃房屋頂和院牆四周的壓雪,忙活到快晌午才吃的飯。過後,父親對我們說:"我早就預料到過十五要雪的“。我們半信半疑的問他說:"你是怎麼知道的"?他很自信地告訴我們說:"八月十五那天天氣雲遮月或是下雨的,過十五這天就有雪雨“,我們還是將信將疑的。他給我們提示了一下說:“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你們回來的很晚,在地搶收糜子怕遭雨淋了,記得不記得“?我們忽然才回憶的想起來說:“還真有這回事"!我這才認識到老人的經驗是非常豐富而保貴的。

雖然這是早十幾頭的事了,對當今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衛星雷達預測天氣是先進精確的,人們早已拋掉老一套舊辦法了。但對於那時候的人講科技一點兒不發達的情況下,智慧和經驗是極為重要的,他們就是憑著自己的經驗來察覺天觀雲來進行指導生產的。


大叔147409271


“幹冬爛年”,是主要流行於江蘇揚州和南京一帶的一句諺語。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這種說法。

有研究資料認為,“幹冬爛年”反映的是“冬至”與“春節”之間的天氣關係。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冬至”這天是晴天,“春節”就要下雨,過年就要準備好雨鞋。因為,過去農村多泥路,一旦遇雨就會成為爛泥地。所以,農村孩子出去拜年就得穿雨鞋。

在我看來,上述對“幹冬爛年”的理解和解釋並無道理。哪不過是農村老人出於表面理解所作的機械式解釋。從科學記錄上去看,“冬至”的陰晴,與“春節”的雨雪並沒有科學上的關聯。而“幹冬”也不單純地是對“冬至”而言,而是指整個冬天都缺少雨雪。“爛年”則是說來年的收成不好不濟。因為,如果是整個冬季少雨少雪的話,土壤墒情肯定不好。而土壤墒情直接影響農作物生長。墒情不好,農業的收成能好嗎?


飛火流星905


“幹冬爛年”,我的家鄉說法是“幹冬溼年”,其實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如果入冬以後的天氣一直晴好不見雨雪,導致地面乾旱、空氣乾冷,那麼春節前後的天氣就一定是陰雲雨雪。有了雨雪,道路泥濘,這就是“爛”或者“溼”的意思。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簡單說來,天氣,就沒有常晴無雨雪的道理,有旱有澇,晴雨相濟,這才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