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打败敌人后用头颅堆成的“京观”有多残忍可怕?

心无止境ghyo


史书有“京观”一词,即将杀死的敌军尸体或者头颅堆积起来,筑成高塔,甚为壮观,炫耀战功。

其实这是相当不人道且残忍的,你想象一下,把头颅或者尸体筑成一个骷髅台,让人不寒而栗。我讲一下史书记载比较有名的几个筑京台事件。

1.高句丽筑京台。

“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句丽所立 京 观

这段话说的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后,战死的隋朝军士尸体被高句丽人拿去筑京观,一直到唐太宗贞观五年,通过外交方式才毁去京观,重新掩埋遗骨。可见这种行为是多么残忍。

2.王莽筑京台

《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王莽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想想就让人感觉十分的恐怖。

有坏的做法自然也有好的做法,楚庄王就是一个仁义的霸主。

春秋时,楚庄王在邲大败晋军,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来炫耀功绩。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庄王说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

楚庄王认为武本来就是为了止戈,而且是将罪大恶极的坏蛋筑成京观。这些士兵各为其主,为国尽责,怎么能将他们筑成京观呢?所以他没有为难这些遗骨,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掩埋了。


史之鉴


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辞源》“京观”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古代战争,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成土丘,称为京观……也称‘京丘’。”“京丘”的词条则解释说: “战斗杀人,合土筑之,以为京观,故谓之京丘,若山陵高大也。”简单的说呢,京观就是由少则几百具尸体,多则上万具尸体筑成的尸冢而形成的的高丘。同时“京观”还可以称之为“武军”。

“京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里面,公元前 597 年,楚国和晋国进行了邲(bi)之战,又称为“两棠之役”,在此次战役中,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一举称霸中原,成为了霸主。而楚国大臣潘党就建议楚庄王派人收敛晋国士兵的尸体筑为京观 ,用来炫耀战功,威慑他国。但是楚庄王并没有采纳潘党的建议,并阐述了自己对于京观的进一步理解,楚庄王说道:“武字,是由一个止和一个戈组成,意思就是止戈,通过战争的方式换来和平才是战争的意义,如果胜利后,用“京观”的形式去炫耀武力,这同暴君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楚庄王本人对于“京观”是极其反感的。

而“京观”的形式并非是是为了炫耀武力,它本身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引以为戒,最初的“京观”是堆积犯贱作恶之徒所造的,或者堆积本国战争中所斩杀的敌国将领,来证明本国武力强大,而并不是用来堆积敌国普通士兵尸体的,展示屠戮。

相对于“京观”而言,真正的屠戮和杀伐也有对应的说法,那就是“坑”和“阬”,这两个字发音一样,表面意思也是“京观”,但是实际含义却较之“京观”更加残忍,阬字的本意是指高大的门楼,而坑和阬在文字表达上可以互换使用,所以意思相同,但是此二字多有贬义。在史书典籍中,对于滥杀无辜和凶狠残暴的屠杀多用此二字。

在历史上修筑“京观”(或称“坑”)的数不胜数,简单的介绍几个,仅供参考:

  • 一、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

  • 二、项羽灭秦,坑杀秦国降卒20万人。

  • 三、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破城之后,坑杀其公卿以下7000多人,筑成京观、

  • 四、南北朝时期,战乱迭起,各国均有筑“京观”以彰显武力的情况,乃至天下尽是“京观”。

  • 五、唐朝时期,“京观”之风更盛,在对外征伐的过程中,只要胜利便筑“京观”,在吐蕃,安南(今越南)等地均留有大量遗址。

等不一一列举

......

小结:

无论“京观”是如何演化的,这都代表着杀伐,表现了旧社会的残暴,即便修筑“京观”是为了什么,都未免有些残忍,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彰显统治阶层的政治权利,是他们的工具,是罪恶的沿袭和表现,仅此而已。



鸿涵先生


一开始看到“京观”这个词,总感觉不对,从现在的字面意思上看,难道是在京城附近观看的意思吗?实际上一查完全不是这回事,一查才知道,“京观”是一道惨烈的风景,这个风景充满了暴力和杀戮。原来“”的意思是高丘也,“”的意思是阙型也,原来是古代战胜方为了彰显自己胜利,用杀戮的敌人官兵尸体堆在一起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我们看史书经常会看到,在战场上经常以杀了地方多少人来算战功的,而如何确定战功的大小,就看砍了多少对方将士的头颅,按照带回来的头颅多少来核算功劳。尤其明显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互相厮杀,每次厮杀在战场上都会死亡众多的普通士兵,而这些死去的士兵就有可能被胜利的一方堆在一起,最终形成金字塔一般的尸体土堆,来展现战争的胜利。

长平之战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大将白起是最出名的,他每次去的重大战役的胜利,最细作的事情就是坑杀地方的战将,不管对方投不投降,及时投降也全部坑杀掉。他一生参加大小70余战,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而这二分之一中大多数都是被白起所坑杀。

一开始看到战国时期战争动不动就坑杀几十万人,就会心生怀疑,这几十万将士的尸体是如何处置的呢,不会就那么随便躺在战场上,那岂不是到处都是尸体,而且胜利一方处理的非常迅速,原来这些尸体都被做成的京观,利山形地势等条件,就地筑起了高高的尸体金字塔“京观”。


做这事情的还有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项羽大败秦国大将章邯,于是章邯派人向项羽议和,与项羽订立盟约,于是章邯手下的20万大军也投降项羽。因为诸侯士兵受秦朝的压迫已久,所以对这些投降的秦军非常不好,把他们当奴隶使,而这引起了投降士兵的反心,后来项羽为防止这些投降士兵引起祸患,于是一夜之间就秘密将这20万秦军全部坑杀。而项羽能够这么迅速在一夜之间坑杀二十万秦军,想必采取的就是这种京观的方法,如果挖坑填埋的话,不知道要用多少天。


广西鹿寨现在保存的一处京观遗址,万历三年,广西鹿寨有民造反,被明军镇压,斩五百一十于头,在此筑成京观回看二十四史,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诛杀公卿及以下七千余人,筑为京观邓艾破蜀,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所以,京观虽然在当时战场上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是胜利方的荣耀彰显,但是在现在看来这就是屠戮与残暴,我们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形下去看,也许这也是当时战争文化的一部分吧!



吃完小龙虾,看着那一大堆壳,感觉没那么可怕啊!还有吃鱼籽的,吃鱼酱的,吃蚂蚁粉的,还有…………那密密麻麻的尸体,如果变成他们的同类,吓死人了,我好怕怕!




无我无瓜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战争永远是残忍的。古代战争,两军肉搏厮杀,建功立业,用献血铸就百世功名,功名背后伴随的永远都是血流成河。 回顾中国古代战争史,会发现一个词语"京观",每座京观背后都有一个残忍的故事。那么"京观"又是什么呢?

古代战场上,胜利者为炫耀自己的功绩,便会将敌军的尸体或头颅集中在一起。铸成一道人墙,

这道人墙就被称之为:“京观”。张岱的《夜航船》中就说到了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根据史料记载,“京观”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是在烽烟四起的春秋时期。当时,晋楚两国交战,楚国胜利,为了震慑其他诸侯国,楚国将晋人的尸体整齐摆放于城墙之外,形成一道骇人的坟冢。由于,这个举措有十分强大的威慑力,所以,即便它十分残暴,但是,各个诸侯国并没有明令禁止京观,反而有一股越行越盛的风气。

到了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士兵死伤无数,高句丽将战死的隋朝士兵筑城"京观"。唐朝时期,高句丽与唐交好,李世民派人摧毁了所有的"京观"。让他们的尸骸入土为安,唐太宗此举也算是好事一桩。

根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京观多达七十余次,所用尸体超过三十万具。 而最大的京观是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期,皇甫嵩镇压了这一次起义,并用十万敌军首级铸成了一个巨大的京观

。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杀人机器似,被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推崇,因为,凭他一己之力保住了统治阶级地位和权力。在史料中皇甫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积极的,可见《后汉书》在其中描写的皇甫嵩,字里行间里都是作者对其的赞叹和推崇。


尽管“京观”这种方式非常残忍,不过古代战本争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游戏,无所谓残忍不残忍的,所以古代战争的战场上,比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要恐怖百倍。


昊涛说史


首先说一说什么是京观,在古代中国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的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叫做京观或者武军。

京观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最初出现时是为了震慑其他的诸侯国,因为起到的震慑作用十分强大,所以即便他十分残忍,但是众多诸侯国也没有废除他,反而形成了一种风气。

据记载,历史上有记载的京观多大七十多次,所用尸体几十万具,京观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战争,在战乱时代,受苦的总是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麟蔺躏


古人打仗的时候,战胜的一方总将敌国的士兵尸估收起陈列,筑为京观。

杜元凯注《左传》有云:“积尸封土于其上,谓之京观。”

意思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而不是后来者把人头砍下堆起来,裸露于野数年之久,耸人眼目的场景。

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京观”,也可以看成“阬之”,又通“坑之”。所以,这就牵出一桩无头公案了。

见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我们在各个头条网页,都有看到是白起将赵降军活埋的句子,到底是活埋还是先斩杀再埋,这里可以看出来是什么一回事了。


从列传看出,白起确实是“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皆阬之,这就不是活埋了。

就因为这个事情,白起原先的目的仅仅是“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就一个理由就将降卒全部杀死了,这就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了。

当然,如此恶行,白起后来也得到了报应。

那么,所谓的“阬之”其实也就是变相地“筑京观”了,其目的就是要赵人恐惧,让他不敢兴起与秦国作战的勇气。所以,后世之人,明明知道白起的这一个做法是残暴行为,但是他们却学了个十足十,甚至还有君王操亲自操刀上阵,目的就是让别人来畏惧他的威名。

五胡十六国时,建立胡夏国的赫连勃勃,也干过筑京观的事情。

见于《魏书·卷九十五》:刘裕攻长安。。留子义真守长安,屈孑(赫连勃勃)伐之,大破义真,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

(骷髅台)

白起、赫连勃勃都是史书上恶行累累的人,他们这样筑京观,那是人性之恶。但古之名将者,记录在史书上的名声比较好的将领,也有干过这样的事情。破蜀名将邓艾,在绵竹大破蜀军后,也干过这些事情。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列传》: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见于《三国志·卷二十八》:艾至成都。。。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从一桩桩,一件件来看,京观原来是将在战场战死的敌人尸首收起来,陈列在某个地方,然后在上面积土成堆,为的是显示己方的武功,所以也叫做“武军”,但发展到后来,就发展到了斩杀俘虏来筑京观。

战争,本来就已经非常残忍了,虽然争伐是受君王所命,这无关于道德,但是还要拿士兵们的尸体来作京观,那就是不人道的事情了,斩杀仍虏就更要不得。

所以对一些相对有“认知”的将领来说,他们是非常反对这种事情的。

比如名将檀道济就反对这种做法,见于《宋书·檀道济列传》: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进据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长安遂平。

(檀道济)

由此可见,筑不筑京观,根本无关于国家的兴衰。

孔夫子说,勇者无惧,智者无忧,仁者无敌,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国家的兴盛,必然来自于国家内部是否清明,而不是单靠强悍的暴力来镇压民众,但是又有多少崇尚暴力的君王又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所以,历史上春秋五霸的楚庄王,对这个种事情就有过高度的认识,他认为,“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这就是对国家使用武力时最好的定位和思考。(也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此,我们如果要去批判“京观”的残暴,还不如去批判战争的残暴。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京观,又称“武军”,是指将敌人的尸体或头颅堆在道路两旁,用夯土垒成金字塔形状的土堆。用以炫耀武功或震慑敌人之用。

京观当然很恐怖,极其恐怖。恐怖的原因来源于动物对死亡恐惧的天性。

我们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心智进化的更加完善,对生命的意义理解的更加透彻。与其说是成堆成堆的尸体的恐惧,不如说是对死亡的恐惧。

试想一下,两军打仗,当一方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座京观,成堆的头颅堆成堆,不停的渗着鲜血,蝇虫嗡嗡嗡的围绕在尸首周围,首先是视觉上的直观冲击,其次是心里上的胆怯,很有可能下一个堆在上面的就是自己的头颅。这种无限接近死亡的感受,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对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


始终先生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这个是古代胜利者对战胜敌人的高兴,也许残忍,但是却很正常。


立残阳


古代传播媒介没那么发达,武将用这种方式是一种功绩炫耀传播2、起到对剩余敌人的威慑3、锻炼自己手下士兵的胆魄4、长期血战导致有一些武将难免有心理障碍 再加上古代又没有心理导师 武将通过一些东西达到一种心理的宣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