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近期,在這緊張氛圍之下的我逐漸被恐懼支配。

我只要一想到這短暫的餘生可能在某一刻就突然停止了,可自己還有許多的遺憾未完成,便又開始乾巴巴地找朋友疏解: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我有時候想想,這隻值二十幾塊錢還要頂著風險的班有什麼好值的呢?這隻靠花費時間就能換取一點點薪資的班有什麼好上的呢?


看到朋友圈曬娃的朋友,我就在想,畢業這幾年,我都在幹嘛呢?


這個年紀,追逐的職業沒能得到,更別提什麼愛人孩子了!


我什麼都沒有,空有無力和夢想!時間就這麼過去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我是想做臘肉的鹹魚,想被掛著曬,富得流油,肥而不膩,香死別人。”朋友默默地說。


“在這個尷尬的年紀:

戀愛吧,連個對象的人影都沒有,也不甘願那麼早跨過戀愛進入婚姻。


表白吧,對方不喜歡你,又不甘心將就著結婚。


工作吧,你就已在為錢工作了,還不希望往後餘生一直這樣。


要說其他的,又啥都不會。我真是不知道自己都在幹嘛!”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有句古話叫:“四十不惑。”但我卻覺得,惑不惑的和年紀並無關係,有人七八歲時便已對未來有了清楚的規劃和明確對想法,有人七八十歲時還不知這生自己究竟都在做什麼。


在提倡自我的時代,“惑”與“不惑”的問題更為突出。這時代,走自我之道的人不僅不會被人指指點點,反而很受大家的歡迎。大家都認為一個有自我追求的人總是能夠過好自己的一生的,只因基本上沒有人能夠過好自己的一生。


“惑”的解除和自我的實現與個人的思考和行動比有關,若二者不成正比,自我追尋之路就會尤為痛苦。只有思考得當,行動準確且及時,“惑”方能解除,自我實現之路的意義便顯現了出來。


保羅·柯艾略在《朝聖》一書中講到:

你之所以毫無察覺,是你根本沒有在走路。你有的只是到達目的地的願望。當你向著一個目標進發時,留心看路非常重要。道路會把最佳的到達方式交給我們。我們走過了它,它便豐富了我們。


面對人生目標,也是同樣的道理。目標實現得好與壞,取決於我們選擇的道理以及通過的方式。


自我就是選擇的道理,行動便是通過的方式。在“惑”的問題上,說到底還是人生目標的問題。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脫離人生目標去講說自我只是空談,脫離行動去講“惑”只是瞎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惑,每一個惑都能對個人的生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大多數人是有惑的,可他們寧願將這個惑放之任之藏之,只講求生存就好。講求“惑”的人呢,往往因為事與願違或因各種原因走偏了道路,漸漸地藏起或丟掉了“惑”。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惑”其實是一件好事,藏在心裡的“惑”或是外露的“惑”都能夠使人的行為得到一定的修正作用,可無休止不投入正確行動的“惑”會給人帶來恐慌。


馬斯洛需求理論講述的確有道理,有人以生存為目標而活,有人以價值為目標而活,人的生存得到保障了,才能去追求人生的價值。


人的“惑”往往就徘徊在生死之間,且不管錢賺的多還是少,越是逼近危急的時刻,人腦中的“惑”就越會清晰,如果不能對“惑”加以平衡,對生活沒有“惑”的人對生活的熱情也就所剩無幾了。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對待“惑”我們應該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並對問題做出解釋: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1.你能做什麼?

好好想想若自己拋去其他外在的一切,自己能夠做哪些事?


2.“惑”什麼?


你對什麼心有不甘?

你對腦海中的哪個想法不夠明朗?


3.因何而“惑”?


如能力/慾望/錢財/不甘/聲譽/某件事情/某個想法……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4.解決“惑”的方法有哪些?


A.通過以上三點對“惑”抽絲剝繭後,上網搜尋相關行業中精英的信息

我們可以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然後進行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踐行,有條件的話可以自行創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B.找個偶像!

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是你所向往的,向他學習,逐漸改善並豐富自己的生活。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C.科學地規劃生活。

你可以多看管理規劃類的書籍,將其運用到生活中,但要取適合自己的方法,否則會導致事倍功半從而造成情緒的負面化並進入惡性循環。

網絡上有不少的生活管理學,但並不是每個方法都是適合你的,你要有選擇地實踐,或將其進行相應的改變。

我就曾試過番茄生物鐘,僅僅兩天,我的焦慮感飆升至最高。每次我做事時都會戰戰兢兢地想著離下一個任務還有幾分鐘,這件事情沒做完,要做下一件事情的時間就到了,精神高度緊張,做事效率不高,愉悅性低下。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D.“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基本上,能力強就等於賺錢多,窮總是有原因的。在生存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的基礎上,你要有學習的意識,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你看到身邊的人生活愉悅幸福而你卻毫無起色時,你要做的就是收回自己的心思,專注於自身,拆解分析自己往常所用的方法,回顧自己的行為,看哪裡需要改進。

注意!一旦你的心裡一有排斥感和不耐感,就要適當地放鬆自己,不用因為一時的懈怠而內疚不安,慢即是快。人生是一場持久戰,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5.如何消除“惑”之後的退縮情緒?


經濟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沉沒成本”,也就是當人們長期投入卻看不到任何起色或改變時,人們為了使之前的投入不失去價值便繼續投入,反而導致了很大的損失。


舉個例子,週末,你去看電影。看了影片開頭二十來分鐘以後,你覺得電影索然無味,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大部分人會想:“來都來了,就看完算了。”這個時候,人們就陷入了“沉沒成本”的陷阱。

“四十不惑”其實是個謊言,沒人能夠做到一直不“惑”!


惑”之後的退縮情緒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

人們下定決心要直面“惑”而上了,可等真正要直面“惑”的問題時,就難免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開始退縮。


“其實,這份工作還是有好的地方的。”

“除了這個毛病,他還是對我挺好的。”

“這個問題不大,下次再改好了!我還是能克服的。”

……


當心裡產生諸如此類的想法時,你要再次衡量一下整件事情的利弊,並且認真回想一下:

這個事情在上次發生時,氣憤至極的你內心是怎樣的想法?

當這件事情再次發生時,你能夠全權包容這件事情並毫無抱怨嗎?


如果你不知道你能不能停止抱怨,你可以立馬離開此時的境地,要麼等到下次再做決定。如果你堅信下次你依舊不能停止抱怨,那就停止投入,及時止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