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庆德说法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就想把慈禧太后软禁起来自己当个真正的皇帝,但是光绪帝不知道身经百战老辣深沉的慈禧太后已经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玩权谋光绪帝还差的远,想逮捕慈禧太后是不可能成功的。

工于心计的太后和懦弱无力的皇帝

慈禧太后凭借着母以子贵当上了太后,但是同治帝还十分年幼,皇权掌握在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手中。为了拿到皇权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肃顺等人革职,此后慈禧太后逐步掌握了实权,虽然同治帝大婚成年但慈禧太后依然没有还政给他,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光绪帝本来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因为同治帝去世仅有19岁也没有子嗣,因此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推上了皇位。光绪帝幼年继位在深宫中长大继承了他父亲懦弱的性格与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的慈禧太后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想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是不会成功的。

变法过于激进造成帝后的矛盾不可调和

戊戌变法的开启是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但是光绪帝和他的维新师友们急于求成,在很多的改革措施上过于激进。尤其是和保守势力在权力的争夺中造成了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不满,然而光绪帝还召见了北洋新军的军方实力派袁世凯,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皇权不能一朝被光绪帝收走,她快速的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并抓捕了维新党人士,将戊戌变法瞬间扑灭了。

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无力撼动慈禧太后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没有军权的一帮大臣,想和老辣的慈禧太后斗争夺权难度是非常大的,这需要忍耐需要权谋。但是维新派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虽然可以容忍变法但不会接受被囚禁。

这只能说皇权在手你才是真正的皇帝,光绪帝没有实权那也就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慈禧太后一生热衷于皇权想扳倒她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秋雨鲁北说历史


光绪无论心机谋略还是心狠手辣都与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战胜慈禧夺取最高权力非常困难。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绪。

在公元1881年,44岁的东太后慈安暴亡以后,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而11岁的光绪也由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上升为第二号人物。

公元1889年,18岁的光绪亲政,虽然清朝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绪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权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虽然光绪是清朝名义上的皇帝即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但光绪实际上的权力还是明显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党羽众多,无论掌握皇宫内大权的大太监李莲英,还是李鸿章荣禄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亲信。而支持光绪的只有他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光绪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无法执行的,因为光绪虽然是皇帝,而且已经亲政,但朝廷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也是光绪要搞戊戌变法的重要原因,光绪培养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作为亲信来对抗慈禧。

但光绪手下的亲信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文人,没有兵权,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绪与亲信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病急乱投医,向掌握一定军权而且表面上支持维新变法的袁世凯求援,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带兵围攻颐和园并杀死慈禧。

而袁世凯在慈禧集团与光绪集团之间进行了艰难的选择,袁世凯清楚无论是投靠慈禧集团而是投靠光绪集团 ,只要这个集团能够取得胜利,袁世凯都将飞黄腾达。

但袁世凯知道投靠光绪集团的风险太大,光绪集团把宝都压在袁世凯一个人身上,而慈禧集团实力雄厚,万一失败袁世凯自己不仅身败名裂,甚至人头落地。

而袁世凯如果投靠慈禧集团,面对没有兵权的光绪集团,将稳操胜券,没有任何风险,稳赚不赔。

因此袁世凯最终决定出卖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为慈禧集团立下汗马功劳,28岁的光绪从此以后失去了人生自由,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慈禧的阶下囚。

而袁世凯在出卖光绪帝以后,如愿以偿飞黄腾达成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后独揽大权并逼清帝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来还当了83天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差一点开创袁家王朝。

事实上,如果光绪像慈禧一样心狠手辣,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冒着很容易泄密的危险去求袁世凯起兵造反慈禧集团。

光绪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暗杀慈禧,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谋害第一号人物夺取最高权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杨广暗杀隋文帝杨坚篡位,晋王赵光义暗杀宋太祖赵匡胤篡位,雍亲王雍正暗杀康熙皇帝等篡位,还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杀慈安夺取最高权力。

与杨广、赵光义、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绪暗杀慈禧其实条件更加有利,毕竟光绪是皇帝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而且光绪相当于是慈禧的养子,是母子关系,如果光绪要接近慈禧,皇宫内的太监宫女等谁都不会怀疑谁都不敢怀疑光绪要暗杀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绪靠近慈禧,如果光绪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着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对光绪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绪根本用不着像杨广赵光义雍正那样篡位以后还要忙着对付竞争对手,光绪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绪就更加大权独揽,就像慈安之死一样,谁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绪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权力。

归根到底,光绪还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公元1908年,73岁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过光绪,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岁的光绪,并立3岁的溥仪作为傀儡皇帝,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继续垂帘听政。


厚德载物49847


如果光绪成功掌权,那么清朝只会灭亡得更快,绝不可能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因为光绪帝至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实权,出于对他的同情,大家可能会认为光绪帝会更加开明,如果他掌握实权,那他绝对会与慈禧所代表的的顽固派截图不同,清朝的发展会更好,这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曾经给过光绪机会,当年慈禧退居颐和园之后,光绪帝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

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光绪夺回属于自己的实权,进行的一场变相政变罢了。

光绪帝虽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运作。康有为自称是南海圣人,但后来证明他是一个投机者。光绪作为一个大清王朝的皇帝,却识人不明,轻信康有为等人,更没有考虑到变法失败应该如何应对,最后使得变法成为一场闹剧。

对于甲午战争,光绪帝也没有考虑战败的后果,他只是一味的为了获取权力,不择手段,贸然一战,结果清朝战败,被迫割地赔款。

慈禧太后虽然无法振兴清朝。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终能够将晚清的中国处于统一状态而不致分裂。而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的一厢情愿只会使清朝更加分裂,灭亡更快。

那么光绪帝痛恨慈禧太后,为什么不在西逃时趁机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够当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赐,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办的,他能够参政也是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去找袁世凯协助,没想到袁世凯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说荣禄了。

在戊戌政变时都无法除掉慈禧太后,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时就更不可能了,并且当时的光绪帝已经被慈禧太后软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绪帝和慈禧西逃时靠什么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没有机会。


公元前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是光绪根本没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为当时的权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没人听光绪调遣去干这掉脑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问题成立的情况下,真有死士愿意为光绪去拼命,逮捕了慈禧,并将其铲除,光绪皇帝夺回皇权,那么接下来中国会怎样?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和探讨。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绪掌权,将变法进行下去,但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参与变法的那帮人的水平,究竟能将中国改变到什么程度,这个再往下想象就离本题远了,可以另起新题,如果有人愿意讨论我们可以另外去讨论。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国祚也许会延长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灭亡,因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经使得中国部分进步人士觉醒,帝制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即使光绪改革为君主立宪政体,但是皇权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下,还是会与近代民主思想进行斗争,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光绪夺权成功,中国的走向其实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基本不会改变原有历史走势,其他情况那就要靠想象空间了。


沈阳上班族


那光绪就会死得更快、更惨,慈禧太后是最喜欢玩弄权术的人,掌控大清将近半个世纪,李鸿章、荣禄都是她的铁杆粉丝,地位牢固得很,光绪也不会那么傻,怎敢轻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绪虽说是个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杆司令,他18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大发慈悲,让他亲政过过瘾,但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来在康有为等人的怂恿下企图变法,甚至还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为、袁世凯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康有为所谓的变法就是空谈误国,彻头彻尾的败家子,而袁世凯就是墙上草,谁占上风就拥护谁,在关键的时刻投靠了慈禧,出卖了光绪。
光绪虽说是皇帝,但他没有一个忠于他的大臣,军中也没有他的亲信,指挥不了枪杆子,你还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绪皇帝到最后都没有动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后还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遗产君


关键是,光绪帝给谁下令?

(光绪)

从光绪十五年亲政,到光绪二十四年被囚禁瀛台,满打满算就这10年时间,手里有点权力。亲政之前,别说逮捕慈禧了,磕头请安还来不及呢。被囚禁瀛台之后呢?更不用说了,身边的小太监都不是他的人,只能等死。

所以,假设光绪帝忽然喝高了想逮捕慈禧,只能在亲政的10年时间内。下面的问题是,如果光绪真想逮捕慈禧,他给谁下令?我们一个个的掰扯一下。

想抓太后,可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行的。就算光绪帝喝多了,接到命令的人也要汇报给上级才行。所以,光绪首先能找的人,就是身边的太监。

慈禧时代的太监大总管,同治八年以后,就是李莲英。不管是野史正史,我们都能看出他对慈禧是忠心耿耿。光绪要是给他下令,李莲英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一声不吭,回头就去汇报给慈禧了。


所以,光绪找太监总管,是没啥用的。

(奕譞)

那就找自己的保镖吧,那些身边的侍卫,总是自己人吧。在光绪亲政之前,他亲爹爱新觉罗·奕譞就是领侍卫内大臣——因为儿子亲政了,奕譞非常识时务的主动请辞,回家养老去了。

那就找安新觉罗·载勋吧,庄亲王可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和皇室血统最亲近的人。禁军现在就被载勋握在手中,抓慈禧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不过,载勋是慈禧的绝对心腹,光绪找他抓慈禧,那不等于找死?你看在载勋在义和团运动时的表现,那是紧紧围绕在慈禧身边,指哪打哪。而且,载勋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排外,废黜光绪帝。


自己身边的保镖信不过,那就试试找九门提督呗,电视剧里不是把九门提督捧上天了吗?

(荣禄)

嗯,九门提督也称为步军统领,算是京城卫戍司令吧,确实大权在握。那光绪就找九门提督呗,这下没问题了吧?

瓜尔佳·荣禄,光绪元年开始任步军统领,还参与了编练新军,戊戌变法的时候还成了直隶总督,也是位高权重。但是,他也是很明显跟着慈禧混的啊。

那光绪还能找谁?让谁执行这个命令?没人,没人敢。

更关键的是,光绪帝就算是喝高了,也不敢逮捕慈禧。慈禧之所以身边这么多亲信,就是因为她代表着一批王公贵族的利益,敢动慈禧,那就是和这些王公们过不去。更何况,慈禧那可是太后啊,你能用什么理由逮捕她?

所以,光绪不可能逮捕慈禧,也不可能找到人执行这个命令。


七追风


如果光绪帝真的具备一次下令逮捕慈禧太后的机会,其结果还是会失败的。

这是因为光绪帝个人能力有限,且没有实权,以至于他无法与会玩手段、会应变、懂权谋的慈禧相对抗。

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是慈禧为了掌权将皇位给了他。光绪是五岁登基的,此后慈禧便一直垂帘听政,大事小事都是她决定,把控了朝政长达半个世纪。

在光绪15岁的时候,到了亲政的年纪,慈禧想着不能一直这样把持朝政,于是在那个时候把政权还给了光绪,慈禧随后入住颐和园。

而光绪天真的以为,此后会拥有做帝王的权力,谁知道清王朝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

在慈禧将政权还给光绪之后,慈禧是允许光绪亲政,也允许光绪变法的。但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夺取慈禧手中权力的光绪,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亲政的光绪帝,热血有余,睿智不足

1894年,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虽然日本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明治维新,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海军还是亚洲第一,装备还是可以与之可抗衡的。而这场关于国运的战争,最后却以为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除了清朝的腐朽外,光绪帝是最需要负责任的。其实,在甲午战争前后,光绪已经开始亲政,而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事事都需要慈禧来做决断。

正是因为他对整个战局拥有掌控权,所以当李鸿章建议光绪跟日本打持久战的时候,满腔热血的光绪却认为是李鸿章缺乏决战的勇气。

久居深宫,没有实战经验的光绪帝,模仿康熙的用兵方略发出一道道指令,以添油战术不断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推向前线。本来日军的国力是无法支撑进行持久站的,后因光绪帝的急躁,不听李鸿章的建议,速战速决反而正中日军下怀。日军为急于寻求决战,就这样慢慢吞噬掉了清军的精锐。

同样,在海军的安排上,什么都不懂光绪,用一道错误的命令让北洋海军主动放弃了制海权。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光绪虽然有满身的血性,但是在战争的指挥上却表现的急躁、没有耐心,这也侧面看出光绪帝没有中兴之主的雄才大略。

为获取权力,没有考虑中日之间实力对比以及如何应对,就贸然主战。后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后果,没有任何承担的勇气。

光绪第二次为夺回权力,在康梁的忽悠下,发动“戊戌变法”,后被慈禧囚禁瀛台

随着甲午战败,30多年洋务运动的成果灰飞烟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惨痛教训,让光绪逐步认识到学习西方不能学其皮毛,必须进行根本的政治改革。

因此他曾对慈禧表示,自己甘愿“坏祖宗之法”,也要推进新政。而慈禧却对光绪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对于光绪帝来说,一直想拥有个机会摆脱慈禧的控制。自甲午战争失败后,“变法”便成了光绪的第二次夺取权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有一次,康有为在跟光绪帝见面时,谈到如何变法?

没有治理国家经验的康有为表示,直接杀掉几个大的官员,把人为的障碍扫除,再开制度局,一切变法就顺理成章。此后,戊戌变法的几个领导人,每天就呆在房间里。起草各种未经过实战经验的变法制度, 而变法制度里的所有内容,只有制度,没有落地的实行方案。导致,在推行的时候未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使变法遭到了阻碍。

但是随着变法的深入,发现变法变的就是祖制旧法,变的就是封建资本家的不平等利益,这已经伤害到了慈禧的利益。于是她果断回宫,软禁了光绪,废除了变法,处置了支持变法的一干人等。

总而言之,慈禧从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历经三朝掌握大清朝的几十年权力。并且在位期间,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还兴起了洋务运动。虽然眼光不够超前,局限于满汉之隔,又害怕变祖宗家法,失去权力。但是,她也能称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女政治家。

而光绪帝虽有一腔热血,但是却没有像慈禧那样的城府和手腕。虽有改革的想法,但是对改革本身又认识不深。当政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实权,虽然有慈禧存在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慈禧,我想光绪会在政局上恐怕会弄的更乱吧!


秋原历史


光绪一直想,但奈何没有实权!帝王家父子兄弟根本没有情谊可言,都是你死我活的,光绪也不例外,光绪亲政之后一直想夺取皇权,但是没有机会,后来他看到了希望,拉拢北洋军实力派人物袁世凯!袁世凯却是一个坚定的慈禧皇太后支持者,他名义上支持光绪,但是背地里联系慈禧,因此光绪失败,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走丢的加菲猫


毫无疑问,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光绪会提前被慈禧干掉。

光绪给谁下令,谁又听他的,他就是慈禧掌中傀儡,除了极个别太监宫女侍卫什么的,根本调不动什么有实力的大臣、军队。

即使是光绪亲政以后,虽然慈禧给了他一定的权力,但依旧是被慈禧监控的,而且大事都是慈禧说了算,光绪手里既没兵又没权,拿什么去逮捕慈禧,如果真要那么干了,估计不仅没人听他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慈禧发现把他废了。

另外,光绪皇帝缺乏政治才干,没有较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即使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近30岁的光绪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幼稚的,加上性格懦弱,根本没有胜算。


烟郭说历史


这问题光绪帝实施过,可惜没成功反被囚。

1898年为挽救清王朝,光绪帝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辉煌也是最悲惨的决定,就是戍戌变法。支持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改革派,颁布一系列变法维新的命令,世称“百日维新”。

对维新派的态度,清廷内部存在着帝后之争。光绪帝感觉到慈禧太后随时会对他下毒手,为保住皇位铤而走险,决定实行兵变,迫使慈禧太后交权。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袁世凯当时通过小站练兵,手握重兵。但袁世凯是个两面派,看到慈禧太后势力强大,转身就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慈禧太后闻讯提前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派,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袁世凯以变法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官帽上的红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