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与教龄挂钩是否可行?你怎么看?

记忆死在那离别的冬天


中小学教师职称与教龄挂钩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而且现行的职称制度、评审条件、晋升办法中已不同程度地在“挂钩”了,但还不够到位。

现行职称评审中有无不足?

要问现在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肯定莫过于“职称”了。因为,职称对于教师而言太重要了!不仅事关对教师工作、能力、贡献、价值的评价与肯定,而且直接涉及到教师的工资待遇收入。



那么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及评审中存在哪些不足呢? 应当承认,国家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完善是十分重视的,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特别是一些省市制定出台的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文件,突出向农村教师倾斜照顾、降低条件、简化程序、扩大指标等,取得了进展性成效也是明显的,教师较为欢迎,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01.评审晋升标准条件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偏高的问题。

如高级职称评进条件中,一些地方要求仍然偏高、偏难。像一些县区、市级的公开课、评优课等,一般教师很难达到。

02.职称评审所需提供的材料仍然偏多偏繁。

计划、总结、教案、作业、参与活动的各种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等等,既要提高原件,又要要复印件,教师准备起来确实不容易。

03.职称评审的程序过于复杂。

尽管目前大部分省市已在下放职评权力,简化过程手续。高级职称由省级下放到市级,中级职称还在市级,初级在区县级,但需要经过说课、答辩、资料评审等环节,并未真正简化。

04.职称职数指标控制还是太紧,“僧多粥少”的问题难以解决。

尽管较之以前有所改变,但现在中小学(城市、农村)普遍存在职数少、指标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高级指标难以适应和满足基层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矛盾较为突出。

05.学校推荐评审过程中存在不客观、不公正、不科学的现象。

尽管发生出现在少个别学校,但教师有意见,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06.对农村地区学校,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倾斜、照顾、普惠的力度不够,落实不是很到位。



职称制度如何改进完善?

职称制度改革,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改革怎样完善?

01.省市级教育、人社管理部门,要加大落实国家已制定出台的有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政策文件的力度,制定出台像山东、河南等省市那样的、结合实际、措施具体、“真金白银”式的可操作性文件。

02.适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中一级、高级的职数指标。这是解决教师“职称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城市、农村学校都应如此,特别是农村学校。

03.降低放宽职称晋升条件,适度向年纪大、教龄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对于教龄在15-20年的教师,直接认定一级教师职称;教龄在25年—30年的教师,自然晋升高级教师,且降低条件要求。



04.简化评审程序,方便教师。建议把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落实到市级,对程序再简化。把一级教师认定评审权力下放到区县,减少过于复杂的材料报送要求。把初级的认定评审权下放给学校,只报送区县管理部门进行审定。

05.强化对学校职评过程的科学、严格监管,禁堵不正之风,体现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06.建立完善配套机制。在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评审办法的同时,建议各地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并落实提高教师教龄津贴、班主任费标准及与当地公务员同等的奖励性政策,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欢迎大家讨论与关注!


杨永厚说教育


凭心而论,中小学教师职称跟教龄挂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合情理的,因此是可行的:其一,现在上岗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教师,不是像以前有靠接班上来的,学识少水平低。现在能从事教师工作的,都是正规大学毕业的应往届毕业生,通过有关部门严格筛选录用的;其二、在教师岗位能从事三十年以上,最起码的一点说明他(她)们有一颗热爱教师这一行的执着的心,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其三、能从事教师工作三十年以上,他们就已经“桃李满天下”,年轻的“高级教师”都是通过这些老教师培养成人的。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老教师就是“师傅”“师爷”,那么,年轻教师能被认定为“高级教师”等等,他们的“师傅”还能不是“高级教师”吗?

基于以上三点就可以回答,教师职称评定跟教龄挂钩是无可厚非的。至于个别现象,那是一段时期的历史产物,个别现象,要个别对待,要跟普遍原理区分开来。


吉柳圣人


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教师职称而今早已背离了国家的初衷,被一些人钻了空子,利用手中权力徇私舞弊,千方百计为自己和亲朋制定一些有利他们的条件,不但课也上得少,而且每年都把业绩考核弄成优,早早升上高级职称,更可恶的是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的,就可以比一般教师多涨两三百元,因此职称制度已成教育的一颗毒瘤。

其次,职称制度把广大无权无势的一线排斥在外,严重打击他们的教育教学积极性 ,导致教师们产生巨大的心里阴影和负面情绪,免不了对工作滋生懈怠心理,所以职称制度不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最后,再一次呼吁取消职称制度,建立工龄晋级制度迫不容缓,也是广大教师的心里期待!


东方谋薪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正常,现实中基本也是这样的规律,教龄越高,获得高级职称的越多。但认真想一下,职称与年龄挂钩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拿我做例子吧,比如那年和我一起通过审核的都是一些上级领导,唯独我是一线老师。同事们都说我的运气好,但我知道,那是与我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除了教学效果显著,连续多年获得教学质量优胜奖(一等奖),我勤写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均获得一等奖,用同事的话来说就是拥有硬件多。

个人感觉吧,高级称职不是慈善爱心, 不该论年龄大小,也不宜按资排辈,最好是用于奖励那些工作出色,善于创新,能力较强,经验丰富,对教育教学有卓越贡献的人,最大程度上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才有说服力。

如果而把高级职称与年龄挂钩的话,势必打击很多有作为的年轻人,还会给投机者有空可钻。

如果高级职称可以与年龄挂钩的话,退休那天个个可以晋升特级教师了。

如果高级职称可以与年龄挂钩的话,少年王勃可以写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试问一下,你比王勃年长是不是就该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了呢?



远方vlog


职称,说多了都是泪。我同事和我工龄差不多,因为她是校长的学生,现在高级了。而我还是初级,工资相差上千。她靠什么上的职称呢?学校的课题署名有她,而我们都只是从研人员,所以她有加分项。哎……职称是教育的腐败


用户8482885746575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对应的是岗位工资,教龄对应的是薪级工资,在目前为止来看没有任何挂钩的可能。

让广大的教师群体最为反感的就是岗位工资,因为岗位工资决定了一个老师的最终收入的决定因素,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国家公布的岗位工资及上下级之间差距只不过是几百块钱。

但其实好多人对于工资结构不是太理解,有些县,其他的一些补贴完全是依据岗位工资来核定的,所以说这里面的差距才是最大的差距。

工资的计算是一个看似复杂的计算过程,但实际上是非常简单,也就是说同一年参加工作的薪级工资是一样的,他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他们的学历是一致的。

其他诸如一些教护龄津贴,几十年给你几块钱的这一个几乎是从出现到门到现在就没变过,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了。

那么所有老师在反感自己工资之间的差距的时候,就剩下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所谓的岗位工资,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职称工资。

这个差距有多大呢?山东省来讲,同一年参加工作的中级和高级相差在600元左右,可是随着前两天的工资进一步的调整,现在的差距已经加到了800元左右。

如果这一个人和你同一年参加工作,并且人家是校长或者副校长一级的话,你们的工资差距将更为明显,因为在有些省市县已经执行了校长职级制,工资这些只记住工资是由30%到50%基础工资的变动幅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接近1500元到2500元之间的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同学当了校长并且是副高级教师,而你是一个中级教师的话,那么他就要比你多出2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概念。

当然,如果您很不幸的话,是一个初级教师的话,那只能哈哈了。

职称不改。我不敢说教育一定会走向没落,但是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必定会没有。


宜城老师


我国已经实行了很多年工资跟职称挂钩的制度,这个制度我觉得已经不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了,就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担任中层干部以上的全部都评上了高级职称,而普通一线教师评上高级的不多。为什么他们能先评上?因为他们占有资源,每年的评优评先考核,他们总是首选,所以说荣誉一大把。

另外,现在名额越来越少了,中间积压了很多有能力,有资格评高级的教师没法去参加评级(笔者所在的县实行不是评聘分开,评上即聘用,所以要学校推荐上去评审,一般推荐上去的都能评上)。这种制度直接打击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所以现在的制度必须改革了,改成怎么样呢?我认为工资要以教龄和学历为主,职称为辅。相同教龄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工资差距要缩小,另外要建立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制度,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


陈言网事007


本来嘛,教师的职称本意是让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获得肯定,并能相应获得一定的待遇。这是好事!但在我们这人情世界的国度里,这就变成了坏事!教师职称变成了领导获得好处的工具、成了某些有背景的教师的牟利工具了!可以说,最近的十多二十年,评上高职称的老师,相当一部分的工作能力很低,他们获得高职称完全是靠关系和造假!因此,职称已经不能准确体现一个教师的真正教学教育能力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坚持实施?我认为原因不在乎有几点:1、已经获得高职称的教师,要么就是领导,要么就是权贵亲属。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而且又拥有权力,当然不会放弃利益。2、那些控制着职称评估的专家和领导,他们在职称的评定过程中也获得很大的利益(例如评估费、论文过关、课题项目等),这类人当然也极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3、高层教育管理的领导往往都是外行,他们不了解实情,容易相信专家们的忽悠,同时也不愿意承认施政错误,也不想得罪上任领导,既然于自身无关系,谁又会多事呢?!……


大飞233385355


你们看问题只看表面,本质的东西却不敢触及。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药方,我希望你们少开,不要诱人误入歧途。下面就我的理解,为大家释疑:

1.问:职称的本质是什么?

答: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问:评职称有条件吗?有哪些?

答:有。学历,教龄,业绩,工作量等。

3.问:为什么很多符合条件的评不上?

答:这是本质问题,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痛恨的问题。名额限制,发动群众斗群众。

4.问:职称评定公平吗?

答:不敢妄议。我不知内幕,但若有违规,你又掌握了真凭实据,可以反映、上访。切记:必须有真凭实据。

5.问:你有什么解决方案?

答:取消名额限制,让所有够条件的教师都能评上职称。即使这样做了,比公务员到点就上还苛刻不少。

6.问:你是干什么的?

答:我乃一普通教师耳。需要说明的是,我喜欢看这样的文件。不知理解对否?望各位同仁斧正!


一觉2


第一个层面是民间意愿,简称民意。那么,是不是大部分老师都赞同将职称与教龄挂钩呢 ?其实,在现实评职称中,大部分老师能评到相应职称的年限与规定年限相比,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指标数不够,造成了严重的拥堵。特别像高级职称,很多工作三四十年的老师,都没有这个机会,到退休了还只能在较低的职级上,遗憾终生。

所以,可以肯定,大部分老师还是希望能够工作相应的年限后,就直接挂靠到对应的职称,这样也避免了评审过程中的劳神费力费钱,以及种种不公的待遇。

当然,也有少数人,他们是现有职称制度的优胜者,既得利益者,他们可能反对这种直接挂靠,因为一旦这样,他们的优越感将荡然无存。不过,少数服从多数,反对无效!

第二个层面是官方态度和导向。其实,国家教育部一直鼓励老师坚持终身从教,这之前不是发了一个乡村教师从教30年荣誉证书吗?把一个烫金的红本本送给终身从教的老师,代表了国家官方的肯定和导向。

不过这仅限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可不可以有点表示呢?当然可以,除了直接发钱,最好就是把他们的职称挂靠上去。职称上去了,退休工资就涨起来了。所以我想,既然教育部的态度是希望广大教师终身从教,这种挂钩,是完全可行的。

我的回答不知道题主和朋友们是否满意?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关注、点赞👍,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的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