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很多人不假思索的選擇救有鮮活生命的貓,結果整場辯論下來啪啪打臉,正方(救畫方)的辯論太精彩,尤其是蔡康永幾乎憑一己之力反敗為勝。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必朽的貓和可能不朽的畫

蔡康永的這段話,我覺得他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很辯證地闡述了“必朽”與“不朽”之間的關係:

正因為必朽,所以要去追求不朽。

這麼精彩的闡述,不光光是臨場發揮,而是源自於他的世界觀。蔡康永兼顧了高曉松的才高八斗和何炅、汪涵的幽默通達,五十多歲的年紀裡歷盡風霜,卻不願意用惡意來肆意揣測這個世界,他把自己的經歷學識轉化為溫良謙讓,用善意和悲憫來循循善誘,向這個世界輸出自己的價值。

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長期主義者,很好處理了“我必朽”的生命中,如何去做一件喜歡的事情,並把喜歡的事情變成擅長的事情。這種人生經歷和世界觀,如果瞭解,對我們職場人有很大的啟發。

縱觀他的人生,做到了以下4點:

  • 少年時,對生命的敬畏產生了謙虛的性格,而謙虛是一個長期主義者的起步。
  • 青年時,用知識作為生命的增量、等待能量爆棚,這是成為長期主義者的準備。
  • 中年時,辯證認知和處理“我喜歡”和“我擅長”的關係,思想上先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
  • 最終,延遲目標滿足感,擅長拆解總目標,行動上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

01

一個長期主義者的少年:雖然出身富貴,但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1962年,蔡康永出生在中國臺灣。他的祖父是舊上海自來水公司的老闆,父親蔡天鐸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律系,創辦了中國最大的郵輪公司:上海中聯郵輪公司。1949年沉沒的著名豪華客輪“太平輪”的船主就是他父親,章子怡,金城武等主演的電影《太平輪》裡,那艘巨大的輪船就是蔡康永家的。

母親唐瑛曾是上海灘最性感的名媛,標準的“上海小姐”,母親的旗袍比電影中《花樣年華》的張曼玉更驚豔。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蔡康永的父母

蔡康永是在父親50歲,母親45歲時才生下的他,對於父親老來得子捧若明珠般疼愛。從小錦衣玉食,家裡就有很多傭人,平時喝水都是傭人幫著倒水,自己從來沒倒過,吃瓜子也都是傭人剝好後,把瓜子仁遞給蔡康永吃。另一方面蔡家家教很嚴,蔡康永從小就被教導對客人要有禮貌,服侍要周到,要讓客人玩得開心,不可以跟客人搶東西,這也讓蔡康永學會了客氣對人,保持體面。

你努力了一輩子的終點,還沒別人的起點高。說的就是蔡康永,從他出生那刻起,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不但出身好,學習成績也一直是班上NO.1,同時擔任班長,學生會主席,校刊主編等多項職務。在校期間,代表學校參加了包括作文、辯論、演講等所有校際比賽,獲得全省演講冠軍、全省作文冠軍等無數獎項,教育部長親自為他頒發獎狀,他的照片也登上了臺灣報紙頭版,載入校史。

可怕的不是有那麼多人比你優秀,而是那些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加努力。說的也是蔡康永。

從小便開始在貴族學校裡讀書,同學也都是高官的孩子,或者是醫生,還有建築師的孩子。直到讀高中的時候,蔡康永才發現,學校中有外面進來很多學生,他們一些家中都是種田,生活習慣和蔡康永完全不同,他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認識。

他帶著對這個世界的悲憫,就感覺很對不起那些窮苦的孩子,蔡康永覺得:

雖然沒有直接掠奪別人,但也在享受著別人被掠奪的成果,為此他感覺到很羞恥。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02

一個長期主義者的青年:學習讀書,用知識給自己增量

讀書就是在給我做增量,等待能量爆棚的那天,就是超越過去的自己。

青年蔡康永喜歡沉浸在書籍裡,審視自己以及學著觀察這個世界和別人,用他的話說:讀書就是給他自己做增量,等待能量爆棚的那一天,也就超越了過去的自己,讀書帶給他平靜和快樂。

在他無法做真實自己的時候,並沒有像有的人厭倦和放棄生活,做事和做人也一定要做到最好,反倒依靠書籍的力量讓他看透、看清楚人與事。他一輩子讀過的書太多了,他有自己獨特的視角、知識體系、深度分析能力,對一些大眾所認同的觀點提出新的看法,重要的是普羅大眾也容易接受,在他身上能學到很多稀缺的寶貴品質和優點。

有一次記者採訪,蔡康永談起張愛玲他這麼說的:

有好多人都喜歡引用張愛玲的一句話“成名要趁早”。我就想為什麼?張愛玲的人生很棒嗎?張愛玲的人生糟透了。你怎麼會用一個人生糟透了的人描述人生的話來做為你的座右銘呢?張愛玲是非常棒的小說家,僅此而已。

完全認同如果你想寫小說,要去看張愛玲的小說,可是張愛玲對人生的建議,拜託,張愛玲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所以,不要亂引用名人講的話,就像我談到不以言廢人,不以言舉人,不要把人跟言混在一起。

張愛玲成名甚早,可是她的人生並不令人覺得幸福愉快。很可惜,一個這麼棒的作家流落在異國不被賞識。她把小說翻成英文賣給美國出版社,她的文字翻譯成英文會流失掉非常多美麗的部分,美國出版社的編輯們,可能不太能夠欣賞她小說的美好。

我舉張愛玲的例子想對年輕人說:沒有道理夢想要在一開始就統統都搞定。你要給自己人生保留不同的樂趣,在不同的階段搞定。

人生很長,在不同的階段保留不同的樂趣,然後去搞定,這就是一個長期主義者。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03

一個長期主義者的中年:對於工作,辯證認知“我喜歡”和“我擅長”關係

33歲轉行主持人,55歲導演人生首部電影:喜歡的事不一定當下能做好,但做擅長的事可持續更輕鬆

一、蔡康永是如何看待“我喜歡的工作”和“我擅長的工作”

蔡康永大學畢業後,不顧家人反對,放棄原專業選擇去美國學習自己熱愛的電影編導專業,碩士畢業28歲返回臺灣發展,一直在從事著電影幕後工作,磨鍊了5年,原本打算在電影界發展下去,但是在看過太多電影圈“十載寒窗無人曉”的故事後。蔡康永認為自己不是像李安那樣能熬得住的人,所以不想這樣耗費自己的人生。於是決定改行,踏進了主持人行業。

為什麼選擇主持人行業,其實也都是在靠近自己的願望並沒有遠離。

小時候的他的願望便是想要成為一個被人家聽見或者看見的人。 這也是當時果斷選擇了導演專業,但是他又不想隨便硬著頭皮去拍攝一部不理想的電影,特別是看到同學們的作品,但自己又清楚無法做到李安那樣熬得住。

於是他清楚的意識到,以他當下的編劇能力想拍成自己理想的作品難度較大,且也不被值得拍成電影。於是將他的導演夢延遲實現,重新設定新的目標,將這個目標拆分幾個階段去實現,並且在不同的階段都能有不同的收穫。也確實在蔡康永33歲後面的20年,他有著多重職業身份,例如:作家、主持人、設計師、藝術收藏家、演員、導演。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1995年蔡康永離開電影圈,1996年正式轉行成為一名主持人,先後主持了《翻書觸電王》、《真情指數》、《兩代電力公司》在綜藝界走紅。2004年蔡康永聯袂小S主持,《康熙來了》以幽默、搞笑、無厘頭的風格獲得巨大成功,成為臺灣綜藝界的天王級主持人。

蔡康永很清楚自己喜歡的和擅長的工作的邏輯,他喜歡電影事業但是當下只能先放一放。一直喜歡的職業,你不一定做得好,只有自己擅長的職業,你才有可以持續做好並且很輕鬆的完成。不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如果確實很喜歡那個職業,你可以努力往這個大方向去靠近,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自己擅長的了。

二、我們要如何看待職業生涯中的“我喜歡”和“我擅長”

1、首先,我們得弄清楚職業是什麼。

職業就是工作,工作有三層功能:

  • 第一,物質交換。拿自己體力腦力技術經驗,去換取對方的報酬,得以改善生活。
  • 第二,人際需要。人是社會的,內心渴望跟人交流,從中發展自己,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滿足自我社群需要。
  • 第三,自我價值實現。例如馬雲劉強東將企業做成互聯網鄰頭羊的角色,且胸懷天下。

2、我們需要不斷尋找、試錯找到自己的內心需要。

20出頭的年輕人,很多是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的,因為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而言,內心的澎湃跟不安,難以有時間和經歷來思考自我。但要想成為一個本來的自我,必須要有一個尋找迷失再尋找這樣痛苦的過程。

3、如果喜歡的事跟擅長的事不在一起,二選一怎麼辦?

  • 精神層面的選擇:喜歡是人的本性,擅長是人的資本。喜歡能讓你產生愉悅,豐富精神體驗,這個是內心優先選項。如果物質感並不強,錢多錢少吃飽就好,那當然選喜歡。你喜歡的但不擅長,如果這種不擅長來自於你得能力不足,你可以彌補你的能力,制定計劃,去落實。
  • 物質層面的選擇:擅長是支撐點,可以讓你過得更好的物質回報,如果你覺得物質感對你很重要,足以影響你的安全體驗,那肯定選擅長,先用物質解決你的安全感之後,再去從事喜歡。
  • 一個長期主義者的選擇:我儘量先去擅長,保持多種選擇性,不輕易丟失自己的喜歡的事情,因為它會是你內心一切動力的源泉。

當正確認知以後,最後我們需要在行動上真正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04

蔡康永是如何在行動上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

蔡康永:如果你把喜歡的事當成工作來做,那對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你要剖開它有趣的表象,去挖掘和研究深處的底層邏輯,但凡上升到了專業的角度,工作都不太讓人喜歡。就像一對情侶,熱戀時因為喜歡,但是婚姻靠的是長久的磨練和對生活點滴的用心經營。別隻想著和工作談戀愛,而靠譜的人會用耐心在職場成就一段美好的經歷。

一、延遲目標滿足感

我們不能急功近利的為了達成所謂的目標而去橫衝豎撞,如果蔡康永一開始死磕自己的導演夢,他肯定成不了李安,主持界也少了一位綜藝天才。所以延遲我們對追求理想的滿足感,是非常有必要。這也是蔡康永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去寫更想寫的小說而是寫了幾本實用的心理學書籍,比如《說話之道》系列,蔡康永貼上了“高情商”標籤。

他不想太冒進,恰當的階段做正確有意義的事情,延遲滿足感並不偏離自己的初衷。

什麼是延遲滿足感呢?

有一個叫斯坦福棉花糖的實驗。實驗選取500多名四歲的幼兒,給他們每個人一塊棉花糖,明確告訴他如果馬上吃掉,就沒有第二塊了,如果15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得到兩塊。實驗結果顯示,當他們18歲時,等待時間長的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功超過等待時間短的孩子,而且差異非常明顯。並且他們的自動性,抵抗誘惑的能力,社交能力和體質指數都更勝一籌。

延遲滿足就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職場人經常在工作中感受到無力狀,很多時候便是我們設定的目標與我們當下的能力並不匹配,於是產生挫敗感。如果降低了挫敗感,可以使自己職場上的長期行為得到堅持。

二、拆解總目標、分步長期行動,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

我們每做一個工作,最好只要追求一個我們最在乎的目標,其它的暫時都可讓步,這樣我們達成目標的機會才高。我們嚮往高情商,就是為了搞清楚自己,如果目標太大,或者當下能力無法完成,我們就分幾步完成,一步到不了,就多走幾步。

1、一次偉大的成功,由無數細小的成功組成

一個人沒有目標,肯定不能成功。但是如果目標過大,很長一段時間仍然達不到,就會讓人覺得非常疲憊,繼而容易產生懈怠心理,甚至可能會認為沒有成功的希望而放棄追求。

我們也許沒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個大的成功,但我們可以積累無數個小的成功,即使看似無法解決的困難,被分解之後,解決起來也輕而易舉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大規劃大項目時,要有耐心,從微小的局部開始,一步一步做起來。

2、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拆解總目標

絕大多數人,面對複雜程度很高的目標時會很恐懼、不知從何下手,而一些高手卻總能完成得很輕鬆。他們並非具有高人一等的智商,而是善於將複雜的大目標分解為若干簡單的小目標,這樣一來就能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自然也就可以提升效率,把事情做成。

比如蔡康永直到55歲實現了自己的導演夢,那在這過去就是失敗的嗎?當然不是了,他主持是那麼多優秀,轉換過很多職業角色,最終是為了靠近他的導演夢,不忘初衷,最終完成了目標。

3、拆解出階段性目標後,要經常檢查總目標,確保不要偏離

這樣可以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長期的總目標上來,並讓你覺得做出一個在未來才能享受到好處的決定不再那麼痛苦。如果你不知道10年、20年之後要做什麼,你就很容易忽視你的未來,只享受當下。

4、不僅要注意回報,也要注意代價

我們都喜歡做一些能馬上得到積極反饋的事情,對於未來需要付出的代價不怎麼關心。在做重要的決定時,一定要仔細考慮未來會產生的代價,想想自己年老時候一無所有是什麼感覺。

最後,別急著覺得自己失敗,你只是還沒找到成功的那塊領土而已。世界這麼大,成功的定義這麼多種。在找到適合你的戰場之前,不要輕易的說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


蔡康永,開掛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這場《奇葩說》辯論告訴了我

長期主義不僅要堅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斷你在做的事情,還要持續地不被誘惑。一旦中斷,前功盡棄。但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