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近期,在这紧张氛围之下的我逐渐被恐惧支配。

我只要一想到这短暂的余生可能在某一刻就突然停止了,可自己还有许多的遗憾未完成,便又开始干巴巴地找朋友疏解: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我有时候想想,这只值二十几块钱还要顶着风险的班有什么好值的呢?这只靠花费时间就能换取一点点薪资的班有什么好上的呢?


看到朋友圈晒娃的朋友,我就在想,毕业这几年,我都在干嘛呢?


这个年纪,追逐的职业没能得到,更别提什么爱人孩子了!


我什么都没有,空有无力和梦想!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我是想做腊肉的咸鱼,想被挂着晒,富得流油,肥而不腻,香死别人。”朋友默默地说。


“在这个尴尬的年纪:

恋爱吧,连个对象的人影都没有,也不甘愿那么早跨过恋爱进入婚姻。


表白吧,对方不喜欢你,又不甘心将就着结婚。


工作吧,你就已在为钱工作了,还不希望往后余生一直这样。


要说其他的,又啥都不会。我真是不知道自己都在干嘛!”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有句古话叫:“四十不惑。”但我却觉得,惑不惑的和年纪并无关系,有人七八岁时便已对未来有了清楚的规划和明确对想法,有人七八十岁时还不知这生自己究竟都在做什么。


在提倡自我的时代,“惑”与“不惑”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时代,走自我之道的人不仅不会被人指指点点,反而很受大家的欢迎。大家都认为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人总是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的,只因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


“惑”的解除和自我的实现与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比有关,若二者不成正比,自我追寻之路就会尤为痛苦。只有思考得当,行动准确且及时,“惑”方能解除,自我实现之路的意义便显现了出来。


保罗·柯艾略在《朝圣》一书中讲到:

你之所以毫无察觉,是你根本没有在走路。你有的只是到达目的地的愿望。当你向着一个目标进发时,留心看路非常重要。道路会把最佳的到达方式交给我们。我们走过了它,它便丰富了我们。


面对人生目标,也是同样的道理。目标实现得好与坏,取决于我们选择的道理以及通过的方式。


自我就是选择的道理,行动便是通过的方式。在“惑”的问题上,说到底还是人生目标的问题。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脱离人生目标去讲说自我只是空谈,脱离行动去讲“惑”只是瞎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惑,每一个惑都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大多数人是有惑的,可他们宁愿将这个惑放之任之藏之,只讲求生存就好。讲求“惑”的人呢,往往因为事与愿违或因各种原因走偏了道路,渐渐地藏起或丢掉了“惑”。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惑”其实是一件好事,藏在心里的“惑”或是外露的“惑”都能够使人的行为得到一定的修正作用,可无休止不投入正确行动的“惑”会给人带来恐慌。


马斯洛需求理论讲述的确有道理,有人以生存为目标而活,有人以价值为目标而活,人的生存得到保障了,才能去追求人生的价值。


人的“惑”往往就徘徊在生死之间,且不管钱赚的多还是少,越是逼近危急的时刻,人脑中的“惑”就越会清晰,如果不能对“惑”加以平衡,对生活没有“惑”的人对生活的热情也就所剩无几了。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对待“惑”我们应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解释: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1.你能做什么?

好好想想若自己抛去其他外在的一切,自己能够做哪些事?


2.“惑”什么?


你对什么心有不甘?

你对脑海中的哪个想法不够明朗?


3.因何而“惑”?


如能力/欲望/钱财/不甘/声誉/某件事情/某个想法……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4.解决“惑”的方法有哪些?


A.通过以上三点对“惑”抽丝剥茧后,上网搜寻相关行业中精英的信息

我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进行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践行,有条件的话可以自行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B.找个偶像!

谁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你所向往的,向他学习,逐渐改善并丰富自己的生活。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C.科学地规划生活。

你可以多看管理规划类的书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但要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从而造成情绪的负面化并进入恶性循环。

网络上有不少的生活管理学,但并不是每个方法都是适合你的,你要有选择地实践,或将其进行相应的改变。

我就曾试过番茄生物钟,仅仅两天,我的焦虑感飙升至最高。每次我做事时都会战战兢兢地想着离下一个任务还有几分钟,这件事情没做完,要做下一件事情的时间就到了,精神高度紧张,做事效率不高,愉悦性低下。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基本上,能力强就等于赚钱多,穷总是有原因的。在生存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的基础上,你要有学习的意识,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你看到身边的人生活愉悦幸福而你却毫无起色时,你要做的就是收回自己的心思,专注于自身,拆解分析自己往常所用的方法,回顾自己的行为,看哪里需要改进。

注意!一旦你的心里一有排斥感和不耐感,就要适当地放松自己,不用因为一时的懈怠而内疚不安,慢即是快。人生是一场持久战,坚持下去,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5.如何消除“惑”之后的退缩情绪?


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沉没成本”,也就是当人们长期投入却看不到任何起色或改变时,人们为了使之前的投入不失去价值便继续投入,反而导致了很大的损失。


举个例子,周末,你去看电影。看了影片开头二十来分钟以后,你觉得电影索然无味,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大部分人会想:“来都来了,就看完算了。”这个时候,人们就陷入了“沉没成本”的陷阱。

“四十不惑”其实是个谎言,没人能够做到一直不“惑”!


惑”之后的退缩情绪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人们下定决心要直面“惑”而上了,可等真正要直面“惑”的问题时,就难免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开始退缩。


“其实,这份工作还是有好的地方的。”

“除了这个毛病,他还是对我挺好的。”

“这个问题不大,下次再改好了!我还是能克服的。”

……


当心里产生诸如此类的想法时,你要再次衡量一下整件事情的利弊,并且认真回想一下:

这个事情在上次发生时,气愤至极的你内心是怎样的想法?

当这件事情再次发生时,你能够全权包容这件事情并毫无抱怨吗?


如果你不知道你能不能停止抱怨,你可以立马离开此时的境地,要么等到下次再做决定。如果你坚信下次你依旧不能停止抱怨,那就停止投入,及时止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