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小何雜談


這麼說吧,高平陵之變是權謀家司馬懿權謀一生的巔峰之作!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他在政治生涯瀕臨崩潰之下的一次絕地反擊。如果沒有高平陵之變,歷史肯定改寫,三分是否歸魏不好說,但肯定沒有司馬傢什麼事情了。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趁曹家勢力外出,京城空虛,使幾千家奴控制太后控制京城,公然叫板集皇權軍權於一身的曹爽,一個不折不扣的豪賭。而且賭局的雙方籌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論實力,曹爽掌握大部分禁軍,天下兵馬歸他節制,而司馬懿則只有幾千家奴,縱然個個武藝高強,也不能是正規軍的對手。論名分,曹爽跟皇帝一個陣營,而且又是宗親代表,代表曹魏正統,各路諸侯必然站在他這一邊。而司馬懿則被孤立和邊緣化多年,雖門生故吏遍天下,但在形勢未明的情況下誰敢主動出來站臺?論團隊,曹爽把主要大臣都帶在身邊,活脫脫一個移動執政團隊,而且團長皇帝也在隊伍中,等同於始皇帝巡幸天下的情況,走哪不都可以號令天下,而司馬懿名不正言不順,就是佔有京城,綁架了太后也不可能有大作為。

那司馬懿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出來賭一票大的,正是因為他看準了曹爽外強中乾,內心懦弱的紈絝子弟本質!

權謀家司馬懿是玩心理戰的高手,一輩子都在玩心理戰,曹操、曹丕還有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江湖上的高手,但都在心理戰上敗給了司馬懿。有人說司馬懿最終上位是靠壽命長,這只是一方面,試想在那動盪不安的年代,如果沒有洞察人心,知己知彼的超人智慧,司馬懿還不分分鐘被拿下,壽命再長也無福享用了。司馬懿敢於跟曹爽攤牌,就是看準了曹爽軟弱的性格,賭定曹爽不敢跟自己短兵相接!

曹爽內心深處畏懼司馬懿!曹爽既沒有戰功,為沒有威信,甚至都沒有上過戰場,對於曹魏的貢獻來說,微乎其微,曹爽只是個大將軍,只是連撿了個大便宜,只因為是宗親代表,曹爽勉強成為託孤大臣,無功無德。反觀司馬懿,輔佐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屢立奇功,在魏國是神一樣的存在,曹氏三代雖對其忠誠度存疑,但都沒有殺掉司馬懿,反而委以重任。名滿天下的司馬懿足以讓曹爽膽戰心驚。

出手太快讓曹爽摸不清底牌!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已經被邊緣化多年,曹爽根本不相信他可以東山再起,所以才悠哉悠哉陪曹芳和重要文武大臣一起去高平陵祭奠,留下一個空城洛陽。更關鍵的是司馬懿三千死士似乎是天降神兵,事先沒有任何蛛絲馬跡,曹睿心底防線崩潰,搞不清司馬懿到底還有多少手段,陣腳大亂。

曹爽內心天真,嚴重誤判!攤牌後司馬懿言辭懇切,承諾只要曹爽繳械投降可以既往不咎,並且有五位朝廷重臣同時作保。曹爽本來就是貴族子弟,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經歷過磨難,也沒有大的政治抱負,對世態炎涼、爾虞我詐這套沒有深刻認識,以為只要交出權柄,就可以換取安樂的下半輩子。不知道政治鬥爭險惡的曹爽,對對手心理嚴重誤判,這也是司馬懿取勝的關鍵。





週週說古今


應該說勝算還是很大的。

桓範逃出洛陽之後,對曹爽說的一席話很有代表性:現在皇帝在我們手裡,軍隊、糧草也觸手可得。大司農印信在我手裡,可以調集天下糧草。只要我們護送皇帝到許昌,以聖旨召集軍隊勤王,司馬懿豈有不死之理?


桓範的計劃,的確有很強的可行性。因為當時的司馬懿,說實話真沒有什麼力量。之所以能夠發動兵變,靠的就是自己養的幾千死士。洛陽的駐軍在太尉蔣濟的勸說下沒有反抗,但是他們對司馬懿顯然是沒什麼忠誠度的。

司馬懿靠的,也就是一個時間差,在曹爽猶豫的那一段時間中擊垮他的心理防線。如果曹爽猶豫個十天半個月,司馬懿形勢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範的計劃,真的就一點瑕疵都沒有嗎?

顯然不是。

桓範的計劃,是當年何進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記,東漢是怎麼垮的?

黃巾大起義,沒有動搖東漢的根本。東漢亂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進跟十常侍火併,何進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來了就不想走,開啟了東漢大亂的時代。

而高平陵之變的形勢,與當年的形勢如出一轍——皇帝年幼,曹爽與司馬懿火併,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諸侯入京勤王,結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確可以召開諸侯乾死司馬懿,但是乾死司馬懿之後,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後,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沒有能夠統治大軍的將領了。高平陵之變時,曹魏的三大軍事集團:雍涼、荊州、淮南集團,都掌握在外姓人手裡。

雍涼是司馬懿的根據地,不支持司馬懿就不錯了。淮南素來不爽司馬家族,後來司馬家掌權之後還反了三次。荊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荊州集團的態度很難說。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這些人夾槍帶棍的來勤王,滅了司馬懿之後,曹爽怎麼獎賞他們?這些大將本來就已經位極人臣,帶著幾萬大軍跑這麼一趟,總不能加個官賞點錢就打發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無能,本來就沒啥功勞,全國的門閥都看你不順眼,現在鬧出這麼大的亂子,你又不是皇帝,你這個位子是不是要讓出來?

私以為,這才是曹爽最終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馬懿答應的,他還可以長享富貴。但是如果各路諸侯進京,他能不能繼續活命就很難說了。

如果桓範的計劃執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亂。

桓範的計劃很有可能導致曹魏內戰。

司馬懿之所以贏得這麼順利,跟洛陽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司馬懿在當時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個門閥集團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鐵了心的跟洛陽火拼,那麼他就是在跟所有門閥決戰。

前面說司馬懿的實力只有幾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猶豫的時間。如果把時間延長的幾個月,那麼洛陽門閥們能調動的力量顯然不止幾千人。

或者再暢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馬懿的雍涼集團與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團爆發一場內戰,那將是怎樣的圖景?

別忘了,那是三國時代而不是西晉,東吳和蜀漢都有一口氣呢,連孫權都還沒死。大敵當前搞內鬥,搞不好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

所以說,曹爽如果真的去許昌調動天下諸侯勤王,的確有勝算,有可能滅掉司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帶上曹魏的整個江山社稷,順便還終結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進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慫了,他選擇了放棄。不過這種選擇也並不能算是明智,如果當時的情況換做他爹曹真,司馬懿早就被滅的連影子都沒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是一個像曹真一樣的人掌權,司馬懿又怎麼敢反呢?


小約翰


從單純的紙面實力上說,曹爽如果採納桓範的策略,擁天子反抗,局勢尚有可為。不過,個人能力上的差距,註定了曹爽依然是要敗的。

雙方的的基本盤對比

合法性:曹爽佔優。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廢立)。曹爽是正宗的輔政大臣(先帝遺詔)。

與挾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親,又是先帝留下的輔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權威!

而司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與天子沒有直接血緣關係,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義控制禁軍,但在天子能夠發佈命令的情況下,太后之令顯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軍事力量:司馬懿佔優。

司馬懿政變後,迅速派親信高柔、王觀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軍。而曹爽所能調集的,僅只有數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陽不可能了,如果要對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強調的是:曹魏的禁軍不僅僅只是一支宿衛的力量,也是戰略機動部隊,十分精銳。當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騎、許褚虎衛都是這隻禁軍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軍之力,司馬懿就已經非常強大了。

外圍力量立場分析

當時外軍的實力派,一共有以下幾股。

1、東線,揚州都督區。

該區的實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檢、諸葛誕、文欽等。

不必多說了,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們或者早已防備司馬懿(老朋友王凌),或與曹爽、夏侯玄親密。

顯然這些人會站在曹爽一邊。而且,很可能不會像後來淮南三叛時一樣“分時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擁護。

2、北線,河北都督區。

該區此時的實力派人物是:鎮北將軍程喜、幷州刺史孫禮。

鎮北將軍程喜的立場暫時判斷不了。他似乎與兩派都關係不太大。

但是,幷州刺史孫禮是司馬懿的絕對擁護者!

孫禮甚至曾對司馬懿遲遲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說幹曹爽,他是雙手支持的!

因此,該區的立場略微傾向於司馬懿。

3、南線,荊州都督區。

該區的領導人是:王昶。

該區是司馬懿的絕對地盤。

前任都督司馬懿,現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權期間,司馬懿依然可以指揮該方向的對吳戰爭。

高平陵之變後,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議,看來,他對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針早已不滿!

4、西線,雍涼都督區。

該區的實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該區的情況比較複雜。

該區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馬懿在這裡當了12年都督,司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親)又在這裡管了4年。

但總的來說,該區的將領們與司馬懿的關係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駱谷之戰後,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該區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動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與夏侯霸只能考慮“入朝還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奪權戰爭全面展開的情況下,就難說了。

如果曹爽與司馬懿公然對抗,該區的立場比較微妙,但略微傾向於曹爽。

畢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詔書,郭淮們還不至於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該區的經濟凋敝,糧草依賴中原補給,而大司農印在曹爽手中!


從這些立場看,四大軍區中,明顯傾向於司馬懿的一個(荊州),明顯傾向於曹爽的一個(揚州),略微傾向於司馬懿的一個(北線),略微傾向於曹爽的一個(雍涼)。

雙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畢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詔書更有合法性,因此,總體局勢對曹爽略微有利。

桓範的建議,可以給司馬懿製造麻煩,但改不了大局

桓範給曹爽的建議是:帶天子到許昌,發天下兵來討伐司馬懿。同時,以大司農印來調集天下糧草。

從“合法”的角度來看,桓範的建議,看到了點子。

兵馬調動,糧草先行。

試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態度的後勤體系官員都只得聽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馬懿的軍隊,連糧草都得不到。

但是,權力鬥爭到了這樣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還有什麼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採納桓範的舉措,確實有可能在爭取外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但是,許昌距洛陽不遠,司馬懿怎麼可能坐視曹爽、桓範慢條斯理地調集力量呢?

司馬懿極可能像當年平定孟達一樣,迅速發兵,閃電戰解決問題,迎回天子。

因此,我認為:如果曹爽舉兵反抗,在道義上將佔據優勢,在全國軍事力量的爭取上,也將取得優勢。

但是,以司馬懿與曹爽個人才能上的差異,曹爽沒有機會翻盤。

無非,也就是讓司馬懿再麻煩一點罷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許多人認為,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深得人心,只要大旗一揮,曹爽立刻就會束手就擒。因此,即使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也難有勝算的可能。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曹爽輸就輸在沒有看清楚形勢上,如果曹爽聽從謀士勸說,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果斷與司馬懿對抗,司馬懿必死無疑,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高平陵政變時真正的形勢是怎麼樣的?當時曹爽帶領弟弟曹羲、曹訓、曹彥陪同皇帝曹芳去拜祭魏明帝之墓,三人中曹曦和曹訓是最重要的,曹曦為中領軍,直接統管中壘、中堅兩營校尉,而曹訓是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兩人幾乎掌控了所有禁軍。

曹爽帶走這兩個人,直接導致了禁軍首領暫時空缺的局面,所以當司馬懿和司馬師以三千死士攻擊洛陽時,遇到的抵抗是很微弱的,為什麼呢?

司馬師曾經擔當過中護軍,對禁軍部隊相當瞭解,因此,當他領兵出現時,洛陽京師大門很快淪陷。這時雙方形勢開始涇渭分明,本來不佔優勢的司馬懿開始擁有一定的實力,什麼實力呢?

司馬懿聯絡了當時朝廷德高望重的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這使他在穩定群臣上有了一定的優勢。為了取得道義上的支持,司馬懿搬出被曹爽拋棄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名義發佈詔書,說曹爽禍亂朝綱,免去曹爽、曹羲、曹訓的官職和兵權,

特令他們立刻離開皇帝,不得滯留。

從表面看,司馬懿頗佔優勢,一來籠絡住了群臣,二來有皇太后撐腰,還掌握了禁軍,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事實上,司馬懿膽戰心驚,生怕曹爽帶著皇帝逃跑,為什麼呢?

我們看看曹爽有什麼實力?曹爽當時擁有一部分屯田士兵用來警衛,還挾持了皇帝,而皇帝是最重要的。

那麼曹爽缺什麼呢?缺謀士。曹爽的心腹丁謐、何晏、鄧颺此刻都被司馬懿圍困在洛陽城,無法外出。那麼有其他人幫曹爽嗎?還真的有。

當時時任大司農的恆範跑了出來,他見到曹爽後立刻說道:司馬太傅要謀反,趕緊帶領皇帝前往許都,然後號令各地部隊勤王。那麼當時朝廷各地的部隊會來勤王嗎?我們逐一看一看就知道了。

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首先說北方,當時的鎮北大將軍是呂昭,此人是先帝曹叡的舊部,跟司馬懿不親,跟曹爽也不親,但是呂昭聽皇帝的,這就是曹爽的優勢,聽皇帝就是聽自己,因為他在皇帝身邊。

再看南方,當時督管荊州、揚州軍事的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之侄,在王允被殺後逃出,被曹操所救,因此他對皇室極度忠誠。在曹叡時期,王凌是兗州刺史。

等到曹爽當了大將軍,為了籠絡王凌,他升王凌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換句話說,王凌是曹爽的人。你說曹爽出事了,他會站到那一邊呢?

再看離洛陽最近的青州和徐州二地,很巧,恆範曾經擔任過徵虜將軍,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即使被免官了,但是朝廷並沒有派新的將領。所以,如果曹爽當機立斷,讓恆範再次持節去青、徐二州領兵,也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

最後就是西部關中地區,當時夏侯玄任徵西將軍,鎮守長安,統管關中幾萬軍隊。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如果曹爽讓他勤王,他肯定跑的最快。

綜合起來就是,以許都為中心,東方的青、徐二州,南方的荊、揚二州,西方的關中地區都是曹爽的勢力,而北方的幽州、冀州持中立態度,肯定聽皇帝的。而皇帝此刻在曹爽身邊,因此,如果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一聲令下,四周的部隊就會立刻前來勤王。而且曹爽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什麼呢?

恆範不但帶來了計謀,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大司農印,而大司農掌管天下錢糧漕運。因此,四方勤王之師來到,有了兵。擁有大司農印,又有了糧,有軍又有糧,還怕他司馬懿做什麼?

司馬懿有什麼?太尉、司徒、太傅雖然都站在司馬懿這一邊,但是他們都是閒職,並不掌兵權。而被司馬懿臨時拉來的郭太后也早被曹爽軟禁在後宮,沒什麼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在曹丕時期就曾經有過明確規定:太后不得干政。

所以,司馬懿看起來挺佔優勢,其實他心裡最清楚自己的實力。

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才焦急的派尚書陳泰(陳群的兒子)前去勸說曹爽趕緊投降,見曹爽沒有反應,又讓太尉蔣濟給曹爽寫信,擔保曹爽不會失去性命,只是解除軍職罷了。

兩人都沒有奏效的情況下,司馬懿找到曹爽的心腹中校尉尹大目,當著尹大目的面指著洛水發誓,如果傷害曹爽性命,人神共憤,天誅地滅。

於是,在眾人接二連三的勸說下,本就惶惶無主的曹爽終於下定決心投降。投降的理由很天真:即使回去,我也仍然可以做一個富家翁,繼續快活的生活。可惜,曹爽還是太嫩,被奸猾的司馬懿所騙。政變結束後,司馬懿就將曹爽交給廷尉,判了處斬,並夷三族。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然後號令天下勤王,那麼西邊的夏侯玄、南邊的王凌、北邊的呂昭和東邊的青、徐二州肯定會立刻響應,因為他們都是曹爽的人。所以,司馬懿害怕夜長夢多,派了三波人輪番勸說曹爽。而曹爽太嫩,無應變能力。沒有聽恆範的勸告,投降了司馬懿。最後落了一個被處斬、夷三族的下場,怨誰呢?明明一副好牌讓他自己打爛了。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不少人替曹爽惋惜。

高平陵之變中,假如曹爽堅決不投降,而是聽桓範的話,帶著少帝曹芳來到許昌,然後以少帝名義號令天下勤王,到底勝算有多少呢?


桓範逃出洛陽之後,對曹爽有過一番勸諫:“咱們有皇帝在手,軍隊、糧草啥的都不成問題,況且我偷出了大司農印信,只要有了這個,就可以調動天下糧草了。”

曹爽疑慮不定。後來,司馬懿派來了特使,對曹爽一個勁地安撫道:“只是免了你的官職而已,福利待遇一概不變,你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美女、美食、美酒管夠。”並指了洛水為誓。

此時曹爽的一家老小都在洛陽城,倘若他“造反”,那麼一家老小必定慘遭屠戮,權衡再三,曹爽終於痛下決定,投降了。

然而,等待曹爽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誅滅三族。相信政治家的嘴,不如相信鬼,二選一,曹爽選錯了。


倘若曹爽不投降,而是按照桓範的建議與司馬懿死磕到底,勝算有多大呢?

我認為勝算不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雖然只有區區三千死士,但利用郭太后的名義下了詔令,關閉了城門,佔領了武器庫,並派兵守住了洛水浮橋,等於控制住了整個洛陽城。

二、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的時候,曹氏子弟幾乎都去了,如曹爽、曹羲、曹訓等等,曹爽的親信也去了,留在洛陽的沒有曹爽的親信了,所以沒人肯冒著殺頭風險反抗司馬懿的。


三、曹爽的性格優柔寡斷,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蔣濟曾對曹爽有過一語中的評價:“曹爽就是一匹“劣馬”,屬於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根本不能幹大事。”

四、司馬懿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群人,他是士族門閥的代言人,他的背後有實力雄厚、背景深厚的士族門閥鼎力支持,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五、桓範偷出來的大司農印信到底效用多大?這是要打個問號的,倘若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發一道詔令,宣佈大司農印信無效,那麼這個大司農印信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六、曹魏不缺皇帝,倘若曹爽帶著曹芳去了許昌,司馬懿大可再立一個姓曹的皇帝,那麼曹芳政權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何談什麼政治優勢?

綜合來看,就算曹爽不投降,和司馬懿對著幹,也依然勝算不大,除非他像夏侯霸一樣投降劉備,或許能安度餘生。


一半秋色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他的兒子曹芳此時只有8歲。

曹叡原本計劃建立一個由皇族成員構成的輔政班子,成員是曹宇、曹爽、曹肇、夏侯獻和秦朗。曹宇是曹操的兒子,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夏侯獻應該是夏侯淵或夏侯惇的子孫,秦朗是曹操的養子。

這個輔政名單一公佈,就受到豪門士族各種形式的反對。五個輔政大臣全是皇族成員,如果這個方案得以順利實施,帝國權力中樞就沒有豪門士族的位置了。曹叡最後也妥協了,因為從力量對比看,曹魏的皇族力量不足以在權力中樞搶佔這麼多重要席位;從理論上講,魏文帝時代明令禁止諸王輔政。

於是曹叡擬定了第二套輔政方案,就是皇族和豪門士族各派一個代表輔政,相互制約共同捍衛皇權。曹叡的本意是由燕王曹宇出面,代表皇族出任輔政大臣的職務。但曹宇認為皇族衰弱,自己沒有能力率領衰弱的皇族與豪門士族抗衡。而曹宇的理由是:我是燕王,既然陛下說過禁止諸王輔政的話,那就不要破例。於是孫資和劉放建議曹叡讓曹爽出任輔政大臣。皇族方面的人選確定了,豪門士族那邊根本不用選,必須是司馬懿。因為司馬懿地位太高,如果不用司馬懿,別人也不敢出任輔政大臣。

確定司馬懿輔政之後,曹叡對司馬懿做了一套虛偽的表演。他指著司馬懿,對自己8歲的兒子說:我把你託付給這個爺爺了,我死以後,你要把他當作自己的親爺爺來看待。而司馬懿則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大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架勢。

不得不說,曹叡和司馬懿都是實力派影帝。曹叡一開始本不打算讓司馬懿輔政,即使安排司馬懿輔政,也要在司馬懿的頭上安排一個曹爽。司馬懿明知道曹叡不信任自己,卻依然表現得赤膽忠心,好一副君臣和諧的模樣。

從理論上,這個輔政方案並沒有太明顯的錯誤。但在實際操作中,它是難以實現平衡的。這個方案想要成功執行,就要求首席執政官有著過人的勇氣和智慧,而曹爽顯然欠缺相關的素質。

首席執政官如果沒有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就難以克服恐懼和貪婪的困擾。只要看一下劉禪與曹爽的差別,就可以知道曹爽所欠缺的是什麼了。

處於劉禪的位置上,無為而治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太難了。因為成年皇帝與輔政權臣之間的矛盾幾乎是無可避免的。劉禪如果無法克服恐懼,肯定會想辦法削弱諸葛亮的權力,因為諸葛亮的權力太大。面對劉禪的步步緊逼,如果諸葛亮被動接受,那諸葛亮一定早已從實權派變成了一個榮譽高官;如果諸葛亮主動抗爭,那諸葛亮和劉禪之間一定會有一場龍爭虎鬥。但不管諸葛亮如何選擇,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肯定都不會像現在這樣高了。

幾乎所有的政變,都是因為君臣陷入了囚徒困境。說得具體點就是:誰也不敢相信對方是否決定對自己動手,所以乾脆先下手為強。雖然大家都明白,互相合作是最好的選擇,但依然會選擇搶先動手。這並不是單純的利益驅動,而是當事人雙方無法克服恐懼。

如果提著全家人的腦袋賭博,就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和財富更上一層樓,很多事業有成的大人物並不會做這種事情,因為代價太大。可如果不提著全家人的腦袋賭博,就有可能讓全家人都提前掉腦袋,很多事業有成的大人物也會選擇行險一搏。不是因為利慾薰心,而是為了保命。

曹爽和司馬懿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一直明爭暗鬥,表面上看,曹爽一直處於上風;而實際上,曹爽逐步把自己的權力基礎掏空了。

高平陵之變的整個過程,就好像兩黨在競選拉票。最初,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控制了洛陽城;曹爽以皇帝的名義,隨時可以到許昌另立中央。兩人勝負的關鍵在於,誰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已經拉開了貴族政治的序幕,但並沒有建立起議會和元老院那種權力機構,所以整個投票的過程非常微妙。

對於豪門士族而言,無論誰獲勝,都必須尊重自己的利益。否則,無論候選人有什麼身份背景,都休想獲得一張選票。曹爽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獲得的選票太少了。

曹爽獲得了幾票?真正有效的只有一票,還有三張人情票。

真正有效的一票是九卿之一,大司農桓範投的,可是當恆範投出這一票之後就傻眼了。因為桓範發現除了自己以外,竟然沒有人跟投,於是桓範當時就急紅眼了,攛掇曹爽一定要抗爭到底。

桓範為什麼如此強硬?因為這一票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的,桓範怎麼可能不強硬呢?但是曹爽並不敢強硬,很多人說是因為曹爽愚蠢窩囊,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是曹爽當時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混了這麼多年,在緊要關頭竟然只獲得了一票,憑藉這種人緣,曹爽怎麼敢和司馬懿對賭呢?如果投降司馬懿就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投降司馬懿就是十死無生,你讓曹爽怎麼選擇?

如果當時有許多人像桓範一樣支持曹爽抗爭到底,曹爽肯定也敢跟司馬懿對賭的。但現在這種狀況,如果曹爽敢壯著膽子高呼一聲:我要和司馬懿玩命到底,底下肯定也是一片“衝動是魔鬼”的勸說。如果曹爽再不聽勸,底下肯定是通過各種渠道向司馬懿賣好,甚至直接逃回洛陽城,曹爽更是看不到一點希望。

人心的向背,決定了事件的成敗。

除了恆範的一張有效票,曹爽還獲得了三張人情票,分別是辛敞、魯芝和楊綜投給他的。

可這三票並沒有什麼用,因為辛敞是曹爽的參軍,魯芝是曹爽的司馬,楊綜是曹爽的主簿。他們作為曹爽的屬員,如果當時什麼表示也沒有,恐怕以後就沒法在江湖上混了。所以他們只能把票投給曹爽,但是他們心裡怎麼想的,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聽說司馬懿和曹爽開始拉票時,辛敞不知道該把票投給誰,他的姐姐告訴他,你是曹爽的屬員,曹爽有難的時候,你一定要支持曹爽,否則你以後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呢?所以,你應該把票投給曹爽。但你千萬記住,絕不可以出風頭,只要隨大流就可以了。

魯芝與楊綜的心態如何,史書上沒有詳細記錄。但是從情理上分析,他們投票給曹爽的的動機應該和辛敞差不多。因為在高平陵之變結束後,司馬懿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還認為他們忠於職屬,並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表彰。如果他們也像恆範一樣,把全家人頭壓在曹爽身上,估計不會這麼輕巧地過關。

而在辛敞把票投給曹爽時,辛氏家族的大姐大(辛憲英)顯然是心向司馬懿的。魯芝與楊綜把票投給曹爽時,他們家族的重要成員恐怕也和辛憲英一樣。從這層意義上講,曹爽得到的這三票就只是人情票。這三個人站在他身後,只是為了證明他們是講義氣的人。卻並不代表他們會拿著全家人頭來支持曹爽。

分析完曹爽,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得了多少票。

司馬孚是度支尚書、司馬師是中護軍,這兩位省軍級的高官都把票投給了司馬懿。因為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兒子。在司馬懿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站了出來。而曹爽的弟弟曹羲和曹訓,卻在曹爽最需要他們的時候裝聾作啞。

除了司馬氏的自己人以外,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也把票投給了司馬懿。高柔接受太后的懿旨(其實也就是司馬懿的命令),以代理大將軍之職進入曹爽軍營,接管了曹爽的直屬軍隊;蔣濟緊跟司馬懿,共同指揮軍隊駐紮在洛陽城外。

大家要明白,所謂的高平陵之變,就是司馬懿把皇帝堵在了洛陽城外,並拿著太后的懿旨罷免大將軍。這種事情如果失敗了,那肯定是抄家滅族的下場。而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敢在這個時候聽從司馬懿的安排,就等於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投票給司馬懿。

除此之外,身為九卿之一的太僕王觀以代理中領軍之職進入曹羲的軍營,接管了曹羲的直屬軍隊。也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投票給司馬懿。

曹爽一方擁有一位九卿級官員的一張選票;司馬懿一方擁有兩位三公級官員和三位九卿級官員的五張選票,實力懸殊一望可知。

高平陵之變持續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在此過程中,司馬懿並沒有率軍進攻曹爽,只是拉開架式,強迫大家開始站隊。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率眾投降,因為曹爽等了一天,卻沒有等到期盼中的選票,所以曹爽越等壓力越大,越等越絕望。而尚書陳泰以中立的態度對曹爽說,我回洛陽城替你打探消息。等陳泰回來以後就勸解曹爽,現在投降還能當個富家翁;頑抗到底一定凶多吉少。

陳泰是陳群的兒子,也是九卿級官員。陳泰說出這樣的話,就意味著陳氏家族不會支持曹爽抗爭到底。而陳泰從洛陽城裡兜了一圈出來,就證明洛陽城裡的豪門士族並不支持曹爽。否則,陳泰絕不會這麼痛快地來做說客。

曹爽也許在反思,為什麼我獲得的選票這麼少?

使用權力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而積累權力的過程則是一種苦修。如果肆意濫用手中的權力,就如同肆意濫用錢財一樣,早晚會透支一切。一個人的人緣有多好,不在於有多少酒肉朋友,而在於有多少生死之交。一個人的權力有多大,不在於平時能夠如何耀武揚威,而在於關鍵時刻是否有人願意繼續聽從你的號令。

如果你把自己的權力,編織成一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大網,那在你遇到危險的時候,自然會有許多利益相關人員為你出頭,甚至為你拼命。如果你的權力僅僅侷限於一個極小的範圍,那在你遇到危險的時候,沒人落井下石你就該感恩了。因為大多數時候,落井下石才是常態,至於雪中送炭?想也別想。

從某種意義上講,選舉和站隊是一樣的。

整個高平陵一片沉默,大家都在等著曹爽做出決定。司馬懿守候在洛水邊,他在等曹爽,他相信曹爽一定會回來。


顧道驚城


曹爽的勝算並不大。

從實力來說:

曹爽如果聽從桓範的建議把皇帝遷到許昌,調外地軍隊和司馬懿對抗,可以說有兵有糧,有皇帝這個人質,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司馬懿有太后,同時掌握了洛陽城及武器庫,可以說二者是勢均力敵的。

從個人謀略來說:

司馬懿非常工於心計,在其起事前,就懂得隱忍,主動放權,並謊稱生病,告老還鄉,放鬆了曹爽警惕心,謀定後動,行事機密,非常順利的發動了政變。

而曹爽較為優柔寡斷、耽於享受,高平陵之變時桓範投奔曹爽,為其出謀劃策,從入夜勸到五更天,說得口乾舌燥,但曹氏兄弟只是默默不從,始終鼓不起勁來。後來還下定決心說即便投降他也能做一個富翁,天真的以為司馬懿會留他性命,於是就投降了,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曹爽是一個較為軟弱和貪生怕死之輩。

因此綜上司馬懿還是勝過曹爽。就算曹爽勤王逃到許昌,憑他的才智,和不聽人勸的性格,最終也不能成事。如果說勝算有多大,我覺得有三成,一成是有恆範這個謀士,一成是因許昌有軍備庫,一成是皇帝在他手中。


刀匠


很多人都僅從曹爽和司馬懿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卻忽略了最有決定權的曹芳,這個存在感不強的大魏天子。在洛陽的時候,曹爽大權在握,可以不考慮天子。出洛陽的時候,京師一片祥和,仍舊可以不考慮天子。但是當司馬懿擺明車馬,將彈劾曹爽的奏疏送到曹芳面前時,還能無視這個天子嗎?

僅從邏輯上推理分析,第一,當司馬懿奏請懿旨,上疏天子的那一刻起,曹芳的地位就變得史無前例的重要起來。第二,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可以得到保障,曹爽不能也不敢廢立或者弒君。

既然自己皇位無虞,而司馬懿又把彈劾曹爽的奏章交給了自己(陳志《三少帝紀》:太傅司馬宣王奏免大將軍曹爽、爽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散騎常侍彥官,以侯就第。 ),是不是就表明,自己有了做決策的權力,可以不再當傀儡了。

那麼曹芳是如何看待曹爽和司馬懿二人的呢?先說司馬懿,四朝老臣,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先帝託孤,哪怕被曹爽排擠,也沒有露出反心。

再看曹爽,同樣是託孤的輔政大臣。先是兄弟並掌禁軍,曹芳心裡會不會想昭伯叔不是我不信你,但是這樣子朕很沒有安全感啊。然後飲食,車馬和衣服都是違禁品,這也是小事情。軟禁太后,雖說不是親生母親,但是太后乃一國之母,朕這個一國之君如何自處?納先帝才人做妾,已經17歲的曹芳心裡會怎麼想,誰也不知道。但誰也不可能會認為曹爽把先帝的六、七個才人帶回宅府是當菩薩供起來。昭伯叔你這是要當王莽,當我的先祖曹操啊!

最後再從曹爽的角度看這個小皇帝如何?只有一個詞形容,燙手山芋。現在在洛水邊,由自己的親兵控制住,可保無事。但是一旦到了長安,到了許昌,小皇帝總歸要跟大臣接觸。而彼時還有個擺明車馬,得百官信賴的司馬懿在洛陽搖旗,自己的權力已然受到了動搖。夏侯玄會幫自己嗎?打個問號先,他是幫大魏的,不是自己的門下走狗。曹芳就有藉此機會親政的危險。那麼是投降司馬懿好,還是讓曹芳(只是有這個可能,但是幾率不低)親政好。如果他是王莽,那就好了,可惜他做不到謙恭。如果他是曹操,那就更好了,可惜他沒有曹操那樣控制住大魏的一整套班子。他的權力來源就是這個小皇帝。他就只能是竇憲,是董卓。小皇帝親政之後,第一個殺的肯定是自己。偏偏此時司馬懿的彈劾到了,他要的只是權力,而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蔣濟指著洛水為誓,司馬懿身居太傅,信譽還是可靠的。如果投降司馬懿,不失為一個富家翁。

所以司馬懿贏了。

以上絕不是以後來結果推理前因,絕不因後來司馬懿殺了曹爽一家,而忽略當時他在朝中的威望。絕不因司馬師廢了曹芳,而忽略當時經過司馬八達的經營,苦苦維持起來的司馬氏族的信譽。


聞人見月


如果各位是一個忠於“曹魏”(注意我說的是曹魏!)的軍區司令,手握大軍。又不偏不倚為人公正。那麼突然聽說首都發生兵變!同時接到兩道詔書:一曰:“司馬懿私養死士發動兵變,已佔據帝都,挾迫太后!詔天下各路兵馬速速勤王!”二曰:“曹爽素懷不軌之心,今趁天子年幼誘其出獵,競挾持天子以令天下!詔天下各路兵馬共討逆賊!”大家這個時候如果既不是曹家人也和司馬家沒關係,會選擇相信8歲天子的詔書呢還是相信太后的詔書?

曹爽不抵抗的結果歷史已經給出了,身首異處夷滅三族,如果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護送皇帝到許昌詔天下軍士勤王,司馬懿必定死無葬身之地,曹爽雖是草包,但手下的文臣武將能人不少,天下未必不能安定,曹爽的結局肯定是另外一個結果。

如果,劉邦當年疑人不用,陳平遲早會取而代之,看看劉邦有哪個兒子中用的,還有陳平在運用政治這方面手段,我敢說初漢三傑加起來都不是他對手…… 其實,司馬懿跟陳平一樣,不過彼此遇到的待遇不一樣。曹操的缺點就是疑人不用,看看五大謀臣的下場,司馬懿也是被逼出來的,約逼越狠,最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了,一能坐擁天下,二能保全司馬家,司馬懿覺得如果他再不動手,以後就再無機會了,曹家遲早要司馬家絕戶……

曹爽並不是沒有軍隊,還有忠於曹氏的後代,還有一個夏侯霸,雖然外姓將領多,但是願意踩著別人屍體上去的還有很多,皇帝不是擺設,魏國皇帝在當時是很有號召力的,司馬懿也是窮盡三代才消除皇帝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曹爽真聽恆範的話,移駕許昌舊都,召天下將領勤王,司馬懿必死,然後進行一次封賞,則天下可定,曹爽是做權臣還是做名臣就看他自己了。

第一,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實在太強,曹爽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第二,雖然曹爽手上有曹芳,但是司馬懿手上有郭太后,可以用郭太后的名義另立一個皇帝。第三,司馬代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曹魏的大士族戰勝了寒族,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有那麼多重臣支持。

曹爽智謀不行,但曹爽的手下有高人,比如大司農桓範就很有智謀,如果曹爽聽桓範的建議,司馬懿一定完蛋。曹爽成功機率99%,但曹爽放棄了,氣的桓範說,曹子丹一世英雄,怎麼他的兒子蠢的跟豬沒有區別。如果是曹家其他人或者是夏侯家的人輔政,司馬懿根本就不敢發動政變。

只要用人的本性去分析,司馬懿謀反,必滅九族!只需要看一樣:實力!司馬懿3000死士,洛陽一城!不要和我談關係,這種實力造反,什麼關係都是在扯蛋,關係再好沒人願意陪你去滅九族!況且對方還有皇帝在手!一道聖旨就玩完!司馬懿佔據洛陽的時候,手裡握著一張王牌,就是曹爽的家人。如果曹爽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就應該有政治家的厚黑,不應該管家人的死活,置死地才能後生!作為一名普通人,如果你的父母妻兒,你最愛的女人生命握在別人手裡,我相信你也是方寸大亂!如果強行從別處調兵鎮壓,對手很可能魚死網破,把你的親人,把你最愛的女人,當著你的面像宰小雞一樣一個一個殺了。因為絕大部分人心不夠厚黑,所以你無法忍受這樣的結果,所以你很可能就受制於人,你會寄希望於對手放過你的家人一馬,所以你就妥協了!

當時支持司馬懿是魏國元勳,他們向曹爽保證只要兵權不要性命,這些人曹爽是信的,一個世家公子耳根子軟是正常的,但是萬沒想到,司馬懿居然出爾反爾,一拿到兵權,轉身就把曹爽殺了! 曹爽自然是完全想不到:諸位老元勳萬無一失的擔保,也可能失效?司馬懿居然可以如此狠毒,如此不要臉?保人們也愣了,這麼一鬧,把我們當什麼?這麼狠毒。這幾位後來下場最後也是很不好啊!


司馬懿成功是因為士大夫集團的默許,從曹操時期潁系士族就與曹氏宗族不怎麼對路,士大夫在曹爽掌權這些年裡一直需要一個機會削弱曹氏的權利,而司馬懿就是一個契機。但是士大夫本身不是想要改朝換代的,這一點曹爽也是看的很明白,同時他身居高位那麼多年,一直壓制司馬懿,早就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所以他只能選擇相信司馬懿。從士大夫集團看來,司馬懿幫他們除掉了曹爽,但是沒想到葬送了曹氏的皇權。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晉朝無疑是士大夫階層最喜歡的一個朝代,家族權利極大,但是魏晉兩個朝代的制度也無疑是五胡亂華的主要原因。


歷史深度揭秘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儘管洛陽九門盡在司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這張王牌,打倒司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變,是司馬懿的生死一搏,勝則曹魏政權盡歸司馬家之手,敗則司馬懿父子全家族滅。勝敗一念之間,是何因促使司馬懿在沒有萬全把握的情況下冒這個險發動高平陵事變,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馬懿從魏文帝曹丕病逝後就是輔政大臣,但分權太厲害,司馬懿幾乎處於極為尷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遺命共同輔佐後來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見曹丕並非完全信任司馬懿,他的父親曹操在世的時候就當他面說過一句話“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司馬懿雖然才智出眾,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後,遺命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年僅6歲的齊王曹芳繼位,實際上也是做了兩手準備,那就是分權,防止司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後,曹爽極力排斥司馬懿,明為晉升其為太傅實則剝奪其軍權。司馬懿被架空之後,曹爽與何宴、鄧颺、李勝等人把持朝政,司馬懿過的就更加鬱鬱不樂了。




在高平陵事變發生之後,最最清醒的人要屬有“智囊”之稱的大司農桓範,他當時堅決反對曹爽向司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謁祖的時候桓範就力勸曹爽“吾等兄弟總攬兵權、禁軍聽候指揮,諸君執馬同行,若城門盡閉,何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沒有聽進去,執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沒有留下一個人留守洛陽以不變應萬變,最終讓司馬懿有機可乘。




但即便在50裡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當得知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卻慌不擇路求生怕死亂成一團。事情本不應該如此,在當時嚴峻情況下主動權依然在他們這裡。曹爽是魏國宗室,他是大司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號召力完全不亞於當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紹發起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曹爽是顧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來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貴榮華、身家性命,曹爽沒有這麼做。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類似於後來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傾君側”,他意在曹爽,卻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馬家,而司馬懿卻要夷滅其三族。一盤好棋打的稀爛,難怪“智囊”桓範會痛哭流涕對著曹爽兄弟說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現在這三個兒子,簡直是蠢豬!”曹爽與司馬懿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這個問題我還是一句話,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題主提的那樣,曹爽兄弟當斷則斷,區區洛陽城,何懼哉。天底下所有的優勢都在曹氏兄弟這裡,任你司馬懿父子困守洛陽城,名不正言不順、謀逆作亂必敗無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滅三族,後人只剩唏噓感慨:一代梟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這幾個庸碌無能的兒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打倒司馬懿父子,穩贏的事情卻最終釀成大禍,斷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責難逃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