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打了一个厨子,为何朱元璋大惊失色教训了儿子一顿?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的经历十分复杂,从小受苦,后来当过和尚,但是人家比较好学,在皇觉寺饿昏了手里还抓着一本《资治通鉴》。所以他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后来参加了起义军,而且逐渐开始崭露头角,这和他的好学还是分不开的,他读了很多书,对历代的兴亡治乱也有了解,而且肯定也一些心得。

再说他参加起义军之后一直处在激烈战争的环境中,战争条件下人性的善和人性的恶都会被无限放大,朱元璋看到的各种杀戮太多了,对人性的洞察到了很深入的地步。所以他才会自己的儿子大了一个厨子而兴师动众的写信教育的。

朱元璋的这个儿子是三皇子朱棡,这是元配马皇后所生,被封为晋恭王,封地在山西太原,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子到一定年龄就要出镇封地,没有召唤不得入京。所以皇子一走基本上就不会在回京城了。这个朱棡也不例外,要到山西太原的封地去,马皇后很是不舍。朱元璋也很不舍,于是就把跟随自己多年的一个厨师徐兴祖调拨给三皇子,让他到太原去照顾三皇子的生活起居。

这个徐兴祖是个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厨子,从起义军就在朱元璋身边,一直照顾朱元璋的生活起居,在战争岁月里一直未朱元璋服务,是朱元璋吃的好吃的饱,有充沛的精力指挥战争,为大明江山的建立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而且这个人十分低调,不多说话,很会察言观色,所以深得朱元璋喜欢,大明建立后该有的荣华富贵都有了。

可是在三皇子看来这个人只不过是个厨子,很不入流的人。这样的看法和三皇子的成长经历有关,三皇子出生于1358年,十岁时朱元璋就登基了,12岁风晋恭王,20岁就藩。他可以说是没有受过什么苦,就是个娇生惯养的皇子,所以把谁都不当回事。

他的习惯就是唯我独尊,目空四海。所以这样的人对徐兴祖不敬是很正常的。但是三皇子的阅历不深,对人情世故的复杂不了解。所以在路上对那些陪同他的官员颐指气使,这一方面是皇子的脾气不好,另一方面是明超的制度,明朝的制度规定,藩王吃饭的时候要奏乐,四品官在餐厅伺候,五品官在餐厅外边的台阶上伺候。所以朱元璋得到线报说三皇子对这些官员很不客气的时候,啥也没说。这是皇子的权力。

但是当他听说三皇子鞭打徐兴祖之后立即写信劝阻。为什么?一是照顾徐兴祖,表示自己没有忘本。二是不要随便动怒,要注意皇子的形象。

小过不赦大怨必生,对待身边人不要太苛刻。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徐兴祖是干什么的?是照顾你生活起居的,你打了他,万一想不开对你下毒手怎么办?给你的饭菜里下毒,让你莫名其妙的死掉,谁有什么办法?这和朱元璋在长期的读书生活和战争生活中得到的教训分不开,他十分注意对待身边人的态度。这是历代帝王都很注意的,看不惯的可以立即采取措施比如调走、比如安个罪名治罪,决不能打一顿还放在身边。这是非常危险的。朱元璋意在提醒三皇子,不要在身边放定时炸弹。


江南不缺水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朱元璋的儿子打了一个厨子,为何朱元璋大惊失色教训了儿子一顿?”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1370年,朱元璋大封诸皇子,十几个皇子皇孙都被封为藩王。1378年,朱元璋就将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们打发到封地去,目的就是让他们镇守在各自的封地内,作为屏障保卫着朱家的大明王朝。其中三儿子,朱棡,被封为晋恭王,封地在山西太原。故事就发生在朱棡赶往封地的路上。

朱棡为人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骂人。在前往太原的途中,对随行官员不仅是大声呵斥,甚至还会对其谩骂和殴打,这公子哥的脾气让这群大臣有气不敢发,只好秘密的给朱元璋写奏折诉苦,说明自己受到的苦楚。但是,当朱元璋看到这些大臣们的奏折后,也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当做一回事。后来,当他知道朱棡有一天因为饭菜不合味口,便将随行厨子用马鞭抽打了一顿后是大惊失色,于是,抓紧给朱棡写了封信,并亲自派人快马加鞭的送到朱棡手中。

朱元璋为什么会对朱棡发火打厨子这事如此重视呢?

其实,朱棡突然收到朱元璋的信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非常的疑惑,心想难道京城出了大事不成?打开信后才知,原来是因为自己打骂厨子的事。并且还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老父我率群雄平定祸乱,对人从未姑息过。唯独对事我23年的厨子徐兴祖,从未折辱过。”意思是说,你要知道,我们的小命是攥在厨子手里的,且不可得罪了他们,而且朱元璋还在信中对朱是一顿臭骂。

大家都知道,厨子每天伺候着皇上藩王们的饮食,万一哪天要是得罪这些厨子,如果厨子也一生气在你的饭菜里面放上一点毒药,自己的小命岂不是报销啦!自己的一生也就交代给厨子了。所以,朱元璋担心自己儿子的小命也是有道理的。朱棡看完朱元璋的来信后,自然也明白了父皇的良苦用心。


大史官


朱元璋有个儿子,排行老三,大名朱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诸子时,朱㭎获封晋王,并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山西太原。

正是这位晋王朱㭎,在就藩途中,因为一些琐事,鞭打了自己的一个厨子,吓得朱元璋大惊失色,赶紧亲自下谕令,把朱㭎给训斥了一番。

这位朱㭎的脾气秉性,非常像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那就是独据长坂桥头,一声大吼,吓退了万千曹操追兵的燕人张飞。同时,两个人的相貌和作为也都非常相像,而且都是多智而残暴。

《明史》记载,朱㭎是“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据有人考证,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应该同样是一位长相俊朗,威武雄壮之人,并非演义中的豹眼、卷须的黑张飞形象。朱㭎曾经“学文于宋濂,学书于杜环”。而张飞也是同样文采横溢,曾在川蜀留下不少墨宝。朱㭎也非常善战,曾经与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北元余部。而张飞则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万人敌,还曾智破曹魏名将张郃,要稍胜朱㭎一筹。

除了以上相似之处以外,两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残暴,只是朱㭎的残暴要远胜张飞。唯一遗憾的是,张飞最终死于自己的残暴,而更残暴的朱㭎却是自己病死的。

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刘备就曾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刘备的意思就是,张飞呀,你刑罚、杀戮太多,又经常鞭挞身边的士卒,还把他们留在身边,这可是祸根呀。

刘备是在劝张飞,要不就减轻刑罚,少行杀戮,不要再鞭挞将士,收拢身边将士的忠心;要不就把他们调开,不要留在近处。结果,张飞不听刘备的劝告,最后被怀恨在心的身边将领张达、范疆所杀,而首级被送给了孙权。

朱㭎跟张飞在残暴方面,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㭎在就封藩国的途中,因为琐事,鞭挞了给他做饭的一个厨子。推测朱元璋应该是读过《三国志》,知道张飞之死。所以,朱元璋闻之消息,大惊失色,护子心切的朱元璋赶快给朱㭎下谕旨,申斥朱㭎。

朱元璋说:“吾帅群英平祸乱,欲速定天下,事无轻重皆以法,不敢姑息。”意思就是朱元璋自己执法非常严格。但是,朱元璋又说:“姑息独徐兴祖,兴祖为吾膳夫二十三年,不曾责辱,以保吾命,怨不在大,可怨者何?”朱元璋唯一一个不敢轻易得罪的人就是自己的厨子徐兴祖,二十三年从来不曾“责辱”,就怕徐兴祖心怀怨恨,给他来个下毒之类。最后,朱元璋还不忘再加强一下:“小子识之乎?”看来朱元璋的大惊失色是爱子心切呀,正所谓是责之深,爱之切。

朱㭎就藩后,还曾经多次以奔马车裂活人。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差点废了朱㭎的爵位。正是在朱元璋的严加教导,训斥之下,朱㭎才躲过了被身边亲信所害的命运,避免了同张飞相同的命运。

刘备告诫张飞,以及朱元璋训斥儿子朱㭎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是会随时发生的。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君子与小人同在么。我们通常都秉持对人友善的态度,但是,也避免不了得罪一些人。对于我们曾经得罪过的人,还是要多加留心才对,以避免被反噬。


奕天读历史


皇帝也有怕的人,就是服侍日常起居膳食的近侍。虽然皇宫中的太监、奴婢、杂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如果皇帝一时放纵性情得罪了这些人,后果很严重,历史上既有厨子拎着菜刀杀了储君的血腥事件,又有皇后下毒杀皇帝的故事······

厨子得罪不起

朱元璋的三儿子朱棡封为晋王,在去太原封地途中,因厨子做的饭菜不合口味,拎着鞭子痛打了厨师徐兴祖。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怒斥了朱棡:“多大点事你就打人,你小子识相点。”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明史》

朱元璋为何因为一个厨子教训儿子呢,其实这个厨子他也不敢得罪。朱元璋是个火暴脾气,经常对手下的大臣非打既骂,如果不是马皇后从中调和,不知多少大臣成了刀下冤鬼。但他对厨子却从来不动粗,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厨子是每天给他提供膳食,如果得罪了厨子,入口的东西里随便加点料,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一命归西,因此马虎不得。

朱棡去太原就藩时,朱元璋送给他这份很实惠的礼物——自己的主厨徐兴祖。你可别小看这份礼物,徐兴祖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厨子”,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有七个儿子,在王权争夺激烈的帝王家,有一个放心的厨子,等于上了一道保险。

活人验毒也出岔子

皇帝御厨的厨师都是经过经心挑选的,但是这也难防利欲熏心,被企图篡位的人蛊惑下毒。因此皇帝吃饭是个很费时间的事,用膳时要先把食物放在一个银盘子里,然后服侍的太监用银针验毒,如果银子颜色发生改变,说明食物中可能含有毒物质。验过之后还不放心,皇帝会用一个比较阴险恶毒方法验毒——“赏膳”,就是皇帝用膳时,先把菜肴分给陪他用餐的嫔妃、太监,甚至是大臣,还要听被“尝膳”者品评菜品味道如何,看到没问题后,自己才会入口,因此皇帝吃一顿饭老费劲了。

但是就这样也会防不胜防,当年唐中宗李显发现韦皇后和大臣通奸,还豢养宠男,非常生气,有废除太后的打算。韦皇后找到女儿安乐公主两人一合计,干脆毒死这个软弱的李显算了,韦皇后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女儿当皇太女。于是做了几个毒饼子让安乐公主送给李显。唐中宗看到是老婆亲手做、女儿送来的饼子,就放心的吃了,结果吃到一半腹中剧痛,一命呜呼。在利益驱使下,最亲近的人也会下毒手。

惹怒厨师拎菜刀“准皇帝”

北齐神武帝高欢的长子高澄选厨子时没有用心,当年带兵攻克了南梁徐州,俘获了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作为自己的奴隶,看他做饭手艺不错,就让他当厨师。后来和高澄走的近了,兰京就请求赎身回国,结果惹高澄生气了,不但没同意,还打了几十板子,威胁他说再提出这种要求就杀了他。

高欢死后,高澄正和亲信大臣们在内堂密谋登基的事,兰京入内送食物被高澄斥责,并对在座的大臣说:“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出门时听到这句话,心里害怕,回厨房拿了把菜刀,藏在盘子底下,再度送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又进来了?”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挥舞菜刀扑上来。高澄没防备从床上跌下来崴伤了脚跑不动了,只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兰京掀开大床将高澄杀死。高澄得罪了厨子,只差一步未能当上皇帝。

朱元璋是为了儿子好

血的教训警示,越靠近身边的人越危险。朱棡少不更事,耍惯了王爷脾气,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不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可能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朱元璋通过这次言传身教,朱棡改掉不少毛病,在回朝时,不但不抬高自己的身份,而且还主动降低,见到大臣非常有礼貌,得到朝中大臣尊重和太子朱标的厚爱。

“自是折节,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明史》

可惜的是这小子短命,虽然没有死在厨子手里,但40岁就病死了。


聋王异史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封诸王,将他已经出生的十个孩儿(包括一个侄孙)一体封王,其中最小的才几个月,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八年之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那些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儿子们打发到他们的封地去,让他们在各自的封地建藩立国,以屏翰他朱家的王朝。


朱㭎被封为晋王,在赶往太原的路上,朱㭎脾性失常,动不动就大动肝火,随行的大臣经常受到呵斥,甚至辱骂,这些都有人用密信告知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大臣的申诉,只是一笑,并不当回事。后来一封信中,说朱㭎某天因为饭菜不合口味,把随行的厨子全部用马鞭抽了一顿,朱元璋大惊失色,赶忙亲手写了封信,派人快马送给朱㭎。朱㭎在路上突然接到父皇的信,摸不到头脑。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死于近侍的皇帝非常之多,然而这个近侍就包括的职位太多了,在这么多的职位当中,朱元璋唯独对这个人没有任何的殴打怨言,此人名叫徐兴祖,这个人的职业是皇上的御厨,这个每天伺候着皇上饮食的人,自然朱元璋得重视啊,要不然哪天这位大厨心情不好,直接给自己下点毒药,这岂不是将自己的一生交代了。


所以当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儿子居然敢打骂厨师的时候,立马怒了。在给晋王的教训里,朱元璋拿自己举例说,“老父我率领群雄平定祸乱,对人从未姑息过。唯独厨子徐兴祖,事我二十三年,我从未折辱过他。”就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小命攥在厨师手里。朱元璋的儿子打厨师,朱元璋听后大惊失色:老子23年都没敢动他!




其实朱元璋也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怕他们太过嚣张,最后死在小小的厨子手里,所以说朱元璋能当上皇帝也不是偶然的。据说光绪皇帝被毒死,嘉庆皇帝还被厨子拿刀追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对厨子的警惕还是得高一点。所以说朱元璋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历史早知道


朱元璋杀人如麻,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又杀了两万多人,开国功臣被诛杀殆尽,只剩下瑟瑟发抖的四人:汤和、耿炳文、沐英和郭英。

然而,朱元璋虽然嗜杀成性,但唯独不敢动一厨子。当晋王朱棡因伙食不和胃口,暴揍了厨子一顿之后,朱元璋听说了,大动肝火,写信怒骂了晋王一顿。


这个厨子是谁?有何能耐?居然让朱元璋如此袒护?

这个厨子叫徐兴祖,是朱元璋的专用厨师,跟着朱元璋行军打仗、走南闯北二十三年了,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徐兴祖就进了御膳房,成了金牌厨师。徐兴祖是朱元璋老家那边的人,做得一手家乡的地道菜,朱元璋这好这口,吃遍了山珍海味,鲍鱼龙虾,吃来吃去,觉得还是家乡的土菜最好吃。

这不,三儿子朱棡被封为晋王之后,就要到封地太原去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朱元璋父爱泛滥,就给三儿子捎带了许多东西,配了许多随从丫鬟。

临行之前,朱元璋又担心儿子路上吃不好,就把御用厨师徐兴祖送给了他。


哪知道,刚出发第五天就出事了。

原来,三儿子吃惯了山珍海味,当徐兴祖端上来两碟咸水花生、素炒豆芽之时,朱棡一脚把盘子踢飞了,怒骂道:“老混蛋,你炒的什么玩意,不知道本王喜欢吃肉吗?”

徐兴祖脸一红,赶忙陪不是:“晋王,咱们一路远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买不到新鲜的肉,能有这个已经很不错了,想当年,皇上打天下之时,窝窝头就咸菜,都能……”

徐兴祖话没说完,只见晋王飞起一脚,一脚正踹到了徐兴祖的脸上,徐兴祖哎吆一声,跌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

晋王还不解气,大骂道:“老混账,我最烦别人倚老卖老了,你算个什么东西,只不过一条狗,滚!”

徐兴祖一瘸一拐地走了出去,老泪纵横,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头一回受到这么大的羞辱。


事情很快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大怒,连夜写了一封信,命人连夜快马加鞭送了过去。

收到信后,晋王很纳闷,我这刚走几天,难道出了什么事了吗?赶忙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我率众平定天下,将士有错,从来不姑息他们,但唯独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从来没有亏待他,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仇怨不在多大!”

晋王大吃一惊,既吃惊于父亲的消息居然如此灵通,看来自己身边遍布眼线,又吃惊于父亲的话里有话。

朱元璋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厨子是身边的人,要杀了你易如反掌,只需在菜里暗动手脚,神不知鬼不觉。

二是年轻人要学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半秋色


要说起朱元璋的经历,那真的是皇帝史上的一个奇迹,历史改朝换代那么多皇帝,唯有朱元璋与众不同!

他的一生,能够媲美上的屈指可数!

从古至今,有多少农民起义,但是获得最终胜利的屈指可数,古代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失败?

归根结底,发起农民起义的人,因为受过的苦难和委屈太多,稍微有了点儿起色,有了金钱和地盘了,就开始酒肉穿肠过,疏忽大意,开始麻痹自己。

再看看朱元璋,他何止农民,他是从乞丐做起来的,一路上的受过的苦难折磨估计我们想象不到。

可以说开局一个碗,结局当皇帝,放到现在就想当于给了一个乞丐一套北京的房子外加稳定高收入工作,普通人早就乐不思蜀了。

但朱元璋没有沉湎酒色,从他开国登基之后的种种细节,就能看出来。

并且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治国,他选择的诛元道路是最艰难的,也是历史上绝无先例的。

真正可怕的不是一个人如何征战四方,治国平天下,而是在经历了苦难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初心,大智若愚,正如那句话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

历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可以勉强媲美的还有刘邦,但是相比登基之后的表现,他要差朱元璋很多,他敢于用人,能够慧眼识人,并且还是文武全才!

这样的皇帝,与其他皇帝相比,心境肯定是不同的。

可能只有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皇帝,在看到自己儿子打了一个厨子的时候,才会去选择教训儿子,因为他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困难。

细细想来,朱元璋千年来,他是彻底克服了人性弱点的圣人!


楚国八百年


事出有因

朱元璋的儿子也就是皇子,打了一个厨子也不是什么大事吧,为何朱元璋大惊失色还教训了儿子一顿?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是根正苗红的贫民,他是从一个乞丐子,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比较优越的社交手腕一点点的爬到这个的位置上的,所以他的艰辛非常了得!当上皇帝的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把那些和他一起去打天下的兄弟们一个一个的处置了,让大权只能在他姓朱的手里。

信以为真

因为他的儿孙还挺多的,所以把一些重要的地方封给儿孙去驻守!其中有一个皇子叫朱㭎,这个皇子人如其名,性格钢的很,在去往太原封地的路上,朱㭎又抽了,动不动发脾气还打骂臣子,让那些随行的人员苦不堪言,于是就有大臣写信给朱元璋告状,朱元璋看了看只是笑笑没当一回事,直到有一天信中说朱㭎把厨子给打了一顿,这下朱元璋急了,立马亲自回信给朱㭎,并且快马加鞭的送过去,告诉他不能打厨子!

大动干戈

原来朱元璋有一个为他做了23年饭的厨子—羞辱过他,更别说打骂了!那倒不是说厨子做的饭有多好吃,而是朱元璋认为厨子虽然职位底,但他却掌管着他的吃食,他不想得罪这个厨子然后被厨子下药了,最后却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这点非常符合朱元璋谨慎的性格,而他的儿子朱㭎那时完全没有这个头脑的!所以在儿子打厨子的时候才会那么生气!同时也是一种提醒,提醒儿子要对身边伺候的人好,不能动不动发脾气打人,让人心生怨恨,给自己召开无妄之灾,因小失大!

结语

这个故事说明,就是权大如朱元璋都要懂尊重身边职位低的人,和别人好点,不然会被人算计,更别说我们这种老百姓,更要对人好点,不要随意树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熟史明智


题中所说的朱元璋的儿子指的是朱元璋第三子朱棡,朱棡因为鞭打了一个厨子而被朱元璋教训这件事并非虚构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明史》中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那么朱元璋为何因为这么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教训儿子呢?


先来了解下朱棡其人,朱棡的生母是马皇后,他于洪武年间受封为晋王,封地在太原。《明史》记载朱棡长目美须,威风凛凛且有智谋,但是朱棡也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性情骄纵,经常犯错。

题中所说的朱棡鞭打厨子的事正是发生在朱棡前往太原就藩途中。《明史》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如下: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朱棡十一岁那年前往太原就藩,途中鞭打了厨子徐兴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很快就告诫朱棡说:“我率领群雄平定祸乱,从来不姑息任何人。只有这位厨子徐兴祖侍奉我23年从未受到挫折和侮辱,怨恨不在有多大,你小子要记住这一点。”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因为朱棡鞭打厨子这种看似不大的事而下谕教训儿子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朱元璋深知厨子的特殊性。厨子虽然只是府中的下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下人,厨子是直接经手府中人员饮食的角色。厨子如果想在饭菜中做手脚,是完全有机会的,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急于教训朱棡。

第二,朱棡这人生性娇纵,经常招惹是非,朱元璋自然是了解朱棡的这些德性,所以朱元璋也是借这个事来教训下朱棡,让他收敛点。


由此可见,朱元璋因为儿子打厨子一事而教训朱棡看似有些小题大做,实际上一点也不为过。朱元璋这么做一来是为矫正朱棡身上的劣性,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朱棡。


历史守望者


跟朱元璋南征北战23年的厨子徐兴祖被朱棡暴打的事件让朱元璋十分恼火。原因是朱棡类似过去的地主欺负穷苦百姓,朱元璋从穷苦百姓到和尚再到皇帝经历的苦难太多。朱元璋从小就恨欺负百姓的地主。

朱元璋看到了自己儿子要演变成暴戾成性的地主形态的王爷,将来会给百姓制造惨剧,百姓造反难以镇压。所以要严厉训斥儿子朱棡。避免给下任皇帝制造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