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指出,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原因是為什麼呢?

曹暉


那些“不要臉”的人,往往是善於自我調節,什麼是都不在乎,不存氣的人,當然心裡健康,身體也容易健康。

我的一個親戚就屬於這種人。只要他心裡有氣,他是要想辦法出出去的。年輕時,只要跟他媳婦有氣,就直接在吃飯時摔筷子打碗,把他媳婦罵一頓或打一通,孩子也都嚇的哇哇大哭,他沒氣了,他才不管別人怎麼樣,他知道老婆孩子過幾天就沒事了。

這個親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媳婦。兒子老不結婚,不聽他的,他罵他媳婦;女兒找對象不聽家裡的,他也罵他媳婦,他罵他媳婦不聽他的,鬧得孩子們也都不聽他的。他說他媳婦一輩子淨找事,他從來不會找事。他一罵,能罵半夜,罵到自然睡著,第二天該吃就吃,該喝就喝。

他不打人罵人的時候,尤其在外人面前,可文明瞭,話說得那個好聽。他媳婦在他面前一貫是面無表情的樣子,一般不拉家長裡短的閒話,以免刺痛了他哪根神經,鬧得雞犬不寧。他不出來氣是不會完的,留給別人的只有忍氣吞聲。

大道理他懂得多著哩,一天到晚看新聞,跟著電視又唱又跳。年紀大了也是那樣,發脾氣翻臉的幾率雖然降低了,可也是一言不合就翻臉的。他也天天鍛鍊身體,文體結合,又有他媳婦照顧著,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一根筷子不給他拿他也是要上話的。

反過來正過去,錯都是別人的,他從來不會有錯,想說什麼就口無遮攔的說出來,全然不顧及他人感受,遇到跟他衝突時就死抱著歪理,知道大家對他無可奈何,能吃能喝,心理健康,身體倍棒,這就是我的這個親戚。這就是你口中的“不要臉”的人吧!

有心事,看👉陳大大新語,我們一起聊一聊吧!


陳大大新語


朋友講起她婆婆。

年輕時就愛漂亮。愛買買買。老公收入挺高。結果有次問她要錢。她說沒有。老公說家裡錢都給你了怎麼沒有呢。她說花了呀。怎麼花的呢。誰知道怎麼花的。後來老公問急了。給了老公一張1塊錢的存摺。

後來老公受不了離了。改成吃兒子。有次出去旅遊。讓兒子帶著錢來接她。原來是旅遊中買的東西太多了,老太太就借團友的錢買買買。兒子就在機場,給人家挨個還錢。這個五千那個一萬。

不過她這婆婆,心理是真健康。天天可開心了。

因為人要跟他人互動,就需要提出需求做交換。

我們講的好人,要臉的人,他說不出口。要請他人幫助難的死,別說被拒絕,就是別人晚點回復都為難的要死,覺得跟人添了麻煩,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攻擊性都向內攻擊了。

不要臉的人呢,自我需要理直氣壯的表達。被拒絕也不會難過。再找別的辦法實現就是了。攻擊性不留在自己 身體裡,能不健康麼?

所以啊,有想要的就說。被拒也不要難過。別壓抑自己。


槿裡情感工作室


的確,生活中越不要臉的,心理越健康。

我孃家舊院裡的一個婆姨,就是典型的不要臉,但是她心理非常健康。

早晨起來後,先在院裡潑水,然後叫雞罵狗,擾亂的四鄰不安;中午休息時候,罵孩子,打孩子;晚上了出去,找想好的。

她老公知道後偷情後,往死裡打她。但是,她依舊我行我素,把給男人活活氣死。

她依舊每天樂呵呵地上街,吃喝玩樂,現在活了80多了,身體還非常好。

不要臉的人,她能夠隨心所欲,滿足自身的慾望,所以心理健康。


健康育兒心理


“不要臉”,應該是“要臉”的人給出的定義或者說標籤。

“不要臉”的人,活得自在

我們往往認為那些不要臉的行為是我們做不出來的,這些事不一定是不光彩的,可能只是我們做不出來的。

說個我的經歷:

我有兩張星巴克的券,可以免費兌換兩杯咖啡,我叫另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跟我去了,但是部門裡的一個姑娘說要和我們一起去,我本來是不太想的,但她說了,去就去吧。

我就只好兌換處兩杯咖啡,又給她單獨買了一杯。

這個女孩,其實平時經常會蹭點部門內的吃的,喝的。

在我們眼中,其實她的這些行為就是“不要臉”的。

但是,人家活得自在。

“不要臉”的人,心裡想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從這個角度講,他們是身心一致性的人。

即便他所做所想,不太被其他人所接納,但是他們依舊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相反,另有一些人心裡想的和做的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我上面舉的例子,我本不希望女孩和我們一起去咖啡店,但是她說了我又不好意思拒絕,我想如果換做身心一致的人就會直接表達出這種想法。

為什麼“不要臉”的人,心裡更健康

  • “要臉”——向內攻擊

“要臉”的人,有時做一件事會猶豫,思考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對別人產生影響?做了的話,別人怎麼看我?

我們會預想別人的看法,並預想為別人在批判、討厭我們,因而不敢去做。

當然也因為社會道德以及社會良心存在,我們不好去違背。

這兩種原因,都是在向內攻擊自己——如果我這樣做,別人會認為我不好。

因為難以承受這份攻擊,所以不會去做。

但內心並不舒服,可以理解為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 “不要臉”——向外攻擊

“不要臉”的人,想什麼就去做什麼,他無論開心或不開心,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示出來,也不管別人能否接受他及他的行為,這樣就不會在內心產生糾結。

他把自己的能量直接向外釋放了,不需要轉化為向內攻擊的這種能量。

成全了自己。

這樣,我們就不難想象,一個人總在打自己,一個人總在打別人,誰的壓力釋放得更多?心裡更舒服呢?

當然,這樣的人會有個問題,別人可能因為他的行為而遠離他,但是前面也說了,他們並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所以是否遠離,他們覺得無所謂,並且會認為那些人和他不是一類人,不會理解他。

總之一句話,他們活得自在,所以更開心。


王蘑菇


有承受能力和化解的力量,以前我和父親下棋我下棋水平很差,他比我還差,但他棋品好,從不急躁或懊惱。輸多少盤也無動於衷,羸了就高興,這是他的人生哲學。

他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愁什麼,愁有啥用?現在他八十多了,身體不太能自理,眼也看不見了,腦子也不好了,但心情仍平常少急躁,知行合一是很難的。一旦做到,則煩惱斷。


陽光明正


今天我學習到一個內容,與您的問題剛好匹配。

有研究指出:“選擇”越多的人,越健康。1967年,教授邁克爾、馬蒙特做了一個長達10年之久的實驗,對這個實驗選取了10000名各大公司的老闆、二把手或中層幹部做的實驗。實驗結果得出,老闆的健康情況比中層幹部要好很多。原因在於老闆的選擇比二把手、中層幹部的選擇多。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當你感受到“選擇權”時,你的大腦就會釋放積極的信號,而這些信號會抵消一部分的壓力。但是二把手和中層幹部就沒那麼多選擇權了。


我相信,沒有真正不要臉的人,只有情商高不太計較的人。


在心理學的角度:所謂“不要臉”的人基本傾向外向型人格,他們會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且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相比那些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更加暢所欲言,然而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人不會與人主動溝通,什麼事情都會放在心裡不說出來,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在意旁人的眼光,所以心理上的負擔也是非常重的。


所以說,在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產生的負面情緒若是不及時表達,那麼將會一直壓抑在自己的內心,而且這些感受也不會隨之消失,會不斷的消耗在自己的身上


最後,與上面那個實驗一樣,有方法(選擇)去釋放心裡的壓力或負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幫助身體帶來健康。


Pako


我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看了一點心理學的書籍,應該能對題主的問題作出回答。

答案確實是這樣,“不要臉”的人活得非常自在而,善良的人倒是活得非常累。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為什麼我那麼聰明?因為我從來不把精力浪費在無關的事情上。”

其實人的精力是一項有限的資源,就像遊戲里人物角色的魔法值一樣,用一點少一點,也可以通過冥想來回復,也可以通過運動來增加魔法值上限,精力就是在損耗和恢復之間來維持人的運動。

那麼生活中消耗精力的行為是什麼呢?

工作、維持人際關係、閒暇時的娛樂等。

能回覆精力的行為又是什麼?

攝入食物、運動、睡眠、冥想等。

如果你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你會發現:

在一天的精力消耗中,人的精力至少有5成浪費在維持人際關係上。

在一天的工作中,你不僅得想如何把工作做得漂亮,你還得想如何與同事與上司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說服喋喋不休的客戶、如何帶那個剛入職一個月的新人走上正道~~~~總而言之,你得維持人們心中職場精英的形象,維護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正面評價。

善良的人為什麼活得很累?

因為他們的重心都放在討好他人的需求而過分壓抑自己的需求,太過於在乎外在的評價會忽視自身潛在的需求。

“不要臉”的人為什麼逍遙自在?

因為他們不在乎他人的評價,而將精力用於自我的提升。


廣西巴馬壽鄉旅遊


  一不要臉屬於外向人格,懂得發洩不良情緒

  

“不要臉”的人屬於外向型人格,根據人格測試,不要臉的人有著較高的外傾型,他們會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且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相比那些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更加暢所欲言。

  在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壓抑著自己的情緒,不去主動攻擊他人時,心裡的憤怒反而會向自己發洩。

  所以說,在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產生的負面情緒若是不及時表達,那麼將會一直壓抑在自己的內心,而且這些感受也不會隨之消失,會不斷的消耗在自己的身上。尤其是當我們在反覆回憶的過程中是極其痛苦的,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呈反方向發展,而且精力也會得到耗損。

  而不要臉的人總是希望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不太顧及旁人的眼光,即便有時候行為不合時宜,他們也會“做自己”。

  這表明著他們往往“說得多,想的少”,自然不太容易被一些負面情緒困擾,也不會因為什麼事情一直壓在心裡、不停糾結。

  二突破羞愧的防禦體系,比較能認慫。

  羞愧是人的一種情感,也是自我防禦機制,但是過度的“愛面子”和羞愧是不好的。如果你能做到“不要臉”,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讓他人明白你心中所想。

  不要臉的人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容易認慫,願意給他人道歉,屬於那種比較懂得及時止損的人,懂得珍惜當下的人。

  你看前些日子西安的奔馳女坐引擎蓋上的事件,最後不還是按鬧分配麼,會哭的車主有人管,這就說明了一個人敢於放下臉面了,才能獲得了一個體面。

  @小明:我單位裡的一個小夥子,原本能進來單位已經實屬不易,從小家裡不富裕,父母省吃儉用供到畢業,招考的時候運氣好,前面有人放棄後他被補錄招了進來。原本是要“出人頭地”了,可偏偏因為女友家人的要求,得買車買房才結婚,一個剛畢業的小夥子,沒什麼存款,上哪裡搞錢去一下子買車買房,所以動了個歪腦筋,都最後婚沒結成,還沒單位開除了,工作也沒了。

  三這類人的自我意識的完整性和心態上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測算,當厚皮人士與薄皮人士,同時遭受到拒絕時,厚皮人士受到的傷害比薄皮人士要少得多,而薄皮人士則像被人砍掉一條手臂般劇痛。

  就像在歷史上,楚漢年間,劉邦與項羽並爭天下。劉邦是底層出身,面對機會往往敢去爭奪,他與項羽之戰,幾乎是交手必敗,但他從不氣餒,養精蓄銳認為自己終有一天可以打敗項羽,而烏江一戰,他無法忍受世人的眼光,自刎而死。

  不要臉的人,心態上是積極的,不要臉本身就是指無視令自己感到羞愧的因素。

  例如,公園裡對男女正在打情罵俏。男生,冷不丁親了女生眼袋。女生臉上頓時一片紅暈嬌嗔,一句不要臉。這種情況下,女生,是真的對男生的行為感到討厭嫌棄嗎?當然不是。那麼這個時候的不要臉的男生反而具有了某種積極特性。

  實際上,“不要臉”是需要勇氣的,也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做一些違背群體意識的事,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焦慮、緊張、害怕,這樣的做法,更能讓你選擇正確的道路。

  《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臺詞: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裡子。而只有裡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

總之,把面子放下來,把事情做好了,從內心充實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謝謝您的閱讀!請您輕點小手關注一下,麼麼噠!微信公眾號:心理竹先生,期待您的諮詢!


心理竹先生


人是累不死的,只有想不通氣死的。身體健康也不是鍛煉出來的,只要把心打開,正能量進來了,你就健康了。——摘自《萬行大和尚開示:真正的貴人是自己》

放不下面子,就無法超越自我

人或輕或重都好面子。人若不好面子,恐怕也就不會太在乎自己的尊嚴了。儘管面子和自尊是兩回事,但有時候我們是分不清的。

正因為人要維護面子,所以都願意積極向上。每個人都願意把事情做好,展現自己積極陽光向上的一面。

當一個人連面子都不在乎了,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當然,破了我執的證道者除外。

從某種上意義講,好面子,維護面子也是好事。但要有個度,過了度就會很辛苦很累。

尤其是對修行人來說,放不下面子,就無法超越自我。

——摘自《萬行大和尚開示:在行為上見真心》

只有自卑的人才處處維護自己的面子

一個自信的人不是示強,而是示弱;一個自信的人不是前進,而是後退;一個自信的人不是顯示自己優越的一面,而是展示自己不足的一面。

只有自卑的人才處處維護自己的面子,爭強好勝,顯示自己優越的一面來抬高自己。

虛榮心是屬於我執的範圍。

一個人連我執都無法超越,怎麼可能進入精神領域呢?

——摘自《萬行上師開示:理想和慾望的區別》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與其說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倒不如說“不要臉”的人在愛護自己這一點上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利己主義者毫無疑問做事的第一原則是對自己有利。一個人做的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越來越多,獲得的也多,當然心理健康了。那這些“不要臉”的人贏在了哪裡呢?

心理特點: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

要面子要臉的人普遍很看重外在的評價,哪怕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很多時候也會選擇“算了吧,哪能跟她一樣”。

說個特別小的事情,我們有次一起去吃飯,其中有個孕婦,吃到後半截的時候隔壁桌來了兩個男人,坐下等菜的時間在那兒抽菸。我們幾個女士都受不了,那麼多人吃飯沒人抽菸就他倆抽菸,我們斜著眼看了他們好幾次,但礙於情面沒有一個人去阻止,最後選擇結賬走人。

這麼“要臉”的我們是如何考慮這件事的:其一,那麼多人吃飯都沒說,只有我們別人說會不會覺得我們事兒多?其二,反正我們快吃完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雖然自己不喜歡煙氣繚繞,但還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最後。

而一個“不要臉”的人會怎麼辦?直接說,甚至是吵起來,直到自己處在無煙環境中。換個角度講,這個抽菸的人也算得上是“不要臉”,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煙癮,不讓自己那麼難受,所以根本不管是不是在公共場合,也不考慮旁邊人什麼感受,他的感受最大。

心理界限極富彈性,沒有自己的原則,你的界限就是我的界限。

這裡的不要臉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心大,一種是隻為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

朋友的嫂子就是個很心大的人,跟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是個挺能叨叨的人,孩子的襪子亂丟,玩具亂放,衣服不洗什麼的就會叨叨兒媳婦。兒媳婦從來沒生過氣,每次都說“你說怎麼辦呢,我就是記不住啊,我這是什麼腦子?”一副特別真誠謙虛的語氣,搞得婆婆也沒辦法,更生不起氣來。你說她不上心吧,人家結婚十幾年一直不願意跟婆婆分家過。這種人就是心大,你說你的,我繼續幹我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為了自己某個特定利益選擇一些不要臉的行徑。聽說過這樣一個人,自己家拆遷有幾套房,工資也不低,但就是上班從來不帶飯也不花錢,每天中午挨個辦公室蹭飯吃,一人一點就蹭飽。誰那兒要是有個吃的用的,從來不打招呼直接用,害的辦公室的人說也說了罵也罵了,甚至把抽屜上鎖。人家絲毫沒有羞恥心,這個不給繼續找下一個,也不生氣,等同事心情好的時候接著來蹭吃蹭喝。

他缺錢嗎?不缺。人家就是不顧一切的讓自己省錢,至於採用什麼方式無所謂。省下錢來給老婆孩子,還換得一個好丈夫好爸爸的稱號。

“不要臉”的人不大在乎外界看法和評價,一切憑本心做事。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開心多是因為太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想,而且會拿別人主觀的看法來給自己貼標籤。有人不經意的說了一句:你真小氣。接下來你就可能因為這一句話想到諸多事情:我真的小氣嗎?可能我確實沒做好。說我小氣,也不看看她對我做了什麼?她以前是怎麼對我的,怎麼對其他人的……如果不阻止,可能你會腦海裡拍出一部電視劇來。接下來還有可能跟朋友同事吐槽一番。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短短的幾個字,所引發的心理能耗有多重。而那些“不要臉”的人,從來不會想這麼多,你說我小氣就說唄,反正我就是不讓你佔便宜。

一反一正,在乎外界看法的人接受了外界的信息刺激,給自己製造了一堆麻煩,浪費了時間精力還開始懷疑自己。不在乎外界看法的人,保住了自己的利益,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了。

一個人獲得的利益越來越多,他怎麼可能不會心理健康,不但心理健康,身體還健康呢。

“不要臉”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好處的,只是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是要多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以及客觀環境。畢竟,沒有人願意跟一個只考慮自己利益的人共事,風險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